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读后感大全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是一本由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精选点评: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翻了两个晚上,大开本,介绍性、引导性强,还挺适合一边看一边跟小朋友互动的。
●在艺术面前有谁不是个儿童呢
●大孩子小孩子一起学艺术
●尽量客观描述:这套书是给儿童的,但不是年龄上的儿童,而是艺术领域的儿童。换言之,入门书。但是这套书既不介绍作者生平,也不讲述艺术史和流派,更不只关注名家(以上三点是国内一般通俗艺术入门书的做法),而是选择了文艺复兴直到当代的典型艺术作品,19世纪以来的就占了一半,没有厚古薄今,作者有三分之一强是国内一般读者不太熟悉的。作品不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20世纪艺术家的下一页就到了16世纪。最重要的是文字部分,充满了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形状?何种细节?你觉得为什么?什么颜色为主?等等。这些都是艺术领域资深人士对“儿童”的提问,每一个都有引导的意图。对于父母来说,即可以自己阅读思考,也可以照着提问孩童。总之,这些问题是以启发艺术兴趣、感知基本范围为目的,作者年代等知识完全不重要(不是次要,是不重要)。
●特别适合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如果您不懂的艺术鉴赏。这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半个月前就拿到书了,特意读完了才来评价。感觉我未来的宝宝有福了。我要给TA买全世界最多最好的童书~ 后浪出版社&英国费顿出版社 我的心头好 ❤️
●本来是给王之月买的,我先刷了一遍,艺术本来就是最直观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接触它,理解它并想象它。
●挺有意思的,内容不多,翻翻看看挺不错
●我也被带着,好像徜徉在艺术的海洋,好像自己会欣赏一样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一):“我并不期望孩子能成为艺术家,但我希望他能学会如何赏析”
我有个在做教师的朋友,她家儿子6岁了,常常在她朋友圈看到她带着儿子到处逛艺术馆、博物馆,有一次一起聊天,我打趣的问她:你花这么多钱给他报名各种赏析兴趣班,几乎有空就带他去逛博物馆,对他来说真的有意义吗?或者你是希望培养他为艺术家?
朋友认真回答我说:并非如此,我带他去听音乐会,去逛博物馆,去听赏析课,最终目的都不是让他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明白艺术有多美好,艺术赏析究竟该从哪里开始,在日后他再看到美好的事物,他可以知道究竟美在哪里。
我被朋友的话深深打动着,那时候我还不是一个妈妈,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她说的话更有感触了,家长带领孩子认识世界,并非都望子成龙,现代开明的父母,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机会多接触,多见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时间精力带孩子去逛博物馆,也不是所有艺术品都能在博物馆看到,《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世界有名的艺术作品,更能看到从一个孩子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赏析艺术。
这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每本书各选出从第十四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包含了5大艺术门类,116件艺术名作。跟着这本书,仿佛是有一个专业的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所艺术殿堂,逐一赏析艺术作品。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里都有哪些艺术作品吧!
《蒙娜丽莎》简直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幅艺术作品,但此前我们只是知道,她或许在微笑,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蒙娜丽莎只是平静的坐在那里等着达芬奇画她,至于她是否真的在微笑,我们无从得知。丽莎是这幅名画的主人公,而蒙娜的含义则是女士。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去看她,她都像是在盯着你看,仿佛突然会站起来拥抱你。
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看起来非常随意,他创作了一种滴画法,一幅超大的画纸,而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布局,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精细,他会拿着一根毛笔,蘸着颜料滴溅到画布上,这种随意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很乱,但如果你仔细看,又能发现藏着的他的签名!
