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剩之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过剩之地》读后感1000字

2022-04-10 03:0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剩之地》读后感1000字

  《过剩之地》是一本由[美]莫妮卡·普拉萨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剩之地》精选点评:

  ●美国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典范之作,指出美国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根本就是一种幻觉,事实上,美国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甚至比欧洲更强,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结果。反过来想想,认为中国有着严格的市场干预政策是否也是一种幻觉?中国的市场管制特征是:要么不管,放任自流,监管形式化;要么管死,设置极高的准入门槛,以至于绝大部分民间资本都难以进入…

  ●翻译质量不佳,有一些(想说很多)低级错误,使得中英版本对照阅读成为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快来找不同游戏。

  ●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斩获六项社会学大奖

  ●翻译很差还是啥 可读性比较糟糕 主要想论证美国政府的管制

  ●从美国财政制度解析美国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美国中产阶级群体数量为何大幅减少的的深层因素

  ●2019.95。0328。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关系……觉得很混乱,弃了

  ●有时候时机真的很重要,而时机不同,同样的一本书,我们的关注点就会变化。 如果说2012年的时候这本书想要回应金融危机,那2018年的时候,这本书回应的可能就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而好书,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就是抵御时间侵蚀的能力强吧! 政治立场可能不去认同,观点也有待商榷之处。但这都不会影响它作为一本认真的学术著作的价值。 八月份有幸在中国见到了作者本人,她对中国问题表现出了关切,人也非常nice,还特别为中国读者写了中文版的序言。有趣的是,她本人对于我们能引进这样一本书感觉很惊讶,哈哈。 希望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书,出版的价值就在于让各种思想能够自由表达,互相竞争。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多推荐好书。

  ●新大陆人均耕地面积广,配合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成果,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化自耕农场主群体诞生,规模优势+机械优势使得美国的农业产出效率逐步甩开其他任何国家。而金本位制度的桎梏造成货币发行量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速,农民借贷的实际利率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社会的购买力。而19世纪末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并购又诞生了一批巨富阶层,强烈的贫富差距下,广大自耕农团体的政治代表一再向国会施压,最终美国产生了全世界最早(之一)的累进制所得税+全世界最为宽松(之一)的破产制度。累进式所得税的抵扣节税效应远大于增值税,这使得美国大量的福利制度通过贷款抵扣利息+宽松的破产制度来替代,当信贷制度成为一种变相的福利制度时,放松对金融业的管控便成了底层民众的呼吁,信贷凯恩斯主义便是此。这差不多是本书的基本逻辑了。

  其实美国的政府干预在很多地方都能见端倪,最明显的或者说我们感受最深的例子就是中美贸易中方长期出现顺差,作为第一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竟亲自上阵,亲自圈定制裁中国的企业,领衔美国政府对中国打贸易战。美国主动发起对华发起制裁,都不是由普通企业发起,而是美国政府,或者是打着美国总统旗号发起的贸易争端。这其实都是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甚至于干预经济全球化的最好证明。

  几乎在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的学者、企业家都会就政府干预这一话题讨论得不可开交。一些国外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干预太少,市场过于混乱,中国政府干预太多,市场活力不够。但实际上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关的,而中国的特点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其中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政策引导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经济这趟“列车”运行平稳。

  总的来说《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这部著作的学术性非常强,但行文很接地气。专业相关的读者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更好地挖掘书中的理论,对于一般读者也能让他们眼界大开,谈资大增,值得一读。

  《过剩之地》读后感(二):需求与供给,发展与稳定

  马云说:“现今中国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他也在很多的讲演中阐述“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之间区别的观点。中国的第一富豪自然秉承了西方经济学理念与思考方式——钱生钱,资本化的理财与长期获利等。《过剩之地》是关于美国贫富悖论的学术著作,但在其中不难发现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如马云美式财富积累的方式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力所带来的镜像。在中国寻求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消除贫困的政策之路也在美式贫富悖论中初现端倪,这本书对于中国而言,是未见之路的上的警示牌,望思而过。

