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精选

2021-02-23 01:3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精选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一):拥抱冬天,感受春天

  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有着独属于她的一种气质,就像一条以北极村为发源,流向人间的河流,这条河流说不上宽阔,却有一种不容人轻悔的清冷。这条河流过的季节或许不是热烈如火的盛夏,但那缱绻的弧度、清冷的河水,却有着一份别样的清凉。作为流向人间的河流,它从不曾抗拒岸边的人脱下靴子,用清冷的河水濯足,也会在某个急转的拐角激荡出让人心疼的水花。但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她本来的模样——一条月下流往大海的清美之河。到最后,时光与河水融为一体,化成她的一头长发,看着书中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时光真的在她的发间流淌。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二):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父亲送我一盏灯”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父亲的做的灯,在无限的发着光,照亮前方的路。一个木质的底座和亮得可以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的瓶体,这些都是父亲无限的爱意,一个个炸碎的瓶子,一个个没擦干净的猪肉罐头,一汪汪烧化了的烛油是父亲留给迎灯的无限回忆。父亲的手做了多少盏灯?他的一生都在为儿女做着一盏盏的灯,而亦或是那一盏完美无瑕的灯,亦或着他选择了一个永远无法擦干净的肉罐头。他都做了应该做的选择,都有同样的初衷,希望孩子们幸福。他们都出自同一双手,一双粗糙而不粗略的手。手上的每一粒汗珠,每一颗灰尘都是父爱的味道,都是打在儿女背后的光,都是对儿女的默默的守护。后来父亲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千盏灯,我给了父亲两盏灯一盏迎灯一盏祭灯,一一盏是我出生时送的,一盏是他去世时我送他的。我的出现,让父亲的爱有了存放的地方,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父亲,让别人做灯到为别人做灯,从被别人守护,到守护别人这一切都是迎灯迎来的。迎灯迎了两盏灯。另一盏便是祭灯,父亲的走后,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而爸爸的院子里却总是漆黑的,他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弟弟成了家,我们便弥补这盏灯,填补了父亲早亡的遗憾,也完成了父亲一生的努力的坚守——儿女终于有了着落。这一张迟来的灯。这盏灯射向父亲照亮的路,也亮了父亲西行的路,有了灯父亲终于可以远行了。相信下一盏灯也在不远的将来点亮,它将为下一代照亮前方的路。那灯守着,他们将灭却燃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三):听海的心比看海重要

  对美的鉴赏是需要阅历的。 连续读了《我的世界下雪了》以及《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经年岁磨洗、沉淀后的美,并对这种美的持久力是深以为然的。 是像小时候做的阅读题里的那些看似易懂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如今却是以另一种心态——愈来愈毕恭毕敬来面对的。也许是对于人生了解和看到的终究太少,而阅读大概就是汲取前人的智慧,并积极探讨最佳方案吧。 半生积淀,迟子建的文字无疑是老练、成熟的。谈及文明她说“我觉得文明有时候像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一块肉,虽然它可以长时间不腐烂,但它的那种新鲜是暗淡和陈腐的。” 文人的心是敏感的,它对被走得过急的现代文明浸淫的如今是失望的,知道隐藏在一波复一波热潮之下涌动的到底是些什么。但一人之力微薄,没法改变什么,只是心里清楚没法经由岁月冲洗沉淀下来的东西终究不足为惧,人们会懂的。 也是她前半生受到命运过于良好的馈赠——爱与宽容,以致于逐渐长大、逐渐老去也不曾失去对万物鲜活的热爱,也是这样才能从千人眼中的一致咂摸出独一无二的风景。 所以我最爱的还是她眼中的家乡,故去的童年,越咀嚼越有味道的往昔。平凡的生活像她故乡年夜家家门前透亮、纯白冰灯守护的团圆热闹一样庸常。可越是庸常就越惹人心动,毕竟岁月漫长,能记住的、想记住的,无非就是这样的当下仿佛世界唯有眼前画面的美好。 因为这些最爱的画面是由最可爱的眼睛来记下的。人们知道这里好,于是经历的时候就在脑海里悄悄划上一条线好提醒过后,叫眼睛一定要记得这么想起来啊,它是好东西呢。 “如果偷不成别人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让它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你看,这样爱美的女人啊是不会老的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四):作者阐述自己对生离死别的见解,但温暖人心的作品

