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0字

2021-02-19 02:5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0字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俄) 布尔加科夫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88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荒诞的“黑色”小说

  撒旦与黑猫,“疯癫”的平凡人与“正常”的人。荒诞与现实交织,宗教的意味甚浓。前面几章的描写能人很容易就在脑海里描绘出魔幻的电视剧场景,场景就有点类似于前段时间沉迷的“魔笛”女高音。层层渐进却又在结尾中戛然而止。

  没有人相信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是真实的,联系现实,不就是受尽委屈的自己讲出委屈的时候没人相信的样子吗?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费劲

  几天前读完了《大师和玛格丽特》,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比《当代英雄》更难读懂。情节荒诞是一个方面,但也很惊叹作者能把现实与魔幻交织的这么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似乎在以某个标准惩恶扬善。以前我很喜欢这样的题材,觉得心里很畅快。但是现在觉得很无聊。那些过着极好生活的作家们、剧院主任们等等,都遭受撒旦的惩罚,并且在文中也被讽刺。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则是被帮助和拯救的人。撒旦和他的随从们像是正义的化身了。我不理解的地方是,为何频繁出现外币?还有裸体的女人?我最喜欢的情节是舞会。这段里玛格丽特和沃兰德的对话很精彩。我不喜欢的也不能理解的是大师称呼伊万“弟子”和玛格丽特同伊万告别时扮演“神”的角色许诺他一个美好的未来——说实话并不是很喜欢大师这个角色,并且觉得“怯懦 ”正描绘了他的特点,或许是因为我不理解他的痛苦,因此也无法同情他,反而觉得他有点儿矫情。玛格丽特相较大师,更加饱满。里面有些情节人物的语言,几乎像诗了。比如玛格丽特留给丈夫的字条。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大师和玛格丽特》

  从猪年到鼠年,终于读完了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开头迟迟没有出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加上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难以分辨的俄国人名,的确很容易劝退。

  但当大师出现,开始讲述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时,整个故事就开始让我停不下来。尤其是玛格丽特如女巫般在城市中穿梭,换上华丽的装束迎接撒旦的舞会,绚丽、魔幻、炽热,像是一曲交响乐,呈现出如《夜访吸血鬼》般的暗黑美学。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莫斯科,开头就是撒旦降临莫斯科,对莫斯科的人们作出了不少“恶作剧”,其中包括认为上帝不存在的作家柏辽兹之死,借此证明上帝与恶魔是真实存在的。

  1/3篇幅之后,大师与玛格丽特姗姗来迟,落魄的文学大师就是作者本人——布尔加科夫,玛格丽特借大师之口以神秘情人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师懦弱而苍白,玛格丽特却充满热情,她不惜与魔鬼“交易”,为了爱与救赎化身女巫。大多数人最爱的章节都是《撒旦的盛大晚会》,这一章节一改前文沉闷的氛围,由现实转向虚幻,玛格丽特成为舞会的女王,飞过一个个骷髅化身而成的贵宾,两个世界此时有了奇妙的链接。

  而在遥远的耶路撒冷,罗马总督也陷入了该不该处死耶稣的纠结之中。这个部分因为没有知识背景,读下来不太能明白在讲什么。等下次重读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大师和玛格丽特》

  

花了差不多15个小时才读完,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

一开始确实有点枯燥,主人公一直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候才出现,构建了很大的框架,主人公出现后节奏开始加快,渐入佳境。采用双线叙事,继承了过去的现实主义,又容纳象征主义,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形成新现实主义。

最颠覆的莫过于把撒旦描绘成犹如上帝本人了吧,这位扭曲版的上帝,揭露虚伪,惩恶扬善,以至于玛格丽特也不禁喊出“您是万能的!”这句话。这种个性化演绎恰好符合了象征主义的一条美学主张:追求矛盾的并立、“两极的倒置”,甚至宣扬“魔鬼主义”的恶之花——将魔鬼和上帝一并作为讴歌的对象。

“布尔加科夫用一支饱蘸辛酸和辛辣的笔,带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引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使我们从中受到教益。他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并把一种奇幻诡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结合起来飨人以艺术之美。”

这大概就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吧。其实俄国的文学读的不多,但是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布尔加科夫,确实印证了那句: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一个世纪前的人性,与魔幻之爱。

  在阅读本书时我有种身临其境观看史诗剧的感觉,贯穿文中的幽默文字以及光怪陆离的虚幻感让我仿佛遨游在一场梦境之中,但梦醒了就立马回到现实的柴米油盐中。本书的两条跨越时空的线索平行交错,布尔加科夫在现实故事的讲述中,辛辣地指出平淡生活中的一桩转人性丑闻,并借助撒旦之力,惩恶扬善,鞭挞腐恶,作者不仅从中抒发了自己现实境况的苦闷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放下了内心的包袱,尽情挥笔去绘制交织在两个时空中的瑰丽画卷;在大师与玛格丽特散发人性之美的完美爱情中,布尔加科夫的内心是得到安慰的,这位面容绝美的女子成为了撒旦舞会的见证者,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真爱,不为世俗所牵绊,也许这正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的爱情观。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将幻想融合现实,借助撒旦之手为正义张目,展现了灵与肉的交织碰撞,彰显了它的社会主题与哲学内涵,并向人们发出了一声声道德呼唤。自己写读书笔记时候瞎画的哈哈哈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六):一个世纪前的人性,与魔幻之爱。

