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摘抄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是一本由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一):更适合成人做艺术启蒙吧
以前去博物馆看艺术作品,感觉最痛苦的是,面对一件艺术品,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虽然可以惊叹一些细节的东西,但总希望自己可以看到艺术品所表达的更多的美。
而碰到象绘画之类的作品时,就更会觉得无从下手。作为非艺术类专业的人来说,怎么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怎么看作品的线条、颜色、细节等的表现形式?……
之前和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聊过这些主题,受到一些启发,而等看了这本书后,一方面是更形象地印证我朋友的一些观点,一方面也让自己对绘画作品中一些细节有启发式的帮助。
虽然这本书是定位儿童的艺术启蒙,但书中都是成人的作品,从其对作品的讲述来说,一个成人阅读也丝毫不会觉得幼稚、简单。而对孩子来说,感觉如果是10岁以下的孩子,如果要比较好的理解书中的讲解,可能还是有点困难的吧。
但精美的印刷、并不复杂的解说,应该能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而当孩子不断地成长,会对书中的作品有更深一步的领悟,对美和文字有更好的感受能力。
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发现自己可以第一次对着一副美术作品能静心、仔细地看很久,能慢慢地理解作品,并感受到欣赏的乐趣。
已经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的很多人,对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是特别推荐!要让孩子对某件事有兴趣,家长往往是最好的引领者。而家长如果不是艺术类专业的,通过这本书,起码能有点入门,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引导孩子去理解一件作品,并在博物馆中不因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尴尬。
而唯一觉得有点可惜的是,可能由于这本书是西方出版社出版的,整本书中没有中国美术作品的介绍,哪怕有一副,我就觉得非常完满。
不是说自己有强烈、狭隘的民族意识,而是觉得中国的美术作品作为世界美学的一部分,也有其很特色的东西,而我们去各地的博物馆,往往能大量接触到的是中国自己的作品。对这一部分作品的理解缺失,是有点遗憾。
而市面上没遇到别人推荐好的,与这本大黄书相匹配的同类中国艺术作品讲解。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二):让孩子学会欣赏艺术,从读懂这本书开始
由于在北京生活,所以最不缺的就是看各种展览。除了各种国家级别的展览馆,著名的798艺术区更是经常光顾,除了那些有年代感的展品外,很多作品是需要去根据自己的阅历、见识等自己解读的,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看不懂。
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很多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所思所想是根据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来创造,但我们没有经历过,也就无法切身体会。但艺术又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就像电视剧一样,你也许不认识剧中人物,但当你听说了他的故事,你就可能产生些许共鸣。
有人说,科学征服世界,而艺术美化世界。艺术这个词在百度里的定义很宽泛,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想要理解艺术,欣赏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经历阅历,还要懂得观察和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是新奇的,而艺术更是如此,想要理解艺术,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才会更欣赏到艺术的美妙。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是我近期在看的一本艺术大书,这本书主要带领读者欣赏的是造型艺术,也就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量的表演、行为艺术形式。
全书一共有五大艺术门类,116件打动人心的艺术名作,在一本书中尽可能多的向读者展示不同的艺术形式,内容丰富有趣,装祯精美,无论是想要给孩子做艺术启蒙,还是平日里没事的时候翻翻看,都是一种享受。
每一件艺术作品,作者都通过对他们创作理念和作品的介绍,吸引孩子思考艺术背后的创作过程,有一些大图太过于精细,作者还会拆分开来给读者展示,做到小图变大,细节变清晰,让读者做到大饱眼福。
书中内容非常丰富,挑选几件我很喜欢的作品分享一下。
水花。
是谁溅起了这一处水花?水被溅起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幅图由长方形、带状、线条等元素组合而成,你在这幅图里体会到了什么呢?
在此之前,若是只看这幅图,或许你只是觉得很清凉,但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突然发现这幅图变得更丰富了,除了眼睛看到的画面,仿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仿佛听到了水的声音,闻到了夏天的味道!怪不得有人看展看一天,而有人看展几分钟就出来了,这大概就是区别吧?