  本书作者是比较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家莫妮卡·普拉萨德,她在一开始就打消了读者一个常识性的认知错误,即美国并非是自由过度国家(“弱”美国)而是“有为政府”并且干预强硬、范围广、力度大。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给出美国政府的有效干预,而是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罗列数据阐述美国的政治经济动态,从而在社会问题中产生贫富极端差距与美式富足悖论的现象。大量的文献与数据与新颖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轰动并屡获大奖。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异常,异常在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当然也包括欧洲列强。在资本主义模式道路中,美国另辟蹊径以按揭凯恩斯主义通过增加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不断地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撑起帝国繁盛。与之不同的欧洲国家则以“供给侧”的政策来维持社会稳定。

  自然进入21世纪,欧洲衰落这个说法越来越普遍,但衰落的经济未曾带来人民的生活困境,普遍的富足和完善的社会体制与福利保障让欧洲大陆仍是这个星球幸福值最高的地方。“适度”必然会遏制“突破”,当发展与稳定兼顾并存,迈开的步伐将会大大缩短;与之相反美国依然是这个世界权利与金融的中心,这个国家从未放慢脚步,当然不会等待做着美国梦而稍缓前进的人,当信贷消费成为主流经济模式而在体系之外的人则被无情排斥,贫富之间差距由此越拉越大。

  这本书可以当做是一本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美国农业体制史,在被遗忘了的美国农民在美国政府的税收管制和政治斗争中,美国的经济制度走向逐步成熟,需求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武器,而信贷则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这正如一场充分反应的化学实验,越是剧烈它所带来的稳定性就越差,也越具有破坏力,这正符合这本书所阐释的经济学问题。需求与供给,总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会有最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问题也总是伴随着发展与稳定而不断演化产生。

  最后,关于这本经济学学术的前沿著作笔者读来也只粗略些皮毛,但尤为赞赏光启文景丛书创设初衷——回溯“汉学”,追求“西学”。以“经世致用”的理念打造学术价值,也让更多有学之士投入进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中,拥有更多先进的自我建设才能追慕先贤,知往鉴今。

  《过剩之地》读后感(三):富裕的另一面

  上世纪50年代,西欧诸国对美国的崛起感到惊恐,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的GDP翻了一百倍,谁可复制呢?所幸诸国虽热衷于探究美式增长的原因,却并未效仿它。因为巨大的财富不能跟想象中的奢侈和享受划等号,富裕掺杂了挣扎和悲伤。

  比较历史学家莫妮卡·普拉萨德创作了《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一书,关注的正是富裕鲜为人知的一面:与之相对,美式贫困毫无夸大,它不完全是贫困者自己的问题。倘说制度是刺激经济的强心针,那么贫困就是它的副作用。

  普拉萨德首先纠正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即自由放任的美国并非没有政府干预,在许多方面,美国政府干预的程度更甚于欧洲诸国。最见成效的例子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貌似很有先见之明地阻止了沙利度胺流入市场,他国皆以为沙利度胺是安全的镇定剂,多年后才发现,用它来止孕吐会造成严重畸形儿。美国的全身而退,其实是因它过于严苛的药物审查制度,可想而知,审查制度之低效也长期遭到诟病——虽可防微杜渐,却让时日无多的病患失去了尝试新药的选择。类似的政府干预还有很多,而且与贫富不均的表象相反,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的。

  基于此,普拉萨德模拟了一趟农民的旅行,借他们的眼去比较欧洲与美国的不同,尤其是他们关心的垄断势力、货币改革、税收以及商业管制。在这些方面,美国没有预想中的自由:“在打击大企业的同时向富人课以重税”、“以有损债权人利益的方式来帮助债务人”,这已然不讨富人喜欢,结果也没有真正惠及穷人。作者认为,“病因”是以消费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它跟时下热门的“供给侧”路径恰恰相反。

