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10篇

2019-10-13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10篇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一):拥抱冬天,感受春天

  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有着独属于她的一种气质,就像一条以北极村为发源流向人间河流,这条河流说不上宽阔,却有一种不容人轻悔的清冷。这条河流过的季节或许不是热烈如火的盛夏,但那缱绻弧度、清冷的河水,却有着一份别样清凉作为流向人间的河流,它从不曾抗拒岸边的人脱下靴子,用清冷的河水濯足,也会在某个急转的拐角激荡出让人心疼的水花。但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她本来的模样——一条月下流大海的清美之河。到最后,时光与河水融为一体,化成她的一头长发,看着书中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时光真的在她的发间流淌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二):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父亲送我一盏灯”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父亲的做的灯,在无限的发着光,照亮前方的路。一个木质底座和亮得可以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的瓶体,这些都是父亲无限的爱意,一个个炸碎的瓶子,一个个没擦干净猪肉罐头,一汪汪烧化了的烛油是父亲留给迎灯的无限回忆。父亲的手做了多少盏灯?他的一生都在为儿女做着一盏盏的灯,而亦或是那一盏完美无瑕的灯,亦或着他选择了一个永远无法擦干净的肉罐头。他都做了应该做的选择,都有同样的初衷,希望孩子们幸福。他们都出自同一双手,一双粗糙而不粗略的手。手上的每一粒汗珠,每一颗灰尘都是父爱味道,都是打在儿女背后的光,都是对儿女的默默的守护。后来父亲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千盏灯,我给了父亲两盏灯一盏迎灯一盏祭灯,一一盏是我出生时送的,一盏是他去世时我送他的。我的出现,让父亲的爱有了存放的地方,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父亲,让别人做灯到为别人做灯,从被别人守护,到守护别人这一切都是迎灯迎来的。迎灯迎了两盏灯。另一盏便是祭灯,父亲的走后,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院子灯火辉煌,而爸爸的院子里却总是漆黑的,他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弟弟成了家,我们便弥补这盏灯,填补了父亲早亡的遗憾,也完成了父亲一生的努力坚守——儿女终于有了着落。这一张迟来的灯。这盏灯射向父亲照亮的路,也亮了父亲西行的路,有了灯父亲终于可以远行了。相信下一盏灯也在不远的将来点亮,它将为下一代照亮前方的路。那灯守着,他们将灭却燃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三):作者阐述自己生离死别见解,但温暖人心的作品

  看到这本书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2月前奶奶去了,家里人心情都很沉重,无意中看到南都公众号的送书活动,越看就越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当时的我们家看,就申请了。迟老师的父亲壮年去世,老师在很多篇短文表达了对父亲的追忆。老师的爱人更是正值英年就离开了她,在她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内心悲痛。当时想着即使中不了,也要买一本送给家里人看,没想到编辑选中了我的留言,更给了我一本迟老师的签名版,不胜荣幸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眶也几度泛红,只因触景伤情。我只敢在一些比较乐观段落上放书签,仿佛自己的手正在种下希望的种子似的:”死亡是分裂家庭杀手同时也是团聚家庭的因子。因为亲人离去,我们懂得了生命美好脆弱,懂得了怀念,懂得了珍惜每一个日子,懂得了孝敬还健在的老人。每当我想起那年腊月的守灵,我的心都会为之一动。那雪地上长明灯火焰,在记忆光影中,宛若一群金灿灿的鱼苗,充满激情地游着,成为岁月之间的萤火虫。“ 前天跟爷爷见面,让爷爷帮忙转交叔婶,终于把书送出了。奶奶不用担心我们,会变好的。

放置书签的段落迟老师签名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四):无谓春冬,生命常响着欢歌

  去年暑假,我们应儿子强烈要求去了呼伦贝尔和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在漠河我们悠闲地住了几天,包了当地人的车四处转转,跟当地人聊天。我们去大兴安岭摘野生蓝莓,去鄂温克族生活区看驯鹿,也在漠河市区的路边帮当地人晒蘑菇。这是我们喜欢的旅行的方式自由深入。由此我们才了解到,漠河有半年是极冷的冬天。冬天孩子们早上上学天都没亮,下午放学时天又已黑。一天到晚有太多的时间生活在黑暗里。当我们慨叹漠河的好时,司机也慨叹,“好什么好,一年没几天好天,干不了啥,就熬日子。 ”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作家迟子建就出生在漠河。看她的新书《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里面有很多篇幅描写故乡漠河的回望,读来非常亲切。字里行间,书写了从前生活的艰难,书写了旧时记忆中漠河的冬天。

