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2021-03-05 01:5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文学简史》是一本由郑振铎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7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一):文学有史

  在大学时期,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大学里的四年时光一晃就会过去了,不要总是挑选一些你认为很有意思但却是毫无营养的书来看。时光太过短暂又太过珍贵,泱泱华夏上下几千年留下的作品又似天上繁星不可数量。多花点时间在这些书上,你们不会在还没离开学校时,就开始遗憾。”

  因为想要学习和了解除了专业书之外的更多的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我约了郑振铎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刚收到这本书时,着实是被它的厚度惊住。书一共有701页,虽然封面上标有精美插图版的字样,可在粗略翻看时,整页整页的还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插图大概只占了极小、极小的部分。毕竟,这是一本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学史的书。从文字的起源到

  辉煌灿烂的中世纪文学,再到“活”着的近代文学,郑振铎先生用他毕生的精力编写着这本书,整理着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着这个民族的传奇。

  《中国文学简史》中把中国的文学史简单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古代文学,中世文学和近代文学。这种划分方法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往的学习历程里,我们习惯地把文学史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而书中所出现的中世纪文学是学习欧洲文学时时常出现的名词。对于这个分法,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古代文学,中国西晋以前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是纯然未受有若干外来文学的影响,是只为诗歌和散文的时代。中世文学始于晋的南渡,止于明正德的时代。也是从这个时期,印度文学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他便是学习佛法,思想上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独特艺术风格。而近代文学是从明世宗嘉靖元年开始,“五四运动”之前结束的。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这之前并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文学史,没有一部可以让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书籍。仅有的那些也几乎没有几部不是肢体残废,或患贫血症之类的。确实是这样的,我国从古至今优秀的文人太多,出类拔萃的作品又数不胜数,若中国文学没有史的话,绝对是一种遗憾。庆幸的是,作者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让文学史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文学史。

  因为书中所讲述的历史太过漫长,内容太过复杂,所以我并没有完全读完。可在我阅读过的那些章节中,给我的感觉就是条理清晰,逻辑思维清楚。原本应该艰涩枯燥的文学知识也因为郑振铎先生巧妙的编写,显得通俗易懂,能够吸引读者一直往下读下去。在每一章的开始,还有作者列出的本章的主干,即将本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这里更凸显了作者的用心之处。

  如果想要学习中国文学史的话,一定要看《中国文学简史》。它会带着你,走过黄河流域再到长江,慢慢领略其中的风景。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二):关于文学

  你觉得什么是文学?

  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一门艺术. 我觉得文学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有人说:既然看不见也摸不到,那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 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的表达得体。对交流的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如果说历史就像一条长河,贯穿其中的文学,便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无形,但是,却意义非凡。 前阶段偶然读了郑振铎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深感受益颇多。起初看起来,好像是对于新手入门的,然而,细细的品下去,却发觉,他所讲解的,并不是像那种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的书。 郑振铎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是大体分为三部分,古代文学,中世文学以及现代文学。然后,每一部分在细分,也许根据朝代,也许根据种类。 文学是传播历史的一种形式,也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可以流传,也会被摧毁。像史书一样流传千古,让世人传颂文景之治的伟大,传播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反而,一旦遇到不近人意的统治者,也许是焚书坑儒,又或者是文字狱和八股文。 虽然被称为一种形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历史的长河之中,文学和他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也不可替代的。 emmm那么,郑振铎先生是谁呢?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本简介来源于百度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出版本书,原名《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简史》的原名)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网络评价 一位神奇的大佬,才华横溢的那种。本书是很值得去细细品味,慢慢回味的。它并不是一味的枯燥。从历史时期的时间线来分类文学,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也相应的,会学习到文学的知识。 有些人觉得文学是枯燥的,无味的,是令人心烦的。然而,当你真正读懂它的时候,你会被它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你会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带有一些特别的故事的,他们也许是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也可能是令人怆然泪下的悲情故事。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有那不曾被忘却的事实。 文学,单单就这个词而言,枯燥乏味,一个很文学性的词语,让人有一种很高深,很难懂的感觉。古代文献?优秀诗词?古诗词鉴赏?大体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了吧。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那么,你真的很适合去读郑振铎先生的这本书,因为你绝对会爱上这本书的,这本书很巧妙的把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在讲解文学的时候,还有普及相应的历史知识。让人受益匪浅,并不会让你感觉到无味与枯燥。而且,再版这本书,不论是插图还是内容都很让人喜欢。 最后的最后,真的强烈安利这本书。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三):好书,读之。

