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1000字

2021-02-17 04:1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是一本由彭麦峰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一):恭喜本书终于面世

  恭喜本书终于面世,期待已经很久,很久之前就期待有个作者能对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类似的解读,彭麦峰先生从实际的生活角度解读了村上的作品,看起来流畅、易懂,让我对村上的作品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认为,文学和音乐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是相通的,能打动人,能给人正能量或者有所启发,就是一个好作品。村上的作品给了中国人无数次感动,作者解读村上的作品,相信也会感动无数村上迷。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二):很久以前就想看一本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解读

  这本书应该是近年来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最全面的解读。

  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树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他一直在陪跑,但我们又一直在陪他跑,这才是有意思的事。

  村上的作品透露着浓浓的日本文化气息,又能让人感受到日本社会那个年代的种种无奈与焦虑。相信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解读。

  看了介绍,本书应该还结合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进行解读,从中还能感受到一些强大的东西。

  期待。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三):你好,村上

  我记得,很多年前,书店总能看到一拨人手捧着村上的小说在啃读,出于好奇,我随手拿了本《挪威的森林》,谁曾想,这一读就上瘾了,之后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村上的小说,从《且听风吟》开始,到《1Q84》,都带着小资情怀阅读,自从看到本书介绍后,我才明白,原来村上的作品不仅仅是远方小资情怀这么简单,它还有近在眼前的生活点滴。之前,也阅读过作者的其他书,彭麦峰比较喜欢写实,把现实一点点的挖掘出来,然后给抛出解决方案。这是他的风格,想必,这次他对村上的解读,大概也会有这样的动机吧?怀着期待的心情,我想对彭麦峰做个小小的解读:首先他是个理科生,以为他总能在作品中体现严谨的解决方案,但是百度查阅后,发现他是个文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就读过,专业是音乐。这点很让我惊讶,一个如此文艺的人,竟然如此严谨的看待一个文艺作品。后来,我在网上看了他的很多微电影作品,发现,他其实还是挺幽默的。微电影《一块钱》中,整片只有一句台词“那个宝藏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把这个严肃、抽象的片子,一下拉回到了幽默,风趣的现实。所以,在这里表示,很期待作者这次的图书作品。他会不会也像他的微电影一样,在原本严肃的氛围下,一下转折到幽默风趣的态度呢?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四):谈谈作者对村上的这本解读

  很久以前,我就阅读了村上春树的作品,迷恋至今,每每看到他的书,我就会通宵达旦。因为我发现村上的作品能给人启迪,能抚慰我的心灵,透过他的作品我能了解生活更多有趣的灵魂。

  而如今,彭麦峰作者从生活的层面解读了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是难得的一个开始,看图书的简介,我能理解,作者把村上的精华再次解读,结合生活点滴,把村上的书通俗、易懂化,相信这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旅行。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封面及其文艺范

  作者这本书光看封面就让人觉得舒服,它透露出一种时尚、文艺范十足,给人阅读快感的视觉冲击。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着我说脱口秀说累了,坐在后台,安静的看这本书,这是怎样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恶意用一句话形容“不仅会搞笑,我还会安静”。

图书内容通俗易懂

  当然,全书我还没有看,我只是看了书的内容简介,从简介上可以看得出,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手法把村上春树的作品解读了个遍,而且还结合了生活,加入了作者的理解,让人看到满满的正能量。原本小资情节我的,估计看完本书,我会对小资有更多的理解。

  我记得村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彻头彻尾的失败,正如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我相信作者这本书也是如此。但是起码我们能感受到村上春树的精髓,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美文,还有更多生活哲理。也是一本正能量十足的书。