  迟子建这样写道:

“从小我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你抵御大自然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东北话讲叫皮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冬天摔打出的顽强灵魂,在泥泞寒风中,高昂着头,看物是人非,任那些蚊烟中的往事袅袅,心存余香。 顾城写黑夜,他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迟子建写黑夜,她说:“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迟子建的文字里,充满了女性少有冷静和勇毅。漠河北极村的岁月轮回,让冬天的冰冷和春天的消融交织成最富质感写意画卷。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作家迟子建近年来的散文新作合集,也是她三十年写作生涯中首部摄影插图散文集。在理性的书写中多了几分文艺。五大版块,48篇佳作,从方方面面传达出作家迟子建看自己、 看他人、看外物世界的方式,热烈饱满,而又沉静安然。

  迟子建写哀愁,哀而不怨,写的是悲天悯人情怀;写挨骂,俗而不鄙,写出了骂声中的别样浪漫。迟子建写祖国山水,写名人故居,也写心内的感恩,写景仰与怀念。

  迟子建说,“以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缰绳,手握缰绳,张弛有度,不疾不徐。”她就是这样在写作的旅程上,走出优雅步伐,传达出向上的力量

  冬天萧瑟不落寞,春天乍暖还寒,有了花开前的闪烁,那是对冬的告别。从冬天,到春天,谱写出生命的欢歌。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五):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内心浮躁时,建议你读一读迟子建的散文,因为她细腻字句流露出来的平静恬淡,可以抚平你内心世界的起伏波澜心灰意冷时,建议你看一看迟子建的散文,因为她回首过往的每一字每一句,即便怀缅也存温暖。

  说到看书的消遣,20岁之前,我会选择沉浸在小说构造的一个个小世界里,即便身处咫尺之地也能魂游九天之外,收获挣脱现实的恣意畅快。但20岁之后,确切的说是在经历一些生活的坎坷、家庭的琐碎后,才发现平淡是福,真实的世界和感受反而能给人带来一些“实用”的精神指引,让人能够平衡一下情绪上的高峰低谷,平静的去接受生活给予欢喜考验。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便有这样的效果

  初读迟子建的散文,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欢喜。喜欢她细腻的笔触、真实纯粹的笔锋,也喜欢她朴实温厚语言和带着田园气息灵动。这大概拥有同样田园中童年的人的一种通病——念旧、怀旧。她写的父亲做的灯、过年备年货、冬天腌菜、农家小院的一场突如其来暴雨小时候自己生活的点滴画面也被顺带了出来,童年的幸福、暖暖亲情也全部生发出来。

  但是,迟子建的文字虽然朴实,却不会给人絮叨的感觉,依旧带有女文人的一份质感和灵气。再寻常不过的小日子在她的笔下变得颇有滋味,既有袅袅青烟,又有姹紫嫣红。她用率真视角书写着自己的童年、故乡、大自然,也寄托着自己对亲情的缅怀、对故乡的热爱

  如果不了解迟子建的生平,你可能会有一些矛盾疑惑,因为在很多的篇幅和字句里,你会从她的文字里读到欢喜、读到平静,但很快又会有一种悲凉孤独上心头。尤其是她的散文,大多与童年生活有关,且每每都是一些温暖的画面,但笔锋到最后往往又会跳转回现实的冷清和孤独。比如她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前面写的是欢喜热闹置办年货的记忆,后面笔锋就落到了无数的怀念之中,变成了

  在繁华落尽后的极寒之地幻想春天。正如《也是春天,也是冬天》的书名,总是悲喜参半。但了解了迟子建的生平,这种矛盾和疑惑倏然得解,因为她确实是一位深切感受过人生悲苦女人——青年丧父、中年丧夫。

  但对生活最大的热爱,莫过于经历过悲苦还能够淡然的去接受一切,继续热爱这个世界。历经人世沧桑之后,迟子建还能够用细腻而温暖的笔触找回童年的快乐记录下对亲人的永恒眷恋,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对一个作家而言,能在繁华中感到孤独、在清冷中怀想热闹,可以给她更多的遐想空间、更多的书写灵感。但这样的她终究有些过于孤独和寂寥了,与周围的世界永远有着一些距离感。就像一个孤独的坚守者,在热闹的群体特别醒目地拥有了她自己。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六):汤穆:文字中看见冬日之美

