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1000字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圆脊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一):好一碗人间烟火
对于梁实秋先生的了解,一直局限于上学时学过的课文,在作者介绍中有他的简介,至于其他则不甚了了。之后读过他的另一本作品《世间风物好》,只觉得梁实秋先生是一个从凡世中品味生活的人,作品不拘小节,一花一木皆可入文。偏偏又从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花草中品出一股超然脱俗的味道来,就好像喝咱们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黄酒一样,虽然已经沦落为厨房调料,但依旧蕴含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
在我的印象中,千年以来的文人都是不屑于“吃”的,孔子“割不正不食”、“君子远庖厨”,大概自古就是文人瞧不起饮食一道的,而近代文学家的笔下描绘吃食的也不多。但凡事皆有例外,偏偏就由这么几个另类!古有陆羽著《茶经》;李渔著《随园食单》让我们领略了古人脱离了经史子集的另外一面;而近代也有一个另类的文人汪曾祺,饮食之中品味世态炎凉。从他们的笔下也让我们领略了饮食在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实细细想来,古人描写饮食少之又少,但是近代的文学家们对于饮食的描写就多了。细细品味鲁迅笔下的茴香豆,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等等。其实没有什么稀奇的,文学家都是热爱生活的,热爱生活又怎么可能不热爱食物?倒是我们只以文体论高下,反倒是浅薄了。
在文字总饮食有一个绝妙用处,寥寥几个字的饮食领我们读来特别的随和,瞬间就拉近了我们和作者的距离。仿佛他们描绘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一样。很显然梁实秋先生就是其中精于饮食一道的老饕。落笔文风即可出尘飘逸又能出入红尘,只可惜只能和他通过他笔下的文字来做神交的朋友。
好吃、能吃、会吃这六个字完全可以概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这本书,也是我多梁实秋先生的评价。在当下网络直播火了很多人,也火了很多食物。但是看主播门的视频,却完全没有勾起我想吃的欲望来。因为他们的视频仅仅是从一份吃食的色香味来说,加上一些做法,之后大夸美味、好吃,我自己做饭也这样。最多再加上一些吃这些东西的感受或者性价比什么的就OK。对于饮食的描写充其量不过普普通通,我实在不能理解会如此火爆的原因。
梁实秋先生不仅仅对于中国的饮食精通,对于国外的也是有研究的,这大概和他晚年常居美国有关系。从他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梁先生那份对于饮食对于生活的热爱!毕竟一个连吃都不爱的人你会相信他热爱生活么?
人在红尘俗世之中打滚,难免沾染烟火,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品味出那一碗碗的人间烟火。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二):民以食为天 不可辜负美味
最近看了一本梁实秋的作品,大家都熟悉这位作家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认真表达。尤其是对于吃的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而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做《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书中将会讲述什么样的内容,而且这也是普通百姓所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毕竟民以食为天,吃对于人们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重要性,那么怎样吃就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相信这本书就会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来一次美味之旅,开阔眼界,大饱眼福。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的作者是梁实秋,作者的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生于北京,祖籍浙杭州。作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翻译家以及学者。作者对于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在作者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涉及到生活中的点滴,在他的散文中描摹柴米油盐,探讨琴棋书画是家常便饭,而且很接地气,通过简单的生活,表现出不平凡的智慧。作者的创作风格独特,有着极大的魅力。因此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作者的作品中,介绍了近百种美食,这些美食只从名称来看就让人觉得有滋有味,而且充满了意境。这些美食原自不同的地区,但是都是比较有特色的食物,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言,不管什么样的味道都是人间的滋味,这是多么真实的话语啊。人活着就应该多品尝一些不同地域的美味,不可辜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而且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八大菜系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这些,不同地区的菜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没有亲自去品尝,那么很难明白。到了一个地区,去当地的小食街品尝一下美食,感受一下风土人情,不仅享受了美食,更能明白当地的文化习俗。这才是最为直接的体验方式。