  《中国文学简史》,是郑振铎于1932年出版的,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 作者是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考古学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早已耳闻作者大名,忆及某本中文系教科书便是出自他之笔,可惜忘记了书名。 这本书很厚,拿在手中足以感受到知识之重。我正好刚在中文专业就读,有幸拾起这本书,实在高兴。可惜时间有限,我未能字字读完,只得选择了部分感兴趣的章节先读,虽是如此,我仍能感受到作者的诚意。所言甚详,收获颇丰。 每章的题目之后皆有本章的关键词大纲,这给读者省去了不少麻烦,也帮得提炼文章核心,甚好。每章的最后还加有参考书目,且不是简单的书目列举,还添入了作者的解释,使得读者更能理解和选择。除此之外,文章内配有大量的插图,有趣而不晦涩,丰富而不单调,这不仅对于专业学生亦或外行读者均能起到良好的辅助吸收作用。 附上作者郑振铎的部分自序: 我写作这部《中国文学史》,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是什么“一家之言”。老实说,那些式样的著作,如今还谈不上。因为如今还不曾有过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文学史,足以指示读者们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和整个的真实的面目呢。 中国文学自来无史,有之当自最近二三十年始。然这二三十年间所刊布的不下数十部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没有几部不是肢体残废,或患着贫血症的。易言之,即除了一二部外,所叙述的几乎都有些缺憾。本来,文学史只是叙述些代表的作家与作品,不能必责其“求全求备”。但假如一部英国文学史而遗落了莎士比亚与狄更斯,一部意大利文学史而遗落了但丁与鲍卡契奥,那是可以原谅的小事吗?许多中国文学史却正都是患着这个不可原谅的绝大缺憾。唐、五代的许多“变文”,金、元的几部“诸宫调”,宋、明的无数短篇平话,明、清的许多重要的宝卷、弹词,有哪一部“中国文学史”曾经涉笔记载过?不必说是那些新发现的与未被人注意着的文体了,即为元、明文学的主干的戏曲与小说,以及散曲的令套,他们又何尝曾注意及之呢?即偶然叙及之的,也只是以一二章节的篇页,草草了之。每每都是大张旗鼓地去讲河汾诸老,前后七子,以及什么桐城、阳湖。难道中国文学史的园地,便永远被一班喊着“主上圣明,臣罪当诛”的奴性的士大夫们占领着了吗?难道几篇无灵魂的随意写作的诗与散文,不妨涂抹了文学史上的好几十页的白纸,而那许多曾经打动了无量数平民的内心,使之歌,使之泣,使之称心的笑乐的真实的名著,反不得与之争数十百行的篇页吗?这是使我发愿要写一部比较的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学整个真实的面目与进展的历史的重要原因。 这愿发了十余年,积稿也已不少。今年方得整理就绪,刊行于世,总算是可以自慰的事。但这部中国文学史也并不会是最完备的一部。真实的伟大的名著,还时时在被发现,将来尽有需要改写与增添的可能与必要。唯对于要进一步而写什么“一家言”的名著的诸君,这或将是一部在不被据弃之列的“爝火”吧。 最后,推荐给未读此书的朋友:好书,读之。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四):断纸余墨 ,寻香拾遗

  说起中国文学,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唐诗宋词。而唐宋时代的文学大概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从刚开始牙牙学语就开始背诵诗词,虽不解其意,但因为其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故成为幼学的首选。这大概也就是为何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异常闪亮的原因之一吧。

  初拿到《中国文学简史》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被其厚度所惊到了。七百多页真的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看完,若是本小说之类七百多页说不定很快就能读完,然而文学史一听类似于教科书般的书籍,真的很难在手机诱惑这么大情况下读完啊。然而翻开书籍后,不得不为作者点个赞。整本书脉络清晰,总结到位,很轻易可以从书中获得重要的信息,和清晰的重点,你不会说就是感觉将中国出现的文学按时间的发展过了一遍,完全没有一个概念那种感觉。读这本书远比想想中要轻松,作者相当于已经给你理好了一个知识结构图然后再带你慢慢地一点点深入。