  我生长于南方,潮湿闷热的南方。

  我不曾见过木刻房子,不曾见过漫天飞舞鹅毛般的雪,也不曾于和自然很亲密接触过。可是这些离我远的人,物,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通过看迟子建的书,我认识了那些身处民风纯朴边塞人们,他们隐忍、善良、充满爱意;我认识了各种我此前不曾听过的花草名称;我认识了那只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的牛,还有一条名叫“傻子”的。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山峦还是河流,夕阳还是朝霞,又或是各种奇观异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迟子建的笔下都是这般的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一个个细小却充满柔情的故事无时不刻不在温暖着我,滋润着我。

  我人生中仅见过一次雪。一场微小寒冷的雪。

  它的到来伴随着雨水和寒冷。湿漉漉的地面上渐渐结了冰,泛起了蒙蒙的白。是那样冷硬的冰,走起来会发出“嘎嚓嘎嚓”声。不一会儿就被洁白的雪覆盖了,只薄薄一层。我看向窗户外的白雪,被它的无瑕与圣白所折服,可实在是太冷了,我悄悄地溜回宿舍打了热水泡脚,再出门时我穿了三双袜子--因为我没有厚袜子。宿舍楼望出去正是校田径场,被雪盖着像是天然的溜冰场。

  极少下雪的南方下雪了,总是叫人欣喜若狂的;本来乏味冗长课程单调校园生活好像也因为雪的到了变得有有趣味了。操场上,小树林里都是嬉闹的人群。还有同学下楼买吃的顺便用塑料袋提了一袋雪上来,捏了一个小雪人立在窗户外,更有对面教学楼走廊,立着整整齐齐6个小雪人。

  大家都是兴奋的,可是我却略微有点失望,因为这场雪和我一直期待见到的雪不一样。我期待见到一场大的鹅毛大雪,期待地面上有厚厚的积雪层。尽管如此,但是也得益于这场雪,使我有幸见到了一场因雪融而造成的泥泞:地上满是积水,混着泥土与灰尘,脏兮兮的。来往的行人踏来踏去勾起一串黑色的水珠弄脏裤子

  与前几天的洁白无瑕完全是两个样子

  迟子建的文字总是洋溢着快乐,热情与美丽,永远带着平和勇气,光明和力量,一遍遍地温暖着我。也如一把明火,每字每句都尽力燃烧,为我驱逐黑暗,为我指引方向。阳光之下无新事,我经历过失去,疾病痛苦绝望,也相信世上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有人战胜,有人战败,有人丧失希望浑浑噩噩。每当我身处黑暗,每当我读迟子建的文章,总是能够使我生出无限信心与力量,一如“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和平与勇气”。我相信我是那个拥有力量与光明的跋涉者,相信我可以捱过苦难战胜黑暗。

  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坚信文字能够给人带来无尽勇气,坚信文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慰藉,坚信文字能够给人指引光明。

  汤穆

  2019.5.27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七):一个读者应该谢谢什么?

  一本你好朋友很喜欢的书,可你读了却没那么喜欢,应该怎么办?

  在读迟子建老师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这本散文集,我的好朋友读了之后很是喜欢,而且大力推荐。可是我读了大半本,却还是没有被打动的痕迹

  说实话,这其实是我读的第一本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只闻其名,但仅止于听过名字而已。甚至因为这个刚健的名字,完全没意识到迟子建老师其实是一名女士。

  就这样茫茫然地因为好友的喜欢而去读了她的作品《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结果只在其中读到了很多关于北方的种种细节。这样详细又真实的描述,不能说不好,但总觉得与里面文字写的世界有着格格不入的感觉。

  我试图寻找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后来看到腰封宣传语上写着“文章多次入选语文教材和中高考语文试卷”……没错,我想造成我无法进入这本书其中状况的原因,或许就是她的很多文字,太像我们在初高中里会读到的那些文字的模样:有着栩栩如生的细腻,有着真挚感人的情感,还有一个可以概括主题的结尾。但是,那不是我能理解,能拿满分的世界。

