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K大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DK大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7 03:4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K大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DK大历史》是一本由[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 DK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K大历史》精选点评:

  ●读书如抽丝懒癌晚期患者的福音!作为一个数次跨学科转行的人,至今都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感到扼腕。后来了解到 Big History 这个学派,大历史学派意在建立一种关于世界的全局观,对应的课程在美国高校其实已经很普及了,很好地弥补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通融环节,无论对哪个领域感兴趣都值得阅读。加上书里的视觉设计实在精彩,两百多打折之后才一百多,赶紧抱回家了。

  ●图片十分精良,但大历史的一些论述与观点总有一些浅尝辄止的感觉,可能是受到篇幅所限制,只能从非常宏观的角度粗略看待问题。当然,作为一本通史科普图册,图片的震撼力才是最重要的~

  ●深入浅出

  ●超好

  ●DK精品,高清、精美、厚重,排版也非常好,信息视觉化处理都是很考究。

  ●书中插图很多,能从图中了解很多事项,内容的架构很清晰和关连性强,但可能由于要讲述的内容很多所以很多都是略讲,只能作为一个认知的读物,没有很详细的讲述

  ●宇宙史+人类文明史集大成之作,里面的各种插图也是够大幅尽显细节观之过瘾,特有分量的一本书。

  ●真“图”书。这本大历史延续了DK的一贯风格,大开本配上丰富具体的信息图,精美且引人入胜,很适合带小朋友一起阅读,开启视觉盛宴。虽然市面上讲述大历史的书籍已经很多了,不过这本更适合亲子共读,里面的思维导图对于小朋友建构学课体系十分有帮助,是十分称手的百科全书啦!

  ●国内译介的大历史作品也不少了,可以说各有特点。DK这本最大的特色是直观易懂,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书里的图示不是简单的插图加图注,而是将图像、符号、色彩等诸多元素巧妙结合而设计出来的导览图,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历史的内容,其设计本身就是大历史学科融通理念的体现,构思极具创意,可见设计者的苦心。无论对大历史有没有了解,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DK大历史这本彩图精装,十分精美,夏日背出门看,健身长知识两不误。当然,克里斯蒂安作为大历史学科的领军人物,配合DK擅长的图解,将138亿年的历史详尽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虽不是特别细致,但却系统,文科生很是受用!

  《DK大历史》读后感(一):关于万物的故事——《DK大历史》

  克里斯蒂安,“大历史”项目创始人,已经出版了多部大历史专著,最近的这一本,也就是号称“集大成之作”的《DK大历史》,国内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装帧之精美与DK公司的图文表现形式相得益彰。

  何谓“大历史”?大历史是关于宇宙万物的进化史,是现代的起源故事,它鼓励我们在多种不同尺度中思考现实的本质,学习如何将细节与大局相联系。我最初接触大历史项目并非来自于书籍,而是历史频道的《人类大历史》纪录片,这种将各学科结合的历史观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前几年偶然看到同样由中信出版的中文版《时间地图》,断然买下。今年发现的这部收山之作《DK大历史》,图文结合的设计正合我的口味,于是再次入手。翻看目录,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大历史项目,然后以8个临界点作为章节,强调了宇宙进化历史的8个关键过渡阶段,分割了自宇宙大爆炸至今日所谓“人类世”的全部历史,全书内容涵盖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场景之宏大令我叹为观止。

  我们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些事实:万物——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我们体内的每一颗原子都来自于垂死的恒星?古代植物的残骸化石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今天存活的所有细胞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

  这就是大历史的魅力。它引领我们以创造性的思维看待当今世界,在宏大的时空体系中,无论是数亿光年外的恒星,还是数亿年前的细菌,都与我们每个人密不可分。

  《DK大历史》读后感(二):科学与历史的跨界整合‖发表于2019年11月20日新民晚报

  https://m.xinminweekly.com.cn/content/13289.html?from=timeline

科学与历史的跨界整合

  来源: 撰稿:曹 辉 2019-11-20 15:05

  阅读提示:Big History,这个新兴的大历史学派的宗旨,就是想建立一种关于世界的全局观,有效地弥补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距。

