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拾贝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拾贝人》读后感100字

2021-03-09 01:1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拾贝人》读后感100字

  《拾贝人》是一本由[美]安东尼·多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拾贝人》精选点评:

  ●每个故事都很美,有诗歌剔透的意境。作者肯定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大自然吧,河流、森林、雪、海洋、日落、飞蛾、鹿、冬眠的熊……都那么清新美好,蕴含生命力。每篇都很喜欢诶,印象最深刻的是《猎人的妻子》《阴魂不散》,有奇妙的设定,猎人的妻子可以通过触摸看到人跟动物的过往以及他们的梦境,阴魂不散这篇姐姐跟一个马戏团吞金属的男人私奔而妹妹留在庸常的生活里……《守望者》有作者长篇《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味道了。

  ●短篇小说之所以结尾,是因为后面的故事不再起伏了,故事的主人公过上了和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再写下去,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了。自己和林中的树木、排队前行的蚂蚁、破土而出的绿色新芽一样,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这个世界上唯有生命才是万物之源,它就像每天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进程。

  ●写得也太好了吧

  ●很细腻的一些故事,小人物之间的人情冷暖,很喜欢第一个故事。

  ●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多尔是有多爱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 他是个温柔的人 舍不得残酷对待笔下的人物 不管过程如何 他们最后以种种方式都能获取希望 也许当他有一天能冷静的剖开生活的内核时就再上层楼了

  ●这些情节复杂、引人共鸣、独具美感的故事,唱出了作者的心声。每个故事都展现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世界,令人难忘;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集。

  ●每一篇小说都觉得很美,描写贝壳,描写大自然,描写动物,描写人物,都很美。

  ●初识安东尼·多尔是从今年4月的世界文学杂志,里面选了两篇做了专题,《姆康多》和《采贝人》(即这本里的《流》和《拾贝人》)。在他的小说里风一般的自由和另外一个能脚踩能感觉到风和白日黑夜的世界和里面摸得到看得透的细腻人物让我着迷。他们是那么的纯真,勇敢,简单,善良,美好又独特。和周围秩序格格不入又固执的存在着,任一副顽固筋骨,为了爱被折损,诚实的体会痛苦,最后又重新奔跑起来,像最后一篇讲的“找到某样东西的唯一方式是首先要失去它”,他们跌跌撞撞,最终都找回了自己的那条路。除了这两篇,《猎人的妻子》和《守护者》也非常喜欢。其四区别于余下的更多倒向了生活恼人日常的四篇。后者里《阴魂不散的格丽泽尔达》也很厉害。 对于译本,更喜欢杂志里的两篇原译,尤别是《姆康多》,原词的疏离美感不应被普通的《流》一词所代

  ●这是处女作?我惊了,写得也未免太美了吧,最后一个故事我最喜欢,有一瞬间的心碎在里面

  ●所有故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一样的。人是人,景是景,人和景相融不了,人和景是孤立的。

  《拾贝人》读后感(一):《拾贝人》中文版序

  亲爱的中国读者和朋友:

  《拾贝人》包含了八个故事,均源自我二十多岁时经历的几次旅行。我在肯尼亚海边和渔民们待过一段时间;在立陶宛的森林里和老师们一起共事过;还在落基山脉熬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一路走下来,我深深爱上了地球的美丽与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风景,各色各样的人物,波诡云谲的奥秘。

  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想要提醒自己、更想要提醒我的读者,地球是如此的雄伟壮丽——贝壳、种子、冬眠、鲸鱼、云层、窗户上结的霜,是如此美丽,难以言表——我们是何等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星球上。

  我认为,任何一本书,如果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生命的博大与奇妙,那就是一本好书。我最爱的那些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我们在地球上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每天我们守住自己的智慧,留住脑海中的回忆。

  在美国,写作老师经常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东西”。但在我看来,写些不熟悉的东西反而更好: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那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却始终坚信并真实感受到其存在的事物。如若不然,我们就无法学到新的东西。倘若我们什么都学不到,那又何必如此劳神费心?