  在阅读本书时我有种身临其境观看史诗剧的感觉,贯穿文中的幽默文字以及光怪陆离的虚幻感让我仿佛遨游在一场梦境之中,但梦醒了就立马回到现实的柴米油盐中。本书的两条跨越时空的线索平行交错,布尔加科夫在现实故事的讲述中,辛辣地指出平淡生活中的一桩转人性丑闻,并借助撒旦之力,惩恶扬善,鞭挞腐恶,作者不仅从中抒发了自己现实境况的苦闷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放下了内心的包袱,尽情挥笔去绘制交织在两个时空中的瑰丽画卷;在大师与玛格丽特散发人性之美的完美爱情中,布尔加科夫的内心是得到安慰的,这位面容绝美的女子成为了撒旦舞会的见证者,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真爱,不为世俗所牵绊,也许这正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的爱情观。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将幻想融合现实,借助撒旦之手为正义张目,展现了灵与肉的交织碰撞,彰显了它的社会主题与哲学内涵,并向人们发出了一声声道德呼唤。自己写读书笔记时候瞎画的哈哈哈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七):飞向莫斯科郊外的月亮

  当玛格丽特抹上阿扎泽洛的油膏,开始在天空飞行,仿佛是一段奇幻旅程的开端,从现实穿梭到梦境的过渡。像是一座桥梁,作者牵着我们的手,将我们从现实的一端彻底带进他的异想世界,并在那儿举办辉煌的撒旦舞会。我个人很喜欢玛格丽特飞行的篇章,往全身抹油膏应该是仿照中世纪女巫飞行前的桥段。玛格丽特也确实跨上了一把刷子。书中叫做长柄地板刷子,不懂和扫把有没有区别,但女巫的名号不能随便给玛格丽特,叫她女骑手好了。这位骑手跌跌撞撞飞出了屋子,她开心极了,书中的叙述也自由极了。我脑袋里老浮现夏加尔的画,特别是那副《空中的恋人》,地平线上是稀疏的小房子,人物姿态舒展柔和。

夏加尔《空中的恋人》

  在最后的章节夜和骑手们并肩飞行,抓住他们的斗篷,从肩上扯去了他们的伪装。在呼啸的风声中,他们都变化的光彩照人。而且在闪烁的月光下书中主人公都归宿圆满,该自由的自由,该永恒的永恒。但是这些,是在暗夜下的撒旦一群人呀,他们变得天使般可人,我真的很佩服作者乐观幽默的世界观。在他的笔下连彼拉多(判决耶稣死刑的总督)也有了人情味,还报复性地杀死了犹大。(圣经上犹大是自己吊死的)也许以后再看到相关的剧,能联想到彼拉多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着对流浪哲学家耶稣火热的同情。

  最后,这个版本的书太赞了。准备入手实体本,序言是余华的读书笔记。还有好多页彩色的很现代的插画,很应景,很像书中混乱的莫斯科。而且还有人物关系图表,天哪,太良心了知道我记不住俄国人的名字。现在看完这本,是时候重温下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高中时的文学启蒙读物。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八):我更喜欢沃尔德

  

我承认有时候买书是没有那么精挑细选,完全看名字来的,这本书就是书名吸引我,大师和玛格丽特,乍一听,就觉得是有关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好吧,我狭隘了。

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书中第150页时才出现,这本书也不仅仅是他们的爱情。

行文两种场景,现在的莫斯科,一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情节相互交织,而大师所写的小说正是一千年前耶路撒冷彼拉总督处死耶稣的场景与前后的故事,这就更为本书增添了一份神秘,我有时候不知道是在读书中大师的小说,还是在读真实的故事。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后代拉美文学中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我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百年孤独那本书,可能是布尔加科夫是神学教授,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以神学故事为基础,对于无神论者来说理解也不是那么容易,在此之前,我对耶稣的了解并不多,对他与撒旦的关系也不知道。

撒旦是魔鬼的代名词,一说是上帝的使者,是人性的黑暗面,我更相信他是恶有恶报的践行者,世界上为什需要他呢?没有恶,你的善何以衬托,有何意义。这是他的原意。撒旦来到莫斯科,世人在他眼中充满了缺点,虚伪又贪婪,自私又愚蠢,撒旦此时所作几乎是正义的使者,他让贪婪者自食恶果,只是方式是更甚于恶作剧形式的惩罚而不是感化,他戏耍莫斯科大众,剧院领导,政府侦探,随心所欲,蛮横霸道,又是邪恶的化身。

