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钱锺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钱锺书》读后感精选

2021-02-28 02:0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钱锺书》读后感精选

  《钱锺书》是一本由汤晏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锺书》精选点评:

  ●文笔清通,资料详实,视野开阔,装帧喜人。

  ●写的一般。有的表述欠妥。说得好的句子大多是加引号,非作者所写的。

  ●一直都很喜欢他们一家三口!钱钟书,真的很崇拜他

  ●我们希望你来,希望你留,希望你再来。这本书并不是看的纸质版,而是听的音频。我认为钱老是幸运的,这幸运并非偶然。

  ●再伟大的偶像也是人。 可是钱钟书简直不是人。感觉像神,或者超人,一定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吧。 再厉害的书也不过是书, 《管锥编》不是书。小趣味,小诙谐,小聪明,小达观, 小的极其可爱。着眼点小,见识亦不必大。《管锥编》就是中华文化废墟中精灵的集体复活,累迭化升。 钱神看似波澜不惊的文笔配上碎片化的黠思,遂闪熠出轻便而瑰魅的光芒。 千年唯此一人,不能再多了。 千年前还有一坡仙,算可与颉颃。

  ●如此大师,当有人为其作传以流传后世。虽然觉得写得还是比较浅,但足以令人生出心驰神往之感,一本书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希望你来,希望你留,希望你再来。 喜欢钱老的纯粹、气度

  ●著名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一生

  ●以他的学问和才具,若能恣意挥洒,成果当远远不止于此

  ●终于了解到了这位文学大师,读过围城,但却未读懂,了解完这位文学大师的背景,再去读一遍

  《钱锺书》读后感(一):读钱鍾书传

  钱鍾书的读书之过目不忘,涉及领域之广,掌握语言之宽泛,见解之独到,品质之高尚,每一个方面是当代人都应该去追逐效仿的,自陈寅恪之后读的第二部中国作家传记,可能有先入为主,自己更喜欢陈寅恪,因为他的那种孤傲在他的一生中从不妥协,让他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让人望尘莫及!陈寅恪有唐筼,钱鍾书有杨绛,他们很幸运的,在人生路上有个心灵伴侣!

  《钱锺书》读后感(二):才子写的才子传

  这是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与钱杨交往二十年汤晏为钱钟书先生写的全传。

  书中有一段汤晏对钱钟书为温源宁《不够知己》写的书评的评价:“关于这一段,也许有人说他(钱钟书)在掉书袋或卖弄学问,其实有了学问,如能运用巧妙,不仅是一种艺术,且对读者有娱乐作用,则掉书袋又何妨?”这段话用来评价汤晏及这本书,也是很恰当的。作者受过严格史学训练,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又和钱杨二位相知多年,确实掌握许多不为外人知的细节;又对中西历史和学术都了解,对自己的笔很有信心。所以在行文中,时时不忘作者自己的影子,是“汤晏特色”很明显的钱钟书传记。正文和注释中,有大量史实掌故、学术评价、文献征引、知识链接,刚开始觉得作者不无卖弄之意,但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有额外的收获。

  这部书里的钱钟书,聪明,有才学,有品行,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傲骨,也有英式知识分子那种机敏的刻薄。是可爱的,是可敬的,也是让人嫉妒的。书里引用了钱先生逝世后故友吴匡忠唁电:“先生聪明精粹,博见强志,是本世纪最大的天才。他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他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综合交汇古今东西的文化传统。诵其著述,想见人德。他的灵魂永远不会死亡。”看了此书,觉得吴的评价很精当。

  书中有几处让人感触很深:

  一个是对日据时期上海社会情形的描述,生逢乱世,做人何其艰难,特别是特别自尊的知识分子。有那么大名气的知识分子,钱钟书夫妇能名节不亏,真是了不起。

  二是为钱惋惜,时代到底辜负了他。《管锥编》是很好,但如果条件允许,他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史著述,会不会有更大成就?

  三是以前常有士林领袖之说,其人才识学养、道德品行、襟怀抱负、地位声望都要是一时之选。王国维、陈寅恪算得上吧,钱穆钱钟书也算得上。目前余英时似乎也算得上,在学界的声望也如张三丰在武林的地位,是传说中的人物了。可再往下呢?

  今日学界还能再出一位士林领袖吗?

