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与高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广场与高塔》是一本由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广场与高塔》精选点评:
●有一定启发,缺点是总掉不相干的书袋,删20万字会更好。
●从古至今的广义网络的历史,类似于中国习惯的圈子文化,如今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接入的便利性。不管传统的网络还是如今的互联网,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等级制度,也许这会一直伴随网络的存在下去吧。
●1、相互关联的系统即是网络。网络在自然界很普遍,人类社会里也是自古就有。网络科学家巴拉巴西尝试写过网络视角的历史/历史小说(《爆发》),不过这事显然还是专业历史学家来做更合适。2、这本书依然是弗格森招牌式的纪录片脚本风格,拿大量的专业研究讲历史故事。收集了许多网络科学的历史应用。3、高塔(等级制)之中有网络,广场(网络化)之内有等级。既有对立也有依存。4、一点也不喜欢弗格森的意识形态表达,但是很欣赏他的博闻多识。
●有些观点是因为其传播网络的结构特点才实现了病毒式传播……当社会网络是作为市场的补充角色出现时,原有的不平等会被强化;但当社会网络是作为市场的替代品出现时,不平等会被弱化……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中部头。一直以为当代社会变得扁平化、平等化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此书修正了我的看法,其实网络与等级的对峙与博弈自古就存在,技术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锡耶纳广场的高耸塔楼影子投在公共广场的意象比喻相当形象和有意思。
●信息密度极大,中间很多史料读起来异常吃力,弗格森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折服,科技与网络、等级制与分布式结构,感觉自己脑子里也渐渐建立起一些对世界组织模式的观念,有了一点小进步。
●作者围绕“网络自古就有,曾多次发挥重要影响”的观点,运用大量微观例证说明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力,认为(别的书里也有类似观点)网络有七个特征,1网络中某个点的重要性和桥梁性作用一样重要,2网络强化了同质性和“回声室”效应,3网络中的弱关联会发挥大价值,4网络的结构决定信息传播效率,5网络动态弹性,6网络互相竞争和迫害,7马太效应。作者还有几个精彩论述:1等级组织源于神权(天经地义)的演化,与网络组织不互斥。2网络难以形成某种“共识”的时候,等级组织会出现并攻击网络直至“达成”共识(很熟悉是不是)3等级组织首领担心副手的小团体和篡位阴谋,源于信息获取路径可轻易更改。4十五世纪兴起的印刷术燃起了宗教改革不断推翻当权政府和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大同小异。5互联网只会服务于政府。书值得一读,写基辛格的部分很屌。
●今年开年我读过最牛逼的书。高塔指的是等级制,广场是指交流的网络。等级制也是网络的一种,是一种反随机性的网络,是有着中心枢纽的网络,纯粹的专制是横向隔绝,没有回路。在等级制中随意添加几笔联系,就能极大削弱中枢决策,所以历朝历代皇权对结党忌惮。大的帝国(秦制)寻求打散宗亲体制、朝堂派系,将个人打散原子化。信息没有回路,意味着高层不知底层信息反馈,何不食肉糜。没有中心的网络转化为等级制也是一夜之间,无核心的网络相对等级制更不容易摧毁,让我想到蛮族南侵,每次中原王朝组织抵抗的时间和专制程度高低相关。1815年至1914年的百年和平,五大国维也纳外交体系就是联合国的预演。光明会和共济会的组织原则槽点太多。后面几章没那么好,某国部分决然是删减了。
《广场与高塔》读后感(一):低级翻译错误,29帝国,第173页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这一章节里竟然把海底“电缆”都翻译成“缆绳”??!!!
