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精选

2021-02-18 03:3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精选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是一本由[美] 基兰•塞蒂亚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一):读不懂的翻译腔

  认认真真读,可还是读不懂,翻译腔太重,像一篇论文一样冗长无趣。书的纸张很好闻,让人有求知欲,从而硬着头皮读完了。只记得两个重点:1、关心自己之外的事物;2、活在当下。35岁的我正在经历中年危机,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中年危机的书。没有带来太多的感同身受。书中第一页希勒尔拉比的话意味深长:我不为己,谁人为我?如只为己,我为何物?若非此时,又待何时?值得反复理解背诵。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二):关于“死亡”的一点补充

  

“一些盼望”这章写的是如何处理面对死亡的恐惧。第一张处方是:时间是中性的,只遗憾无法经历生后,不遗憾无法经历生前,这不科学,不明智啊。

BUT,作者忽略了,我们虽然没有“经历”出生前的事情,但毕竟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和书本来了解发生了什么,但对于我们死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就真的一无所知了,一切好奇随着肉体的消亡永远不会得到答案,这太让人不甘了啊!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三):别企图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23岁,大学毕业一年半,已经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对于抉择的错失感。首先被书名一举击中痛点,要是重来作选择会比现在更好吗,书名告诉了我答案,或者这就是哲学的慰藉作用。简介中透露着读了这本书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中年危机”的应对措施,但千万别把此书当做“成功学”类的书,带着生长至此背负的疑问和焦虑危机,渴求找到一个答案,应用哲学不是成功学,它更像一种安慰剂,把现象铺开来告诉你应该拥抱人生的不完美。(一星扣在章节排序,一星扣在不知是原文还是翻译的逻辑性和阅读流畅性)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四):书名的吸引力

  这本书《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我才看到书名就有想读的愿望,果断标记。然后看推荐的书评,评论写的很好,喜欢作者的分章节介绍。怪不得一看书名就有眼缘,这是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读的书啊,看来人的心境会随着岁月增长变化,有缘的就是适合自己的。

  人生没有回头路,这是我的一贯认知。在所有走过的日子里,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另一种选择?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你选择的时候,已经把所有都考虑过了。即便是选择新的一种,方式,肯定也要放弃一些在意的坚持的,那样的结果是心中留有遗憾。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选择方式。然而每一种选择都是在自己心里承受范围之内做到的自己认为最好的决定。这个书名说明了这个问题,具体内容给出怎样的思考,看过再讨论。感谢遇见!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五):评《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似乎提早25年体验了部分中年危机,如果关于人生幸福度满意度U型微笑曲线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研究,可能谷底会提前,且持续时间增长。这本书的题目可以说是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睛。高考之后,尤其在这一年多对专业愈发失望的时间,都不断在想如果重来我现在的人生会是怎样的。

  本书给了我几点启发,1.人生是由众多的生活细节组成的,不要在丧失掉另外一种未过的生活中众多的细节,而向往另一种生活。2.更多关注非终结性活动,那些没有明确计划和终止点的事情,比如散步、和朋友聊天、养育等,以及那些蕴藏在终结性活动中的非终结性部分,即关注过程,活在当下。 3. 一些杂七杂八印象深刻的。养育子女可以很大程度安慰你对过去和当下生活轨迹的后悔,因为没有这条轨迹,你不会和你爱的孩子相遇。人生之幸福在于关注自身之外他人的幸福,但是自我幸福悖论和他人幸福悖论同时存在,作者否认了这两点作为提高人生幸福度的方法论。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六):筆記

  - 朋友送給我的書,應該是知道我快要進入中年危機、或者已察覺到我的'問題'了,哈哈。

  - 作者寫這書時四十來說,寫這書本身就是他自己的的療癒過程。

  - 書本身是以英文寫的,感覺算是那種普及類的哲學書?老實說翻譯有點參差,是故讀起來不是很順,有些段落好像怎麼樣也讀不進去。從文本感覺到作者在原因應該有不是幽默之文筆,惟翻譯下 lost in translation是沒有辦法的了。有機會可能看原文更好玩。

  - 原書在引言後有一章介紹「中年危機」的小史,但中譯版卻把它放在後記。個人來說覺得編者這樣做有點'武進',沒有尊重作者的原意,不知道作者知否這樣的安排。我更傾向它能忠於原著。