  从税收和信贷政策可见一斑。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不设国家消费税的,因其自1920年代起就遭到农民和劳工代表的抵制,消费税在本质上是累退性的,即越是贫穷的人为生活必需品支付的税收占比越大。他们要求的是累进税,这貌似是间接的财富再分配,直至累进税的支持者休伊·朗经历了1931年的棉花危机:那年明明是特大丰收,却面临生产过剩,棉花价格大跌,成为了农民的灾难。这一因果颇为吊诡。消费能力不足就以信贷来补缺口,然而实现信贷“平等获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至少在20世纪下半叶,弱势群体仍有阻碍。书中举了妇女的例子:已婚妇女需要丈夫的共同签名才能得到信贷,她们都被视为收入不稳定人群——罔顾事实究竟如何;相应的,离婚妇女会发现自己没有信贷记录,在最艰难的时期得不到周转,许多人因此真正陷入贫困。澄清妇女信用未必不如男性,这是女权团体长期活动的结果。

  税收和信贷政策的另一面是让美国社会离福利国家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作者分析,是过高的累进税导致了“税收优惠”的政治主张,包括争取雇主提供的医疗福利,而非全国的医保制度——前者能够享受税收减免。其次,通过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支出和信贷的建模,作者得出结论,后者与前者成反比。于是,在低福利的环境下,经济增长的数据不足以体现穷人的生活现实,就如GDP疯长的19世纪末期,一位农妇的肺腑之言:“与20年前相比,我们真实的财产规模是如此之低!”更甚者,不发达的福利国家,导向了金融部门的放松管制,而这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也许在美国社会,相比于贡献了漂亮数据的高消费群体,高贫困率可以被无视。但如此代价高昂的“过剩”,或也不值得羡慕。

  ——己亥年读莫妮卡·普拉萨德《过剩之地》

  《过剩之地》读后感(四):按揭凯恩斯主义带给美国的到底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让很多欧洲大国都望而生畏,可是,就是在这片过剩之地上,在这种井喷式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社会中的贫困和饥饿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现象,那么这些饿殍遍野到底是什么造成的?真的是美国政府的无为?还是经验和政策的偏差?

  这些现象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教授莫妮卡·普拉萨德在这本《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和考察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用一种鲜明而独特的观点,让我们看到,美国政府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无为政府,美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并非不干预,正是因为美国国家之强大,才使得美国经济更加发达,从而认识到美国政府干预的积极的一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政府所遵循的“按揭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什么?其实简单来说,它是靠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的一种经济理论。即使是在“大萧条”时期,政府干预也是没办法避免的。那么按揭凯恩斯主义又是从何而来?我们从莫妮卡在书中的分析来看,美国最终走向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国家,而非福利国家,是由于农场主与民粹主义之间的互动联盟,“大萧条”时期的农场主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倾向,他们给予政府强大的压力,来保证自身利益。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美国政府通过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强力干预经济,并征收累进式公司税和鼓励消费信贷,进而更加导致了公共福利的一种缺失。

  解释了美国政府的干预之后,莫妮卡就美国的一些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管制进行了分析。

  美国的税收结构具有显著的累进性,它是发达工业国家中唯一没有国家销售税的国家,而销售税是累退性质的,这就使得美国的税收机构的累进性更为显著。同时,美国的所得税比其他国家的所得税更具有累进性,使那些富人被国家敲了一笔竹杠。相对于欧洲对劳方征税更高的制度,美国对资方的征税是相对较高的。在这几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美国的一种特殊的税收管制。

  除了税收管制,不得不提的一方面就是美国促进农业利益的金融管制。

  美国的金融管制相对于欧洲来说,更为严厉。书中提到安德烈亚斯曾说,“与流行的美国经济生活的概念向左,美国的银行业运行在高度监管的银行业环境中”。美国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有着更多地执法活动,因而产生了更高的金融管制成本,可是,当美国试着去放松管制,却造成了强烈的经济波动。究其原因,还是指向了美国是一个消费国家,而不是福利国家,所以在效仿一些欧洲国家放松了管制之后,对信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信贷与福利之间的平衡,会大大影响富足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因此,美国的信贷民主化会使一部分民众偏向贫困的一端。

  在本书的最后,莫妮卡就美国的按揭凯恩斯注意,提出了一些总结还有政策方面的建议。首先她将前面三个部分所讲述的观点进行了深刻总结,将美国的富足与贫困的经济原因进行概括分析,然后明确提出她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一个国家对待消费的方式,是其会否发展出一个能减少贫困的、广泛的公共福利的国家的最佳预测指标。

