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100字

2021-02-21 03:4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100字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是一本由刘飞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一):产品知识框架搭建的好帮手

  可能很多人读过《启示录》、《用户体验要素》等书籍,但是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还是会有点懵逼。尤其是很多产品经理在做了三四年的产品生涯里,依然摸不到门道,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自身的产品体系没有一个合理的框架搭建。

  所以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从用户价值、产品价值、产品落地三个阶段去搭建自己的产品框架体系。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二):不用心写的书

  拜托出版社可不可以用点心啊,这本书内容先不说怎么样,

  首先:比一般的书小,拿在手里体验很不好。

  其次:排版的字体有大有小,拜托作者、出版社用点心好不好。

  还有推荐的那几位兄弟,你们再用点心好不好....

  给个一分我都嫌多。

  最生气的是:4个大字占用了两页,两大页。

  为了凑字也不能这么做吧。

  书大一点,薄一点有什么不可以的啊。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三):我读不懂这本书,哈哈哈哈哈

  书名叫产品思维,副标题是产品新人到资深产品人,但是内容与标题不符,书的内容有些深了,讲到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我不否认产品人应该懂点这些)但是这书打着新人到资深的旗号,写给面向五到十年的产品人,五年内的产品人,没涉及到P2P领域的,那些举例说明的内容我估计是读不懂。每篇文章的标题起的倒是很通俗易懂,但是内容我理解不了,用户认知篇里面有一个损失厌恶,肯德基线上大量发放优惠券的营销手段就是损失厌恶?是什么鬼?为啥起这么一个名字?是社会学中的名字还是哲学的名字?但是举例里面我感觉就是一种营销手段罢了,为啥起这么复杂的名字?抱歉,我的认知太浅了,无福消受这本书。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四):从需求到产品,从执行到思考,推荐给1-3年产品经理。

  几年前知乎看刘言飞语觉得做产品好玩,一年前入行看《从点子到产品》学写文档跟迭代,最近思考如何进阶,刚好碰上飞哥新书《产品思维》,真是拳拳到肉,看完解了无数惑,开了好多眼。

  作为勤于输出的实战派,飞哥的科学思维和批判精神(“我们的每个产品决策、对用户的认知判断,都应该是可被证伪的”),比圈子里一水儿的浮夸自大玄学产品经理,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神暗示我们:少吹牛逼,多和用户交朋友。

  书里一直强调传统的交互体验甚至用户体验只是工具,不再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产品决策者是社会科学家(真是说到心坎上去了),但同时又需要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真心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聊产品才好玩——既心系苍生指点江山又极深研几纠结拧巴,这才是中二又真实的产品经理啊哈哈哈。

  最后还要表扬一波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这产品思维地图做得太好了,体验满分,省了自己做读书笔记的时间,效果还巨好,复习起来一目了然,太赞了!强推1-5年产品经理阅读!!!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五):产品工具辅助书

  来自一个非产品岗的互联网从行业者看本书:行业产品对用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用户研究也越来越详细。本书从产品运营,用户周期、用户需求、用户价值等多方面知识分享,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

  书中对我最具有启发性思考的是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我们能够为用户创造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对我们的感受是否有价值、有帮助;用户对于我们的商业价值——用户是不是能提高我们的收入或者是潜在的贡献者。在市场环境中看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在平台视角看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六):赵较瘦 #触不及痛点、搔不到痒点#

  #触不及痛点、搔不到痒点# 借阅朋友的书籍,原本是冲着书名有强烈的阅读欲望,然而却是有些失望(就像没有得到满足的少妇)

  市面上有比较多的产品类书籍,这本书算是看过的第一本产品书籍。整体上作者从3个层面解释了产品所需拥有的思维:1:通过用户画像找到真需求;2:确定产品对用户的核心价值;3:MVP、迭代、A/B测试逐步完善产品。

  作为同行从业人员,看这类工具型(拓展型)书籍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巧,但是总觉得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是十分的“干”。作者从个人从业经验(主要是思维拓展角度)分析产品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十分赞同。

  日常工作中也需要具备运营思维,而这里的思维可以做2方面的解释:① 工作技巧 ② 思考方式。首先具备基础的工作操作技巧后基于不同场景、不同业务、不同产品拓展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如何创造价值)

  原本本书想给予3星,因为前半部分讲述作者书中70%基于用户去讲述的方式我十分赞同(甚至部分内容也触发了我的G点),但是基于后续部分有凑字嫌疑,以及作者运用的很多社会心理学知识(晦涩难懂)并未能深入的透彻的讲述一位产品从业者应该如何具备“产品思维”,也就是一开始提及的“触不及痛点、搔不到痒点”。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七):一本系统性的简洁的介绍产品思维框架的书