  因此,我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选择的题材与人物常常和我的生活千差万别,至少表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因为阅读本身就是某种旅行,通过阅读你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在短短的时间内体会别样的人生。

  祝大家旅途愉快。

  安东尼·多尔

  《拾贝人》读后感(二):老天关上一扇没有锁的窗

  这本《拾贝人》是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的第一本小说集,也是通过这本书被人们所熟知,从此之后他也获得了很多奖项,无论是从官方的角度而言还是读者的反应来看这本书都是水平极高的。尤其短篇正是验证一个人文学功底最直观的途径,用一个文字不多的故事讲述一个完整的道理很难,塑造出一个令读者喜欢并代入情感的角色也很难,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是沉浸的。

  安东尼的作品崇尚的并非残酷的现实,他更愿意去加入一些幻想,乌托邦明明是不可能的,但他心中宁愿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自然是无法抗拒的,也正因为这点,让我们可以免去选择,这样以来就不会犯错。有的时候也想要一个人去旅行,去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想要抛开一切几乎不可实现。

  从这八篇不同风格的文章中能够看出主人公能够寻找到的诸多乐趣,整本书的格调都是轻松自然的,而且作者在对环境作描写的时候是有一种空间感的,就像鲁迅一样。这些生活艺术家都各有特色,也都相通之处,哲学很复杂,正是因为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停的做否定,而生活不同,只有自己觉得舒适了,那就是美好的。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优美的诗句,就是因为看着阳光感受着风就能够听到生活的韵律,如果不是生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诗人的。

  对错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别人说这是错的我们有时就会逃避,可当我们正视了这些问题,坚定了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时,就无所谓对错了。这也许是一种任性,但只要还有时间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未来,就像拾贝人一样,这也不能说就是一种励志,而是你到底有没有看到好的一面,乐趣被忽略了就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写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的事,还有每个人内心的想法的人有很多,因为这是最好写的也是最难写的。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念想,读者要的不是重温一遍之前的想法,而是想要从中要到答案或者启示。这本书之所以这么有名,正是因为它表现出来的人性是直观的,是经过挖掘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矛盾的,有利就有弊,孤独在所难免,别人的孤独可能是自己脱离孤独的方法,这不也是一种残忍吗。

  《拾贝人》读后感(三):孤独的日子会发光

  《拾贝人》这本书包括八篇故事,囊括世界各地城市、乡村、森林、湖畔的风光风情。为每一篇故事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异域情调,并用以处理故事中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失去、疏离等现代性焦虑症,读者读罢有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回甘余韵。

  作者安东尼·多尔 ,美国小说家,二〇一五年普利策奖得主。作品包括《捡贝壳的人》《关于恩典》、《罗马四季》《记忆墙》等书。多尔凭短篇小说三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一次全国杂志奖和手推车奖,作品收录于《美国佳短篇小说》、《安可新美国短篇小说选》和《斯克里布纳当代小说选》中,邦诺书店新秀奖、罗马奖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文学奖也给予他高度肯定。

  2007年,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将安东尼·多尔列入二十一位全美十佳青年小说家的排名中。多尔目前在沃伦威尔森学院的文艺创作硕士班任教,与妻子和两个儿子住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市。

  作者的这几部短篇,“五脏”不仅全而且都很精致且功能强大。《拾贝人》作为短篇小说,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所着墨的时空、人物、情感都异常复杂。一篇小说在自由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间流畅切换,视角多变,视野广阔。读者随着作者一句句深入到故事内核的体验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情节的变化、事件的反转与突变。

  第一篇是拾贝壳,漫步在肯尼亚沙滩上的盲人每天都在收集贝壳,他用手指感受贝壳的螺纹、体刺以及皱褶,在触摸中他通灵般感受到夹在贝壳里的另一个神秘的异域世界,那里的光明与黑暗召唤着他失去的家国记忆……他是孤独的,他看不到这个世界,他用触摸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和热情。

  贝壳多种多样,仪态万千。每一扇贝壳都有它自己的灵魂,都有各自的生活轨迹。潮涨潮落,贝壳被推到海岸上,来来去去。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有各自的遭遇和生活,没有谁会真身体会别人的痛苦和快乐,也没有谁会一直一成不变的活下去。

  即使在一片漆黑的大海里,海豚也能找到彼此,因为它们的语言不受距离限制,甚至可以传到数百千米外。交流並不需要真正的听觉。盲人的孤独是会发光的,因为有了这些贝壳。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拾贝人》读后感(四):译后记