  - 書本其實蠻輕的,中間談及的題目多多少少有些共鳴。

  - 有趣的是,去到最後作者竟有談及佛教、正念等,哲學家也走進了這領域。

  - 也喜歡作者對'目的'、'計劃'的反思,更看重過程、當下,是很重要的轉向呢。

  - 有興趣者可找來讀讀吧,對人生、主流加諸我們的很多概念也有反思,除卻譯文的遺憾,倒是挺不錯的讀物。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七):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阅读打卡#《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基兰•塞蒂亚 计划阅读180min ,实际阅读99min,完成率100% 摘录: “你在35岁时对自己身体怀有的一切不满,将悉数成为你在45岁时的怀念。” [14]这就是预期怀旧法:想象一下10年或20年后,当你面对着眼前镜中的这张脸,面对着自己现在的身体,你会做何感想。身体可能,也确实将变得越来越糟糕。 感悟: 作者以“中年危机”为中心探讨哲学问题,编者觉得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年危机”,而是从青年开始就有。“中年危机”这个词从上个世纪60年代被提出,到八十年代在美国热烈讨论,九十年代的中国,也听到不少关于它的讨论。望不到头,悔恨过去,逼近死亡,这些中年的烦恼,在人生的大多阶段,恐怕都是有的。我们不会为选择100美金还是选择200美金的问题而去后悔没有选100美金,我们只会为没有选择学美术而选择学医而觉得有所缺失,事实是你会一直悔恨,因为人生总要有选择。你无法回到过去重新做选择,你只能每天跟着生活流动,发现人生的无意义,用一些事情麻痹自己,痛苦地思考着死亡的问题。我们能怎么样?也只能这样了。活在当下,这句佛家的偈语,也成了作者的重要解决方案。去寻找一些,在过程中能有所享受的事情,少做一些只有结果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工作,是因为在工作中有快乐,不是因为要赚钱。这种价值观,很有意义,也很难。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八):从何处来便回归何处去

  大约六七岁时有一阵子我夜里常会想,死去意味着什么?那时的我不知为何脑中冒出个想法,觉得死去就好像回到出生之前,再次变成一种不存在的状态,无知无觉,无所谓冷暖,一片黑暗,出生之前的千万亿年我从未经历过,死去之后的永恒亦和我无关,从古至今到未来地球都照常旋转,我的生命如一丝短暂而微弱的亮光,之前之后都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包围。年幼的我被这淹没一切的黑暗吓到浑身瑟瑟发抖,裹在被子里怎么都睡不着觉。

  今天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种对死亡的认知在哲学上被称为“对称论证”(symmetry argument),即时间是中性的,生前和死后成对称状态,既然一般人对生前不曾参与的过去都不难接受,那么对死后无法继续参与的未来也不必过分焦虑,故而“对称论证”本应缓和人对死亡的恐惧。但是这种认知并没有给当年的我带来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反而令我万分恐惧。原因也在书中得到解释:人在情感上倾向于“偏好未来”。

“未来的有限性夺走未来的愉悦,你对此无比渴望;过去的有限性则夺走你不曾经历的愉悦,但那只是你相对不那么关心的问题。难怪死亡会激起恐惧,而过去你未曾经历的永恒岁月不会。”

  由于死亡包含有对未来的剥夺,其带来的伤害令人恐惧,如果能够摒弃对未来的偏好,接受时间中性的态度,给予过去与未来同等地位,认同死亡不过是出生前的那种不存在状态的镜像,那么死亡也没那么可怕了:从何处来便回归何处去,既然不曾拥有,何来剥夺?

  我的死亡认知从那时起就不曾变过,倒是随着年岁渐长经历愈多,不会再被吓得发抖了。再次如当年那样闭上眼感受“永恒的黑暗中一隙短暂的光芒”,我还是无法克服“偏好未来”的本能,不过未来成了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一来历尽苦楚,就此终结未必是坏事,二来享尽欢愉,就此打住也并非是憾事。长睡不复醒固然令人无奈,至少已经不那么恐惧了,终究有过一隙短暂的光芒呀,不是么?