  书中将中国文学史分了三个大时期,一是:古代文学,二是:中世纪文学,三是近代文学。

  古代文学时期是指从文字起源到西晋末年;中世纪文学是始于晋的南渡终于明正德时代;近代文学则指从明世宗嘉靖年间至“五四运动”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而三大时期中,中世纪文学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一段,也是中国文学发展最繁盛的一段时期。书中这样来形容这段时期的:

但我们的中世纪,却是那样的辉煌灿烂的一个的时代,几乎没有一纪一年不是天朗气清的“佳日”。它不曾有过兼旬的霖雨,也不曾有过长久的阴晦无月的夜景。是那样伟大的一个中世纪。”

  而这段时期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繁盛的一篇,就如一篇美文中最精彩的那个段落。而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个时期中产生的耀世的明珠。相对于唐的盛名,元的霸气,宋似乎要低调许多,然而我却对宋朝越来越喜爱。若说唐是个打扮精美的靓丽女子,那元就是个性格洒脱的御姐,而宋就是气质温婉的文艺女子。宋给我的感觉就是低调、朴素、有内含。虽然在政治上宋与唐相比确实差很多,但就生活气息、生活方式、与文学上来讲宋绝不输唐。

  据说宋是当时世界上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人民生活好自然而然文学的发展也就顺势而长。而宋词一开始只是民间文学,只是百姓茶余饭后和歌而唱的小词,难登大雅之堂。亦有“坐读史,卧读小说,如厕读词”一说,可见词在当时地位。然而宋人生活贪娱,喜宴宾客,每宴宾客呢自然就少不了歌舞。词曲传唱,文人诗客闲暇之余也喜欢写词了,又因能和歌而唱故词的传播也就越光,如同流行歌曲般流行于当时。而宋代更是涌现了许许多多诗人、词人,柳永、李清照及苏轼、辛弃疾哪个不是诗才惊天,佳作传千年。他们铸就了文学,文学也成就了他们。

  了解历史最好的方式不是考古,而是文学,从文学作品中你往往就能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也能了解历史兴衰与朝代更替对文学的影响,更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悟古人智慧,邂逅古人情怀。而现今,中国传统文学被抛得太远,文言作品被说晦涩难懂,少有人深入学习,唐诗宋词更是仅仅只为应付考试。古人千年智慧被弃至一旁,未免觉得可惜。古有云:“断纸余墨,人争宝之”。而今央央中华五千年的断纸余墨摆在眼前,却无几人宝之。五千年的历史太过厚重,五千年的积累太过繁多,我们虽难以于文史海中一一识遍,却也能断纸余墨,寻香拾遗。

  ��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五):文学那些事儿

  我相信学中文的同学对本书的作者郑振铎先生一定非常了解,他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我们小学时学过的课文《海燕》就是郑振铎先生的作品。

  文学史历来就有诸多的版本,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版本,两版书比较起来看真是相得益彰。袁行霈版本的对一些名家的知名作品讲解的更为细致,而郑振铎版本的则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更为全面。

  可能有些人拿到书后会感叹怎么书这么厚,但是文学史就是这样,毕竟它当中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重要文学作品,因此这700多页其实也不算厚。而且书中也仅仅是把作家写过的书名罗列了出来,要是把那些作品再加上,那远远不只是这700页。

  这本书从甲骨文开始写起,到明清文学结束,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或是叫得出名字的古代名家都在这本书里。比如我自己知道的几个比较生僻的作家,这本书里都有,比如由南朝入北朝的文学家庾信,他的诗风分为前后两期的变化,前期多是宫廷诗词,后期则多是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

  文学史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我想应该是从《诗经》开始吧,诗三百,思无邪,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其中写劳动和爱情的诗歌为大众所熟知,我最喜欢的有《蒹葭》《桃夭》等等,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枚举了。

  《诗经》之后当是《楚辞》了,我们因为屈原所了解楚辞,也了解了宋玉,《离骚》《橘颂》这些作品时至今日依旧耳熟能详。在这之后便是《古诗十九首》了。

  汉代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汉赋了,以司马相如、杨雄等人为首,《凤囚凰》是比较有名的作品,我相信大家还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了解,“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不仅仅是古人的爱情观,时至今日也不过时。司马迁的《史记》也同样闻名于世,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给李陵求情而受宫刑,可他却忍辱负重写下了这部惊世之作。