  看到这本书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2月前奶奶去了,家里人心情都很沉重,无意中看到南都公众号的送书活动,越看就越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当时的我们家看,就申请了。迟老师的父亲壮年去世,老师在很多篇短文中表达了对父亲的追忆。老师的爱人更是正值英年就离开了她,在她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悲痛。当时想着即使中不了,也要买一本送给家里人看,没想到编辑选中了我的留言,更给了我一本迟老师的签名版,不胜荣幸。 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眶也几度泛红,只因触景伤情。我只敢在一些比较乐观的段落上放书签,仿佛自己的手正在种下希望的种子似的:”死亡是分裂家庭的杀手,同时也是团聚家庭的因子。因为亲人的离去,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懂得了怀念,懂得了珍惜每一个日子,懂得了孝敬还健在的老人。每当我想起那年腊月的守灵,我的心都会为之一动。那雪地上长明灯的火焰,在记忆的光影中,宛若一群金灿灿的鱼苗,充满激情地游着,成为岁月之间的萤火虫。“ 前天跟爷爷见面,让爷爷帮忙转交叔婶,终于把书送出了。奶奶不用担心我们,会变好的。

放置书签的段落迟老师签名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五):无谓春冬,生命常响着欢歌

  去年暑假,我们应儿子的强烈要求去了呼伦贝尔和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在漠河我们悠闲地住了几天,包了当地人的车四处转转,跟当地人聊天。我们去大兴安岭摘野生蓝莓,去鄂温克族生活区看驯鹿,也在漠河市区的路边帮当地人晒蘑菇。这是我们喜欢的旅行的方式,自由且深入。由此我们才了解到,漠河有半年是极冷的冬天。冬天孩子们早上上学天都没亮,下午放学时天又已黑。一天到晚有太多的时间生活在黑暗里。当我们慨叹漠河的好时,司机也慨叹,“好什么好,一年没几天好天,干不了啥,就熬日子。 ”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作家迟子建就出生在漠河。看她的新书《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里面有很多篇幅描写对故乡漠河的回望,读来非常亲切。字里行间,书写了从前生活的艰难,书写了旧时记忆中漠河的冬天。

  迟子建这样写道:

“从小我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你抵御大自然寒流的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东北话讲叫皮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冬天摔打出的顽强的灵魂,在泥泞和寒风中,高昂着头,看物是人非,任那些蚊烟中的往事袅袅,心存余香。 顾城写黑夜,他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迟子建写黑夜,她说:“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迟子建的文字里,充满了女性少有的冷静和勇毅。漠河北极村的岁月轮回,让冬天的冰冷和春天的消融交织成最富质感的写意画卷。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作家迟子建近年来的散文新作的合集,也是她三十年写作生涯中首部摄影插图散文集。在理性的书写中多了几分文艺。五大版块,48篇佳作,从方方面面传达出作家迟子建看自己、 看他人、看外物世界的方式,热烈饱满,而又沉静安然。

  迟子建写哀愁,哀而不怨,写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写挨骂,俗而不鄙,写出了骂声中的别样浪漫。迟子建写祖国的山水,写名人的故居,也写心内的感恩,写景仰与怀念。

  迟子建说,“以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手握缰绳,张弛有度,不疾不徐。”她就是这样在写作的旅程上,走出优雅的步伐,传达出向上的力量。

  冬天萧瑟不落寞,春天乍暖还寒,有了花开前的闪烁,那是对冬的告别。从冬天,到春天,谱写出生命的欢歌。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六):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内心浮躁时,建议你读一读迟子建的散文,因为她细腻的字句间流露出来的平静与恬淡,可以抚平你内心世界的起伏波澜;心灰意冷时,建议你看一看迟子建的散文,因为她回首过往的每一字每一句,即便怀缅也存温暖。