  

《产品思维》,刘飞,滴滴出行司机端产品负责人。

书的主题是在谈产品思维,刘飞认为产品思维的关键词是用户和迭代。用户延伸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知用户,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迭代延伸出的问题是,我们要去尝试、检验和摸索,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优化更新我们的产品。用户的认知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第二个层面是宏观的,需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用户价值的存在并不等于产品价值就存在,产品价值=(新价值-旧价值)-迁移成本。在实现用户价值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做出分层,区分哪些是可用性,哪些是易用性,哪些又是用户的稳定性诉求。

刘飞用了一半多的篇幅讲认知用户,可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产品的根本,后面讲创造价值和产品落地的内容一半一半。

本身高度抽象了产品思维的概念,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产品思维的框架,逻辑严谨。因为是高度概括的偏方法论的表述,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职场老人会更加有感触。看了这个书,你不能学会产品的具体工作技能,但你会对一个老产品的思维方式,认知用户和解读价值的思考逻辑有一定了解。

最好,本书适合经常拿出来再读,特别是认知用户的部分关于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用户心智谬误的部分。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八):,

  7/100_2020 《产品思维》

  标题有点大,从新手到资深,通篇其实在讲的是用户。按照认识用户、创造价值、产品落地三章节来讲述。每一小结后面都有一段和老张的对话,以及提出了一个问题供读者思考

  认识用户从用户画像到用户场景到用户心智到用户体验。用户画像还是老生常谈,不能过于片面,需要抓住真正用户群体的根本特征,除了用户的基本信息数据还需要联系用户的行为数据,这里就会用到要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去。再从单一会用户到群体用户,去多角度获取这个目标用户群体。这里作者提到了用户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划分,是基于用户群体是否存在明显的边界,一般是潜在用户、新旧用户、流失用户、付费用户,细一点可能还会涉及次新用户、衰减用户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分析用户群体的时候,需要对有明显区分的群体进行划分,根据细分后的群体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进一步措施。

  用户心智,其实是很大的一块,用户心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其形成是一个非短期的过程,并且一旦用户心智养成,就很难进行改变,或者说改变的成本会很高。依附于前面说的用户画像和环境,需要对用户有极强的同理心。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提到几个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误:损失厌恶、框架效应、锚定效应、注意力偏误、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概率思维0/1思维、知识诅咒、峰终定律、宜家效应、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这几个效应根据case都是可以在实践中有帮助的,可以关注到。

  创造价值主要讲述的是如果真正去理解用户需求,去解决用户的根本问题,从创造出对用户的价值。那这里就涉及到去排序和取舍获取到用户的核心价值需求: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这里主要是要注意到仍旧关注旧体验,还有一个是迁移成本;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用户数;这里是说要关注价值的总量,不能过分关注小部分用户的高价值而忽略总成本;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惊喜;这里就是从可用到好用到稳定到带来惊喜,也是产品迭代的方向。

  产品落地这一章,反而更多的是方法论的东西。提到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了解用户所想,有点意思也有一点玄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同学更适合做产品?怎么说还得实践出真知吧。

  怎么说,其实这边说的还不错,但是还是觉得差点深度,像公众号的文章合集。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九):「思维导图」如何让自己卖个好价钱?

  这周读得是《产品思维》,作者刘飞。

  作者在书中围绕「用户」和「迭代」两个关键主题,从认知用户、创造价值和产品落地三部分展开详细描述。

  产品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每个人都可看作是一个产品,同样可用用户思维和迭代思维辅以打造。

  用户思维要点在于认知用户,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其中,宏观的用户认知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

  例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且随着阶段的不同,ta们对我们的认知、需求和预期也会有所不一样。

  微观的用户认知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例如,我们遇到的这些人,他们的知识、认知、经验等也会有所不同,以及ta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们,为什么需要我们,这些都要思考清楚,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打造。

  迭代思维的核心思想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数据调研来做出更好的判断,持续优化产品。

  在不断认知和了解我们的用户,知道ta们的需求和预期后,每一次的改进和优化,都要在实践中(和ta们的相处中)加以检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获得持续的反馈,用以后续更好的优化。

  本次的读书笔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如下。

  注:图片稍有压缩,可在公众号(菊花的小院,xiaohuayuan_77)回复关键词「产品思维」获取原图(不包括「」)。

  END

  荐读

  「思维导图」一张图带你看完国产版《金字塔原理》

  「思维导图」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思维导图」一张图带你读完《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如何让你的学习更易坚持,也更快乐?