  汉代之后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建安文学了,而建安文学里以曹操、曹丕、曹植最为突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佳句就出自曹操之手,曹丕的《燕歌行》开七言诗之风气,他的《典论.论文》更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名作。曹植是三曹里文学水平最高的,他的诗“辞采华茂,骨气奇高”,《洛神赋》更是神来之笔。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之后便到了左思风力,正始之音,这里就不多说了,隋朝时间虽短,但也有杨广和杨素这样的诗人。再之后就是故诗的黄金时代唐朝,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李白、杜甫自不必说,上官仪、上官婉儿、小李杜等等,唐代有我们太多耳熟能详的诗人。

  到了宋代就是词的天下了,苏轼、陆游、李清照、柳永、辛弃疾、黄庭坚等等词人都大放异彩。

  元代的杂剧,散曲也有很高成就,到了明清就要数小说成就最高了,而小说成就最高的则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即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是完全版的红楼梦,却也并不能打消我们对这本书的喜爱。

  你要说明清就没有诗词了吗?当然是有的,但是写的好的,为我们所熟知的寥寥无几,乾隆皇帝也酷爱诗词呀,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可是没有一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清代我最喜欢的词人是纳兰性德,王国维先生曾今评价他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就是说把纳兰性德的词放在北宋这样一个明星词人遍地的时代也依旧是好词。

  如果你不是中文专业的,想要理清中国文学史的时间和逻辑线索,那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如果你是中文专业的,以前学过文学史,那这本书依旧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六):木心盛赞的郑振铎,和他的中国文学史

  探寻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但凡历史研究,历来有“众力合作”与“个人著述”之分,前者如历朝官方的《二十四史》,后者如司马迁的《史记》,而往往深受读者喜爱、流传广泛的均为“个人著述”。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官方言论诸多掣肘,“众力合作”要么消磨了各自棱角,要么系统内部风格迥异,而“个人著述”则可直抒胸臆、一以贯之,虽带点个人偏好,却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教人如何不爱。

  郑振铎自有这等觉悟,十余年投身书海,潜心研究,立志写出一部不流于俗套的“中国文学史”。1932年,一部洋洋八十万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横空出世,这本书后来一版再版,成为了郑振铎的名著,一举奠定了其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2年,初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封面极具特色

  郑振铎,一个曾经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课文《海燕》的作者,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和训诂家。这些生平信息笔者都背过,但也仅此而已,直到读了台海出版社的新版《中国文学简史》(旧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才重新认识了郑振铎其人。

郑振铎写就《插图版中国文学史》时,不过34岁,就是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名声大噪的旅美传奇作家木心,对郑振铎赞誉有加。木心曾于1989年至1994年,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当时有一个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叫陈丹青,后来把笔记整理成了超级畅销书《文学回忆录》。有趣的是,木心讲授世界文学的主要依据则来自郑振铎的《文学大纲》,那是木心文学启蒙时期读过的一本书,却影响了他整整一生。五四一代的学术星火燃烧到20世纪末的大洋彼岸,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郑振铎1927年完成《文学大纲》,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前者是替后者拿来了练手,如果说《文学大纲》是一个框架,那么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品了。

台海出版社的新版《中国文学简史》

  笔者算是读过两个版本中国文学史的人了,一是钱穆版,一是郑振铎版。钱穆版成书于其授课口述,语言口语化,简单易读,偏框架,是粗略了解中国文学脉络的速成之书。郑振铎版虽名为简史,却并不简单,相比同时代著作郑版极具个人特色。

  (待续...)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七):《中国文学简史》书评

  作者: 清黎

  有一次我见小学的妹妹趴在桌子上写日记,一笔一划每个字都认认真真颇下心思。想起以前的我也是那样,高中的时候无论时间多紧我都会腾出二十分钟来好好的写日记。可是后来我就不写了,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我这个人似乎太过矫情,感情上特别敏感,每次翻看日记心情都会很复杂。高兴的事情还能偷偷乐两下,可是有些不开心的事情一旦记下来,就像深深的烙在了那里,灼热滚烫又鲜红格外的刺眼,时时看到时时想起时时伤心。所以后来我就干脆不记日记了。然后不好的事情都慢慢忘却了,快乐的事情似乎也越来越多。

