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剩之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过剩之地》读后感精选

2021-03-06 03:1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剩之地》读后感精选

  《过剩之地》是一本由[美]莫妮卡·普拉萨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剩之地》精选点评:

  ●很精彩 但读下来真是折磨人 论述有时候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尽管大的picture是很清楚的

  ●比较牵强快销书

  ●8分吧,论点清晰,但完全搞明白论述过程对于非经济专业略有难度。

  ●马太效应过滤般的制度

  ●美国将走出萧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需求侧,而欧洲国家则是供给侧。并且由于美国农业的强势,导致间接税无法实施。最终美国以广泛信贷作为社会福利替代品,金融业成为核心行业,并带来经济的不稳定性。

  ●彼时彼地,正是此时此地

  ●还不错,对比了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异同

  ●书很快会出,但后天要先跟作者面基啦!

  ●没有一定美国历史背景的知识储备,这本书是真不好读,逻辑网很难贯通,只看结论和书评其实也行,作者逻辑推演的过程也不是很细致。

  ●斩获六项社会学大奖

  《过剩之地》读后感(一):翻译太垃圾

  

这本书翻译一坨狗屎,不要说翻译的准确度,就是连起码的语句通顺都做不到,一不尊重作者,二不尊重读者。

我想用Google翻译的效果也不会比这出版社请的翻译翻出来的差。上海人民出版社这种水平真的是少见,看过这么多书,第一次看到翻译这么不认真,这么糊弄读者的。

要看外国作品,要么读英语原著,要么选大出版社的。中信出版社的质量就比这个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好太多。

  《过剩之地》读后感(二):一种政治经济的视角

  这本书读起来还真不习惯。想来想去,感觉最主要的原因是本书的写作形式。作者采取的是文献综述式的写作方法,一边引述一边补充自己观点。问了学国际政治的同学,这种形式就很符合这个专业的习惯。由此造成的,也不知道是因为作者的观点难懂不难懂,读起来总感觉逻辑性差些。

  但是让我意外的是,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学框架,让我们在了解作者观点之前,为了解贫富差距问题(在这里推荐一波《21世纪资本论》,书里提供了供读者直观了解贫富差距现状的材料)的解决方案打好基础。需要一提的是,书里提出的“按揭凯恩斯主义”和美国政府积极干预市场的实证,可供参考的意义不亚于一篇政治经济学文献。

  《过剩之地》读后感(三):政府干预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是美国学者莫妮卡.普拉萨德的经济学重要著作。作者研究方向主要在自由主义、美国税收制度的发展、以及美国持续的贫困等,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美国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比较少。作者就是以美国的按揭凯恩斯主义为切入点,讨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话题,阐明美国其实也是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国家。凯恩斯主义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强调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政策参与性。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的政府干预比较消极,但实际上,美国对市场的干预只是使用了一种相对隐蔽、迷惑的手段,这就是凯恩斯主义三大分支中的按揭凯恩斯主义。美国受政治因素影响,政府干预更多地依赖于鼓励消费信贷,这种干预的优点就是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刺激经济增长,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会加剧经济不平等,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使得富足与贫困两极分化,同时增加了经济领域的潜在不利因素。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两面的,一方面反驳“美国奉行消极政府干预主义”这一观点,指出美国政府是有为政府;一方面对美国的按揭凯恩斯主义持保留态度,认为其虽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但在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制度领域带有无法消除的劣根性。

  其实美国的政府干预在很多地方都能见端倪,最明显的或者说我们感受最深的例子就是中美贸易中方长期出现顺差,作为第一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竟亲自上阵,亲自圈定制裁中国的企业,领衔美国政府对中国打贸易战。美国主动发起对华发起制裁,都不是由普通企业发起,而是美国政府,或者是打着美国总统旗号发起的贸易争端。这其实都是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甚至于干预经济全球化的最好证明。

  几乎在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的学者、企业家都会就政府干预这一话题讨论得不可开交。一些国外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干预太少,市场过于混乱,中国政府干预太多,市场活力不够。但实际上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关的,而中国的特点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其中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政策引导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经济这趟“列车”运行平稳。

  总的来说《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这部著作的学术性非常强,但行文很接地气。专业相关的读者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更好地挖掘书中的理论,对于一般读者也能让他们眼界大开,谈资大增,值得一读。

  《过剩之地》读后感(四):概括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贫困悖论:美国这么富裕,为何还会有贫穷?美国经济越发展,贫困状况越加剧?过剩之地——指生产过剩,休·伊朗提出美国的土地富裕到人们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是还是有人不能获得食物,本书作者引用是指美国政府的干预不仅范围广,而且力度大;美式富足——按揭凯恩斯主义消费国家,信贷民主化带来了美国的富足,是美国丰饶与贫困并存、增长与危机交替的制度根源。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解释美国的政府干预,第二部分为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管制,第三部分为促进农业利益的金融管制。逻辑线: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如何导致了“按揭凯恩斯主义”(mortgage keynesianism);需求侧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影响其消费行为,通过累进税制与信贷民主化的手段。

  威廉·诺瓦克总结历史导向的研究学者观点:“美国一直是更强势、大气、执着、干预主义,以及更具再分配性的,与早期的美国印象不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美国从过去到现在在诸多领域都推行政府干预,为什么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更多的贫困?大卫·布莱迪论证说“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政府为何不去干预贫困,解决贫困问题?