  最后谢谢作者给予我们的个礼物。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五):村上春树的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作家,也是我非常讨厌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非常的醇厚、现实能够把人们的感情带入到其中。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再有一段时间读他的作品更让我有一种想要自杀的感觉。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村上春树的作品了,因为我想让它的影响离我远一点开始我自己新的生活。但是今天偶尔在书架上面抽出一本书发现还是关于村上春树的作品或许村上春树已经深深的留在了我的生活当中,当然这本书跟之前的作品有一些不同。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的好奇,村上春树我们非常的熟悉,可有时候又觉得他非常的陌生,就像在封面上有一句话,“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村上村树,读懂了村上春树,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村上春树从29岁开始写作,在其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写了很多很多的作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挪威的森林》,当然这也是我第1次接触关于他的作品。 当然村上春树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跟他的家庭也是离不开的。村上春树出生在书香门第,作为教师的父亲在村上春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文学兴趣,有意识的去让他读一些经典名著。当然进入青春期以后村上春树比一般孩子还要叛逆,经常因为不爱学习,学习不用功等问题被老师责问。进入高中之后更成为了问题,少年逃课,抽烟,打架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这些在他之前的作品当中,我们也都了解过,非常佩服村上春树的一生,初中高中的时候不用供学习,长大以后还能靠文学吃饭,这是一件让人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才吧。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全面深度的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和他内心的世界,对于村上春树人生的思考,他的生活方式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多多少少带来一些启迪。 也或许文人自有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吧,村上春树跟很多的大作家一样,都是非常孤独的。他的孤独我们不知道是来自于不善交际还是不屑于交际,他们在孤独中学会了思考,孤独让他们充满了力量。在一个人静静的时候,他们总是在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非常的孤独,是村上春树让我走出了那一段对于孤独的恐惧,孤独何尝不是一种安宁呢!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六):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谈论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相信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但还是要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书的内容。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从29岁才开始写作,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此后,更是写了许多畅销全球的小说,例如:《挪威的森林》、《刺杀骑士团长》等。2018年12月21日,村上春树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图书作家榜前十,排第8名。 然而他却与中国正统的文学圈无缘,只是活在热爱他的风格作品的人心中,《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本书全面的解读了村上春树的作品,让我们在了解村上春树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吧。 一、孤独是一种力量。 本书以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等作品为例,告诉我们: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孤独便能带来巨大的思想的力量。在孤独中穿越过心理过墙梯,积极思考,寻找与自己契合的人,仔细的品味自己。

  孤独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时代是人类的产物,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独,虽然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它,在孤独中思考未必不是乐事,让孤独中思考变成行动带给我们的力量会更加巨大。 二、联系。 我们可以孤独,可以喜爱并享受孤独,但是我们不可以抛开世界抛开所有去孤立地生活。通过解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本书告诉我们“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做有骨气的人,让事物自然想连接。努力做到不谄媚不逢迎,但是也不自我封闭,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失落、沮丧、伤心等。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道理,消极的背后一定是积极,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各种各样的情绪。 三、冒险。 时不我待,我们应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触碰就不畏缩,做出与年纪相符的情感探索”,多少人一辈子的错过仅仅是因为自己一霎那的怯懦。我们需得有冒险精神,努力探索未知领域,积极争取自己应得。然而“冒险不必过度,适当最佳”,一味地冒险不知规划,盲目探索,我们是不提倡的,一味地只知冒险,什么都还不懂的时候就要去做,毫无半点规划,这是鲁莽。 冒险需要持久的责任感,而非一时冲动的欲望。 四、探索自己内心。 内心丰富有趣的人无所畏惧。而如何成为这种人是我们一生的修行,从本书中,我领悟到了三个方面:感悟过去、探索未来以及活在当下。 最后摘抄一句我很中意的话: I can bear any pain as long as it has meaning.我能承受任何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有意义。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七):村上春树,能在孤独中散发力量!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村上春树,读懂了村上春树,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村上春树可谓是家喻户晓,是很多读者都喜欢的一个作者。村上春树作品畅销40年,在日本中国均拥有无数粉丝,诺贝尔文学奖有利争夺者。

  村上春树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被誉为日本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曾获得西班牙卡塔隆尼亚国际奖,耶路撒冷文学奖。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千万册,该书引入中国后销量接近千万册,引起了村上春树现象。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第一文学部演剧科。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5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1000万册,中国内地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达到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是一代人生活方式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穿棉的衣服对汽车与音乐津津乐道,喜欢跑步,无论是出门沿途短跑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他都能在跑步中找到巨大的安慰与乐趣。

