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命运晚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命运晚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8 03:1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命运晚餐》的读后感大全

  《命运晚餐》是一本由[荷]荷曼·柯赫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晚餐》精选点评:

  ●亏我还打开了xmind,以为情节复杂需要记录,结果证明想的太多了。满篇的废话与脑补加戏,20页能讲完的事情生生的拖到300页,无论作为什么类型的小说都是不入流的,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文中的一段话倒是说出了我的感受:好比你不幸的读到一本坏书,当你读到一半时已经无法放下了,必须硬着头皮读完......浪费大周六的美好时光,哎。

  ●要么是翻译有问题,要么是原作表达有问题... anyway,本可以是可读性很高的,现在看看啥玩意儿。

  ●评分偏低,这比最近吹上天的各种国产推理不是强出一星半点。并不是标准的推理或惊悚小说,前90%都是主角一顿晚餐的时间内所有思想里的絮叨,所有前情和人物性格描述都在主角的絮叨中,虽然有点啰嗦,但是对现实对虚伪亲情对作秀政客的嘲讽淋漓尽致。到90%,大致真相已经清晰,但是故事就在最后5%里掀起巨浪,三观扭曲的一家人捍卫了自己的幸福,黑暗、凌厉、充满嘲讽,力度十足。

  ●原以为是反映社会现状的,结果是精神异常类,那这主人公絮絮叨叨就说得通了。熊孩子也带遗传的。

  ●我真的很喜欢柯赫先生啦!不管是内容和书名同样出彩的《summer house with swimming pool》还是这本更加暗黑阴郁的《命运晚餐》都是那生猛的略带神经质的又时时刻刻拥有逻辑的文字,真的被戳中了!也许暴力就是人的本能,给人带来发泄释放的快感,我想,观看暴力事件发生的文字也是,是更舒缓平和的发泄。

  ●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种小说,这种父母教育方式,太有问题了

  ●好絮叨~

  ●2018-11-1想读,2019-12-31读过 3.5星 一顿漫长的晚餐,近乎神经质的碎碎念把故事的节奏拖得很慢,恨不得细节到毛孔的描述令人几欲发疯。我想,如此令人压抑的字里行间应该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反转吧?但是故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不过喜欢作者对故事的搭建:一顿晚餐/一起曾经的凶杀/一桩正在发生的谋杀,两个家庭/三个孩子,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它们不在同一频道的冲突。

  ●读完了以后最突出的体验就是,感觉写作的时间线是为了配合晚餐分成各部分,然后加入主角自己的发散思维。前期倒是还好,但是到最后小费那的时候剧情都已经被推到高潮了又为了照顾这种方式提到这顿饭总让我感觉不爽。我只好边想着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边努力接受这种方式(不过这个应该不很算意识流...吧?)一家人都很疯狂的感觉。

  ●水滴石穿的反转最为致命+1星,刻板印象害死人。

  《命运晚餐》读后感(一):许楚家:命运晚餐堪称柯赫笑中带泪的代表作

  许楚家认为读柯赫的书,你会觉得他的笔比你的脑子快,这一层意思还没有领会清楚,下一重精神已经脱颖而出,让人的头脑与思维应接不暇。许楚家认为这有点昆汀《低俗小说》的味道,镜头迅速流转,我们完全有可能忽略掉某些关键的情节。    故事就发生在一家上流社会人物频繁光顾的法式餐厅。赛吉与保罗是罗曼家的一对兄弟。哥哥是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呼声甚高的首相候选人;弟弟是一个失业已久的历史老师,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赛吉的妻子芭比,人如其名的矫揉造作;保罗的妻子克莱儿,平凡下隐藏着聪明过人。   这样的两家,四口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在灯火通明之下,接着晚餐的掩饰,谈论起一桩不可告人的丑闻:两家的小孩儿,里克和米歇尔在一次派对之后,在取款机隔间里炸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子。这一事件促使双方家长不得不共同商讨如何收场,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个通常决定崭新生命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这个故事的悬念主题,毫不为过。   很难想象柯赫是如何将悬念保持到最后的,这就是小说的神秘所在。许楚家认为讲述人生,有时可以是长长的几十年,也可以是短短的一顿饭。如果人生是一顿法式晚餐,那么开胃酒、前菜、主菜、餐后甜点、餐后酒,甚至是结账时的小费都必不可少。柯赫就是以这个顺序作为目录,将一顿饭的人生撰写得细腻、精致,命运中的幸与不幸皆在笔下,以诙谐幽默喜剧笔调来叙述悲伤的故事,我想这是小说比较出彩的地方。    许楚家指出,小说中不仅有对政治家虚伪的嘲讽,也有对普通人温情的感动。当然,还有对于犯罪行为的思考,罪恶的根源是什么?是后天的环境造成了对他人实施犯罪,还是人人都是天生的杀戮者?小说的结尾是颇受争议的,是不是以爱的名义就可以摧毁道德的底线?   显然,荷曼·柯赫既不是伍迪·艾伦, 也不是昆汀·塔伦蒂,他的叙事节奏感,显而易见。《命运晚餐》,堪称柯赫笑中带泪的代表作。