  于是我想,一篇散文,要怎样才能与读者打破隔阂,真正产生联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问我的朋友,到底她觉得这本书好在何处。朋友说,她喜欢书中关于北方生活细节的描述,对她来说,那些细节曾经与她经历过的记忆何其相似,很真实,很接近生活。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与这本书产生距离的原因是在于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经历过迟子建老师笔下所写的那些北方的生活场景。因此于我而言,书里的文字就算再好,也像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就在我准备放弃对这本书的期待时,我在它的最后部分,读到了一篇名为《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的文字。就像被远处挥打过来的棒球“砰”一声击中般,曾经耸立在这本书和我之间的那道墙壁轰然倒下,让我与曾被我拒绝的“它”坦诚对视。

  在这篇叫《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的文字中,迟子建老师以最真诚的笔调,写出了对过去经历的感恩。无论是四季还是土地,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无论是中国的北方,还是世界的他乡,种种经历都成为了滋养她写作的土壤。原来我之前迷迷糊糊读过的《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那个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让她懂得了低头也能获得光明;而前面无数篇章中出现的那个逝去的爱人,也成为本篇章中获得世间给予温暖的基石。

  之前的阅读在此处被扣上了,自此,我越读越喜欢。到了本书最后一章关于文学的书写部分,更让我像找到知音,那些我读过的文字与她书写的文字紧密连接,让我读得欲罢不能,对迟子建老师文字的印象也有了巨大的扭转。也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我与这本书的联系,或者明白了读者与书的联系,竟然是这么建立的。

  虽然我们时常说,作者的书写应该要与读者建立共情,甚至有些有写作经验的前辈也告诉过我,要尽量去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迟子建老师的这本书却提醒我,作者在考虑读者的同时,也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的、能体现自身魅力的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作者最珍贵、也是最有魔力的法器。优秀的作者写出的文字,总会在某个时间点让读者臣服。

  而读者呢?一个读者,或许也应该跳脱出自己舒服的阅读区,去拥抱更多不一样的作品吧。一个读者,应该谢谢作者为你带来的“不一样”,应该谢谢作品让你不舒服和疙瘩感,更应该谢谢那些与你世界迥异的作品,可以奇妙地与你相遇。

  就像这本《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于我一样,一本书,总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一些什么,而且会以它的存在,经过阅读成为你也拥有的记忆。

  对于作品慷慨的给予,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应该温柔地道声“谢谢”!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八):这本将悲悯之心作为底色的散文集,洗涤我们的灵魂

  一篇优质的散文就像一片新生的嫩叶,而一本集精华于一体的散文集,则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绿树,让盛夏燥热的心收获阵阵清爽。这清爽透彻心扉,它在无穷清凉之外,亦如云朵般给人以柔软的抚慰。

  想来谁都不会拒绝这样一本好书,如果你在小说或诗歌之路上,流连太久而顿生厌倦,不妨换一条小径,换一处风景,也换一种心情。或许这本《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散文集,恰如一场及时雨,洗净我们灵魂的泥垢。

  它的作者迟子建先生,用一如既往的细腻文辞,编织起天边云彩。而作为读者,我们只需静心细读,便觉得生命中值得可思可感的事情,竟在日常忙碌里逐渐被彻底忽视,不得不说于个体生命而言,是莫大的悲哀。

  应该说迟子建的散文水准不亚于其小说的成就,她的散文读来真诚不做作,并非是为了卖弄辞藻或故作高深,而是在质朴的表达里蕴含巧妙的哲思。比如在《腊月的守灵》里,作者写道:“死亡是分裂家庭的杀手,同时也是团聚家庭的因子。”再比如《伤怀之美》中作者说:“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这些真切的体悟,当它犹如各色鲜花,从迟子建的妙笔落于纸面时,往往能引发读者的共情,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这人间百态为我们所共有,而我们却不具备一双慧眼。因此当她感知到并记录下来,再与读者分享的过程中,读者在熟悉的情境里,或者惊叹于她竟能将那些同样有所感,却不知该如何抒发的情绪,表达的如此诗意;或者恍然大悟于原来此情此景,还能有这番思考。如果属于前者,将会视她为精神伴侣;如果是后者,便要视她作日常生活里的导师了。