涂鸦
你无聊的时候会不会随手涂鸦?或许你开始并没想好画什么,但当你的笔触越来越多,你突然发现,我创作了一个神奇的物体!而《国王和王后》这件雕塑作品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那天摩尔随手摆弄一块蜡,接着他突然发现捏出来的就像两个人,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男一女,而这件作品被放大,做成了1.64米的青铜像,伫立在英国苏格兰的某一个山坡上,他们就这样端详着属于他们的想象王国。
是不是突然觉得,任何时刻都可能创造出艺术!也许是玩泥巴的时候,也许是信手涂鸦的时候,也可能是在拼模型的时候!
触目艺术-无题
在洛杉矶的一家艺术展览馆里,有一件不仅可以触摸,还能带走的艺术品,那就是无题。这件艺术作品是作者为了纪念自己的好朋友罗斯,他生前体重是79.4公斤,而这堆糖果重量也是如此,观众看完可以带走一颗糖果,随后还会被补充上。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这件,原因是他对死亡有一个特殊的理解:
“随着人们不断的把糖果拿走,又会有新的糖果补充进来。让糖果堆保持原样,这就像我们认识的某个人,去世后我们会很悲伤,但当我们怀念他时,快乐的感觉又回重新回来。“
怀念一个人,就像吃了一颗糖一样甜。我无法拒绝这样的死亡理解,这太美好和治愈了。
书中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和解读,作为成年读者,我也学会了不仅仅用眼睛看,还学会了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来欣赏一件作品,这是我此前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
推荐给家里有小朋友,或者自己想要学习欣赏艺术的大朋友,这本书还有一本兄弟书籍叫做《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看完这本,已经决定把另外一本也入手了,期待更多体验。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三):孩子艺术启蒙的起点,就是这本能和艺术大师们互动的艺术启蒙书!
对于一个看不懂艺术的人来说,最煎熬的莫过于欣赏各大流派的艺术创作……不论是油画、雕塑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一律是雾里看花,一脸懵。而懂艺术的人,能从笔触线条、表现形式、作者生平一直讲到创作背景。在艺术领域里,我与我才2岁的女儿并无二异。
早就听说这本赫赫有名的《儿童艺术大书》,也吃了几波安利,说它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这套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版,后来被后浪引进,全书一共有两本,分别是《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
英国费顿出版社是什么? 英国费顿出版社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除了这套《儿童艺术大书》,他们还有一本只适合用来收藏的高价艺术书《艺术博物馆》,标价1680元。相比之下,《儿童艺术大书》价格就显得亲民多了,标价110元。它敢卖这么贵,一定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试着引导这本书的阅读者去认识艺术。那些经典深刻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能够被大众读懂的,不论是专业的艺术鉴赏者,还是一个刚刚开始艺术启蒙的孩子,区别只在于,我们该怎样读它。
虽然我是个艺术门外汉,但也不让想孩子错过艺术启蒙的机会。去趟欧洲的博物馆观赏这些作品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如果家长不知道该怎么讲解,也只能是装一把高雅,回来孩子只能停留在“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博物馆”的状态。很多专业授课的机构自身水平相当不错,教孩子学会绘画技术也很在行,但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启蒙这一关上犯了难,该怎么把成人世界里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能理解的艺术语言呢?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这幅画是600年前,林堡兄弟给一位富有的公爵制作的书籍插图,如果没有看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哇,好精美啊!”但是看完解释就明白了,原来这张图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600年前,我们绘画用的原料都取自天然色素——比如蓝色来自半宝石青金石的粉末,紫罗兰色来自向日葵的种子,金色则由真的金叶制成。说完这些就发现,这幅画的制作成本不菲。并且600年前还没有印刷术,所以这幅画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独一无二。甚至精细到我们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所有细节。
画下面有一行小字:“你看到两只小狗正在桌子上舔盘子了吗?”是的,如果不是提醒了,压根没看到。也许孩子会发现,但更多情况下,没有家长引导,孩子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这两只小狗的提示,既展现了作者画风的细腻,也表现了《儿童艺术大书》作为一本艺术启蒙书的引导作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初看这幅画,觉得就是画了一场聚会,当然,作者的绘画功底相当不错,人物的表情都各不一样。这幅画的解读就像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却非要写出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出来一样困扰。但是书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先是把几个主角单独拎出来,有一个戴着黑色帽子的男人抱着一个用红色毯子包裹的婴儿。大多数人都是女人,还有一个人正在搅动画面中的炖锅,这个人一定是孩子的母亲,但是这个母亲不怎么细心,不信你看,满地的碎鸡蛋壳。