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美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能够认真的品尝这些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几个小菜,配上一壶好酒,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如此多的美味,也是让人大开眼界,通过作者介绍的不同地区的美食,还了解美食的典故以及所属地域,实在是一举多得。而且通过作品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亲情的眷恋,对于美好的追求。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文学大家梁实秋,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各个地区美味食物,而且同时讲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习俗,让我们对于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三):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中国文人里,写美食的作品,属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名。袁枚是清朝人,明清时代,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经济繁荣带来的是社会文化的整个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正因为其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文人学士们在这方面的记录著述也就多了起来。而对于袁枚的专业记录饮食的《随园食单》,是兼具了文人笔记和饮食配方及制作方法的,不但具有可读性,而且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虽然没读过这部饮食名著,但是在好多文章里,都看过引述的其中一条“年府小炒肉”。这个记录说的是清朝盛极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家制作小炒肉的工艺。吃猪肉,要吃里脊,而且猪要小猪,用杠子不断击打那块,让肉充血,宰杀后专吃这一条。因为这样的猪肉最新鲜,真是穷奢极欲的典范。这样的暴殄天物,奢侈浪费,老天爷不收了他才怪,年羹尧最后身败名裂,看来确也是罪有应得,自己作的。 这条记录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把它使用了,无形中也算是弘扬了中华的美食文化了。中国饮食文化里,梳理下来有八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等等,这些是比较传统的。后来一些地域,经过发展总结创新,又开发出了新的菜系,也比较有特色。但是,都不如老的知名度高。而梁实秋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不那么系统,比较随意,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小制作,属于家常菜。没有涉及到经典菜系,但是和地域特色有关。 比如《故园食话》里,记录的都是北平的特产。北平是民国年间的叫法,现在叫北京。那时候南京是首都,北京就改北平了。梁实秋在北平生活了好多年,自然对于当地的美食有很深入的体会。像北平烤鸭,现在豆汁儿,现在也有名。不过,烤鸭阔步走向了世界,豆汁儿还是在小门店里诗意栖居。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是老百姓口中的挚爱。还有白肉和满汉细点、油条,都非常有北方的地域特色。 人生颠簸,江湖沦落。浪荡四海,也会浮云略影,梁实秋后来离开北平到全国各地,也就有了不少关于饮食的记录。有一些,还是从历史角度来引申开来的。第二辑《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记录的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鲍鱼,鱼翅,火腿等,普通人都是听说过的,但是里面有些什么典故,你就不一定知道。看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无疑会增加不少知识。也有他到外国去吃的美食的记录,那有点异域色彩了。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挡不住的。他不仅自己会探索生活,尝试生活,还会观察研究生活。所以,第三辑都是记录他研究参考的资料的体会。如《媛珊食谱》《饮膳正要》《烹调原理》,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饮食教材。普通人看看,会增加自己的做菜质量,梁实秋这样的文人一看,就会发掘出里面的文化内涵,或者说他会阐释其中的饮食密码,使之更通俗易懂,更让人容易理解了。同时,那也是普及版的简介。读者见了,兴许就产生兴趣,按图索骥,看了大长见识,自己也成为梁实秋一样的美食家了。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四):生活家梁实秋:寻味舌尖上的世界
文人好吃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懂吃、会吃、能吃那就是本事。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以一碗东坡肉将“吃货”的盛名远播;孔圣人收学生,学费是束脩,也就是10条干肉扎成一捆的腊肉;而现代,学贯中秋的梁实秋先生,也是对吃颇有研究。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咸有咸味,淡有淡味,不论咸淡,都是人间滋味。”梁实秋先生素来以散文著称,他对食物的散文描写,按照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三个板块收录在散文集《人间至味、食色清欢》中。
食物是一种寄托
说到吃,我们谁都能说上几嘴,但能够做到如数家珍的恐怕还是少数。我们吃的食物,最后化成了骨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食物也是一种寄托。在《人间至味、食色清欢》中,梁实秋先生就提到了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在北方,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从剁陷、和面、擀皮、包、捏、煮,全家动员,一气呵成。对于饺子,北方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节。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一定是要吃饺子的,而且第一碗饺子一定是供奉在老灶爷和老灶奶奶的画像前,民以食为天,祈求他们保佑新的一年家人吃好喝好,健健康康。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隆重招待也会拿出饺子来,因为做饺子比较费功夫,愿意欢迎尊贵的客人,大费周章做些吃食,这本身就是对客人的尊重。
中国人的饭桌文化
梁老说:“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这可是公认的。提起日本的食物,想到的首先是生鱼片、寿司;提起西方的食物,想到的首先是牛排、披萨、汉堡等;但是,提起中国的食物,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单单菜系就有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味道上酸甜苦辣各具花样,即使是国宴,也只能各种菜系挑几样,不能样样涉猎。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会因为地域的不同,偏好不同的口味。广东等地偏甜,四川等地则偏辣,但是有一样是全国各地都统一的,那就是一起吃饭。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吃饭讲究的是吃团圆饭。每到年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子不远万里也要赶在三十前回家吃口热乎饭,为的就是团圆二字。中国人好团圆,这是中国独有的。其实,细究我们的节日,也能看出来许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比如中秋、春节就是庆团圆;重阳就是期待老人健康长寿;清明是为故人追思。无论哪一种节日,都少不了一顿饭,这是我们今人的念想。