  几种关于美国贫困原因的论述:阶级观点农民阶级的历史,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企业没有兴趣关注福利政策;美国文化尤其偏爱市场经济;种族分裂导致对再分配的支持较少从而瓦解了福利国家;美国政府的碎片化性质影响国家可能追求的政策。

  美国的几个重要制度:1.按揭凯恩斯主义:抵押贷款凯恩斯主义,抵押自己财产例如房屋来进行超前消费,促进信贷消费,提振对国民经济的总需求。2.美国的破产制度:美国的大多数个体消费债务人皆能享受立即无条件免除债务的权利,刺激投资的同时间接刺激了市场消费。3.美国银行禁止国家银行设立分行,单一制银行制度。

  ——带来的弊端:1.消费者大户受益良多2.抵押制度伴随税收的减少,政府财政对社会福利项目的支出份额也随之减少3.单一制银行带来极大的经济脆弱,加剧经济发展不稳定。

  美国与欧洲的对比:同样是资本主义模式,欧洲是供给侧经济,鼓励生产、限制消费,美国是需求侧经济,飙戏那位宽松信贷、反垄断、累进税制;干预内容方面,欧洲主要在公共福利,而且较为宽松,美国则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保护消费,较为严格。欧美资本主义模式之间的差异几乎与文化、雇主偏好、工会势力无关,也与美国资本主义不寻常的生产力和经济危机无关。

  本书的理论观点:一个国家对待消费的方式,是其会否发展出一个能减少贫困的、广泛的公共福利国家的最佳预测指标。

  作者提出的初步想法:考虑降低储蓄率;简化税法;不要只规范信贷供应,还要考虑对信贷的需求;合理管控金融风险;减贫是一个增长战略。

  《过剩之地》读后感(五):需求与供给,发展与稳定

  马云说:“现今中国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他也在很多的讲演中阐述“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之间区别的观点。中国的第一富豪自然秉承了西方经济学理念与思考方式——钱生钱,资本化的理财与长期获利等。《过剩之地》是关于美国贫富悖论的学术著作,但在其中不难发现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如马云美式财富积累的方式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力所带来的镜像。在中国寻求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消除贫困的政策之路也在美式贫富悖论中初现端倪,这本书对于中国而言,是未见之路的上的警示牌,望思而过。

  本书作者是比较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家莫妮卡·普拉萨德,她在一开始就打消了读者一个常识性的认知错误,即美国并非是自由过度国家(“弱”美国)而是“有为政府”并且干预强硬、范围广、力度大。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给出美国政府的有效干预,而是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罗列数据阐述美国的政治经济动态,从而在社会问题中产生贫富极端差距与美式富足悖论的现象。大量的文献与数据与新颖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轰动并屡获大奖。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异常,异常在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当然也包括欧洲列强。在资本主义模式道路中,美国另辟蹊径以按揭凯恩斯主义通过增加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不断地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撑起帝国繁盛。与之不同的欧洲国家则以“供给侧”的政策来维持社会稳定。

  自然进入21世纪,欧洲衰落这个说法越来越普遍,但衰落的经济未曾带来人民的生活困境,普遍的富足和完善的社会体制与福利保障让欧洲大陆仍是这个星球幸福值最高的地方。“适度”必然会遏制“突破”,当发展与稳定兼顾并存,迈开的步伐将会大大缩短;与之相反美国依然是这个世界权利与金融的中心,这个国家从未放慢脚步,当然不会等待做着美国梦而稍缓前进的人,当信贷消费成为主流经济模式而在体系之外的人则被无情排斥,贫富之间差距由此越拉越大。

  这本书可以当做是一本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美国农业体制史,在被遗忘了的美国农民在美国政府的税收管制和政治斗争中,美国的经济制度走向逐步成熟,需求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武器,而信贷则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这正如一场充分反应的化学实验,越是剧烈它所带来的稳定性就越差,也越具有破坏力,这正符合这本书所阐释的经济学问题。需求与供给,总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会有最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问题也总是伴随着发展与稳定而不断演化产生。

  最后,关于这本经济学学术的前沿著作笔者读来也只粗略些皮毛,但尤为赞赏光启文景丛书创设初衷——回溯“汉学”,追求“西学”。以“经世致用”的理念打造学术价值,也让更多有学之士投入进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中,拥有更多先进的自我建设才能追慕先贤,知往鉴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