大多数艺术作品的主题都在一幅画的中央,但《排练》这幅画却不同。正中间的位置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板,而其他舞者则在旁边练习着舞姿,还有人正在从楼梯上下来,也有人正目视着前方思考着什么。
在这本书里,还有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名作,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见过的艺术作品,比如被包裹起来的大桥,绵延超过1公里的混凝土作品等等。每一件艺术作品都给出了赏析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带领小朋友一起去思考。
这本书还有一本黄色版,也是一样的精彩、好看,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如何赏析艺术,这两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二):一本不像艺术的艺术书
艺术是什么,在看完《儿童艺术大书》的黄色版的时候,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思考。但是当我看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思考是艺术本质的一部分,但是他还不能够完全反映出艺术的本质的东西,艺术的本质,还应该包括“创意”。这在这本白色版的《儿童艺术大书》中,真的是展露无遗。
比如,同样是表达时间的变化。我们既可以通过对于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自画像来表现,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水果组成的人像的变化来展现。就像下面的两幅画一样。
图一图二上面的这两幅画,一个偏向于写实,一个则偏向于“创意”。这也很像这两本书的编排。《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偏向于趣味性和写实性,通过不同的画作和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一步步的对于艺术这个高大上的东西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则更像是一位长者一样 ,向我们一一展示如何通过更加夸张和奇特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想法。
也许有朋友也会像我一样,肯定会觉得两本书分为两个版本,一定会有一定的重合。的确是这样,两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面,有些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我们上面的那两幅图,其实它的主题都是想表达时间的变化,只是两个采用的手法不一样。还有,像是关于圣母玛利亚的故事,两个版本的书,也有对于这个主题的两幅不同的画作,但是每一副画作的主题都不一样。
所以,我细查了一下资料,分别把两本书里面的画作所属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制作了一个表格。通过这些表格,我们就可以对两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有: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有: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艺术本质的东西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外显化。就像是相同的主题,但是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所展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就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关于《圣经》的题材的画作就有很多,但是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两本书中那些相同主题的内容,其实是从更深的层面让孩子们看到了艺术的多样性。
同时,关注相同主题的画作,更有利于让孩子们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一旦他们发现和寻找到了更多的不同之处,想必,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正是由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那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就不再是绘画的范畴了,任何一个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对自己想法的完整的,有创意的呈现方式,都可以成为艺术范畴的一部分。比如这本书里面所呈现的行为艺术,如下图所示
还有艺术家通过自己思考所展现的大桥改造的艺术:
这些多样性的表达方式,恰好让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如何正确的,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都会被要求要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是,怎么去理解,靠猜?当我们所猜到的和孩子们本来的想法不同时,也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如果让孩子看了《儿童艺术大书》,孩子知道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他们或许有可能找到宣泄自己情绪的出口。只有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尝试着去理解他们,也只有这样,当她们在遇到人生中那些不愉快需要宣泄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
自由的表达,以及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才能和这个社会相处的更加融洽,在众多的压力之下,他们才能更好的生活。
回到教育上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有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是事业,有可以襄助自己的朋友。
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的应对。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但是这一切在真正实行的时候,又是那么难。仅就交友来说,世上的人有千千万,只有从根本上提过孩子的审美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孩子对于美与丑的感知,才能让孩子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己身边的人,也才能真正的助力他们有一个更好的人生,我想这就是《儿童艺术大书》给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吧。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三):洒落在艺术作品角落的温暖