讲究吃、会吃、能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从一汤一饭中品味生活,过好生活,可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五):好好地享受吃货的乐趣吧
《孟子·告子上》上提到了告子的一个至今都非常有名的观点:“食、色,性也。”告子肯定说过很多观点,但唯独这一个,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知道,孟子、荀子时代所谓“性善论”与“性恶论”之分。而告子主张的却是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至于谁对谁错,按照今天的观点说来,倒并不一定非要争出个一二三来。但争一争无疑是有好处的——所谓“理不辨不明”就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大声讲出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周密的论证去说服别人。
话说得有点远了,还是赶紧返回来吧。之所以想到告子的这句话,完全是因为今天所看的这本书,也就是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都是美食,也就是确实可以与“食、色,性也”这句话紧密地联系起来。
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很显然,不同的人对于美食也会有各自的定义,这一点倒是不必相同或者相似。但是一般来说,美食爱好者,或者说是“吃货”,肯定都喜欢这一类的书——既可悦情,又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进本领,那该多好!
什么样的水平才是真正的美食家或者说“吃货”所应具有的水平呢?或者标准会有很多、说法也会不一。但何必说得那么复杂呢?倒不如举梁实秋这本散文集里的一句话来说更为恰当。梁实秋在散文《铁锅蛋》中这样写:“常听人谦虚地说:‘我不会做菜,只会炒鸡蛋。’”但是先生却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看戏要听音,能听出梁实秋所说的“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这句话里实际上蕴含着的满满的揶揄味的,其实基本都是明白人、聪明人。
“吃货”的标准、内容肯定会有很多,但在“吃货已然转化为一个纯粹的正面词汇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吃货”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了!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动态的词,千万不要走进“死胡同”,要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多去考虑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为人为己,都是在苦口婆地告诫每个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切实提起精神来,休息好了就要开始做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
一本关于吃的书,尤其是在梁实秋这样的“大家”的笔下,一定会充分展示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品牌的那种绰约风采的。可惜,更多的情况下显然不是这样,更何况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明清小说,其实都是有寿命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六):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进入秋天之后,我就变得特别贪吃,经常和朋友商量着,这周末吃什么,下周末吃什么,如果赶上双方都能正常下班,还会坐地铁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走街串巷去找好吃的。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乐趣,有这么一些爱好,有愿意陪着你一起去胡闹的朋友,就已经足够美好。
而看了这本梁实秋先生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更惹起了我的馋虫,恨不能钻进书里吃起来。
一个作家从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故乡对他的影响会是一生一世的,故乡的风景、人文,还有食物,有很大概率会成为他笔下的文字,就像我之前很喜欢的汪曾祺老师写的关于江苏高邮,他家乡的各色美食,家乡话、风土人情等等,而梁实秋先生在北京长大,自然会写到许多北京的地道风味,像北京烤鸭、冰糖葫芦、豆汁儿,吸引得我都想再去一次北京,去他写的地儿,亲自尝一尝。汪曾祺和梁实秋,两者一南一北,不分伯仲,可是又都能让我萌生出对于那些美食的爱,进而迸发出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未来的期待,毕竟我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没去过,那么多精彩的文字没看过,必须要有长长的时间去经历才行,不然我会不甘心的,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我想我好像找到了。
美食能抚慰人心,美好的文字也是。梁实秋先生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嘴馋,从他的文字里我能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一枚“吃货”,不仅会吃,还会写,不仅会写,他还用他了解的一切进行归纳总结,把好吃的写得让人垂涎三尺,让人感觉他就仿佛坐在我们面前,一边吃一边介绍着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收录了他的许多谈吃的文章,以《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等三个方向作为主题,谈食物的品相、火候、饭馆、文化传承、逸事,做菜的人,凡此种种关于吃的那些事儿,篇篇风雅精致,令人大快朵颐。
无论是写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还是异域食色,无论是有名的酒庄茶楼,还是农家小菜、地方小吃,他都能娓娓道来,无偏无颇。隐藏在美食背后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记忆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文化的味道。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会吃。
其实工作以后,不如意的事情,似乎日渐多了起来,曾经以为自己的梦想是星辰大海,可能我们最后连自己家门口的超市都懒得去,成为了宅男宅女,面对着家徒四壁,而山河远阔,人生苦短,不如一碗人间烟火,不如所爱的人就在身旁。
End。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七):作家梁实秋也是一枚妥妥的吃货,幽默风趣也有味