看到这里,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幅画还有这么多“心机”啊,原来这是个庆生会,那个年代的庆生会这么简陋又这么热闹。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
作者又写了一段话:请发挥想象,让自己坐在红色椅子上看着面前的众人,看他们谈笑风声、高谈阔论、饮酒作乐。还让我们听听声音:女人们谈话的声音、母亲大声问人们是否还要吃点什么的声音……
又引导我们,如果是我们来描绘日常生活,我们会怎么选择场景,是很安静的生活,还是很热闹的聚会?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你用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坐上那把红色椅子的时候,你就是作者在看着这个热闹喜庆的画面。而我们要把一个场景画明白,非得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中不可。
再推导更深一步的思考: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怎么表现日常生活?
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关于“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主题、观察的角度、如何呈现听觉、视觉效果、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引导过程。
让我们看最后一个例子。
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们可以用点来创作。绘画既然可以用线条来完成,也可以用更小的元素----“点”来实现。我们可以用点画船,画小女孩、画猴子。
再引导孩子进行创作:你能用点来画八把伞,其中七把闭拢,一把打开么?
先让孩子试着画一下,他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不过没关系,我们来看艺术大师是怎么用点完成绘画过程的。
对乔治·修拉来说,他就是用颜料的小点来创作,他的绘画风格也被称为“点彩派”。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人,大多用调色板来涂颜料,他不是,他直接把颜料挤出来,再用画笔沾上,涂在画布上。这就很有意思了,不同的点色近看是一块块小点,远看就会揉合成一幅画。孩子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创作别的点彩画。
如果让我们自己看,大概只会认为这是一幅不错的水彩画而已。但是经作者一解说,立马明白了画背后的含义,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也尝试着用这样的画法来进行创作。
艺术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艺术家们进行创作,更多是内心的反映,我们能读懂这些作品,也就和艺术有了更深一点的联结。《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让我们看懂了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借着作者的解读,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直白、简单的艺术启蒙。能看懂艺术之美,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种自我满足的渠道,何乐而不为?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四):艺术启蒙期,这本艺术大书拯救孩子的审美
我跟先生说,女儿衣服掉了一颗扣子,她心情低落,哭了几天,三天后,我就收到了快递寄拿来的一套书《儿童艺术大书》。
先生说,孩子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对事追求完美,掉了一颗扣子,找不到了,这件衣服就不漂亮了,完全不符合她的审美观。
我想起最近孩子喜欢用画笔到处画,也喜欢问妈妈,什么颜色最好看,更喜欢捧着绘本书看里面的图画,也总爱叫我,妈妈一起看书吧。所以一套《儿童艺术大书》,简直就是一份十分及时的艺术启蒙读物。
我一直觉得,如果孩子没有艺术方面的启蒙,长大后,就会是一个无趣的孩子。我们身边的人,对周遭的一切美视而不见,不关心音乐,不关心美术,站在一幅名画面前无动于衷,想想都有点可怜。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审美观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审美观?在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王瑞雪曾说: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观。
这套由英国费顿出版社编,再经由浪花朵朵编译的《儿童艺术大书》,适合作为儿童的艺术启蒙,我们不需要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印象主义,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强行灌输在孩子的脑孩子,效果远不如你轻轻翻开书本,指着其中的一幅画问她:
你身边有画中这样的小宝宝吗?是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小宝宝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保持安静呢?