  《DK大历史》的作者是大历史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我们人类的未来,138亿年的非凡旅程。书中以“看见”138亿年的生物为载体,由宏观到微观,用事实说话,理性考量,科学地记载了宇宙源起及万物由来,这就是《DK大历史》的科学与艺术双重魅力。除却严谨的文字外,该书还配以图谱信息视觉化处理等方式,倾力打造宇宙大历史的视觉盛宴,对人类了解宇宙,认识自然,理性认知世间万物并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大历史”概念的提出,打破传统固性思维,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以及历史如何塑造了现状,它“冲击着我们根深蒂固的直觉,并将科学、理性、经验主义与这段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叙事结合起来”。穿越时空桎梏,将那种根深蒂固的直觉变成超越地域与国别的科学与历史的整合,将人类史放进宇宙演进史的大框架中,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关于生命、宇宙等一切让人激动和经久不衰的问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什么都阻拦不了通过存在的事物携带的历史信息,譬如恒星、行星、原子、元素、生命、化石、进化等证据,它们忠实地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无声地记录着宇宙某个时间维度内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景观。在生活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天空是一种可利用的时钟,它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作物,或对重大自然事件给出预兆。中国天文学家早在2500年前,就尝试过预测日食,但直到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才达到准确预测日食所需的天文水平。公元250-900年,玛雅人已经能准确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编制了金星和月亮的精确位置表,并能预测日食和月食,还有德国出土的3600年前的内布拉星象盘,凡此种种,证明宇宙某个时间段的插曲,是理性地撷取历史浪花几朵,还是虔诚地信奉至今无法破解的宇宙密码,每念于此,足以令人类为之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与追求。 很多人说,《DK大历史》是一部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读来颇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妙趣横生之感,内容浩繁,却又彼此有所关联,并不孤立。它离不开“在138亿年的演进史中的8个转折点和156个主题,从宇宙诞生到21世纪日渐复杂的社会”,文字是人类为它的特殊“编程”,它用灭绝和现有的物种的种种迹象,自带图解,用Infographic/CGI/3D思维导图、历史照片、珍贵文物等,让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全部历史可视。澳大利亚41亿年前岩石中发现的微量碳可能是生命最古老的迹象,然后又从复杂细胞发展到多细胞生物,乃至生命形成,遗传密码等。从人类进化、文明发展,乃至工业兴起,简直就是一部斑斓而又斑驳的宇宙即兴表演。较之于宇宙,所有生物都渺如蝼蚁,但不妨碍我们成为波澜壮阔的宇宙中的一部分,从宇宙史的高度俯瞰人类的命运。 Big History,这个新兴的大历史学派的宗旨,就是想建立一种关于世界的全局观,有效地弥补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距。理性的叙述,科学的态度,整合思维,再现宇宙的恢宏与壮观,不失为“大历史”的要义。宇宙与人类的相互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真相,较之于人类的理解认识,亦是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但人类的伟大正在于,经由时间,最终一点点剥开宇宙的层层面纱,使之露出本来面目。

  《DK大历史》读后感(三):发生了什么

  《DK大历史》由大卫·克里斯蒂安主编,对,就是《起源:万物大历史》的作者。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主要是想了解同一主题用不同的阐述方法会呈现什么样的效果。

  对照来看,《起源:万物大历史》核心为理论,向读者解释“宇宙遵循什么样的原理在演化”;《DK大历史》展现得是事实(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目前认定的事实),告诉读者“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起源:万物大历史》中贯穿全文的能量、熵、信息在《DK大历史》中并没被强调,“金凤花条件”统一翻译成“适当条件”。管中窥豹,《DK大历史》整体而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对于读者更友好,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举一个例子,在生命这一节,《起源:万物大历史》是这样综述的:

  《DK大历史》则采用了大事年表的方式:

  再一个例子:关于氧气在大气中的出现

  《起源:万物大历史》

  《DK大历史》则图文并茂: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作品,但两者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起源:万物大历史》高屋建瓴,直指核心;《DK大历史》则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一目了然的图像来客观地展示“发生了什么”。

  后者包含更多的细节与实例。

  看起来张飞是直立人的嫡系。

  在农业文明这一章,《起源:万物大历史》中有一段话最能体现它的写作核心:“为理解文明涌现的过程,本章重点关注的并非具体文明的历史轨迹,而是起源故事自始至终都在探寻的大问题:这种新型复杂存在的金凤花条件究竟是什么?农业文明涌现出哪些新属性?又是什么样的能流支撑了这类新属性?”