文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咸有咸味,淡有淡味, 不论咸淡,都是人间滋味。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在多远的地方流浪,都忘不了那口家香味。 你以为很多事情早就过去,但是只要通过味觉就唤醒了过去所有的记忆。 过年是以前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拿红包和热闹的玩都是小事。最开心的其实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吃。 过年都会做一大桌子菜,有腊肉、腊肠、鸡肉、木耳、香菇、牛肉、炸鱼总之很多平时吃不到的菜都有,我最爱吃的是牛肉炒干辣椒。那时候觉得那真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菜,很多幸福感也是从吃当中获得来的,有时候不在于吃的有多好,而是那代表着你喜欢,你感知幸福的味蕾。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很多东西都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感觉。很多人觉得那是因为现在经济条件富裕了,平时不缺吃穿,而且想吃什么马上就可以吃到,就根本没有过去的期盼。 读了梁实秋的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才知道很多好吃的菜的来历。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 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的著作,其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典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与智慧。余光中说,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是梁实秋写的关于吃方面的散文。分为三辑,第一辑故园食话,第二辑一方水土一方食,第三辑口有食味,心有食法。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每当深夜看到别人发朋友圈的美食时,也能唤起你的食欲。 看《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这本书也有这种感觉,梁实秋不愧是散文大家。用诙谐的语言,加上自己本身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本带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菜谱。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其文化底蕴,吃也能吃出文化。会吃的人也会做,平时就对每一道菜的做法有印象。很多菜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看了这本书,以后在饭桌上都能增加自己的谈资了。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事情,写出来是多么的有趣。平时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豆浆、油条、烙饼、菜包、韭菜盒。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平常可见的,在普通人眼里除了它本身名称就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在一个观察仔细,真正的作家眼里我们看到了普通小吃不一样的一面。 一个真正的作家是离不开柴米油盐,是很接地气的。文风幽默、语言朴实,简单的还蕴含着很多道理。 根据地方的不同,每一个地方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从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这种说法真实的可以看见。 有一些菜是某个地方的特色,它甚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书中写的很多食物都是简单的食物,而且配有食谱,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文化的食谱书。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吃的文化。每个地域他们都是如何看待他们吃的某些东西的,可以了解一些常识,这是一本吃货朋友不能错过的好书。 吃是最能代表彼此感情的,不得不说很多感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朋友之间聚会,想想我们是不是很多朋友是在某个朋友的聚餐上相识的呢!很多大小的喜事,我们都是请客吃饭。吃在生活当中是最紧要的事情,而且也是最庄重的事情。吃有很多礼仪,也有很多讲究。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吃的第一口是母乳就和母亲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都说母乳是妈妈的血做成的,哪怕孩子与母体分别了,因为吃的妈妈的母乳,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最亲的。吃是人的本能,孩子最先学会的本领就是吸允,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从吃开始的。 很多人对于妈妈的味道,大概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尤其记得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所以吃很多时候是带有感情的,是会吃出感情来的。就像作者说他最喜欢吃妈妈做的菜,我想我们每个人也是差不多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的中国菜是天下第一。还记得前几年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中国菜,是我们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也让我们每一个看客都流了多少口水。 其实吃只是一种习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吃的是最好的。 看这本书,也让我们想到了病从口入这个词。我们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欲,更多得是要吃得好,吃的健康。 人活着是因为吃饭,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让我们从吃当中获得了知识,吃货也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八):和汪曾祺一样爱吃的,还有另一个人
和一个人类谈吃的,简直太符合他的兴趣了。交通更加便捷了以后,上午你可能在北京吃烤鸭,下午就在西安吃羊肉泡馍,感谢科技发展,让我们吃的更地道。吃,跳过了第一层果腹的愿望后,那便开始要求质。天津的麻花、北京的烤鸭、河间的驴肉火烧、陕西的凉皮等等,这是属于一个地区的食物符号。
为什么要说“地道”?