  按揭凯恩斯主义对于美国经济作用上的利与弊,在莫妮卡的分析下显得更为清晰明了。而我们从《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这本书中,也可以通过美国的一些经验,来审视自身,

  《过剩之地》读后感(五):谈谈这本书的翻译

  英文原版的第一段:

  Doctors began to notice the first cases of the strange disease in 1959. Thousands of babies with stunted limbs and other severe birth defects were being born all over Germany, Britain, Sweden, Australia, dozens of countries. Many died from their deformities at birth. Others would experience diffi culties as they grew,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and spina bifi da. Through 1960 and into 1961, all around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cases mounted.

  中文版的第一段:

  1959年,医生们开始注意到某种奇怪疾病的一些早期病例。上千个幼儿四肢发育不良,且伴有其他严重的先天缺陷。这些可怜的孩子出生于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几十个国家。许多孩子出生时即因严重身体缺陷而死亡。另一些孩子则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生活的困苦,如心脏疾病和脊柱分裂。仅从1960年到1961年,该病例数量竟然在全球急剧增长。

  1. 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中,中文版的“可怜”是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

  2. difficulty意思是problem,指的是心脏病和脊柱分裂,中文版把difficult翻译成“生活的困苦”,我们把“心脏病和脊柱分裂”叫做生活的困苦吗?

  3. Through 1960 and into 1961, all around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cases mounted. 中文版翻译成“仅从1960年到1961年,该病例数量竟然在全球急剧增长。”Through 1960 and into 1961,从1960到1961年,中文版的“仅”字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the number of cases mounted,病例的数量逐步增加,中文版翻译成“病例的数量竟然急剧增长”,mount的意思是 to increase gradually ,不是急剧增长而是逐步增长,翻译还脑补出了“竟然”这个词。

  4. 明显的错译之外,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第一句的 first cases of 中文版翻译成“早期病例”,我觉得翻译成第一批病例会更好,因为中文里早期病例还有说疾病处于早期这个意思,比如癌症早期和癌症晚期,但是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病,翻译成早期可能会引起误解。

  英文版的第二段:

  In 1961 two doctors traced the problems to a sedative called Contergan that had been developed in Germany and marketed worldwide under other names. Contergan was prescribed for insomnia and for nausea. It did not seem to have side effects and was not toxic in overdose, and it became so popular that it was called “West Germany’s baby sitter” (Daemmrich 2002, 139). But as the incidents rose, pediatricians began to suspect and then to document an extremely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irth defects and Contergan taken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It was withdrawn from the market in 1961, and eventually conclusive evidence emerged of how the drug caused the malformations (Daemmrich 2002). By then it had already affected over 10,000 children in “one of the greatest medical disasters of modern times” (Akhurst 2010, 370).

  中文版的第二段:

  1961年,有两位医生查证到该问题来自一种名叫Contergan的镇静剂。这种药开发于德国,并以各种其他药名行销全球。该药被用于治疗失眠症和晕船症。但它似乎并无副作用,而且不会因服用过量而中毒,它也因此变得非常流行,甚至被称为“西德幼儿们的保姆”(Daemmrich,2002:139)。但随着事件发酵,儿科医生们开始怀疑,随后便证明,孕期头三个月摄入该药与婴儿先天缺陷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1961年,该药品从市场退出,最终结论性的证据被披露,揭示出该药品如何导致婴儿的畸形(Daemmrich,2002)。到那时为止,在这场“现代最大的药物灾难”中,该药物已经伤害了超过一万名儿童(Akhurst,2010:370)。

  1. as the incidents rose,中文版翻译为“随着事件发酵”,原文的意思大概是“随着病例的数量增多”,incident 指的是上文提到的怪病。原文的意思就是病例样本数量多了,医生们就归纳发现出病例的共同之处。中文版的随着事件发酵,完全改变了原意。

  2. nausea,中文版翻译成“晕船症”,这个词从词源上来说是和晕船有关,但是现在这个词不仅指晕船,而是一般的“使你想要呕吐的恶心“,恶心的范围比”晕船症“要广泛得多。

  3. prescribed for就是开药而已,并不一定是要治疗,医生给你吃安眠药是为了治疗你的失眠吗?给狂躁的狗打镇定剂是为了治疗它的狂犬病吗?