“艺术”实在是太抽象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然站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面前,你我激情澎湃,可转身又要如何介绍给孩子呢?《儿童艺术大书》做到了。书中关于众多艺术形式,都展现了它独到的见解。没有复杂的流派解说,质朴的语言引导孩子去关注那些小细节,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在日本的濑户内,每三年会举办一次盛大的艺术狂欢——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围绕着濑户内海,艺术家们在各个岛屿上布置各式各样的展品,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草间弥生设置在宫浦港边的巨型红南瓜,也可以欣赏到海市蜃楼般的“直岛小提琴”;还可以亲临用5000根竹子打造的巨型“橄榄”内部,在山间供疲惫的旅者休憩。这些艺术品巧妙的设置在各大岛屿之中,寻找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点,传递着爱与温情。
20世紀の回想 & 直島パヴィリオン唐纳德·贾德也热爱空旷的地方,他在广阔的开放空间里创作了一件巨型雕塑—《混泥土作品》。人们可以站在上面,和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作品绵延超过1公里,若放在喧闹的纽约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吧,只有将身心都置于广阔的自然中,才能创作出这般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混泥土作品或许人总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格外感兴趣,我的目光就停留在被包裹的巴黎新桥上。
被包裹的巴黎新桥他们每创作一件作品可能都会花费10年时间,其中研究和准备是整个作品项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这些组织工作也是一种艺术,是整件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实说我并不认识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对大地艺术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儿童艺术大书》却点醒了我。这种生命短暂的艺术形式,它展现出的艺术品犹如冰山一角,你有幸见证的远不如藏在水面下的庞大。
有一部讲述漫画编辑部的故事——《重版出来》,老师三藏对学生中田说,“中田,你知不知道做这样一个饭团需要用多少水,从大米的制作开始计算的话,需要270升水,据说这叫做’虚拟水’,我是最近通过网络学到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水。”
就好像《包裹的巴黎新桥》,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塑只存在了14天,在这14天里,这座桥看起来完全不同了。但为了这14天的展出,他们花费了10年的准备时间。
“请一定要记住,你所看到的只是整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组织工作上。”一本不是注重在描述技法,分辨流派的艺术启蒙书,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从一件大人都未必读懂的艺术作品中,教会孩子们体会作品背后的艰辛,这是多么可贵啊。
在成长的道路上势必会碰到挫折,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百分百呈现,但所有看不见的努力,终将具象出来,以某种形式爆发,届时收货的喜悦也是翻倍的,不是吗?
1980年,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比斯坎湾开始创作一件作品。他们为海湾中的11座小岛清除了40吨的垃圾,再用粉色的尼龙布把他们围了起来,最后形成了9个巨大的粉色“环”。在它被展出的这14天里,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些小岛,因为它们漂亮的形状就跟睡莲池中漂浮的花朵一样。
被包围的海岛杰夫·昆斯耗费了25吨泥土和70,000株花朵堆砌出来的艺术品《小狗》,在《儿童艺术大书》中取名“花的力量”,这只巨大的小狗有3层楼高,可谓壮观。
书中还将自由女神像,纳尔逊纪念柱等大型户外雕塑来对比。为了纪念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以采用一些比较坚固耐久的材料,如石头或金属。
而杰夫·昆斯用花朵“雕塑”的“大狗”是为了建造一座代表爱、温情和幸福的纪念碑。
不由想到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在楼顶的花园露台中,安置着天空之城中登场的机器人雕塑,虽然它不能动,周围长满了杂草,但关于它的回忆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四):用布围岛,到底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我最近在通过童书自学画画,还真是发现了不少好书。
这次介绍的《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和我前几天介绍过的《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
一样,也是2年前出版,豆瓣分数都高达9.6。两本书中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这五大艺术门类,116件艺术名作。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精选了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不仅有凡·高、马蒂斯等经典艺术巨匠,也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凡·高的《向日葵》。书中用一个个小问题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观察,用浅白的语言来让大家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后背的创作过程,最终理解一个个艺术原理,书后还附有所有作品和作者的简单介绍。
下面从我受到启发最多的三点来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画什么
画什么是永恒的问题,在《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中,作者又给我了一些启发,和大家分享一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
特别喜欢某处景观,比如葛饰北斋痴迷富士山,那么他就画了各种场景下的富士山;还可以画出一个历史故事,用细节讲述故事,用动作展现情绪;画画不一定要画得像,也可以画出一种感受,比如毕加索和莫奈的画作,就并非很像实物。
这里把凡·高的《向日葵》单独拿出来说说。你觉得这幅画用了多少种黄色和橘色?事实上,除了茎和叶子,画上的花、花瓶、桌子和墙都是用各种黄色和橘色画的。如果你画一束花,你会整幅画都采用一种颜色的不同色调来画吗?
我的总结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是颜色越丰富越好。这几年很火的莫兰迪色,不是万能的存在,谁能说《向日葵》不好看呢?