  《钱锺书》读后感(三):《钱锺书》书评

  2019.7.31读完《钱锺书》。

  本应该昨天写的记录,因为回来比较晚就放在今天写。会有人说拖延不好,可是主客观因素让我无法解决,或许有更加强大的人挤挤时间吧,像海绵一样挤出来,而我回来后一个小时晚餐➕洗漱,一个小时的英语阅读,一个小时处理杂事:浇花➕朋友聊天➕计划第二天的事情,最后10点左右熄灯睡觉,因为不熬夜。而自从写《我与地坛》熬夜12点半,有史以来难得,想着,人自然舒服点就好,为什么要残害自己的身体呢,所以我不愿了。

  回归主题,钱锺书,一代大家,初识是在耳熟能详的的代表作《围城》,经典的话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当初看时阅读经验不足,就像乡下人进城一样虽新奇却格格不入,心浮气躁些,书这事,越是深刻的看不透的读完往往留在心底,播种发芽。后来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是在喜马拉雅听了一路,却也感慨万分,总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子,最难不过生死,杨绛先生却见证了丈夫和女儿的生离死别,回首岁月苍苍茫茫。对钱锺书的认知却不如杨绛的那么深刻,后来读汤晏的这本书,才更多的理解原来从小语文课本上的大家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痴读深读的人。读传记,就是看人这一生,如何走过。钱锺书,从小就是天赋聪颖,似乎上天就这样打造一个文学大家的路,英语和国学高分,数学短板,这也符合我们学生的最头疼的科目。“做的是学渣的事,考的却是学霸的分,往往这样的人,才真正叫人觉得天地不公啊。”往往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些脑袋瓜子灵活的人,靠着死记硬背的我真是自愧不如常常羡慕。

  后来被破格录取到清华大学,掌握多种异国语言。在大学,他迫不及待将图书馆作为他的第二个“家”,借阅书籍最多,做笔记,做评论,关心时事,将所看所读运用到实践。就如我曾经的老师说过,大学里的老师和图书是我们口袋里的资源,希望我们充分利用。可惜,正在看书的人有多少呢?是为了论文查阅?是为了经典导读课的读后感奔波?还是为了为了一场虚无的读书分享?还是为了期末考试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等疯狂抢座泡图书馆?是囫囵吞枣地应付还是买完书后落满尘埃的忽视?是新媒体时代眼花缭乱地沉迷还是社交活动的忙碌?等等等等……等到哪一天突然有时间想起来了读一本吧,等准备做好了却发现已经忘了。

  其次,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成为一段美好故事。似乎就是那么顺其自然,两个人惺惺相惜,在清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走进婚姻殿堂。在国外留学中,他学无止境,投身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似乎阅读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和刷牙洗脸不可或缺,真是对书爱到骨子里了去。书中说,有一位读完《围城》的英国女士热切想去看一下作者,“结果换来电话中一句: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想想也是,当作家的文章与读者相呼应,读者就像追星一样恨不得想认识那个如何写下的人。要签名吗?要合照吗?要纪念品吗?总觉得商业化了,就是简单喜欢文字而已,就不能简单的对书不对人吗?或者,如林徽因那般开个思想讨论(具体不记得了),分享心得。就一本书的思想和作者探讨问题和心得,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吧。当然,钱锺书的做法显示出了他的幽默风趣,很好地抛了一个球,不尴尬却直接。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似乎和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就像他们的爱情一样,有始有终,只不过这个终是杨绛来经历一切去结束的。这人生,他们也不悔吧。

  ——欢子随笔钱锺书8.5汤晏 / 2019 / 文化发展出版社

  《钱锺书》读后感(四):钱锺书:才华,才是一个男人最高级的性感

  提起钱锺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是他的小说《围城》。这部小说声名之冠,想必爱书之人无不知晓,它是钱锺书唯一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钱锺书还写过《百合花》,初稿未成而失,世人不得见),仅仅一本就红遍天下,可见才华之高。

  其实,钱锺书的才华不仅仅见于小说,他更是一名学者。无论是《管锥编》《谈艺录》,还是《宋诗选注》,随便一本都能让人名垂青史,偏偏作者只有他一人。

  近来对钱锺书先生特别感兴趣,所以读了不少关于他的书,比如汤晏的《钱锺书》(蜗牛暂未上架,又名《一代才子钱锺书》),钱之俊的《钱锺书生平十二讲》,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林舟唱晚的《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不由为一代才子佳人叹惋,这样的佳眷应该永留人间啊。