大师着墨不多,似乎一直在遭受着苦难,而大师也隐喻了作者。玛格丽特是大师的情人,是支持他、鼓励他一直创作,写作下去的关键人物。余华导读有一句话:对布尔加科夫来说,大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结构的需要,玛格丽特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她柔弱的双肩同时还要挑起布尔加科夫内心沉重的爱情。像大师对他笔下的彼拉最后说:你自由了一样,他和玛格丽特最后也走向了自由。

(特别有趣的一点是:这本书和《失落的卫星》是一块到的,我先读的失落的卫星,竟然在里面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中亚在苏联解体前属于苏联,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在苏联被禁,他的遗孀只得带着他的书稿,将它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第一次听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这个名词,是在2012年。那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发给中国人,获奖者是作家莫言。

  在此之前我只读过极少的一点莫言的文学作品,只觉得莫言的写作风格很是大胆,后来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缘故去看对他作品的详细介绍,才知道原来人家那种写作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而莫言曾坦言在他最初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是深受《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影响的。

  这又不得不提到《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但是真要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追根溯源,马尔克斯还算不上是开山之人。有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作品要比他的《百年孤独》早面世三十年,连马尔克斯自己都赞叹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这本书的的作者是俄国作家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名字叫做《大师和玛格丽特》。

  一直以来都觉得,读外国文学作品是需要一点点耐心的,他们往往在作品开头会有一段很长的铺垫。这本《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不走寻常路,小说的四分之一都快读完了,尚未见到主人公的半点影子,直到第十三章左右,两位主人公才一前一后出场,真可谓是姗姗来迟。但是也正是从此处开始,故事一下子变得好看起来。

  魔王沃兰德来到世纪三十年代的莫斯科对人间进行“微服私访”,凭借他自身的强大力量在人间随心所欲。在魔王的“肆意妄为”的考验之下,一时间原本掩藏在表面皮相之下的各种人性顿时暴露了出来。自私、贪婪、愚蠢……各种丑恶都在魔王为他们搭建的这个舞台上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城市陷入了天翻地覆的境界。而一场超现实主义天马行空般的狂欢,就这样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被肆意的展现了出来。

  布尔加科夫是无可争议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但是他的作品却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曾经一读穷困潦倒,直到后来他受到了斯大林的关注才得以生计糊口,能够开始一心一意的进行文学创作。只是这部历经十余年创作完成的经典之作,知道他离世也没能面试出版,二十多年之后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布尔加科夫一直自认为是一个讽刺作家,而他自己的生平经历与这部作品创作出版前后所经历的各种波折,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十):布尔加科夫生活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吗

  作为公认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家,同时也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以及俄罗斯“白银时代”重要作家,布尔加科夫最活跃的创作年代,却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那一段时期。可想而知,最初作品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意在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的布尔加科夫,与那个时代可谓是格格不入,甚至到1929年时,他的任何作品已无法通过审查。大概在其时,“生存还是毁灭”,这句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也如影随形般困扰着布尔加科夫。

  穷困潦倒之际,经斯大林的同意,布尔加科夫成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这个职位能够给作家带来多少收入倒还在其次,但更重要的是,布尔加科夫在确保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倒是就此放下了所有的担心或者顾虑,而能够一心一意创作自己一心想要创作的作品。到1939年,作家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历时12年才“出炉”的巨著《大师和玛格丽特》。而这部作品也终于耗尽了他的全部精气神——1940年作家便与世长辞。再往后26年,一代人的时间,《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面世。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到底有多经典?经历12年才打造成功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可谓是想象奇诡、包罗万象。主角匪夷所思——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居然来到了莫斯科考察人心变化;情节更是古——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而在这样一种魔幻主义的氛围里,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都“来”到了人生舞台之上!就在他们的表演中,布尔加科夫的全部隐忍不发终于尽情得以发泄。

  如果单纯地把《大师和玛格丽特》看成是魔幻主义作品,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透过现象感知本质,才能够真正触摸到布尔加科夫骨子里的那些个现实主义。他看到了更多,但在那时不能说;但他又非常想说,所以只好借助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出版的作品,委曲求全,潜心写作。“洛阳亲友如相问,一颗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可以在把自己的一片心迹以示辛渐、以示他的亲友;但布尔加科夫在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要等待机会。真正不朽的作品,也就因此得以诞生。

  生死、宽恕、宗教、爱情、责任……《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似乎承载了太多想要说的元素,但偏偏每一个元素都得到了自己应该存在的价值和应该有的位置。但作者更大的用意在于,不希望人们单纯地解释作品中的这些人、这些事,而是要看成是一个整体:耶稣的时代和柏辽兹的时代虽然在时空上相隔甚远,其实却一点儿都不算远。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米·阿·布尔加科夫仿佛是生活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可想而知,假如不是那样的人生际遇,布尔加科夫或许还可以成为一名春风得意的“御用”作家,却绝对很难成为被后人推崇的布尔加科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