  彭麦峰的作品《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带我们再次走进村上的内心,解读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孤独是我们人生常有的一种感觉,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会与孤独相处,经常在孤独中迷失自我。村上的作品中也常常渗透着孤独的感,但是他能利用好孤独,与自我和解,我们一起来看看村上的智慧。

  “孤独是一种力量,孤独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孤独本身存在着极大的思维活动能量。孤独源于对不了解事物的思考。”

  孤独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消极的状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孤独潜在的力量,很多时候人总是在孤独的时候崛起,因为孤独里面,隐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如果正确利用这股力量,你将会过关斩将,而若一味的在孤独中徘徊,也许你就犹如一缕烟雾一般消失在希望的途中,一无所获。

  村上春树在百无聊赖中喝着啤酒看着打球。产生了巨大的创作欲望,写出了《且听风吟》。

  “没有彻头彻尾的失望,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村上春树这样说。孤独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静静的思考,以方法论的态度去思考,另一种是陷入绝望的孤独中,自暴自弃。两种情绪中,第一种是积极的,会随着思考的过程而产生积极的能量,而第二种往往会使人失了方向、乱了方寸,使问题放大化最后得不到解决。

  孤独提供了一个刚刚好的氛围,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看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和以前有所不同的地方,想必他已经进步了。一个人要懂得品味自己,这样才能有阶段性的进步。

  失恋的人总是想着,对方如何如何,或者两人相处时的如何如何,于是产生了对对方的依恋心理,而又不能完成复合的愿望,于是开始孤独。失恋的人应该回归到自己。发现自己的完美。品味自己,积极的去发现自己好的一面。

  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主人公总是照着镜子,或者是故意把自己跟另外一个人对比,这些都是自我品位的表现,是一个人排遣孤独的方法。

  村上的作品总在那里安静地给予我们力量,当迷茫时,希望您也能和村上来一次亲密接触。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八):有一种迷药,叫做村上春树

  从《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到《海边的卡夫卡》《1Q84》,村上春树在日本、中国、欧洲拥有无数粉丝,作品畅销40余年,曾一度出现“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1987年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足见村上春树的影响力。就是这样一位在世界享有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作家,却屡次无缘诺贝尔文学奖,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同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骑手。村上春树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他的作品又向人们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呢?青年作家彭麦峰为我们全面深度解析村上春树作品和他的内心世界,贴心地在每一个章节设置了“心理过墙梯”的环节,通过村上春树作品引起的思考,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总是会流露出很多失望与孤独感,甚至有着浓浓的宿命感。在《挪威的森林》中, 直子总会感到“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躲在自我的世界里,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她独自忍受着,无力反击;渡边深爱着直子,但直子爱着的却是死去的木月,这种求而不得的情感,也是一种孤独;同时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将生与死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说:“孤独作为生命个体对社会束缚的反抗,正是通过生命个体的在认知、情感、意志诸人格品性的反省、静观中体验人生最深沉的美学意义的。”这种超越生死的孤独意识,只有在生命结束时,才会被带走。

  村上春树认为:“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中,爱情、亲情和友情是温暖而真实的但是却化解不开人类自身的孤独感。”正是这种仿佛与生俱来宿命般的孤独感,真实存在却又无法排解,孤独的意识才会一直存在。而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极其普通的人,正是由于赋予普通个体的表现,才恰恰反映出孤独的普遍意义。

为什么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有孤独

  谈村上春树的作品,一定离不开日本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很快低迷不振,经济泡沫让日本消沉了几十年。而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年,恰好见证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史。泡沫经济下的日本,土地价格暴涨,明显超过了企业经营收入和土地生产性提高的幅度,在达到顶峰后,土地价格开始大幅下降。泡沫经济的崩溃让日本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民众买的房子大幅度贬值,工资收入却不足以还银行贷款,背负着家庭压力的年轻人百般无奈地上班,还债,日复以日,看不到出口,没有希望。正是这种背景下,村上春树的作品才弥漫着无边无际的孤独与失望。

  但村上春树并不是传播消极心理,他的作品就是通过这种矛盾对比的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揣摩,充分展现出作者内心对现实处境的判断和对人性的理解。尽管有那么多的消极心理,只是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从另一个角度唤醒人们的斗争意识。《挪威的森林》的译者林少华教授曾这样评价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他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 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 人倾诉。”这是一种脱离了物质、飞跃到精神层面的孤独,从这个层面来看,无处安放的孤独不失为一种社会的进步。

  村上春树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正如彭麦峰在《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说的那样:“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村上春树。读懂了村上春树,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村上春树的作品往往能在最后给人以启迪,我想,这就是村上春树的魅力所在吧。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九):对话村上春树:你是不是有点孤独?