  这当然不是一本值得打高分的书,不过恰巧读来对我有所启发。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九):人生顽疾之综合疗法

  自己一直或多或少受到“往哪里去”和“路怎么走”这样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借着不可捉摸的人生际遇时而会迸发成个人精神危机。书是个药铺,而且药还得自己抓,从《杜甫评传》到《论语今读》,从《哲学的慰藉》到《何为良好生活》,从《Stoner》到《夜航西飞》等等,凡此种种,中药西药一起吃。虽然读到Midlife时自己并没有在“病”中,不想它却回应了一直以来困惑的许多问题,至少有安慰剂的效果。 本书的主题看似是中年危机,其实是探索如何解决人的价值/价值感问题,如何面对“得到的都是侥幸啊,失去的才是人生”的错失,如何处理像“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样的悔恨,面对“人固有一死”时该如何自处,怎么避免西西弗斯那样重复而无意义感的生活。只是人到中年,这些问题带来的病情可能更严重,症状更明显。作者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发,寻找一个个药方,利己主义悖论、存在主义价值、不要过于迷恋于人生的可能性(选择权)、时间中性与偏好未来、无我与冥想。或新奇或老套,或微烧脑或略鸡汤,总之读起来手不释卷。 问题意识还体现在不停以设问推动思考和论证节奏。作者说这本书是自救指南(回应18世纪之前道德哲学和自我拯救混融的传统)。为治病尝百草,对任何一种方案的疗效都抱有警惕,时时设问,哲学、文学、经济学等各种解决方案或者思想资源的疗效好不好,作者给出了这份实验报告。在严谨思辨中充满坦诚,偶尔幽默。 一些问题是绝症,不要期待哲学能给你根治方案,很多时候哲学提供的只能是“认知疗法”(改变的是对问题的认知而不是解决问题)。比如面对人之必死,哲学无法帮你永生,唯有死亡本身能够完全平息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但是辨析我们恐惧死亡时究竟在害怕什么,用“时间中性”来消解“偏好未来”,永生之不合理无法解答人自我保存之本能等,你会在面对“人之必死”这个问题时得到一些宽慰。碰到对自己这么有疗效的一本小册子,就算偶尔有些语焉不详,或者关于剥离形而上之“无我”而谈论冥想等地方可能被诟病失之浅薄,它仍值得五星推荐。 最后,本书也使用了很多思想实验作为哲学思考工具,非常有意思。更多的哲学思考工具和思想实验,推荐正在阅读中的《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读后感(十):一个哲学家的自我和解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讲述了自己可能发展的方向,医学、诗歌和哲学,但是我还是无比羡慕他选择的哲学方向,有太多的先哲和理论方法能够帮助应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他当前面临的中年危机。

  从作品中能简单的窥视或者说揣测一下作者的生活:麻省理工哲学系教授,生活在自己满意的“中西部”城市,35岁前的生活用世俗角度来讲算是平稳幸福,有一个支持他的妻子和几个孩子,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即使这样,奢侈的中年危机还是悄然而至了,似乎人生就像那个巨大的叔本华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中,失去了足够的激情,慢慢的停滞下来了。生活似乎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没有更多的目标去追求,也没有更多的热忱倾注在本来的工作中,但仅仅维持当前的生活就已经劳神费力、筋疲力竭了。

  一个哲学家尚且如此,看着我手里的保温杯,所谓的中年危机,似乎越来越提前,而我们也越来越靠近那样的年龄,经历种种的痛苦并理解世事间种种的无可奈何。

  我从来没有如此羡慕过一个哲学家,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讲,一方面让我感觉他像是对着某一个假象的对象进行心理学方向的认知疗法,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哲学知识,同时他也确实足够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更像是一个咨询师与患者(这个词或许不太恰当,精神的问题更多出于社会道德与期望,而非个体。)进行漫长、开诚布公的沟通,进行了共同的扶持、滋养及成长。另一方面,这个假想的患者又能将每一步过程提炼开来,形成有组织的架构,探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从根基上探讨生活的概念,进一步向我们讲述错失、妥协、与自我的和解,对死亡的认知,以及能做的活在当下。

  而所谓的这本指南与自救手册,不过是患者在治愈后留下的一些资料,人生重重迷雾森林中撒下的面包屑,本身就包含着友好与善意,薄薄的一本却也让人觉得有足够的温馨。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看《鸟人》,想着代达罗斯之殇,伊卡洛斯的追求、信仰与无可奈何的命运,总觉得人生是往复的重重迷楼,如书中密尔所说,艺术和灵性的知觉能够从迷楼的窗户中飞跃而出。

  我现在依然存在一些这样的想法,也接受叔本华的一些观念。

  但也正如作者所讲叔本华的一些谬误,实现目标的过程并非全然痛苦,也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终结性的。

  那么用作者推崇的认知疗法来结束这段书评吧

  【与当下相比,过去和未来不值一提。】

  .因为这是生死对称之镜之中的一道光芒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