你发现了吗?母亲啊和宝贝是一样的姿势:一只胳膊弯曲者,另一只托着腮,就好像她们是镜子两面的两个人。
这套《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白色)精选了60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不仅有凡·高,毕加索,还有其他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这套书的魅力不在画面,而是那些精心设置的问题,那些问题在向孩子发出邀约,邀请一个尚在艺术襁褓中的孩子与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进行互动,体验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和孩子一起翻开第一页时,她马上就被这一幅《水花》吸引住了。
当我问她,是谁溅起的这一处水花?她马上安静下来,细细观察这幅画。这个人还在水里吗?孩子又看了看这幅画,在沉思。水被溅起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啪!”
……
孩子在问题问题变得安静,细致,有爱心起来,专注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帮助孩子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鲁班通过观察,发现划破手的叶子是锯齿形的,因此发明了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达尔文通过对昆虫的关擦会,写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奠定了生物学的地位。
如果说,观察能力是一切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一点也不过分。《儿童艺术大书》,通过提问,让孩子深入观察每一幅画,这些精心设置的提问,贴合儿童发展的心理。
通过观察,孩子会发现这幅画里的桌布,上面还有折痕呢。
而这幅画中,孩子还会发现,地上乱七八杂,碎鸡蛋壳撒了一地。
他们可能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发现“中间那个敞着蓝色夹克上衣的孩子拉着其他人的手,带领大家冲过牧场。”
当你问到,这幅画是快速移动还是静止不动呢?
细心的孩子还会发现:
有的孩子在奔跑……
有的孩子则完全静止……
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孩子作文的基础,事实上,那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在写作文时不会无话可说。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证明,那些经常问为什么,喜欢思考的孩子,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比其他的孩子更出色。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60位大师的经典艺术作品而已,但是带领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本书远不止这些,它还是一套很棒培养思维能力的书籍。
不信我问你,这幅画的风景是在窗内还是在屋里?
乍看,你会发现好像是在屋里,看着也有可能是在屋外,但是如果你再看窗帘,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孩子也也一样,需要一步步启发和引导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答案,而这个过程,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你想不到吧,原本人家只想安静地做艺术启蒙读物,而读者居然发现了它附带了其他的强大功能。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五):没有艺术细胞的我,为儿子收了本艺术书,然而……
我能说我收这本《儿童艺术大书》是因为受刺激了吗?
我的老领导的女儿——一个00后的妹子开了个公号,她的公众号主谈艺术,风格是这样的:
她的这篇文章中的“随便聊聊”、“早年的作品”、“标志性作品”等词句,莫名让我觉得有点“丧”。我不知道Turner到底是哪路神仙,更别说他隶属什么艺术流派、早中期画风有什么变化了。
“我没艺术细胞也就算了,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于是,我收了这本《儿童艺术大书》。
收之前,我有特意做功课。
这本《儿童艺术大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编,浪花朵朵编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感觉应该是有品质保障的。
浪花朵朵和湖南美术我是知道的。然而,英国费顿出版社是什么来路?
知乎有云:
1950年,phaidon出版了艺术世界里最有影响力也最为畅销书籍之一的《Story of Art》,至今销售超过七百万册,被译为超过20种种语言进入世界各国读者家中。查了资料,我发现这个出版社在艺术、建筑、设计领域都享有盛名,看来来头不小。我打算什么时候看看知乎提到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有没有引进,顺便给自己扫扫盲。
书到了。然而……
看了这个目录,老母亲的心是无比崩溃的。
这都是什么呀?
我原本期待自己翻开目录看到的是各类艺术流派,如果没有流派也应该有梵高、米开朗琪罗,再不然也会有断臂维纳斯、《露天咖啡座》云云。
然而,都没有。真的没有。
然而,一页页翻下去,我却被吸引了。
“找差别”:艺术就要关注细节变化
这就是目录上所说的“找差别”那两页,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这本书很有机心的设置了两个小游戏:
1.按图索骥辨别排顺序。
孩子们可以根据画以及书中的提示按画中青年年龄排序。因为难度系数有点高,所以他给你一些小的提示,比如说图画到底是正面还是侧面、绘画时参加的活动等。
2.“大家一起来找茬”。
书页的最末很细心的排列了一个表格。认真的分析了画中人物的朝向、耳朵是否露出、头发是否卷曲、手中有没有拿东西等。
我觉得真妙:
艺术鉴赏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需要关注的是细节。
如果家长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没什么可玩的,那么也不妨用这本书做做小游戏。
“垃圾”:集成艺术也是艺术吗?