  村上春树是日本知名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大家喜爱,一度引起“村上现象”,而这样伟大的作家却偏偏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自2006年起,村上春树就开始频繁的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入围作家中,年年上榜,年年陪跑。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村上春树早已不需要诺贝尔奖证明自己。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详细分析了村上春树的作品与生活,全书以村上春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为九个小章节,透过作品了解村上春树的内心世界,同时能够为迷茫的年轻人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熟悉村上春树作品的人都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从始至终的绝望,也不是莫名其妙的矫情,而是那种娓娓道来,映射着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那种细腻与琐碎。也许孤独本身就是这样,它并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是在无数个平凡正常的日夜中不断累积,最终发酵成一种普遍似的孤独。 第一次遇见村上春树是他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被称为是村上春树送给年轻人的礼物,而这份礼物其实适合有些年纪阅历的读者。初读《挪威的森林》时我只是一个高中生,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并不懂得生活所带来的无奈,面对村上春树的细腻,非但没有产生共鸣反而觉得情节进展太过缓慢。 等到大学毕业后重读《挪威的森林》,才算是真正理解为何这本书能够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书中的绿子与直子是完全不同又有些相似的姑娘,面对爱情他们选择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确是一样的坚定。回想当初,那些我看不懂的细腻,才是真正能够让读者了解书中人物的关键所在。 阅读《当我们谈论村上长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虽然不是和村上春树面对面的交谈,但是全书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分析就是和作者的一中思想上的交流。村上春树出生的时代正是日本的经济泡沫时代,年轻一代眼看着眼前繁花似锦,突然间就化作云烟,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总是带着一种孤独。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对生活看似没有希望,百无聊赖的去上班,没有梦想,没有情怀,得过且过,但是村上春树总能在故事最后给予人们一些美好的希望。村上春树的作品除了表达孤独,同样表达了爱与希望,在人绝境中授以希望是文学作品最伟大的地方。 村上春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酷酷的人,他除了热爱写作以外,拥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他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他酷爱跑步,坚持晨练。村上春树也热爱旅行,他与妻子阳子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并且每到一处都和妻子把旅行地当做家一样的经营,这样的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什么年纪都显得很可爱。 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得到了群像新人奖,看似运气爆棚的村上春树其实也在背后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在创作《且听风吟》时,村上春树每天都在自己与妻子经营的爵士乐酒吧打烊以后在厨房创作,这样艰难的坚持了6个月才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村上春树的成功证明没有任何的幸运是不需要努力的。 众所周知,村上春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却一直未能如愿,但是这没有让村上春树放弃写作。村上春树凭借他的天赋与努力,用他的文字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孤独却勇敢的年轻人,这些人物像极了现在的年轻人,过着看似颓废的的生活却不曾失去心中的信仰,嘴上大喊“人间不值得”却没有停止前进。 越长大越喜欢村上春树,是因为和生活多次交手后才发现村上春树的作品里藏着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答案,孤独也许不是洪水猛兽,能够和“孤独”和平相处的人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也更能了解自己。这一生其实陪伴你最久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和伴侣,而是你自己,与自己独处才能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不认识村上春树,希望你去读一下他的作品,如果你深入的了解他,或许你也能更加了解自己。这个时代中忙碌的你也许还在迷茫,还有些不知所措,尝试着去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作家总不是什么坏事,何况这个作家一定不会让你后悔,期待同样喜欢村上春树的小伙伴和我一起交流。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后感(十):混在文学书架上的励志书

  如果你不确定村上春树有多么喜爱雷德蒙· 卡佛,只需看看他模仿卡佛的短篇小说集《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书名而写成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总能窥得一二。甚至不用太费力气,你就能发现后者在内容和笔法上都与前者颇有差别,甚至是完全扯不上联系。所以当村上春树用了这样一句话给自己的书命名,只得理解为一位小小的粉丝在向前辈致意了。