  《命运晚餐》读后感(二):《命运晚餐》让读者回味无穷

  本书我看了两遍,没错!两遍……

  第一遍当我看到书中介绍:“荷兰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荷曼·柯赫实力代表作,荣获数个国际图书奖项,三度被搬上大银幕。”开始我觉得这只是图书介绍,夸张一点也很正常,但当我看完以后再看这句介绍,才完全理解“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的真正意思。

  人性不容考验,同样人性也不容讽刺,尤其作者还是在轻描淡写平静的语调讽刺,这就好比一个说笑话的高手,他在说笑话的时候是从来不笑的。这才是可怕之处!

  我在作者异常平静的讲述中,阅读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结尾了吗?脑子里想象着米歇尔在杀害了同伴以后回到家,父子二人相互对望过后,深情相依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可不应该是这样的吧?可能被所有电影书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个套路惯坏了,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是什么命运?在一顿晚餐过后,有人被杀死,有人却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当我看完第二遍才明白,本书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此啊……

  说个和这本书无关的事儿。书中保罗的儿子米歇尔杀人以后的平静,让我想起曾经一个同事,男性30多岁,他把妻子杀死以后很长时间把尸体冷冻在家里的冰柜中。在警察抓获他之前,他都表现如常,谈笑风生,正常上下班。我记得很多次他都很平静地告诉别人说:“我妻子出差培训去了。”平静的眼神平静的语气,平静的不动声色。就是这份平静让事后我回忆起来更恐惧。

  晚餐本来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两个亲兄弟的儿子里克和米歇尔,在银行自动取款机隔间殴打烧死了一名流浪的妇女,这段视频被流传到网络。为了掩盖这个事实,却引出了另一起谋杀……

  《命运晚餐》从开胃酒、前菜、主菜……一路吃下去,吃出了现实、杀人、谋杀……更吃出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教育、兄弟亲情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甚至是社会责任与逃避等诸多问题。

  命运晚餐结束了,书中每个人的选择,所谓的命运,却让读者回味无穷!

  《命运晚餐》读后感(三):来自保罗的吐槽

  保罗曾是某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他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庭乃至社会有诸多不满,可以说是一名典型的中年愤青,整本书从开始到中后段描写的大部分都是他对周遭一切的吐槽。

  1、 对高级餐厅价格不菲却华而不实的菜肴的吐槽;

  2、 对餐厅主管装腔作势的穿着和永远翘着的小拇指的吐槽;

  3、 对作为首相候选人、社会名流的亲哥哥的吐槽:哥哥塞吉习惯性不懂装懂,本质就是个农民,一个没有教养的蠢货;

  4、 对哥哥家领养的非洲小孩的吐槽:表面纯良实则一肚子坏水;

  5、 对学校、校长、学生以及教育的吐槽:日复一日重复性的毫无创造力的课程可以逼疯任何人;

  6、 最终是对自己的吐槽:保罗是一个没有情绪控制能力的躁郁症患者,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失业者,一个无力承担家庭的不合格的丈夫,一个无法照顾好孩子的父亲,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能看出保罗是不幸福的,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对周遭有如此多的不满。不论他怎样想证明平凡是福,不断地挑身为优秀政客的兄长的毛病,不停地暗示自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自己本身都是不快乐的。因为他深知这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自己就是个loser。他一直以来引以为傲,或者说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家庭实际也布满裂痕,儿子有犯罪行为,很可能是因为遗传了他的郁郁寡欢和暴力倾向,这让他无比自责。甚至连最信任的妻子对他却也有所隐瞒,不相信他能处理好任何问题。

  保罗的生活是没有目标的,他甚至都不知道怎样能让自己开心,也许凭借一己之力保护儿子保护家庭可以,但最后的他依旧没能做到。

  看了很多关于本书的评价,大多说其构思巧妙,充满对人性的讽刺。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篇抑郁症患者的自白,主角的情感隐藏在他表面的愤世嫉俗背后,他那么脆弱,那样自责,对他人的讽刺更是对自己的嘲讽。

  值得庆幸的事,保罗依旧怀揣家人对他的爱,妻子和儿子始终愿意爱他迁就他,哥哥一家在要事面前也会和他统一战线,这些他自己也十分清楚。

  生活还在继续,谁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好呢?

