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通论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史通论》是一本由王家范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通论》精选点评:
●绝版多年,感谢再版,期待着。
●很不错
●前面还是不错。
●经典再版,感谢出版社。 集中精神,读了这本书的上编,形成了一点结合自己看法的纸质版笔记。 王师的学风、人品值得敬仰学习。 具体内容方面,大部分都认同,小部分待确认。 关于明朝经济,与李晓鹏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看法相当不同。自己对这方面理解不深,单从论证的严密性和参考文献的靠谱程度看,王师明显超出很多。 下遍中有一篇评论《白银帝国》的文字,读完感觉颇为偏颇而论证不足,先入为主的嫌疑很大。再次证明,即使是大师,也没有可能精通很多方面——在绝对真理面前,大师们也是小学生。
●好书,以前编为最。从上古中国的起源开始讲起,先叙述中国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诞生的,继之而探讨这种政治结构如何影响与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继而探讨政治结构与农业结构,如何导致中国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先天畸形。读完令人汗颜的是,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合理现代化,恐怕还路漫漫兮。
●《中国历史通论》是王家范先生的经典之作,以他执教“中国通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写就,讨论范围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既勾勒轮廓、阐释整体,也包含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王家范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呈现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
●抒情有点多
●1.那么多古装戏的编剧们,但凡是看个一节两节,写出来的剧本也不会那么雷人了。2.传统社会“抑商”其实是财政层面的“榨商”“官商结合”和政治稳定层面的“禁私党”。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复复发无法根绝,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自上而下的权力集中模式。4.中外都有权威人物崇拜,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才让克里斯玛崇拜融入政治体制成为圣君史观,与西方走向两个方向。5.理论是苍白的,概念是简单的,生活是复杂多元易变的,应该是理论服从现实、概念服务生活,而不是相反。
●对政商农的论述非常精彩
●首先感谢三联书店出这套“当代学术”,从作品到装帧都绝对算得上一流,每一本都是一场学术盛宴。今年从6月份开始读这本书,中间居然碰上王家范先生逝世,这本书的阅读也算是最富敬意的怀念了。说回作品,最佩服先生呈现通史的方式,先生大开大合地进行专题纵论,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语言精炼、大气还文采飞扬,精辟的观点频出,常常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自己还是功力不够,读得不透,需要更勤奋地积累,才能重读时更深入地体悟先生的宏论。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一):启发很大的历史书
正在拜读,比较长,喜欢的点:
1、对于“窠臼”十分警惕,对于我来说有不小的启发性(不过可能对于历史专业的人来说,有些观点也可能是“旧”的,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跟进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此处只说说对我个人的启发);
2、行文中补充了许多可供延伸阅读的内容。
个人阅读体验:
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只是比较喜欢,偶尔会看一些基础读物。
这一本我是跳着看的,挑了一些学界有争议的、我也比较好奇的命题率先阅读。对我来说启发很大,包括延伸到了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对于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我推荐这本书!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二):《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先生这本书学术性很强,适合历史专业学者和发烧友阅读。前半部分是专题论述,后半部分有点像史学史,对近现代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突破做了详细解读,虽然作者有所选择,重要历史大家和重要的史识都有涉及到。 王先生对中华文明的父权崇拜及其根由的追溯,多元融合又以黄河文明为重心的中华文明多起源说,从农业产权入手分析农村经济特点,帝国时代商业的深层特性的解析,并引申到帝国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大一统的政治构造和政治运作,这几方面的论述,都使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醍醐灌顶, 深为信服。 王先生进而勾勒出整个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面貌和各阶层的关系,解答了最初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不能自己走出“中世纪”而需要西方文明将帝国从“中世纪”泥淖中轰出来。也许作者借鉴了别的史学家很多独创性观点,但整本书也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
用幕布记了笔记。供以后复习。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三):这样的书,读之幸哉!
这本书,上大学的时候,只翻过绪言,可能当时心不静,碍于其难,就又放下了。谁料,再借的时候,数次都显示在借中,网上也很快脱销,孔夫子也倍溢其价,这一下子就拖到了现在。拖到了三联重新出了增订本,然后迫不及待赶紧入手。限于自身的愚钝,对于这部有料(也有厚度)的书,自己每天只能翻一章左右,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虽然读的囫囵吞枣,半知半解,但书中的有些问题读的时候仍然令人大呼过瘾,令人时刻让人感受到王家范老师作为历史学人的深刻与冷峻。整本书最精彩也最成系统的是前编,王老师从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时代、中国现代化以及农业、市场、商人、政治构造与运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刻的剖析。后编与续编中,百年历史学科建设的回顾、张荫麟及吕思勉两位先生的史学贡献及评价等相对令人信服;对农业问题的阐述以及农民经济理性问题的思考则与前编有略微重复之处。此书格局宏大,而又叙述精微,非有静的下来的功夫及对历史有深切热爱者不能读也,读之审慎。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四):不能了结的情结
一本很好的书。
在前编,王先生尽情阐释了自己对于中国社会自我发展脉络的理解,从邦酋到大一统,中国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个体是如何一步步阶梯状地凝结成国家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诸代社会之特色结构。然而,先生并非为了分析而分析,他是带着中国何以不能自我走出“中世纪”题眼光去看待两千年的大一统格局的。总结而言,可以说,不论是产业亦或政治的分析,一个强有力的公权总是隐隐穿插于叙事之中。 详细而论,以税收劳役为形式的过度聚敛,以及过度插手并干预商业政策,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面貌。从生产上,国家公权力的聚敛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多数用于豪奢消费,而广大农民处于消费不足的阶段,上层的消费不计成本,形成不了制造革新的动力,下层的消费不足,难以拉动必要的产业发展,此公权力之一弊。在插手工商业背景之下,商人的利润或用于“寻租”,或用于置办土地,并没有创新产业的欲望,故而中国的商人阶层被极强的政治影响牵绊着,此其二弊。制度化的演进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为方向,即便改朝换代,也不过是愈演愈烈,扼杀了社会异己力量的培育,此其三弊。
先生在后编,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并强调社会史分析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先生提出的作为史学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强调治史的两条河流:逻辑的、实证的;价值的、体验的,可谓切中肯綮,将治史的结构完整地剖析了出来。
正因如此,或许每位史学研究者都会拥有自己的“价值中性”,带着炽热的冷峻眼光看待扑面而来的历史万象。理性过剩是治史者的常态,感性有余又何尝不是?
带着深沉的历史感受与国家情怀,不可避免,却又甘心沉醉其中。历史研究的魅力,或许就在其既冷而热的张力之中。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五):中国为何走不出“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