更多创意
在介绍黄色版的时候,我有提到过一些不落俗套的创作方法,在《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中,也介绍了多位大师别出心裁的作品。
这里仅仅举几个例子:用布把桥包起来,用滴画法来创作,用花和土打造一只巨大的狗雕像,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活体雕塑,利用和该工作相关的材料来创作该行业的打工人。
所有这些别出心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有关小岛的创作,我们稍微详细说说。
1980年,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在美国的比斯坎湾,得到了8个机构和个人的允许之后,他们为海湾中的11座小岛清除了40吨垃圾,再用粉色的尼龙布把它们围起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环保、许可、长时间准备几个话题。这也正是每一个人都会涉及的问题。我们应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也争取为环保做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征得允许,而不是任意妄为。我们要明白蛰伏和厚积薄发,所有真正的成功都不会是投机取巧得来的。我们要有创意,但创意的前提是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不伤害环境,不违反规则。
我们总说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不是纯靠等着灵感来拜访的,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花时间去思考得到的。不要限制自己,不要否定自己,如果符合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点,为什么不试试呢?
和画作的互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仅在《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讲到的,在黄色版书评中我没有提及。
我在介绍黄色版的时候提到,这是一套让孩子也能欣赏明白大师作品的书。那如果还有人说“我就是看不懂”怎么办?那为什么不自己画一幅呢?
事实上哪怕是大师的画,专家们也不一定都能看懂,有的时候也是猜测加上各自的理解。既然如此,我们这种小白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觉得“这个画得不行,看我的”。那么就画起来吧,反正我们的目的也不是让所有人都理解。
除了这种对大师作品“一怒之下”的灵感,还有一种侦探式互动。
比如我们看到一幅作品,画的是房间、客厅、书房、花园或者类似的场景,那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画面来猜测这个场景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那如果有侦探进入你的卧室,能从房间判断出你是什么人吗?
也就是说,我们从欣赏作品,到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当我们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会看到我们之前忽略的部分呢?
比如我一直觉得我的房间很整洁,却忽然注意到角落里胡乱堆着的快递箱,桌角乱堆的书籍纸张,沙发下的拖鞋。从画作中我们反过来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注意到曾经忽略的地方,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种互动,是非常弥足珍贵的。
这里简单介绍下这两本书。
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造的这两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英国费顿出版社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这套书的主要策划者和作者为吉尔达·威廉姆斯和阿曼达·伦肖。
吉尔达·威廉姆斯是伦敦艺术论坛记者,也是伦敦金匠学院和苏富比艺术学院的讲师。著有《当代艺术概况》《图像:重要的500个设计》等书。阿曼达·伦肖,曾任英国克里斯蒂教育学院的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学老师。自1993年以来,阿曼达策划的多部艺术类图书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其中就包括这套儿童艺术大书。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是孩子认识艺术的启蒙入门读物。对于大部分不懂艺术的家长来说,简单有趣,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它完全可以取代一位艺术启蒙老师,不仅不会限制想象力,还会一步步带领着你学会欣赏大师的作品。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五):关于儿童艺术启蒙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儿童绘画指导教师,有朋友曾经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懂得“艺术是什么”?怎么才能从小培养艺术鉴赏力?或者说怎么才能记住更多的名画和画家?
我告诉她:对孩子来说,您这要求也太高了!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基础,说到底就是: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但说实话,这不仅是儿童要面对的问题,一些美术专业考生或者在校学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艺术启蒙是很困难的事儿吗?
我认为不是!
只要找对方法就很容易!
对儿童艺术启蒙而言,最好的“教材”自然是绘本!
如果有一本绘本既有绘画原作,又有对画面的解读,还有画家的一些简介,加上不失幽默的文字,是不是堪称“完美”?
但,不好意思,这样的绘本目前还没有!
不过英国的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出版过一套叫做《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书,倒是基本能满足上述要求,只是它是“童书”却不是“绘本”——里面的画不是专门为孩子画的,而是著名画家的名作。
可它的优势却非常明显!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最大的优点就是:图!够!大!