  倘若将迟子建的散文比作某类美人,我觉得她会是一个耐看型的女孩。乍看之下算不得倾国倾城,细看之下反而别有一番韵味。她的散文每每从小处着眼,像一条涓涓细流,最后汇入汪洋大海。由一套农具、一碗鱼酱、一幅年画,感慨往昔的好时光虽然美好却易逝;由一座庄园、一块墓地、一场电影,联系起故去的斯人以及与之相关的点滴往事。仿佛生活中无事不可触动作者的心房,使她时刻保持着丰富的感受力,就像一个新生婴儿,对世间充满了好奇。

  无论写什么,迟子建从不设套路。她用一颗悲悯心看待人世,因而万物总关情。她形容冰时说:“冰是寒冷的产物,是柔软的水为了展示自己透明心扉和细腻肌肤的一场壮丽的死亡。”形容女人的手时写道:“女人的手是经久不衰的。”即使是面对黑暗,她也有别样的柔情,“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调的世界了。”既然光明与黑暗交错而生,我们何不用一个“干干净净的黑暗”,来迎接“清清爽爽的黎明”呢。即使钟情白昼,也不要对黑暗施以冷眼啊。

  对一些精神失常者,她更愿意称他们为精神漫游者。因为“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一位平日里十分谦卑的同学突然发疯了,迟子建写道:“没准是谦卑使他发疯的呢。试想一个人整天都压抑着自己的好恶而在意别人的脸色,他的天性和本能必然要受到层层阻挠,早晚有一天他会承受不了这些而发疯。”每当一件悲剧发生时,迟子建总是会透过事件的表层,分析致使它沦落至此的真相。她不忍将一件事半途搁置,倘若能找出原因,或许悲剧会转而为喜。

  在静悄悄的夜晚,她能够感知费穆和伯格曼的孤独,许是因为她也与孤独相伴,才会感同身受。她也为萧红的早逝表达遗憾,尽管她一直热切盼望着能将萧红的墓,从广州迁回故乡黑龙江,但是她又写道:“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拉琴的女生和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生也好,死也罢,任何受苦的生命总在牵着她的心。

  在一些流露出伤怀的文字里,正当你陷入哀愁时,继续读下去,便会迎来她的抚慰。尽管人生实苦,她想用文字传递的却是苦中作乐,即使笑容短暂,总也好过哀伤。或许春天和冬天作为季节时,是不可变的。但是我们的情感却可以有所变化,换一种心态看人世,多一些悲悯之心,那么冬天也可以温暖如春。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九):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我读当代文学很少,迟子建先生的书只读过一本短篇小说集。在我的印象里,她笔下的角色大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她用温婉平实的笔触描写底层劳动者之间的温情,也用充满苍凉的基调书写小人物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她的小说里充满了大自然,“每一朵花,一块儿石头都是有灵魂的”,景物与人物一起构成了重要的叙事要素,形成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底层人民生活中无法承受的那些残酷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在她这本散文集里,我也看到了这种特色。

好时光悄悄溜走

  这本散文集里充满了“回望”:故乡的天空、云浪、暴雨、大雪、雪山、冬夜、春花;冬天的咸菜、夏天的蚊烟;农具、年货、冰灯;撕日历的日子、父亲的往事。这些“灯影斑驳的往事”——关于故乡、童年、亲人,关于人们长大后魂牵梦萦的避难所和天堂。

“十年之前,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十年前,我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十年前我家居住的地方那空气是真正的空气,那天空也是真正的天空……十年后的晚霞还是滴血的晚霞,只是生活中已是物是人非了。” “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物是人非”是每个人多少经历过和必将经历的,而记忆里“亲切而熟悉的气息”人人也都不会陌生,就像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小甜饼。谁没有过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谁又没有过旧梦重温的经历。我们的过去埋藏在这些滋味和气息之中,一旦涌出就拨动心弦,如缕不绝。

“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万木皆春色,唯我枝头泪。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流泪了。”

  父亲走了,爱人猝然离去了。先生感叹“时光是如此可怕”,“好时光悄悄溜走”。但她又说:“生活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这话似乎有些矛盾,既然生活永远不会圆满,人又怎么能够曾拥有过圆满呢?