  说到看书的消遣,20岁之前,我会选择沉浸在小说构造的一个个小世界里,即便身处咫尺之地也能魂游九天之外,收获挣脱现实的恣意畅快。但20岁之后,确切的说是在经历一些生活的坎坷、家庭的琐碎后,才发现平淡是福,真实的世界和感受反而能给人带来一些“实用”的精神指引,让人能够平衡一下情绪上的高峰和低谷,平静的去接受生活给予的欢喜和考验。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便有这样的效果。

  初读迟子建的散文,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欢喜。喜欢她细腻的笔触、真实纯粹的笔锋,也喜欢她朴实温厚的语言和带着田园气息的灵动。这大概是拥有同样田园中童年的人的一种通病——念旧、怀旧。她写的父亲做的灯、过年备年货、冬天腌菜、农家小院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小时候自己生活的点滴画面也被顺带了出来,童年的幸福、暖暖的亲情也全部生发出来。

  但是,迟子建的文字虽然朴实,却不会给人絮叨的感觉,依旧带有女文人的一份质感和灵气。再寻常不过的小日子在她的笔下变得颇有滋味,既有袅袅青烟,又有姹紫嫣红。她用率真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的童年、故乡、大自然,也寄托着自己对亲情的缅怀、对故乡的热爱。

  如果不了解迟子建的生平,你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和疑惑,因为在很多的篇幅和字句里,你会从她的文字里读到欢喜、读到平静,但很快又会有一种悲凉和孤独涌上心头。尤其是她的散文,大多与童年生活有关,且每每都是一些温暖的画面,但笔锋到最后往往又会跳转回现实的冷清和孤独。比如她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前面写的是欢喜热闹置办年货的记忆,后面笔锋就落到了无数的怀念之中,变成了

  在繁华落尽后的极寒之地幻想春天。正如《也是春天,也是冬天》的书名,总是悲喜参半。但了解了迟子建的生平,这种矛盾和疑惑倏然得解,因为她确实是一位深切感受过人生悲苦的女人——青年丧父、中年丧夫。

  但对生活最大的热爱,莫过于经历过悲苦还能够淡然的去接受一切,继续热爱这个世界。历经人世沧桑之后,迟子建还能够用细腻而温暖的笔触找回童年的快乐、记录下对亲人的永恒眷恋,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对一个作家而言,能在繁华中感到孤独、在清冷中怀想热闹,可以给她更多的遐想空间、更多的书写灵感。但这样的她终究有些过于孤独和寂寥了,与周围的世界永远有着一些距离感。就像一个孤独的坚守者,在热闹的群体中特别醒目地拥有了她自己。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七):汤穆:文字中看见冬日之美

  我生长于南方,潮湿闷热的南方。

  我不曾见过木刻楞房子,不曾见过漫天飞舞如鹅毛般的雪,也不曾于和自然很亲密的接触过。可是这些离我远的人,物,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通过看迟子建的书,我认识了那些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人们,他们隐忍、善良、充满爱意;我认识了各种我此前不曾听过的花草的名称;我认识了那只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的牛,还有一条名叫“傻子”的。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山峦还是河流,夕阳还是朝霞,又或是各种奇观异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迟子建的笔下都是这般的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一个个细小却充满柔情的故事无时不刻不在温暖着我,滋润着我。

  我人生中仅见过一次雪。一场微小的寒冷的雪。

  它的到来伴随着雨水和寒冷。湿漉漉的地面上渐渐结了冰,泛起了蒙蒙的白。是那样冷硬的冰,走起来会发出“嘎嚓嘎嚓”声。不一会儿就被洁白的雪覆盖了,只薄薄一层。我看向窗户外的白雪,被它的无瑕与圣白所折服,可实在是太冷了,我悄悄地溜回宿舍打了热水泡脚,再出门时我穿了三双袜子--因为我没有厚袜子。宿舍楼望出去正是校田径场,被雪盖着像是天然的溜冰场。