  “但如果文字不能和与语言联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合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这段话出自郑振铎老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刚看到这段话时我便一下想到了自己的那段小经历,觉得颇有相似之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概也是如此,文字和语言联合之后便生出各种微妙之感来。郑振铎出生于浙江温州,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他学识渊博,阅历丰厚,就像书中的每一句话一样深度厚重耐人寻味。

  书中说:“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独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这三个最,当之无愧。从文字到文学的过程温暖、美丽、浪漫,是宏大壮阔的也是婉约秀丽的。文学是什么?是羚羊挂角,是晓风残月,是浅斟低唱,是东篱把酒,是暗香盈袖,是竹杖芒鞋,是一蓑烟雨,是透彻玲珑,是不可凑泊。是楚天阔大江流对月又下酒,是舟遥遥风飘飘昨夜月皎皎,是寻他百度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是橘子洲头百舸争流到浪遏飞舟。它是微妙的不可言说,它是不朽的时代灵魂。

  郑振铎先生在绪论中的一句话很是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不能不先了解其文学。”正如先生所说,文学受时代与认真总的深切影响,其内在精神却是不朽的,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一本七百页的书,郑振择先生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如此,凝练清晰,不是堂奥晦涩但又十分专业有分量。《中国文学简史》一书真正让人明白,“历史”不仅仅是“相斫书”。它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加丰富多元或更该海纳百川,文学史更是如此。 书封上写“郑振铎写给大众的中国文学是入门书”,这句话绝非虚言,要读懂这本书要求并不是很高,他只要你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即可。读这本书时就像在听我的一位古代文学老师讲课,他一头白发,衣服穿得一丝不苟,往讲台上一站学术气息就扑面而来。这位老师的课极有意思,条理也是大方简单又清楚。他会对古往今来的大家们注入自己的理解,作家生平故事和作品穿插交错,相得益彰。把“文学”两个字轻松化具体化,也让这两个字迷离化堂奥化。让学生知道文学的妙趣横生,也让学生明白文学的深奥渊博。这本书更是如此,先生下笔从小到大娓娓道来,十余年的心血绝非凡品,。从文字的起源到拟古运动,从古代文学到近代文学,从鸟瞰到分述。郑先生有大局观又能明察秋毫,不遗落一个该提到的作家作品,详略得当,简明有序。

  最后我还是想以郑振铎先生书中的话结尾,他在说文学史的主要目的时提到:“其外形虽时时不同,其内在的情思却永久的不朽的感动着一切时代与一切地域与一切民族的人类。”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八):文学史就该这样写

  悠悠千年,在华夏最不该断的就是文脉。譬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在我看来就总结的十分到位,传承固然重要,但也不要盲目学习,取其精华为上。

  看了很多本文学史,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前人所写所叙,一遍遍的重复,也没什么新意,甚至有时候搞不清什么才是文学,既然是文学,为什么只有妇孺皆知的四诗风、雅、颂,就连唐诗,宋词,元曲都避免不了用大量篇幅去描写她的作者生平,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文学史吗?答案肯定不言而喻了。本来挺失望的,无意间在老师的推荐下,得知了郑振铎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简史》,当我拿到书打开的一瞬间惊艳了我,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排版上来看,让人看着都是极为舒服。

  首先看书的封面设计。浅灰、黑、棕黄三色,颜色虽然单调但是给人一种宁静平和之感,又富含庄重的意味,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尤其是这种给人传达知识的书籍,本就文字性内容偏多,看的人头晕脑胀。如果颜色太过艳丽,弄得花里胡哨不但让人觉得太轻浮,还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其次是书的排版。这是让我最心仪的地方。每一章节标题下面都会用几行独立成段的句子,介绍了该章节大概要写的什么内容,倘若有人草草读了一遍,想不起此章节讲了什么,看一下那几句话就能很轻松的想起来。又或者想查看之前的内容,也可以翻看该章节标题下的句子,简直美滋滋。

  想起我之前买的《瓦尔登湖》,就忍不住的想吐槽,翻译注释都在后面,每次翻看意思的时候就要把书翻到最后面,看着顺序找,又麻烦又浪费时间。

买的瓦尔登湖后面翻译,将近100页

  不要以为本书就这样完事了,如果真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我惊讶。此外本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实物插图,让我们在看书之时还可以拓展一下视野,了解古人的生活作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字发展……图文结合,效果更佳。

  最后是书的内容。书中所写参考大量资料,不乏各种史籍,有的甚至是孤本,且每章文后面都附有参考书籍,可供我们对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的人去查阅。

  可见作者为编写此书煞费苦心,可以真的说是十年磨一剑了,而今社会为了功力急于求成的大学教授,专家比比皆是,缺的就是这种为了国家甘愿坐冷板凳的人,不是吗?