  安东尼·多尔于2015年凭借其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因此名声大噪,他的其余作品也开始为更多读者所熟知。《拾贝人》是安东尼·多尔早期写作的短篇小说处女集,此时多尔已然开始展露其才能,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结构都独树一帜、精妙绝伦。

  该短篇小说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怪诞不经,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作者对人与自然深深的思考,要一读再读才能窥得其中一二,在这本书中,自然的神秘与人类的渺小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因此,当接到此次翻译任务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有幸翻译大师的作品,这对一名译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紧张的是荣耀越大责任也越大,作者细腻的笔触、瑰丽的想象、地道的用语给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确保译文的准确与地道,我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大量资料,理清了诸如各式各样贝壳的外形与特点、不同钓鱼方法的差别、手语的表现方式、甚至鲸鱼的内部构造等诸多细节性的专业知识,以期把最好的译文呈现给大家,不辜负原作者与读者的期待。

  整个翻译过程历时半年有余,人员分工明确,从初译到终稿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担任此次初译工作的一共有五位译者,具体分工如下:

  《拾贝人》(The Shell Collector):宋丹丹

  《猎人的妻子》(The Hunter’s Wife):宋丹丹

  《机不可失》(So Many Chances):程群

  《阴魂不散的格丽泽尔达》(For a Long Time This Was Griselda’s Story):王亚男

  《七月四日》(July Fourth):陈亭羽

  《守护者》(The Caretaker):王亚男

  《一团乱麻》(A Tangle by the Rapid River):卞之韵

  《流》(Mkondo):程群

  本人对全书进行了终译和终审。在此,我由衷地感谢五位初译者卓越的工作和艰辛的付出,没有她们的精诚合作,这部译著的出版不会如此顺利。

  由于译者的水平有限,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一起领略安东尼·多尔奇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张锷

  翻译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

  2018年6月11日

  《拾贝人》读后感(五):痴人常无常有

  历史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说,“社会制度,往往早期的较后期的为合理。这是因以往的文化,多有病态,时期愈晚,病态愈深之故。”他又说,“越早期越合理,越晚越病态,社会的发展如此,并认识到如此才能看透这个社会的病态和种种弊端。”放到美国作家 安东尼·多尔的作品《拾贝人》身上,则是让我们堂而皇之深刻地看到一个人爱美到痴,爱美成癖的另类“病态”。

  《拾贝人》中的肓人每天都在收集贝壳,虽然目不能视,看不到贝壳的形状,色彩和光泽,但是可以用手指感受贝壳的纹、褶皱,凹凸,纹理走向,深浅等等,在一片黑暗之中,感受到贝壳这一事物包含的神秘世界,这真是让人感概的事实。

  这个地球独一无二,这上面的人类世界无疑很美,但是身为无残疾的正常人的我们却很多时候看不到身边美的点滴,比之故事中的肓人还不如,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是我们沉浸得不够,是我们欲望太多,是我们过于任性,是我们甘于沉溺于不良。肓人看不到贝壳的世俗世相的美,但是通过触摸,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无比玄幻的贝类世界。这就像那些大隐隐于世的高人,比如金庸小说中拥有最强最高武功的少林寺僧扫地僧,或者本身执着于一方天地,孜孜不倦苦苦钻研者,比如一个课题的深入再深入,即便曲高和寡,无人看得到,也无人听得到,也不改内心的初衷。——这样的人之中有许多平凡人,也有许多默默无闻,但他们专注、执着,耽于内心世界追寻美,追寻真理的初念。——这样的人与拾贝人不过是异曲同工罢了。

  作者的文笔极美,借着细腻的描写,借着拾贝人的言传口述,我们读者也跟着周游了一遍贝壳的美,让我们对这些近于微观世界的事物看得更清晰了一点。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病灶,人类对美的追求过程中看起来的“病态”其实也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个基石。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意思是常无,才能观察到其至高深精妙处,而常有,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所在。徼,通“侥”,边际的意思。无论是有欲还是无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放在拾贝人这里,最初因无欲而得到一个无边无际的美之贝类世界。而后来因为诸多世俗欲望缠身,于是陷于现世的痛苦之中。这是拾贝人的悲哀,也是人类诸多本性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病态怪圈。我们每一个人开始都如肓人,有可能发现一个美伦美焕的贝壳世界,然而当我们慢慢长大,各种思维的浸染,我们忘了这世界上还有如贝壳世界的美。从这个故事里,可以读到深痛而深刻的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