地道有一个释义是: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因为一方水土的关系,就算拥有技艺的师傅,到了其他的地方,制作同样的食物,也只能就地取材,味道不会有大的偏颇,但就是感觉不地道,就像是很多日料、韩餐会打着原产地食材空运之类的,就是为了达到更高质量的地道。
和梁实秋先生谈吃的,那可算是,食界名人。当你想不起来那个爱吃的文人是谁的时候,只要你说他,爱吃、会吃,保准有人知道。《人间食色,至味清欢》用一腔热爱,盛一碗人间烟火,吞吐百色人间。
酱菜大概是妈妈的味道
作为一个北方姑娘,那吃过的酱菜可谓是“一二三四”,我的妈妈,可是腌制高手。
菜花根,脆脆的;小黄瓜,脆脆的;长豆角,脆脆的;小辣椒,辣辣的,万物皆可腌制。在味道发挥到极致的时候,简直是人生乐事。酱菜在下饭菜里面的地位,可谓是“餐餐必备”,不管是米饭还是面食,都可以尝试。有的稍微咸,有的辣,有的酸,有的甜,各式各样。北京六必居的酱菜,可是名声在外。相对于梁先生喜欢吃的甜酱萝卜,我更喜欢吃酸黄瓜,开胃下饭,甜辣咸酸,脆脆的,作为一个小众的美食,虽然不够大气,胜在娟秀和便宜。
来人间,不过是为了喝一口热汤
在北方,从飘雪的屋外进到屋内,要是可以捧着碗,喝一碗暖暖的热汤,简直人间幸福。
玉米排骨汤、猪脚黄豆汤、青菜豆腐汤、虫草花老母鸡汤,从荤到素的汤品,滋养着我们,汤只要是讲究一个炖,时间、火候、配料,每一个元素都决定了汤品是否成功,汤的原材料不同,提供的营养方向也不一样,喝的最多的大概就是鱼汤和排骨汤了,简单容易上手,煲汤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梁先生抗战到重庆的时候,去朋友家里,受到招待的便是“排骨萝卜汤”,谦逊的说这个汤不够味,朋友杨太太的才够味,过了几天,便去杨太太家做客,排骨酥烂不渣,萝卜透而不泥,汤更是热、浓、香、稠,大受好评,这么美味的汤,自然好奇是如何做的呢?排骨的成色,萝卜的薄厚和刀法,水量多少,慢火久煨,不再是杨太太私人厨房的秘密。
排骨萝卜汤的喜爱,遂研究其做法,从而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有声,言而有物,少说废话。
高歌杯酒,来者相候
喝酒这种事情,最佩服两个地方的人,一个内蒙,一个东北,最豪气的一句是:二斤白酒打底。人们经常把酒量和胆量挂钩,所谓“酒壮怂人胆”之类的,个人饮多少酒都是定量的,注意场合和环境,不可以盲目的为了面子,二斤下肚,人生签退。
婚宴酒席之上的开心,必然少不了酒,互相敬酒也算是一种祝福,酒喝好,朋友有。可是近两年来,出现的“酒桌风云”,令人后悔莫及。酒精中毒住院的,酒驾破坏家庭的,酒后失德的,酒精麻痹了人的神经之后,难以控制,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酣睡,个人尽不同。
酒,需善饮,小酌怡情,不可失德,万万不能酒后大老婆、开车,喝酒不看量,后果自负。
不会喝酒,可以饮茶,不需要懂太多的道理,喜欢什么类型的就喝什么类型的,挑选茶叶、茶具,都是怡情的好方法,不同的茶叶配不同的茶具,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交友热闹,不逊于酒的作用。
作者其人
梁实秋,翻译家、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美食爱好者,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我们应该多读书,读豁达的书,离善者更近。
吃喝谈,人性、哲理,从吃中,获得幸福。
人生,何止一碗热汤。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九):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他写那些食物的文字中满载着乡愁
他的身上,集中了很多矛盾和赞誉,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他既是散文家、翻译家也是文学批评家,是当之无愧的学者。他,就是梁实秋先生。
中国很多文人都写吃的,写得出色的也不少。比如周作人,再比如汪曾祺。
周作人说:“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
汪曾祺说:“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梁实秋也写了大量和吃有关的文章,他说的则是:“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梁实秋的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写的全是和吃有关的散文、杂记,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书中的内容分为三辑:《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写食物,也写地方的食文化,妙趣横生的文字配上详细的食物做法,有时读着都不免让你嘴馋起来,恨不能立时三刻就有同样的吃食摆在你案前,方能一解文字带来的诱惑。
《酸梅汤与糖葫芦》一文中,不仅写到了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对于琉璃厂酸梅汤的记录文字,还写到了作者自己在抗战胜利还乡之后,带孩子们到信远斋过喝酸梅汤的瘾,他准许孩子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孩子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写自己去喝不为解渴,是为解馋。文中拿酸梅汤和可口可乐比较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将酸梅汤制成罐头行销各地,而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梁先生老年时应该看到了制成罐头的酸梅汤行销各地的盛况了。