  极少下雪的南方下雪了,总是叫人欣喜若狂的;本来乏味冗长的课程,单调的校园生活好像也因为雪的到了变得有有趣味了。操场上,小树林里都是嬉闹的人群。还有同学下楼买吃的顺便用塑料袋提了一袋雪上来,捏了一个小雪人立在窗户外,更有对面教学楼的走廊,立着整整齐齐6个小雪人。

  大家都是兴奋的,可是我却略微有点失望,因为这场雪和我一直期待见到的雪不一样。我期待见到一场大的鹅毛大雪,期待地面上有厚厚的积雪层。尽管如此,但是也得益于这场雪,使我有幸见到了一场因雪融而造成的泥泞:地上满是积水,混着泥土与灰尘,脏兮兮的。来往的行人踏来踏去勾起一串黑色的水珠弄脏裤子。

  与前几天的洁白无瑕完全是两个样子。

  迟子建的文字总是洋溢着快乐,热情与美丽,永远带着平和与勇气,光明和力量,一遍遍地温暖着我。也如一把明火,每字每句都尽力燃烧,为我驱逐黑暗,为我指引方向。阳光之下无新事,我经历过失去,疾病,痛苦与绝望,也相信世上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有人战胜,有人战败,有人丧失希望浑浑噩噩。每当我身处黑暗,每当我读迟子建的文章,总是能够使我生出无限信心与力量,一如“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与勇气”。我相信我是那个拥有力量与光明的跋涉者,相信我可以捱过苦难战胜黑暗。

  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坚信文字能够给人带来无尽勇气,坚信文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慰藉,坚信文字能够给人指引光明。

  汤穆

  2019.5.27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八):一个读者应该谢谢什么?

  一本你好朋友很喜欢的书,可你读了却没那么喜欢,应该怎么办?

  在读迟子建老师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这本散文集,我的好朋友读了之后很是喜欢,而且大力推荐。可是我读了大半本,却还是没有被打动的痕迹。

  说实话,这其实是我读的第一本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只闻其名,但仅止于听过名字而已。甚至因为这个刚健的名字,完全没意识到迟子建老师其实是一名女士。

  就这样茫茫然地因为好友的喜欢而去读了她的作品《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结果只在其中读到了很多关于北方的种种细节。这样详细又真实的描述,不能说不好,但总觉得与里面文字写的世界有着格格不入的感觉。

  我试图寻找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后来看到腰封宣传语上写着“文章多次入选语文教材和中高考语文试卷”……没错,我想造成我无法进入这本书其中状况的原因,或许就是她的很多文字,太像我们在初高中里会读到的那些文字的模样:有着栩栩如生的细腻,有着真挚感人的情感,还有一个可以概括主题的结尾。但是,那不是我能理解,能拿满分的世界。

  于是我想,一篇散文,要怎样才能与读者打破隔阂,真正产生联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问我的朋友,到底她觉得这本书好在何处。朋友说,她喜欢书中关于北方生活细节的描述,对她来说,那些细节曾经与她经历过的记忆何其相似,很真实,很接近生活。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与这本书产生距离的原因是在于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经历过迟子建老师笔下所写的那些北方的生活场景。因此于我而言,书里的文字就算再好,也像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就在我准备放弃对这本书的期待时,我在它的最后部分,读到了一篇名为《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的文字。就像被远处挥打过来的棒球“砰”一声击中般,曾经耸立在这本书和我之间的那道墙壁轰然倒下,让我与曾被我拒绝的“它”坦诚对视。

  在这篇叫《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的文字中,迟子建老师以最真诚的笔调,写出了对过去经历的感恩。无论是四季还是土地,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无论是中国的北方,还是世界的他乡,种种经历都成为了滋养她写作的土壤。原来我之前迷迷糊糊读过的《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那个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让她懂得了低头也能获得光明;而前面无数篇章中出现的那个逝去的爱人,也成为本篇章中获得世间给予温暖的基石。

  之前的阅读在此处被扣上了,自此,我越读越喜欢。到了本书最后一章关于文学的书写部分,更让我像找到知音,那些我读过的文字与她书写的文字紧密连接,让我读得欲罢不能,对迟子建老师文字的印象也有了巨大的扭转。也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我与这本书的联系,或者明白了读者与书的联系,竟然是这么建立的。