  实际上,先生明白:生活不会永远温情脉脉,残缺才是真谛。“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普希金有首家喻户晓的诗:“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人的日子并不经常那么好过,但即使不怎么快活的过往,在时光洗礼后也往往蒙上一层梦幻的橘色,化为心底深沉的诗篇。身为一个中年人,当我回望儿时,我早已忘掉了大部分的不快与不堪——也许那句话是对的:失去的天堂正是真正的天堂。

  所以,先生写道:

“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念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

  人们正是通过忘记很多事,没有忘记的才得以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生活永远不会圆满,但人的确曾拥有过圆满。

伤怀之美与哀愁

“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

  科技的发展在悄悄地扼杀着人的激情,人们在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丰富和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统一模式的房屋,冷漠的生存空间,机械单调的生活内容”,先生痛感“我们的周围越来越缺乏尘土的气息,我们仿佛僵尸一样被泡在福尔马林中。” 感叹“这世界需要的仿佛只是木偶,只有这样你才能毫无伤害的平静走完一生。”人性异化之际,她提出了重拾真善美的必要方式——伤怀之美。

  尘世间一切都消失了,突然间只剩下“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 ,“人、情、景相融为一体”,使人“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近乎宗教感般神圣的心绪突如其来,不期而遇,转瞬即逝,难以忘怀。这就是先生所说的“伤怀之美”。

  按照我读过的一篇文学论文的观点,作者认为“伤怀之美”的内化是迟子建先生所极度喜爱的”哀愁“。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它“端庄、宁静、圣洁” ,“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哀愁的底色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先生写道:“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都没有了”。因为“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个人觉得,这种怜悯是一种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超越两元对立的超脱。

  先生哀叹“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但“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先生仍旧期望日渐衰微的文学能够“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使“哀愁”土壤的流失慢一点,再慢一点。

最是沧桑起风情

  在书中,我感受到先生已找到了生命中的和谐。在书的第二章,时间已不再是她的敌人,而成了故人。

“生命的欢歌总在死神的阴影中低回……我们和时间是一对伴侣,相依相偎。”“黑暗是梦想的温床……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

  在《泥泞》中,她这样赞美雪:

“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和平与勇气”。

  在《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中,她用数十个谢谢来感谢她人生中所遇到的万事万物,她写道:

“我渐渐长大了,大自然让我知道春花不会永远开,冬天的寒风也不会没有闭嘴的时刻……让我知道生命是有句号的,句号前的每个逗号都是呼吸。”“爱人的永诀给予我痛,但透过个人的痛,我看到了众生之痛。”

  她感谢磨难,感谢“生命中从未断过的寒流”,以及“很多无处答谢的谢谢,那是我的作品闪烁着人性之光的来源”。她对万事万物充满了感恩,这种感恩不是朋友圈里正能量鼓吹者们的感恩,而是作为一位作家,对伟大书籍和复杂丰富的生活所给予她的营养而感恩。她喜欢的画作,她喜欢的作家,她热爱的故土——“虽然我明白,幸福的获得是心酸的,但我依然热切的渴望它。”她有一颗”依然能感受春光的心“,无论怎样悲伤,都不会“使躯壳成为朽木”。

  迟子建先生的散文中没有任何炫技,只有一种平静的娓娓而谈,而坚韧的力量恰恰来自于此——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引向真正的人生之旅。”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十):白山黑水,春夏秋冬

  隔段时间再读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内心还是为那片白山黑水的每一处风景赞叹不已。

  故乡是每个人的根,更是作家的根,是他们每一次落笔灵感开启之处,那里的山河像血液一样流淌在灵魂深处,丈量着生活席卷中下笔的力道和思绪。

  ·故乡对于作家就像长在指间的泥土,只有故乡的土壤才能耕出肥沃的文田

  贾平凹先生的《山本》里说:秦岭,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我就是秦岭的人,生在那里,长在哪里。话说:“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

  不论一生的足迹踏遍了多少风景,靴上的泥土总带着故乡的印记。月亮,道路,晚霞,风景,不论四时景色如何变幻,故乡是走出去的后背,故乡里的人是文字最真挚感人的底气。

  为这本书,我想着去那些心有共鸣的地方,再走走看看。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漠河,童年8岁后到完成大学的时光都在大兴安岭,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90年毕业。

  从1983年开始写作,迟子建已发表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海外文字。

  她用一支笔,温暖了世界。用自己的故乡,感念着人生的一切。如一股清流,急湍中带着微微刺骨的冰凉,思索中带着深刻的温热。在北国的春夏秋冬里,在四季分明中平酿出岁月带来的喜怒哀乐。