  《命运晚餐》读后感(四):像盖着鸭绒被一样

  

非常精彩的故事。概括来说,这个故事有关遗传异常基因的父子,因分享秘密而保持幸福,无情暴力恰恰构成了家庭的和谐,首相候选人的两面生活,家长如何消化孩子的失控,失败弟弟如何看待哥哥的成功,反社会分子如何理解牺牲者和对社会无价值的人,领养与亲生小孩的区别,种族主义的存在。

惊喜的部分在于人物的翻转。初始,我从主人公的眼里看见,哥哥是个傲慢自大的虚伪政客,相对的,主人公是那个温和善良的普通人;但随着之后几个事件的回忆我才发现,原来主人公才是那个暴虐冷酷的异端份子。在主人公的眼里,妻子是个温柔顾家、聪明亲近的人,可最后的暴力动手才让我知道,原来妻子和他,和他们的儿子一样,是个毫无内疚感的疯狂的反社会罪犯。这本书透过反社会主人公的视角,让我们知晓了这个冷酷的群体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但小说归于小说,真正的反社会可能无法像本书主人公一样,感受到那么多的夫妻之爱,父子之爱。

在甜点处,哥哥和妻子两人的对话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彻彻底底的翻转了餐桌上每一个人的形象。谁才是最有责任心、正义感、道德良知的人,谁才是自私利己、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的人,谜底这才骤然揭晓。

小说的结构也甚是有趣,通过开胃酒、前菜、主菜、餐后甜点、餐后酒、小费,来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清晰的事件。作者也很善于运用比喻句,善于描写房间里的大象。

“当人们开始谈论电影时,我心里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大抵与这种感觉类似——你才起床,外面的天色就已经开始暗了下来。”

“我也经历过,在我还站在讲台上讲课时。那是种令人相当不悦的感觉,好像脚下被抽空了一样,一切的根基都被抢走了,所有的,人们信仰的事情。”

“我看着她,感到一种惬意的温暖,像盖着鸭绒被一样。”

“有时生活对我而言,就像一顿刚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慢慢变凉了。我知道,我必须吃东西,否则我就会死,但是我已经没有任何胃口了。”

“又一个完全不同的念头闪过我的脑子,一个噩梦般的念头,会让人夜里浑身大汗淋漓地惊醒,被子掉在地上,床垫被自己的汗浸湿,心脏扑通扑通直跳——不过灯光照进卧室,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而只是一个梦。”

  《命运晚餐》读后感(五):比神吐槽更精彩的是我遭遇过书中的情节

  说实话,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何许人也(尽管书的封面上印着“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的头衔),我最初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偶然间看到了封底的故事简介:

  ……看似单纯简单的家庭聚会,实际是为了解决一个难缠的事件:一名流浪女在银行自动取款机隔间被人殴打后烧死,随后记录下犯罪者活动的视频流传于网络,行凶者正是赛吉与保罗各自的儿子——里克和米歇尔……

  最初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简直惊的要把书从手中扔掉:我靠,这不是我穿上警服后遇到的第一起恶性伤人案件吗?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成为交警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那天早上我刚刚到达自己早高峰的交通岗时,就看到路边一家银行门口围了一大圈的人,已经开始严重的阻碍了附近车辆的通行。我就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却发现银行自助银行的隔间趴着一个满头是血的中年人。

  先来的围观者告诉我,这个中年人是个附近的乞丐,他每天晚上都会躺在自助银行的隔间里睡觉,今早有人来取钱时发现他被人打了一顿倒在这里。作为一名交警,确认有人报警后我能做的就只有保护好现场并引导120和派出所的人到达现场。

  过了几天,我在本地的新闻中看到行凶者已经抓到了——两个喝高了的小青年,在清晨的大街上偶然看到这个中年乞丐,于是仅仅是闲着无聊把手上的空酒瓶往他的头上砸……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发现作者果然是根据当时欧洲的一起类似的事件而改编的,原来这种袭击ATM隔间里的流浪汉的行径在全世界都时有发生。而动机竟无一例外,是因为“无聊”!

  有了这样一份“缘分”,我就更加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封面上“大师”还真不是白印的,无论书中主人公从头到尾的内心吐槽戏、主角老婆为了给孩子脱罪说出的种种恶心话、主角哥哥那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派真是刻画的叫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两个犯下如此龌龊罪行的两个年轻人,事后那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简直是我在现实新闻中看到那两个殴打中年乞丐小混混接收采访时,那副嘴脸最完美的写照。

  当故事接近结尾时,我发现故事中主角的儿子和侄子将很可能逃脱应得的惩罚时,觉得这本书是不是要走伍迪•艾伦那种路线,让两家人就这样带着秘密生活下去?毕竟书中的前半段都一直在反复提及伍迪•艾伦。

  但是直到最后一章,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惊悚的故事,在本书最后,我们已经差不多可以肯定主角的儿子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不被发现,已经开始谋杀自己的小伙伴,而主角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后,居然欣慰的和儿子搂在一起……我猜主角的老婆即便是知道了他儿子在继续犯罪,也一定会认为是对方活该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