  本书将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大类: 一、古代文学,从文字的起源讲述到辞赋、五言诗的产生再到魏晋时期的玄谈,真叫人想去他们那个时代看看。 二、中世文学,又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 1. 晋南渡到唐开元以前,主要盛行的是诗歌,散文,深受佛教影响: 2. 唐开元到北宋末叶,这个时代产生了大量杰出的诗人,潇洒的李白,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杜甫……更多的是产生了新的文体,让人为之一振。 3. 南宋初至明正德末,散曲,长篇小说,杂剧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 三、现代文学的南戏昆腔、戏曲,四大名著等无一不受到现代人的追捧,研究。 如此一来,书的全文通透,让看的人一目了然,而不会出现记忆混淆的现象,文学史就该这么写,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心动不如行动,你也来看看吧,强力推荐哦。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九):悠悠中华,诗书传家

  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仅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悠久,在文学方面更是源远流长,郑振铎老师的这本《中国文学简史》,虽然已经有厚厚的七百多页,却也只能是“简史”,中华文学的博大精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伟大文化。想要深入研究,不下一番苦心钻研是万万不能,那么这本《中国文学简史》就成为了学习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很好的入门书籍。

  说是入门,却也着实不简单。书中既有原文的引用,也有作者的讲述,所涉及到的参考史料和书目非常丰富。整本书穿插大量图片,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概括的说,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进行讲述。从中国文学的起源开始,简明扼要的分析讲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并且从作者的生平,到作品,再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所引用的史料也严谨而专业,非常值得学习和研读。

中国文学简史,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老师,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他的《中国文学简史》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并且多次再版。

郑振铎

  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相关书籍,已经出版过很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见解,也是百家争鸣。郑振铎先生的这本《中国文学简史》,更侧重史料方面的分析,所引用的参考书目,很多情况基于原书,再加之以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见解独特,很多观点让人读之觉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郑振铎先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作者的作品名句,信手拈来,也足以见得其文学功力之深厚,虽然文学史会受到时代等各种影响,但是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读文学史,可以了解到其不朽的内在精神。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折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指的是中国西晋以前的文学。其显著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很纯粹和本土化,没有受到过各种外来文学的影响;一个是诗歌和散文盛行。这一时期的历史极为悠久,从最早有记载开始,至少有两千余年。文字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有了文字为载体,中国文学也有了飞跃的进展。从家喻户晓的《诗经》和《楚辞》,到先秦时代的散文,后有五言诗的产生,再到建安时代曹氏父子。期间大量文人作者涌现,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著作,各种文体也争奇斗艳,绽放光芒。

焚书坑儒——秦始皇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摧残文化的罪人殷墟文字

  第二部分: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指的是从晋代南渡到明代正德这一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受到印度文学影响,与中国文学更多结合,衍生出很多的新文体,各种文体交相呼应,大放异彩,可以说中国的中世纪文学时期,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唐诗宋词元曲戏剧等,均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动乱时期,政治和社会方面却不断陷入黑暗的深渊,战争和压迫不停出现,人们对和平的渴求,和爱国情怀也尽数通过文学抒发出来。直至唐朝的全盛时期,民族富强,歌舞升平,文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到元代,杂剧和戏文开始繁盛发达,再往后,各种文体逐渐疲乏。

李白杜甫

  这一时期,大量优秀的唐诗宋词涌现,为后世后代留下来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

醉兴(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的《行路难》

  第三部分:近代文学

  从明代世宗嘉靖元年,到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近代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相较于前两个时期,要短暂很多,只有三百八十余年。近代文学虽然短暂,但是意义重大,这一时期,是从中世纪到五四运动后新文学的过渡,是离我们最近、感触最深的一个文化时期。对我们来说更加真实,更容易理解。在这一时期里,很多伟大的小说家完成了不朽名作,但是这一时期的政治上比较黑暗,尤其在清朝,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此起彼伏,民不聊生。使中国陷入了深深的泥淖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各种灾难和经历,为后续的文学革命埋下了导火索,是迎来光明和希望的前章,更是政治和文学上黎明前的黑暗!