如果说“找差别”的四副画像线条优美、细节逼真,那么“垃圾”这个主题就拷问了我对艺术的理解。
有个艺术家叫阿尔曼,喜欢保存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称为“集成艺术”。
比如,他把咖啡壶粘在一起;把玩具小汽车从包装盒里一个一个掏出来,然后放进一个总的包装盒;把钟表放在一个盖着透明塑料盖的盒子里。
原来,艺术并没有定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还科普了这个艺术家的得名。他原本叫阿德曼,在旅行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了一半。机缘巧合别人把他的名字弄成了“阿尔曼”,他却将错就错沿袭了这个名字。
是不是很有趣呢?连我这个记性超差的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不过我后来感兴趣有用互联网搜索,阿尔曼是大名鼎鼎的法国现代主义艺术家。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个叫做“无题(罗斯在洛杉矶的肖像)”的作品里,这本书管他叫“被触摸的艺术”。
艺术家有个叫罗斯的朋友,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所以艺术家按罗斯的体重堆了一些糖果。人们参观时可以拿走糖果,但是糖果也会被原样的补充回来。
一个糖果堆砌阐述关于人生和活着的意义,感觉很有深意。
“秘密的爱慕者”:谁不爱慕自信的人呢?
而艺术的张力和表现力,在下面的一幅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好英俊的男子!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来那个希腊故事叫做“水仙花”。他充满生机的站在那里,自信而轻松。《儿童艺术大书》提示我们关注他的衣服价格不菲,我们可以联想到他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
他的眼光看向谁?他在爱慕谁?谁这么幸运?
这只狗很友好的样子,传达出他应该是一个很和善的人。
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懂艺术,而是我们不愿意去细细的体味。
而对事物敏感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领会到这些绘画的机心。
没必要过多的拘泥于画派。那些东西只要愿意记忆,终将知道。
然而,对美的体察,才真的需要引导。这是启蒙的真正含义。
我果然不懂艺术。
还好,一切都不是太迟。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六):如何用大师作品,进行艺术启蒙?
我最近一直在自学画画,《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作为2年前的书,豆瓣分数还能到9.6,太难得了,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特意说到“黄色版”,是因为还有一本白色版,两本书中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这五大艺术门类,116件艺术名作。每本书各选出从第14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从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到丢勒的4幅自画像。用一个个小问题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观察,用浅白的语言来让大家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后背的创作过程,最终理解一个个艺术原理,书后还附有所有作品和作者的简单介绍。
下面从我受到启发最多的三点来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画什么?
类似于“晚饭吃什么”是大家永恒的话题,“画什么”也是每个想要画画人的问题。包括我也一样,画桌子?画窗外?画剧照?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给出了答案,甚至不只一个答案。
首先,书中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他们正在修建什么建筑呢?是谁溅起了这处水花?右翼画面中的人是谁?他在做什么?这些问题引领着读者去注意细节,注意景色,注意画面的丰富性,注意画面背后的故事。然后,我们再想想是否可以给画面加一个画框呢?就像是从门外或者窗外往屋里看。是否可以在墙上画得跟真人一样大?就像墙上人在看你。是否可以讲一个故事或者神话?画面中的互动就是情节。最后,是否可以把两者相加?比如让表拥有奶酪融化柔软的触感,这就是达利的代表作和个人作为鲜明的风格。是否可以在镜中画得和镜外一模一样?比如站在镜子的右侧方,你看到镜外人的后脑勺,在镜中看到的还是后脑勺?我最近看《山海情》,那我可不可以画个想象中的剧照呢?我在画面正中央画个马得福,他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上面有没有黄沙?背景画沙尘暴吗?他的自行车要不要也画上,来体现环境艰苦和他的不易?