01 一生才华,钟书之至

  无锡钱家,书香门第。钱锺书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父亲钱基博是一个国学大师,如果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应该听过《中国文学史》这本著作。

  由于钱基博长兄钱基成无子,所以钱锺书出生后就过继给了大伯,直到钱锺书十一岁大伯过世,才由父亲钱基博全面担负教养之责。

  在伯父钱基成的教养下,钱锺书四岁即开始读书写字,在长辈有意无意地栽培下,钱锺书很早就爱上了读书,仿佛真的应了他的名字,钟书之极。虽然钱锺书爱书爱读书,但他并非个书呆子。

  比如在秦氏小学读书时,有一次先生的戒尺被学生藏起,先生非常生气,就很严厉地批评他们,这时钱锺书站起来反驳说:

  古人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您也是当过孩子的,难道不知道孩子都是害怕惩罚的?

  若是您态度温和一些,我们不害怕您,想必早就有人主动承认错误了。

  本来先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但自此一事,先生发现了小锺书的学识和胆识,对他也没了偏见。

  在伯父的培养下,钱锺书很小就读了《七侠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中国文学作品,在十一二岁时又把国外文学读了不少,为他打开了完全不一样的大门,也为他后来学贯东西打下坚实基础。

  钱锺书“学神”一般的存在,很难想象他也曾“作弊”过吧?

  虽然钱锺书的文学功底很好,但是在数学方面却没那么有天赋。他在桃坞中学读书时,叶谦吉(中国生态农业奠基人、农业经济研究大佬)和他时同学,一次二人一同画几何课的图,叶谦吉看到钱锺书没有他画的好,就说“这种图交上去一定不及格。我来帮你画,保证你得甲等,你帮我写中文作文。”钱锺书答应了,结果二人都得了甲等。

  叶老提起这段往事时,还不由笑道:“没想到一辈子唯一的’作弊’,竟和大文豪钱锺书合谋而为。”现在回想他们的趣事,让人不禁莞尔。

  优秀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钱锺书在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还经历了一番波折。虽然他的文学功底奇高,语文英文成绩都非常好,但钱锺书的数学实在太烂,只考了十五分。所以,钱锺书能否入学清华大学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幸好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力排众议,破格录取钱锺书,他才得以在清华读书。

  在大学,钱锺书依然不改爱读书的作风,只要下课铃一响,他就冲出去,跑向图书馆。那你要问钱锺书上课认真吗?并不!在其他同学认真听课、记笔记的时候,钱锺书也在看书,而且看的书跟科目并无相关。但是一到考试,钱锺书总能拿到让人耀眼的成绩,真是要气死一群人!

  正是这样爱读书,钱锺书在大学期间学会了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实在是名副其实的“学神”!

  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极为认可钱锺书的教授吴宓先生劝说他留在清华读研,之后就在清华任教。不过,钱锺书并未答应,他选择了出国留学。由于当时留学政策的原因,两年后才前往牛津大学读书,开启他新的篇章。

02 有的爱情,始于初见

  钱锺书和杨绛,冥冥中就像是天生一对。

  钱锺书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说,她是钱锺书生命里的杨绛。

  1932年3月的一天,借读在清华的杨绛终于在古月堂前,第一次见到了钱锺书。那天,钱锺书身穿一袭青布大褂,脚踏一双毛底布鞋,还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也恰是一位窈窕淑女,娇俏玲珑。

  这次的相遇并没有过多交往,二人仅仅简单打个招呼就匆匆告别。

  但是,注定要在一起的人,自会念念不忘。不过,在钱锺书和杨绛正式交往前,还有些插曲——一代才子钱锺书竟也会吃醋!