  ·那是一盏冰灯的燃灭,是父亲的爱和日后故土上栖息的魂魄

  从童年一盏父亲亲手制作的冰灯开始,大兴安岭的某一个小镇就从冬天开始渐渐映入眼帘。冰雪天地、寒夜年灯,银白的天空,擦得瓦亮的咸菜坛子,地窖里放置的蔬菜。那个被影响一生的童年从这里开始了。

  四十八篇散文,依次记录了故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重要时刻,成年后出门游历的点滴感受。这是一个作者一生心照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悲欢别离。

  供销社、蜡烛花、小菜园、农具、田地、牲畜、校园。父亲在那个偏僻遥远的小地建立的学校,是她玩耍嬉欢的净土,也是和同伴接受知识教育的摇篮。

  可能对于北国有着特殊的钟情和欣赏,于是在这里写下故乡文字的作者总叫我比别处有着更多的喜欢。

  北方的景闲花媚草总夹杂着无边无际的辽阔和冷白灰瑟的预兆。所以春日含苞开放的花,夏日树林间看到的蘑菇,秋日菜园收获的蔬菜,和冬日入夜窗外一片银白壮丽的月光才会如此的令人神往和亲切。

  ·生命的得到和失去在回忆中陪伴着她创作的时光

  她笔下的回忆总是在四季中交替,亲人的逝去和爱人的离开都让她的文字带有孤凉和寂寞,但这种情感却并不压抑,它伴随着迟子建老师增添了更多生命的禅思和哲理,让她独特的文字有了更多爱智的光辉。

  “生命永远不会圆满的。”

  “但是,”

  “曾拥有过圆满,”

  “有过,”

  “不就足够了吗?”

  她笔下的风景总是盈盈着壮丽带着北国女孩的烂漫光辉。

  “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的身上,”

  “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

  “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上最好的胭脂,”

  “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

  “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阳。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入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

  延续着同样生于北国喜爱于这里的情感,这些景色的描绘虽与自己的故乡在地图上隔着两端的距离却味闻道了相同的沙土艳阳、泥水和沙河。

  站在这一端,看着上一个时代的模样,感受到了现在所没有的返璞归真的辛劳和幸福,纯粹市井和僻壤幽静和欢闹。

  近邻每一朵花,每一片草地树林,那个躺在车上将雪洒向天空说着好自由的冬日风林,父亲拉着车庇佑宠溺着女儿的欢乐和天然。活泼天然,诗意烂漫。

  “可真会享福。”

  她的故事带着大大咧咧的莞尔不禁。

  ·撕日历的日子

  “凡是黑体的字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寻常的香气。”

  “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不能拥有它似的。”

  ·她把感性融入生活每一个角落说着自己的话,喜欢不羁独特的灵魂

  对于艺术和生活她有着独到的理解,从社会到文学,从发展到艺术文化,她理解透彻准确,把握着文化风格中重要的特点,锋利,独特,情怀,丧失。艺术之美在于她眼中就是每个人眼中独特的世界表达。

  从喜欢的作家到游历时的风景和展馆,一路有惊喜又沉默。她喜欢泥泞,伤怀,接近大地的气息和吵嚷,脏乱的早市。她也衷情于异国美景,江南水乡,船娘和夜灯,还有故乡永远令人迷往得月光,河流和山脉。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得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

  “就怀旧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

  “.......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她)们拥抱一切,缺乏闻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为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她太喜欢有个性的生命了。

  ·白山黑水,春夏秋冬

  如果把迟子建老师的文字比作夜晚的星,那一定是一颗清冷在远处的,散发着淡淡的瑰丽。

  光色里既不明亮也不浑浊,它最接近宇宙和人间的无限和须臾。长久但不永恒。

  我在这一幅白山黑水的梦里,看过北国最美的雪山,见识了鱼汛和美食。走过了寒冷和春意。

  故乡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当我们离开又回来后才能真切的明了。

  这一生写不尽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所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大概是每一个渴望写下生命的文人终生难以舍怀的遗憾。

  但迟子建没有,她的生命和文字始终紧紧和生育她的根灵贴合,从不相离。

  永远充满着爱智的灵气,和满足的恩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