你看,如果一步一步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那就不愁画什么,从一个点出发,想到另一个点,越来越多的点连在一起,就成为了一幅画面丰富的画作。
如何画?
解决了画什么的问题,那现在就需要解决如何画了。也就是画面要展现什么?
在《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中,作者用大量的名家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仅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想表现出宁静祥和,可以尝试着用简洁的画面,或者用画面细节的推理来展现背后的情绪。把自己想象成画中人,想象自己的周围会有什么?如果想展示动态,那么使用其他细节来衬托是不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动态和静态的对比?或者飞速转动的车轮?如果想要展现张力,那么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态度?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他身上的颜色饱和度很高,红、黄相间,这个情绪非常高昂,一点也不平静。想体现他速度之快时,画出周围静态的云和陆地,对比之下,就能看出他的速度就非常快了。
这本书中展示出名家作品,又通过提问来让我们学会如何画,自己再通过实际的案例琢磨明白,接下来就是自己实际上手去画了。
用什么形式?
不知道你们大家,至少我觉得“画准”挺难的,手没有那么稳,画的线条也不够准。但画画这件事本来也不是越像越好嘛,我画得不像也没什么,更何况谁规定画出来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呢?
谁规定画纸必须是圆形或者方形的吗?我就用梯形的也完全可以。谁规定必须用笔来画?我用手、用油漆刷、用木棍画当然也可以。谁规定必须画线条?我就点点,用无数的不同颜色的点点,点出一幅画也是可以的。艺术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探索不同的风格,涂鸦可以,触摸艺术可以,人体艺术可以,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其他都是表现方式而已。
比如我去路边捡垃圾,然后把垃圾按照颜色分类,拍照展出,这个可以吧?再比如我去公园、山上捡垃圾,按照材料分类,拍照展出,这个也可以吧?甚至把我所有垃圾粘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垃圾袋的形状,这个自然也可以。
一定不能把自己圈住,艺术的展现形式非常多,就算哪怕认为只有画画是正统,那还有铅笔画、拼贴画、印象派、抽象派等等呢。
讲了这么多,介绍介绍这本书。
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造的这两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英国费顿出版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这套书的主要策划者和作者为吉尔达·威廉姆斯和阿曼达·伦肖。
吉尔达·威廉姆斯是伦敦艺术论坛记者,也是伦敦金匠学院和苏富比艺术学院的讲师。著有《当代艺术概况》《图像:重要的500个设计》等书。阿曼达·伦肖,曾任英国克里斯蒂教育学院的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学老师。自1993年以来,阿曼达策划的多部艺术类图书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其中就包括这套儿童艺术大书。
《儿童艺术大书》是孩子认识艺术的启蒙入门读物。对于大部分不懂艺术的家长来说,两本书简单有趣,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就好像跟着艺术老师逛了一圈美术馆,每个孩子都能从书中这些艺术作品中获得乐趣和启迪。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七):一本“撩人的大黄书”,我和孩子却看的津津有味!
你来猜猜这是什么?是一堆无烟六色的糖,对吧?