  原来,钱锺书的表弟孙令衔对钱钟书说,杨绛已经有男朋友了,是费孝通。他还对杨绛说,钱锺书已经订婚。这样的误会让二人急于澄清,所以很快钱锺书便将杨绛约了出来。

  刚见面,一向孤高清傲的清华才子钱锺书说:“我没有订婚。” 而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没有那么多套路,没有那么多小心思,多么可爱的爱情,他们就是这么直白。很快,他们就在一起了。

  爱情虽然容易让人沉醉,但显然二人并非凡人。他们往来的信件,也逐渐由爱情之欢变成学问交流,让人渴慕。钱锺书和杨绛志趣相投,一同求学读书,日子过得不亦乐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到了大学毕业时间。

  钱锺书和杨绛的家长也知道他们的恋情,他们的家庭并非顽固之家,钱锺书父亲钱基博对杨绛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甚至怪儿子不早点提出,亲自写信给杨绛,要讨她做儿媳妇。现在想想,这样的爱情真让人羡慕。

  二人很快就结婚了,新婚之后,钱锺书前往牛津大学求学,杨绛一同前往,前往陌生的国度。在这里,他们求学、得女、见证爱情。

  钱锺书是个“学神”无误,但却是生活上的“低能儿”。杨绛生下女儿钱瑗,在住医院期间总是来回跑,探望她的时候,总能给她带来捧腹大笑的消息——钱锺书总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

  第一次,他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 第二次,他把台灯弄坏了。 第三次,他把门轴弄坏了。

  杨绛每次问清楚原因,都会说一句:“不要紧,我会修。”钱锺书对杨绛的话全然信任,便轻松地回家,下次又来继续报告自己不小心做的“坏事”。不过,在杨绛出院后真的一件一件的恢复成原样。

  一句“不要紧,我会修”充满了包容和爱意,而这样的爱情,钱锺书和杨绛持续了一辈子,想想就性感。

03 有女钱瑗,其乐无穷

  钱瑗是钱锺书和杨绛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孩子。

  钱瑗刚出生时,钱锺书和杨绛一同看着女儿,钱锺书得意地对杨绛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完全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待到后来钱瑗长大些,钱锺书还对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对钱瑗的爱称)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所以,他们只要了一个孩子。

  在法国巴黎学完回国后,钱锺书去了湖南,而杨绛和女儿钱瑗则留在了上海。长久的分别,竟让钱瑗忘记父亲的模样,甚至产生这样的笑话:

  一次,钱锺书回到上海家后,把行李放在床边,钱瑗看到了就按捺不住:“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钱锺书无奈地笑道:“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钱瑗回答说:“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声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童言无忌,乍一听还挺有道理,实在让人发笑。

  钱锺书一家三口都是活宝,谁也离不了谁。杨绛在《我们仨》书中说,钱瑗和钱锺书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阿圆很乖,到了钱锺书回来后,阿圆竟变得不乖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

  “文革”期间,钱锺书和杨绛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属于“革命群众”的钱瑗为了回家看他们,就先写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父母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偎依在杨绛的身边,为妈妈做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钱锺书爱吃的夹心糖,一颗一颗地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玻璃瓶里。

  在钱锺书和杨绛眼里,钱瑗是会“七十二变”的。 杨绛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钱锺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

  而钱瑗眼中的父亲,却是这样的: “我和爸爸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一家人的日子跃然纸上,不知道收集了多少快乐。这样的快乐一直到了1997年,钱瑗因为癌症去世。

  钱瑗去世,他们一家人就开始散了。

04 岁月催人,风停雨住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写自己做了个“万里长梦”,在古驿道上,他们相聚又失散。

  所以,杨绛说: “我们俩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1997年早春,钱瑗因为癌症去世,杨绛害怕钱锺书突然知道这个消息,对病中的他打击太大,但是知道这又瞒不过他,所以,杨绛一点点地将钱瑗离开的消息,告诉钱锺书。

  即使钱锺书已有所准备,但是听闻爱女离世,还是受到不小的打击,钱锺书的病情急剧恶化,终于在1998年12月19日离开了杨绛。

  爱女和丈夫的先后离世,对杨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后来说:“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力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这句话果然应验了,钱锺书真走在了她的前面。

  难以想象87岁的杨绛老人,如何将这股悲伤按下,成为世上思念我们仨的人。

  钱锺书是一代鸿儒巨擘,也是一个意气书生,亦是一个平凡丈夫。 钱锺书和杨绛的一生里,有过波折,也有过苦难,但庆幸两人总是一起度过。他们的才华让星空耀眼,让无数孤寂的灵魂得到寄养。

钱锺书8.6汤晏 / 2019 / 文化发展出版社我们仨8.7杨绛 / 200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