《邯郸记》《埋剑记》

  读史可以明智,中国文学史也正是中国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浓缩,各个时期文人墨客的思想,首先要通过文学反应出来,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叹于中国所经历的各种风云变幻,骄傲与悲痛的情绪交织于心。现存的这些作品得以传承和保留,可谓是中华名族的财富。《中国文学简史》从一个比较完整的角度和独具特色的个人简介,来阐述了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让更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学历史有了更为显著的了解,也希望后世后代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发扬!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十):骗人!这本文学简史,一点都不“简单”

  在收到这本《中国文学简史》之前

  看资料看的不太仔细

  我当时以为它也就这么厚

  收到快递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没想到它辣么厚

  相当于普通卡片宽度的三分之二

  作为一个文科生,看这么厚的书

  当然没什么难的

  只是……

  自从高考完之后,我已经

  许久没有看这么具有研究价值的书了!

  但,自己选择的书

  跪着也要读完!

  82万字,一点都不多

  本来我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甚至一度差一点放弃……

  但,我忽然想起这本书的作者是

  郑振铎!!!

没错,是他,就是他

  郑振铎是谁?

  你忘了?没关系!

  我带你回忆一下!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课

  那篇名叫《燕子》的散文

  就是那只:“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的燕子

  还有那篇来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猫》

  就是那只被他们收养却一直懒洋洋

  不捉老鼠还盯着鸟笼看

  还被一只野猫“嫁祸”咬死作者家的鸟

  被作者打断了腿,死在邻居家屋顶上

  的那只小猫猫

晚安喵午安喵早安喵喵喵喵

  这两篇我们熟知的课文

  是郑振铎写的呀!

  郑振铎是谁?

他是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而今天我要说的这本《中国文学简史》

  是郑振铎老先生于1932年出版的

  原名为《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的第好几次再版版本

请无视我的爪子,蟹蟹

  在那个时代

  没有互联网没有百度

  没有电子图书馆没有信息检索技术

  要想编撰一本“简史”谈何容易?

  郑振铎老先生倾入十余年心血

  第一次尝试在文学史中附入插图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还细心地安排了“索引”

  那个年代

  可不是如今什么书都能出版的时代

  不像现在什么玩意都能出本书“卖卖”

  那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啊

  这本书能出版

  成功走入大众视线

  其过程何其艰辛!

  这本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经历了无数的波折

  内容依旧完整地呈现在你我面前

  “你还没读一读,就嫌弃它厚?

  恕我直言,你的气质

  根本配不上这本书!”

  对自己说完这段话后

  我对自己说:

  愣什么愣,快TM去看书啊!

  历史老师告诉我们:

  文化与经济,思想与社会

  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证明,

  确实是这样的

  经济影响文化,国家也影响着文人学者

书封背面

  可以根据这张图

  简单看一下:文学的变化

  古代的诗歌、词、小说,

  以及近代文学的兴起

  都与社会和国家息息相关

  读这本书的时候

  还可以体会到各类文学的“关系”

  顺便回忆一下之前学到的历史知识

  《中国文学简史》一点都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除我们熟知的文学类型外

  书里还收录了: 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

  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

  等文学内容

  郑振铎老先生将各个时期

  文学的发展进程、每位文人所留下的作品

  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整理

  让原本琐碎、不成系统的文学史

  变成一套规整的、思路明细的“简史”

  这本书“简”就简在它清晰的脉络吧

  如果真的不“简”的话

  这本书可能更厚

  还有哦

  你以为这本书很没意思?

  你以为它像历史书那么枯燥?

  那可真是

  简直是大错特错!

  这里有图就不用我多说了

  “插图版”可不是白叫的

  图和对应的文学介绍相结合

  可谓是“相得益彰”

  同时!

  比起历史书的编写

  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

  在将他的毕生所学、所研究的精华

  尽数讲述给我们听

  读这本书时,

  我只觉得我们是在聊天

  :原来学“简史”可以这么有趣啊……

  再ps:你知道这本书还有什么用么

  板砖一样的厚度——

  可以拿来防身啊!

  高逼格的书名和十分具有学术意义的厚度

  可以拿着去图书馆装X啊

  我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 ↓ ↓

  喜欢就去读读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