  虽然我们时常说,作者的书写应该要与读者建立共情,甚至有些有写作经验的前辈也告诉过我,要尽量去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迟子建老师的这本书却提醒我,作者在考虑读者的同时,也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的、能体现自身魅力的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作者最珍贵、也是最有魔力的法器。优秀的作者写出的文字,总会在某个时间点让读者臣服。

  而读者呢?一个读者,或许也应该跳脱出自己舒服的阅读区,去拥抱更多不一样的作品吧。一个读者,应该谢谢作者为你带来的“不一样”,应该谢谢作品让你不舒服和疙瘩感,更应该谢谢那些与你世界迥异的作品,可以奇妙地与你相遇。

  就像这本《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于我一样,一本书,总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一些什么,而且会以它的存在,经过阅读成为你也拥有的记忆。

  对于作品慷慨的给予,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应该温柔地道声“谢谢”!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九):这本将悲悯之心作为底色的散文集,洗涤我们的灵魂

  一篇优质的散文就像一片新生的嫩叶,而一本集精华于一体的散文集,则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绿树,让盛夏燥热的心收获阵阵清爽。这清爽透彻心扉,它在无穷清凉之外,亦如云朵般给人以柔软的抚慰。

  想来谁都不会拒绝这样一本好书,如果你在小说或诗歌之路上,流连太久而顿生厌倦,不妨换一条小径,换一处风景,也换一种心情。或许这本《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散文集,恰如一场及时雨,洗净我们灵魂的泥垢。

  它的作者迟子建先生,用一如既往的细腻文辞,编织起天边云彩。而作为读者,我们只需静心细读,便觉得生命中值得可思可感的事情,竟在日常忙碌里逐渐被彻底忽视,不得不说于个体生命而言,是莫大的悲哀。

  应该说迟子建的散文水准不亚于其小说的成就,她的散文读来真诚不做作,并非是为了卖弄辞藻或故作高深,而是在质朴的表达里蕴含巧妙的哲思。比如在《腊月的守灵》里,作者写道:“死亡是分裂家庭的杀手,同时也是团聚家庭的因子。”再比如《伤怀之美》中作者说:“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这些真切的体悟,当它犹如各色鲜花,从迟子建的妙笔落于纸面时,往往能引发读者的共情,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这人间百态为我们所共有,而我们却不具备一双慧眼。因此当她感知到并记录下来,再与读者分享的过程中,读者在熟悉的情境里,或者惊叹于她竟能将那些同样有所感,却不知该如何抒发的情绪,表达的如此诗意;或者恍然大悟于原来此情此景,还能有这番思考。如果属于前者,将会视她为精神伴侣;如果是后者,便要视她作日常生活里的导师了。

  倘若将迟子建的散文比作某类美人,我觉得她会是一个耐看型的女孩。乍看之下算不得倾国倾城,细看之下反而别有一番韵味。她的散文每每从小处着眼,像一条涓涓细流,最后汇入汪洋大海。由一套农具、一碗鱼酱、一幅年画,感慨往昔的好时光虽然美好却易逝;由一座庄园、一块墓地、一场电影,联系起故去的斯人以及与之相关的点滴往事。仿佛生活中无事不可触动作者的心房,使她时刻保持着丰富的感受力,就像一个新生婴儿,对世间充满了好奇。

  无论写什么,迟子建从不设套路。她用一颗悲悯心看待人世,因而万物总关情。她形容冰时说:“冰是寒冷的产物,是柔软的水为了展示自己透明心扉和细腻肌肤的一场壮丽的死亡。”形容女人的手时写道:“女人的手是经久不衰的。”即使是面对黑暗,她也有别样的柔情,“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调的世界了。”既然光明与黑暗交错而生,我们何不用一个“干干净净的黑暗”,来迎接“清清爽爽的黎明”呢。即使钟情白昼,也不要对黑暗施以冷眼啊。