  4. 明显的错译之外,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trace to 是 discover/find problem to cause的结构,第一句翻译成“查证到该问题是一种名叫Contergan的镇静剂导致的”会更好。conclusive翻译成“决定性的”比“结论性的”更让人知道在说什么。

  英文原版的第三段:

  Amid the calamity, a stunning and justly celebrated act of resistance came to light: under the name Thalidomide, the drug had been kept off the American market by Frances Kelsey, a researcher at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with a hunch and a streak of self- confidence that led her to delay approval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 truth was finally known. Kelsey was well prepared for the task. She had done her graduate work in pharma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he was admit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Frances” was a male name) in the lab that had identified the toxicity of an over- the- counter drug that had killed 107 people in 1937. The lab’s work led to the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of 1938. During the war, Kelsey’s work on pregnant rabbits had shown her that drugs can cross the placental barrier and that pregnancy can change the body’s response to a drug. (Bren 2001)

  中文版的第三段:

  在这场灾难中,一场令人震惊且赫赫有名的抵抗行动也为众人所知:该药物在美国的名字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被弗朗西丝·凯尔茜(Frances Kelsey)成功排除出美国市场。凯尔茜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FDA)的一名研究人员,她凭借预感和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了该药品的准入,直到真相大白。凯尔茜对此有着非常充分的准备。她已经完成了在芝加哥大学药物学研究生的实验室工作(她的名声被大众承认,居然是建立在“弗朗西斯”是男子姓氏之上),即识别出一种具有毒性的非处方药,该药在1937年致死107人。这一实验室工作促成了《1938年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案》的出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凯尔茜有关怀孕兔子的研究工作表明,药物能够透过胎盘屏障,而且怀孕本身也能够改变身体对某一药物的反应。(Bren,2001)

  1. she was admit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Frances” was a male name,中文版翻译成“她的名声被大众承认,居然是建立在“弗朗西斯”是男子姓氏之上”,完全无力吐槽的瞎编脑补翻译,看上下文,原句说的是“她能被芝加哥大学录取有赖于芝加哥大学未求证就以为叫frances的人一定是男性”,admitted指的是被大学录取,换句话说,芝加哥大学看到她的名字就以为她是个男的,如果知道她是个女的,就不会录取她了,原文是这个意思。大学录取变成了公众承认,名字变成了姓氏,要不是翻译还脑补出了”居然“这个词,我还以为是翻译机翻译的。

  2. he had done her graduate work in pharma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he was admit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Frances” was a male name) in the lab that had identified the toxicity of an over- the- counter drug that had killed 107 people in 1937.中文版翻译成“她已经完成了在芝加哥大学药物学研究生的实验室工作(她的名声被大众承认,居然是建立在“弗朗西斯”是男子姓氏之上),即识别出一种具有毒性的非处方药,该药在1937年致死107人。”,中间的括号内句子翻译错误上面已经说了,另一个错误,这里that引导的的从句是修饰lab的,是说在识别出了这种药的实验室工作,不是她做的这项工作,类比一下就是,”小明进入做出了诺奖成果的实验室工作“和”小明在实验室里做出了诺奖成果“的区别。差别还是挺大的。

  3. 我不太确定这里,我觉得第一句话a stunning and justly celebrated act of resistance came to light中 stunning and justly celebrated 的意思应该是“出乎意料并且属实值得赞美”,而不是“令人震惊且赫赫有名”,我实在不懂这翻译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其他的地方就不说了,我的水平也有限,上面是我感觉的比较明显的错译。看译者简介说是社科院的教授,emmm,文景也是我挺喜欢的品牌,怎么说,原文的理解难度也就是个六级英语,再加上滑屏翻译、屏幕取词的普及,看懂原文真的不算难,你中文翻译版本不仅各种翻译错误,admit都能翻译错,甚至汉语都讲不通顺,比原文还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还要买你的书呢?编辑和译者还是要认真工作比较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