《广场与高塔》读后感(二):网络与等级社会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科堡—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变史的另类省思。
《广场与高塔》读后感(三):透过网络看世界文明发展史
见书名就给了三分猜想,到底是哪里的广场与高塔,原来是意大利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和曼吉亚塔楼。作者用广场和高塔同时存在的现象,解释分散的网络和集中的等级秩序同在。这是影响世界并存的两种力量。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十多年前我读《大外交》对他本人的强大智慧,坚强的意志,充满艺术魅力的外交手段欣赏无比,那时候作为少女的我,时常想象的男神就是具有基辛格那样的魅力。
时至今读了这本书,我开始重新理解昔日男神的英明神武,除了他具有的所有个人特质之外,他还是一个兼收并蓄的人际网络高手,他与社会各界顶尖人物都具有相当深度紧密的联系。那时候我还小,并不理解其中的奥秘。本书深度破译了基辛格的权利网络,读来还能依稀记得当年《大外交》的痕迹。
尼尔弗格森是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著作等身,除本书在推荐他的《文明》《金钱关系》《西方的衰落》。
《广场与高塔》读后感(四):高塔从来都在,广场只是高塔的附属品
历史正如现在一般崭新,而当下正如过去一般古老“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我们总以为技术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殊不知他只是变相加强了原来的结构,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看似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但你的流量和关注度无一不受到政治经济和算法的控制。 互联网能促进民主吗?让每个人都自由表达观点会因为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出更理性的答案吗?回音室现象导致的群体同质化和群体极化现象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扎克伯格说的要让每一个人都有社会使命感,都平等而自由的交流,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自身能力早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网络改变的终究只是个别人,商业逻辑主导利益,政府决定策略,技术为其服务,又从何谈起真正的权力下放呢?1%的人掌握了98%的财富,1%的精英决定着人类的走向,剩下的人考虑的只是活着,对于权力自由平等这些根本不会考虑。
严格的等级制度会让得不到晋升的人崩溃,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很重要,互联网增加了这种流通性吗?极少的增加了,主播的意外走红,杨超越王菊都属于偶然现象,李佳琦薇娅也不能商业化大规模生产,所以大范围来看,网络只是让底层人民有了一个发声的地方,却不会打开通往上层的大门。想要往上走,就需要过人的头脑和超凡的努力,毕竟那些精英阶层的后代一出生拥有的网络资源可能底层人民一辈子都达不到
技术改变了政治经济和权力的形式,让众人都有了广场,但核心却依然是高塔的逻辑,这点不会变
《广场与高塔》读后感(五):细思极恐,把广场和高墙合在一起就是~~~
B站是我除了豆瓣待的最多的地方。在B站我找到了我想找并且喜欢的东西。以前这种东西叫书店、图书馆,后来它变成了谷歌、天涯,虽然有一段时间变成了贴吧、知乎、微博、头条,但最后还是留在了豆瓣和B站。
它就象一个矿,虽然你清楚的知道它有什么,但每一次抡起锄头凿下去以后,你仍然会为泥土中带出来的东西惊喜。
我在B站最喜欢的up主是鬼谷,鬼谷让我的人生经历连贯起来,也就是说从一个中学化学竞赛优胜者到一名以投资为生的中年大叔的全部过程,在另外一个学科的科普性阐述下连贯了起来,这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读历史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但不同的在于,纯科学性的理论对于一个完全由随机概率和复杂人性构成的人生居然有那么多可以类比和融洽的地方。
这也就像这本书,作者把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用广场与高塔来形容,然后将自己研究的所有内容一股脑的灌进这个系统,如果没有个好胃口是会很难消化的。(尤其是译者的功力也有所不逮)
当你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产生了困惑或者迷茫的时候,你是需要另外一个系统来帮助你梳理整个思路和逻辑关系的,这一点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对作者的感受就是,他已经拽到那个线头了,但线头另一边的东西是什么,他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而不是全貌,这使得这本书不像是一本完整的书,而是一个学习论文或者笔记。
对于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或者是一条船,它能告诉你从哪里来,但不能告诉你要去向何方。
最后还是要赞美一下豆瓣和B站,这里就像广场一样,充满着喧哗和争执,充满着自言自语和刻意炫耀,但这里仍然有你最喜欢的东西,离开了广场,你只能走向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