  对一些精神失常者,她更愿意称他们为精神漫游者。因为“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一位平日里十分谦卑的同学突然发疯了,迟子建写道:“没准是谦卑使他发疯的呢。试想一个人整天都压抑着自己的好恶而在意别人的脸色,他的天性和本能必然要受到层层阻挠,早晚有一天他会承受不了这些而发疯。”每当一件悲剧发生时,迟子建总是会透过事件的表层,分析致使它沦落至此的真相。她不忍将一件事半途搁置,倘若能找出原因,或许悲剧会转而为喜。

  在静悄悄的夜晚,她能够感知费穆和伯格曼的孤独,许是因为她也与孤独相伴,才会感同身受。她也为萧红的早逝表达遗憾,尽管她一直热切盼望着能将萧红的墓,从广州迁回故乡黑龙江,但是她又写道:“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拉琴的女生和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生也好,死也罢,任何受苦的生命总在牵着她的心。

  在一些流露出伤怀的文字里,正当你陷入哀愁时,继续读下去,便会迎来她的抚慰。尽管人生实苦,她想用文字传递的却是苦中作乐,即使笑容短暂,总也好过哀伤。或许春天和冬天作为季节时,是不可变的。但是我们的情感却可以有所变化,换一种心态看人世,多一些悲悯之心,那么冬天也可以温暖如春。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十):极寒之冬,期盼春日之暖!建议配合2020服用~

  

以前不太爱看散文,觉得无病呻吟,难解其意。现在却很不一样。

我想是我长biàn大lǎo了。

情感这个东西,真的是急不来。待你和这个世界相处久了,自然会有各种化不开的纠缠,再看到这样的纠缠从别人笔下流露,一条情感纽带便形成通路,所谓共鸣是也。

最近读完散文《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作者迟子建是我很喜欢的作家。

书名里,冬天和春天这两个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寒冬过后,春不再远。

然而在她这里,恐怕还不是这么简单的鸡汤。

一个冬天。父亲因病离世,当时迟子建不过二十出头。正值壮年的父亲形象,便定格在很多篇文字里。

做冰灯、捏蜡花,写春联……没有太多煽情,都是细碎的生活日常,但若没有情感为核心,所有描写都是撑不起来的。

摘一段《灯祭》的结尾:“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还有一个春天,结婚仅四年的丈夫,遭遇车祸意外去世。

“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可自从爱人离开了我,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我多想问一问故乡的路: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我现在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摘自《雪山的长夜》

冬天和春天,于她也许都意味着告别。

不过,要是写作必须靠卖惨,那恐怕谁也不想拿起笔。迟子建让人感动之处恰恰在于,历经悲痛,她依然保有纯真的心。

去年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有一集讲的正是她。

片中拍到各种瓶瓶罐罐。她拿起一个小瓶说,这是丈夫吃的最后一罐咸菜。

丈夫突然离世后,她想留下每一个点滴。不舍得扔的酱菜瓶,绘上油彩,时光便停下了。

说这些话时,她微笑着。

为了拍摄这个片子,摄制组和她一起回到故乡,北极村。

四仰八叉倒在雪地里的那一幕,让我相信,即使在遭遇这一切命运之后,她的心依然温热。归来仍是少年,不过如此。

回想起最初看的她的小说,那些惊艳到我的文字,无不是在死亡的背景下却萌发出蓬勃温润的生命力量,仿佛自然消亡不过是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途。

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

九十多岁的鄂温克老妇和被城市化逼退的鄂温克族人生活方式,都是以“垂死之态”登场。

然而在她的笔下,风和雪是老熟人,蘑菇成了森林的星星,阳光会偷来最好的胭脂,自然万物拥有灵性,生命尊严迸发微光。

再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是迟子建在丈夫离世后的作品。

“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第一句就是满满窒息感。这以第一人称写就的小说,潜伏着作者自己的灵魂。

魔术师丈夫的车祸、把命挂在裤腰带上的矿工,还有鬼故事里各种离奇死法……作者将接踵而来的死亡密密穿插在故事里,却也不忘插入清朗的月光、治愈的红泥、抚慰的清风,直到最后蓝色蝴蝶飞出,停落在“我”无名指上,终于完成内心救赎。

回到题目。在极寒之冬,期盼春日之暖,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