书里的很多图几乎是满页的,常常是一个标题下图和文各占一页,而且文字中也夹杂着很多图,或者很大的图。
就比如讲到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时,图片居然占了整整三页,即便是文字里也要加入一张大大的原始底稿照片。
绝对是一本字少图多的“读图书”!
并且这套书所选的图都是艺术家的代表作,不限于古典或现代,兼容并包,几乎囊括了各种艺术流派,有绘画、雕塑,还有装置艺术和摄影,甚至包括日本的浮世绘。
可以说是一本很全面的“儿童视觉艺术启蒙书”。
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这本书背后强大的支柱——费顿出版社!
要知道费顿出版社可是在英美及欧洲极具影响的艺术图书品牌,它以出版高清晰高质量的艺术画册而著名!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另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枯!燥!
书里的文字很幽默,这自然不必说——毕竟是给孩子看的,板着面孔会吓跑宝宝的!
即便是画家介绍也不是那种列表式的照本宣科,而是采撷了画家的一些轶事,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推到你面前,不再是一堆摸不到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想看数据,它也是有的,都附在书后。
就拿凡·高来说吧!
他的人生很传奇吧?他的《向日葵》有很多解读吧?
但书里都不谈,上来先问你《向日葵》用了多少种黄色,再讲颜色是怎么被凡·高涂在画布上的,然后说说凡·高的签名,最后才讲了一下这幅画诞生前后画家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自觉的把画面和这些事合二为一,这时候一个创作《向日葵》的活生生的凡·高就来到了你面前。
看完这套书的人都会发现,书里每一个画家和他们代表作的介绍方式都不同,不仅侧重点不同,就是作为互动环节的提问也五花八门,常常是突然就蹦出一个问题来。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的确编辑得很有“艺术气息”,非常符合孩子那种跳跃性思维,很恰当地契合了孩子们好奇心的落脚点。
它的标题中,画家的名字不大,而作品名更小。最大的加粗文字留给了作者拟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文字作者要阐释的视角。作者基于这个视角时而阐述感情,时而探讨创作技法,时而又做起侦探——解密画作中的细节,文风随画家和作品而变,简直如同“魔术师”一般,随时会抛出一个惊喜,这样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适合给孩子讲解艺术。
以前一直遗憾这么好的“儿童艺术启蒙书”没有中文版,不过就在这月,这个遗憾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浪花朵朵推出了《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中文版《儿童艺术大书》!
第一次知道浪花朵朵要出这套书还是在去年,在一本书籍出版目录上看到了这本书中文版的预告,没想到一等就是大半年,但书拿到手里之后,感觉这个等待还是值得的。
首先,书的手感很好。
除去立体感极强的的英文书名之外(努努一度认为书名是真的贴上去的),全书都覆了一层“丝绒膜”,如天鹅绒般的质感,在手中有种温柔的感觉。
书的整体印刷自然不必说,颜色正,图像也清晰,仅从一些细节图和通页的品质来看,这就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艺术书”那么简单,绝对可以称之为“艺术画册”。
《儿童艺术大书》目前是两卷,分为“白色版”和“黄色版”——这和英文版相同,两本书内容不一样,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内容可谓丰富。
但是读过之后,还是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最主要就是意犹未尽,感觉书太薄,兴趣刚被调动起来就翻到了封底!(实际两本加一起厚度已经达到了3厘米,大型画册也不过5厘米左右——是那种好书总嫌页太少的感觉。)
我希望费顿出版社能继续推出《儿童艺术大书》的“蓝色版”“红色版”“绿色版”……毕竟还有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等待他们介绍给孩子们!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营养”,认清这一点最重要!虽说这套《儿童艺术大书》不能涵盖全部“儿童艺术启蒙”教育,但作为入门和启发兴趣的读物,它绝对是正确途径与方法!而且仅从大幅图画和极具创意的互动文字方面,这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