  如果你想实现你的目标,就进来吧!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后感(十):产品思维

  在滴滴这样一个交易型产品中,产品经理主要在创造和分配用户价值。因为同时让双方都达到各自最满意是不可能的,需要设计如何在司乘之间分配创造出来的产品价值。

  产品既是用户的体验场所,也是整家公司盈利的场所。所以,产品扮演的这两种角色,要求产品设计者从公司和用户的整体诉求的角度思考问题。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在《定位》和过去的许多品牌营销的理念中,除了用户心智,自然也会强调产品价值,但在过去用户心智的影响会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品质的意义。产品实体触达的成本降低就是让产品本身的价值重新成为品牌成功的核心因子,由于触达成本降低了,用户横向对比的成本也降低了。(行业格局的稳固程度大大降低了。)

  许多互联网从业者会把社会化营销的传播形式称为“自传播”,这种传播形式的特点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次反射之后,再次反射和发光,边际成本几乎为0,这也是口碑传播相对于传统的阅读广告和点击广告的优势所在。这可以用《旅行青蛙》作为佐证。它是日本一个小工作室的产品,在中国没有花过一毛钱的营销成本,仅凭着大量的好评、用户的口口相传,就占据下载排行榜的头把交椅,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

  QQ和淘宝当年大胜MSN和eBay,靠的就是对国内用户的认知,要没有这些认知,是不可能在本土化上有那么多经典举措的。

  为什么人们总说作为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的阿里有最完整的行为数据乃至最完整的人群画像,那是因为根据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几乎能够判断一个人全部的特征,而越是习惯网上购物的用户,衣食住行都用同一个支付手段的用户,就越能够被电商和支付平台完整描述。

  百度连用户是谁都不知道,只面对茫茫的数字和行为数据,不知道数据背后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认知就低了很多层次,在做更多业务拓展,创造更多用户价值的路径上根本迈不开腿。

  有时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旅游景点的游客总是愿意大手大脚的花钱。哪怕同样的饮料、同样的食物、同样是义乌生产的纪念品,游客都毫不在意,愿意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购买。除了“不能白来一趟”的心理外,更多的正是“我正在旅游”这个心流决定的。既然已经支付了高昂的出行和住宿费用,既然已经在这样的状态下了,何必再纠结这点小钱,出来玩就是要开心的……在这种心态下,游客对大多数消费的心理阈值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需求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双11”面临的诸多根本搞不清楚的庞大优惠规则和机制,其实也是在筛选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的消费者。

  结合“黑猩猩现象”,我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1. 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认用户不了解;2. 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也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3. 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者阻断式提醒。

  我们做功能使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比如一个搜索引擎平台,提供医疗广告信息,那么对于一些患重大疾病的用户,我们平台的广告就是决定他们生死的因素。这时候,概率视角下哪怕我们做到99%的准确性也不一定够,因为用户如果以亿计数,1%的用户就意味着几百万人可能会受错误的广告误导。如果我们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发送信息失败的概率可能是1%,失败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发送,这种成本就是相对可接受的。

  我们看待用户,应该把他们看作需求的集合,把我们面向的需求看成“碎片化的娱乐”,不能看成“游戏”或者“社交”。抖音、快手看似是陌生人的社交娱乐,却挤占了原本刷朋友圈的时间。吃鸡游戏、《王者荣耀》看似应该跟其他手机游戏竞争,但在用户的心智中也是抖音和快手的敌人。

  抖音需求的底层是“打发时间”,就这个需求而言,古代人可能用乘凉和看戏解决,近代人用听收音机、看电视解决,当代人用抖音节解决,这是一致的。

  获得社会认同感的问题,当代解决的方法有在直播里打赏,在线上社区交流,在游戏里买华丽的装备,古代则有养门客,结识文人墨客,出书等方法。

  从衣食住行、购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精神追求,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没有变过,大都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生的)和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因里(后天获得的)。

  每个人的欲望还是受环境影响的,需求对比的永远都是身边的人,需求满足程度比身边大多数人好一点儿,这就是心理收益最大的时刻,再好出几倍,其实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感知不明显。

  用户体验是整体感受,影响了范畴比用户价值更大。假如用户价值实现的很完善却不关心用户体验,也会做出不少南辕北辙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