  与此相对应,《DK大历史》则把前书农耕时代与农业文明两章统一成了文明发展一章,用几十页彩图(甚至包括花粉粒的显微图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如何一步步从荒蛮走到现代。

  这一页用了中国元素。

  想要了解大历史,读《起源:万物大历史》又觉乏味的人,可以考虑一下《DK大历史》。它并不需要抽茧剥丝地读,它像个小型博物馆,随手翻开一页就是历史的一角,并已被妥帖地标注时间线与注解。

  这么说起来可能更适合中学图书馆收藏展示。教导主任班级有图书角,他曾经为其添过一本《哈利波特百科全书》,颇受欢迎,被翻得稀烂,而后不知所踪。窃以为这是一本书最好的结局。

  推广

学校组织的博物馆活动常常时间偏短,甚至参观时间与来回路上时间持平。然而这种活动的组织仍然是有意义的。它提供了一种行为引导。 在北京长大没有去过国家博物馆的孩子不在少数,这很可惜。相对而言,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天文馆等低龄即可享受的博物馆往往更为热闹。小学中高年级之后,孩子们往往忙于学习。但这个年纪,恰可以开始正经地去逛博物馆了。 北京最值得逛的三个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 之 《关于博物馆》

  《DK大历史》读后感(四):为什么是《DK大历史》?

  我们要怎样向最亲密的人描述自己面对日常世界的感受?又如何向天真的孩子解释,我们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或者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无数伟大的文艺作品已经对这样的母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但似乎还不够,因为总有一种幽灵般的时刻不断再现:我们压根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仅仅是说出那种感受。

是的,我真的不知该怎样描述。

  当下的世界瞬息万变,人人都在信息的席卷中感知着周遭的一切。我们接收着海量的重要资讯,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记住。不再有事物能让人长久兴奋,简而言之,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现代人急切地拥抱了本雅明形容的“灵光消逝的年代”,在新兴技术中将“速食文化”发挥到极致,却将体悟世界的深刻性和神秘感遗失殆尽。

  同时,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重要事件的背后总是充斥着各种声音,观点无处不在,社交媒体的日常论战总是有股火药味,人们急于选择立场,以此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但现实并没有因此好起来,论战和现实行动的脱节让我们感到日常性无力。

我们不禁发问,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究竟会去往何方?

  人类历史如此多样,如此不可预测和离奇。是什么让人类与众不同?为什么现代人类社会异常复杂?为什么我们能够设计如此复杂的技术?也许我们应该逆向思维,把复杂的人类社会置于一个更大的尺度来审视。

想象一下,如果宇宙诞生于13.7年前(而不是137亿年前):

  在这个尺度上,地球诞生于5年前,而第一批多细胞生物大约7个月前才出现,

  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在大约3周前撞击了地球,

  第一批原始人类出现在大约3天前,

  大约53分钟前,世界上进化出了第一个智人,

  大约5分钟前,人类发展出了农业,

  大约3分钟前,最早的人类文明产生了,

  大约6秒前,工业革命才发生了

  ……

  在现代宇宙学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中,人类本身连同极为复杂的人类历史却显得如此渺小。这种观感让人震惊!在这样一个尺度之下透视并比较人类的历史,将其整合到其他更大的实体中,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审视方法,也是一种去人类中心化的彻悟,正如“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所安所言:

复杂性并不一定是好事!人类文明也许是壮丽的,但也是脆弱的……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我们所属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都不会像地球或太阳这般长久地存在下去。

  简而言之,大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从宇宙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

  在更大的框架下,我们无疑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现实的多元构成,不同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无不伴随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和社会变革。这种核心思维方法便是大卫·克里斯蒂安强调的三种思维方式:视角(Perspective),比较(Comparisons)和框架(Framing)。

  大卫·克里斯蒂主编的《DK大历史》则通过极具现代感的视觉语言很好地诠释了这三种理念。书中运用大量的插图、信息图、时间轴和思维导图,对不同的复杂概念进行了奇妙的排列组合。

来看看下面几张有代表的实拍图:信息如何传播人口如何增长工业化如何发展早期人类如何迁徙

  在所有的大历史读物当中,《DK大历史》无疑是最具普适性的一本入门读物。

  在不到400页的篇幅中,本书用精彩的视觉呈现为读者树立起一个更大尺度上的统一格局,建立起一种基于科学的“起源故事”。本书主编大卫·克里斯蒂安认为:正是这种具备“大统一性”的观念赋予了知识形状和意义;缺乏这样的结构,知识本身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大历史”意在弥合不同学科之间的鸿沟,书中精美的视觉呈现和提纲挈领的文字很好地概括了小节的核心思想,对于搭建思维框架和激发兴趣来说已经足够。本书内容包括八大“门槛”,涵盖天文学,行星和太阳系的形成,生命和人类的出现,文明和工业化等主题。

《DK大历史》正封PS:我的个人感受在于,作为一个数次跨学科转行的人,至今都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感到扼腕。相比之下我觉得如果早一些接触大历史真的会很有益处,大历史对应的课程在美国的很多学校其实已经很普及了,可以说很好地弥补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通融环节,无论对哪个领域感兴趣的人都值得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