《煎馄饨》一文中写的“煎馄饨”,我看就是我们说的水煎包,只不过是“先入油锅慢火生炸,炸黄之后再上小型蒸屉猛蒸片刻,立即带屉上桌。馄饨皮软而微韧,有异趣。”
晚年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完)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十):梁实秋:“馋”是近乎艺术的趣味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咸有咸味,淡有淡味,
不论咸淡,都是人间滋味。
中国文人好吃者实在不少:苏轼、汪曾祺、郁达夫、董小宛、袁枚、梁实秋,如果说把美食正儿八经写出书来的名家,首推袁枚、汪曾祺、梁实秋。
他们都是尝尽百味人生的大作家,不仅道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写起美味珍馐同样令人垂涎。写过的食物不下百种,南北东西,硬菜点心,琳琅满目。
但是我更喜欢梁实秋的。他笔下的美食的样式繁多,从食物的渊源、菜系、烹饪方法、餐馆、社会环境言及人生经历,包罗万象,从谈吃窥见社会之变化。从书中能让我“垂帘三尺”。
他说:“沿街担贩有卖“老豆腐”者。担子一边是锅灶,煮着一锅豆腐,久煮成蜂窝状,另一边是碗匙佐料如酱油、醋、韭菜末、芝麻酱、辣椒油之类。这样的老豆腐,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读他的文章你会被带入进一个情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梁实秋喜欢吃
《海上花列传》中写道:“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这句话不一定客观,但不难看出文人墨客有两大喜好——吃喝及做诗。
梁实秋曾经自嘲说自己嘴馋:“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他这是为自己的“馋”找理由?)
梁实秋一生写过无数关于吃的文章,探索食物的根源,谈品相、谈火候、谈馆子、谈文化、谈传承、谈做的人,篇篇风雅精致,令人大快朵颐。
无论是写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还是异域美食,无论是有名的茶馆,还是农家小菜,他都能娓娓道来,无偏无颇。他的文儿我觉得在这些大家中算是可以直中我的心的,通俗又有画面感。
在《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中他说腊肉该如何吃:
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时候始可以大葱代替。简单明了很家常,有时候也会很“挑”。
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须筋络纠结于其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其次步骤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黏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调好芡粉要抹在两个手掌上,然后捏搓肉末成四个丸子,这样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层芡粉,而里面没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锅炸,以丸子表面紧绷微黄为度。人生在世就应该想吃的时候吃,想喝的时候喝,这才是生命的乐趣。所以他在吃上,可谓是百无禁忌。不论何种吃食他都乐意去尝试。
梁实秋懂得吃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只要翻开《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就能确认梁实秋是一名有追求、有要求的美食家无疑。他会根据时令吃东西,对选材有着极致的要求,对烹饪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对于鳝鱼的描述:
河南馆做鳝鱼,我最欣赏的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 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猪肉该如何吃:
北平人家里吃白肉也有季节,通常是在三伏天。猪肉煮一大锅,瘦多肥少,切成一盘盘的端上桌来。煮肉的时候如果先用绳子把大块的肉五花大绑,紧紧捆起来,煮熟之后冷却,解开绳子用利刃切片,可以切出很薄很薄的大片,肥瘦凝固而不散。肉不宜煮得过火,用筷子戳刺即可测知其熟的程度。火候要靠经验,刀法要看功夫。要横丝切,顺丝就不对了。白肉没有咸味,要蘸酱油,要多加蒜末。川菜馆于蒜酱油之外,另备辣椒酱。炸鱼中的玄机:
炸鱼说来简单,实则可以考验厨师使油的手艺。使油要懂得沸油、热油、温油的分别。有时候做一道菜,要转变油的温度。炸鱼要用猪油,炸出来色泽好,用菜油则易焦。鱼剖为两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纵横切而不切断。入热油炸之,不须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地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撒上花椒盐上桌。他的文不仅仅是隐藏在美食背后舌尖上的味道,更是一种人情味儿,在掺杂一点文化的味道。
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会吃。
蔡澜先生说过:没有比吃东西打发时间更好的了,而且饱腹的感觉,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感觉。
人生苦短,唯有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