  既然如此,当这本名叫《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现时,显然就已经不再是粉丝向前辈致意那么简单(或者说那么“克制”)。本书作者彭麦峰已经是挥舞着帽子跳了起来,骄傲地指着前辈在说:你看,那个,叫村上春树的,我的偶像。

  麦峰自然是熟读村上春树的读者,翻开在这本《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里任何一页,我都能找到证据:比如当他鼓励读者与社会接触时,拿出的是《海边的卡夫卡》里主人公厌世情绪的段落;当他向读者传递关爱他人的信念时,又摘录的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主人公与岛本“相互温暖”的句子。其实,这本《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的篇章体系与村上春树的原著并无太大关系,一如村上春树的《跑步》与卡佛的《爱情》除了书名毫无瓜葛。这本书完全是依照它的作者彭麦峰的灵感来设计与安排的——每当麦峰准备好开讲下一段之前,他都要撷取村上春树原著的情节,予以佐证自己即将着手的内容。

  读者也许会将此视为一种偷懒。与传统的文艺评论不同,麦峰的写作逃避了系统拆解村上春树的艰难任务,转而寻求对字句篇章作界限清晰的阐释。然而我更愿意将此视为一种了然于心的熟稔,是作者在村上春树浩瀚的文本里随意穿行、举重若轻的最好证明。

  在这本 19 万字的小书里,他以村上春树为题,实际上探讨了 9 个有关个人修养与成长的问题,撰成 9 章,例如孤独的力量、素养与习惯、冒险的意义、内心的世界等。在展开每一个章节的时候,村上春树的作用才显现出来:麦峰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指出他的作品里与这个主题相关的部分。例如,《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里一段典型的文字可以如此:

  话题是“维护自己的爱好”——摘取了《海边的卡夫卡》里有关图书馆的段落——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论述爱好的价值——回到《海边的卡夫卡》中,摘取另一段文字描述——讲了一个关于“梁丽”坚持自己的爱好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彭麦峰并不止步于此,他还为读者搭建了一架“心理过墙梯”,直截了当地指出,在这一章的主题下,他认为的正确人生方向以及如何到达的步骤。比如,既然要“维护自己的爱好”,那么自然是要“确认对兴趣的所在”“保持对兴趣的热度”“处理好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到这里为止,我都能看得出来,彭麦峰实际上是为一本心灵励志书套上了文学评论的外衣,再利用自己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熟悉穿针引线。方法虽称不上高明,倒也稳重而灵巧。

  可是,这时候再看封面上介绍“(村上春树)一直被误读”,以及扉页上龙锦乐队的推荐语“作者正确解析了村上春树的精神”,两行字突然吓到了我。

  人们总说村上春树不讨诺奖评委喜欢,因为他的作品偏向通俗文学。但很显然通俗文学这个圈容纳不下村上春树。远的不说,单看《刺杀骑士团长》里村上春树用的超现实主义笔法,对哲学与历史的探讨,就知道这完全是诺奖得主的路子。在川上未映子对村上春树做的访谈集《猫头鹰在黄昏起飞》里,读者也常常因为两人的对话探入文学领域的深处而难以卒读。

  所以看到《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里,作者彭麦峰说村上春树写《寻羊冒险记》的初衷是告诫日本民众“冒险适当才是最佳”的时候,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尽管村上春树被认为是通俗作家,但是说他写的作品是熬上心灵鸡汤的目的,未免也太着急将“通俗作家”的名头实锤了吧?

  然而仔细想想——又有何不可呢?

  木心在《鱼丽之宴》里说过,“知名度来自误解。”在诺奖得主米沃什的诗论《诗的见证》里,他也提到,作者们的意见并不是了解他们的著作的可靠钥匙。其实作品一旦完成,就脱离了作者的控制。读者要怎样去理解,都是读者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次阅读,都称得上是一次再创作。

  所以彭麦峰将村上春树的作品解读为心灵励志书籍,并不是读者指摘他的理由。相反,《当我们在谈论村上春树》为理解村上春树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注解,当然是值得我们读者兴奋的一件事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