其实它不是,它是一堆艺术品。是用来纪念一名叫罗斯的人。这堆糖果的重量是79.4公斤,是罗斯去世前的体重。
这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之一在于:这些糖果和那些只能看,不能摸的艺术品不同,它是可以被触摸的,并且它还可以被带走。只不过,你以为你带走的只是一颗普通的糖果,实际上它是罗斯的一部分。
这件艺术品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随着被人们拿走的糖果越来越多,会有新的糖果不断的补充进来,就好像罗斯又回来了。
这个关于纪念和触摸的艺术形式,让我一下子觉得,艺术好像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了。
这一想法的改变,其实是源于我最近看的这本《儿童艺术大书》的黄色版。
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的话,那就是“太有趣了”。
它的有趣在于,给每一副作品都冠以一个很有趣的名字。
比如这幅图
原名是《国王和王后》,但是《儿童艺术大书》的黑体字所显示的是《涂鸦》这个名字,看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就会让人想去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涂鸦,竟然能够成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再比如这幅画的原名是《秋千》
但是在《儿童艺术大书》上面,它的名字是《嘘嘘嘘嘘嘘嘘嘘嘘》
字体的颜色是由浅入深的,这样的字体设计,让我马上觉的这幅画一下子活了起来。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的话,我会根据画作的名字去观察秋千以及它上面那位漂亮的女子。但是我看了《儿童艺术大书》上面所展示的这个名字,我会先去观察,是谁在发出“嘘嘘嘘”的声音。这样,当我去看这幅画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注意到画面上面的那个小孩子,画面的细节就被注意到了。这可远比孩子靠近书的时候,家长不停的在喊“要注意细节哦”强多了。
《儿童艺术大书》有趣的第二点在于,它排版的时候,文字是采用错落有致的方法排列的。
每一段之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你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给孩子讲。
我和孩子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基本都是读一段,和画上的东西对照一下,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不会因为有大段的文字而集中不了。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一对应的找关系的时候,就像是在寻宝一样,孩子玩的乐此不疲的。
如果你仅仅是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入门书的话,那你就可能想错了。
这本书的知识性也不容小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什么是艺术。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玩意儿,艺术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搞出来的,它更像是一种极为巧妙的巧合,就看能否在短时间内抓住这个小念头了。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关于涂鸦和糖纸的艺术形式。
再比如这幅画
明明看着是一个烟斗,可是画上面却清清楚楚的写着“这不是一个烟斗”。这幅画的原名是《形象的背叛》,它的作者是勒内·马格利特,它的内在原理其实是利用了视觉上和逻辑上的一些小把戏。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了,艺术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种想法的外显化,把自己的想法,思念,和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亦或是不经意间的一些发现,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把它展现出来。
在寻求艺术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如何呈现自己的想法才是艺术最根本的东西。能够理清自己的想法,才是艺术最原始,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明白了艺术本质的一些东西,自然也能明白怎样去欣赏一件艺术品了。既然艺术的本质是内在想法的一种表达。那么,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会思考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细节和什么样的形式把想法表现出来的。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通过各种细节,来倒推它的制作过程,你注意到的细节越多,就越能知道作者是用怎样的逻辑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的。
比如《甩鞭游戏》这幅画
这幅画主要是描绘的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的一些场景。但是怎样让这个画面看起来更鲜活生动,这就需要用细节来展现了。作者霍默采用的是对立的处理方式,把运动和静止同样表现在画面中,这样的表现形式会让欣赏的人感受到跑起来的孩子一定是用非常快的速度在跑。因此后面的那个孩子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阻止他们的跑动。这样对立的处理方式,是不是让这幅画看起来更加生动了。
所以,在整本《儿童艺术大书》中,我们不会看到任何关于每一副画的一些高级的技法或者理论的讲解,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幅幅有意思的画,作者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就把每一副画的重点部分讲解出来了。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会“撩人的大黄书”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在于不同的人赋予了生活不同的含义。生活和艺术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挖掘到生活中的那些常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凸显这些细微的不同。这背后,往往展现的是我们的思考。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让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别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那就是在他们的脑海中植入了一个个鲜活的思考方式,只要遇到了合适的场景,他们就会触发自己脑海里曾经的体验,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儿童艺术大书》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现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才是真正宝贵的艺术资源。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八):关于儿童艺术启蒙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儿童绘画指导教师,有朋友曾经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懂得“艺术是什么”?怎么才能从小培养艺术鉴赏力?或者说怎么才能记住更多的名画和画家?
我告诉她:对孩子来说,您这要求也太高了!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基础,说到底就是: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但说实话,这不仅是儿童要面对的问题,一些美术专业考生或者在校学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艺术启蒙是很困难的事儿吗?
我认为不是!
只要找对方法就很容易!
对儿童艺术启蒙而言,最好的“教材”自然是绘本!
如果有一本绘本既有绘画原作,又有对画面的解读,还有画家的一些简介,加上不失幽默的文字,是不是堪称“完美”?
但,不好意思,这样的绘本目前还没有!
不过英国的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出版过一套叫做《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书,倒是基本能满足上述要求,只是它是“童书”却不是“绘本”——里面的画不是专门为孩子画的,而是著名画家的名作。
可它的优势却非常明显!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最大的优点就是:图!够!大!
书里的很多图几乎是满页的,常常是一个标题下图和文各占一页,而且文字中也夹杂着很多图,或者很大的图。
就比如讲到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时,图片居然占了整整三页,即便是文字里也要加入一张大大的原始底稿照片。
绝对是一本字少图多的“读图书”!
并且这套书所选的图都是艺术家的代表作,不限于古典或现代,兼容并包,几乎囊括了各种艺术流派,有绘画、雕塑,还有装置艺术和摄影,甚至包括日本的浮世绘。
可以说是一本很全面的“儿童视觉艺术启蒙书”。
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这本书背后强大的支柱——费顿出版社!
要知道费顿出版社可是在英美及欧洲极具影响的艺术图书品牌,它以出版高清晰高质量的艺术画册而著名!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另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枯!燥!
书里的文字很幽默,这自然不必说——毕竟是给孩子看的,板着面孔会吓跑宝宝的!
即便是画家介绍也不是那种列表式的照本宣科,而是采撷了画家的一些轶事,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推到你面前,不再是一堆摸不到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想看数据,它也是有的,都附在书后。
就拿凡·高来说吧!
他的人生很传奇吧?他的《向日葵》有很多解读吧?
但书里都不谈,上来先问你《向日葵》用了多少种黄色,再讲颜色是怎么被凡·高涂在画布上的,然后说说凡·高的签名,最后才讲了一下这幅画诞生前后画家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自觉的把画面和这些事合二为一,这时候一个创作《向日葵》的活生生的凡·高就来到了你面前。
看完这套书的人都会发现,书里每一个画家和他们代表作的介绍方式都不同,不仅侧重点不同,就是作为互动环节的提问也五花八门,常常是突然就蹦出一个问题来。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的确编辑得很有“艺术气息”,非常符合孩子那种跳跃性思维,很恰当地契合了孩子们好奇心的落脚点。
它的标题中,画家的名字不大,而作品名更小。最大的加粗文字留给了作者拟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文字作者要阐释的视角。作者基于这个视角时而阐述感情,时而探讨创作技法,时而又做起侦探——解密画作中的细节,文风随画家和作品而变,简直如同“魔术师”一般,随时会抛出一个惊喜,这样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适合给孩子讲解艺术。
以前一直遗憾这么好的“儿童艺术启蒙书”没有中文版,不过就在这月,这个遗憾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浪花朵朵推出了《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中文版《儿童艺术大书》!
第一次知道浪花朵朵要出这套书还是在去年,在一本书籍出版目录上看到了这本书中文版的预告,没想到一等就是大半年,但书拿到手里之后,感觉这个等待还是值得的。
首先,书的手感很好。
除去立体感极强的的英文书名之外(努努一度认为书名是真的贴上去的),全书都覆了一层“丝绒膜”,如天鹅绒般的质感,在手中有种温柔的感觉。
书的整体印刷自然不必说,颜色正,图像也清晰,仅从一些细节图和通页的品质来看,这就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艺术书”那么简单,绝对可以称之为“艺术画册”。
《儿童艺术大书》目前是两卷,分为“白色版”和“黄色版”——这和英文版相同,两本书内容不一样,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内容可谓丰富。
但是读过之后,还是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最主要就是意犹未尽,感觉书太薄,兴趣刚被调动起来就翻到了封底!(实际两本加一起厚度已经达到了3厘米,大型画册也不过5厘米左右——是那种好书总嫌页太少的感觉。)
我希望费顿出版社能继续推出《儿童艺术大书》的“蓝色版”“红色版”“绿色版”……毕竟还有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等待他们介绍给孩子们!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营养”,认清这一点最重要!虽说这套《儿童艺术大书》不能涵盖全部“儿童艺术启蒙”教育,但作为入门和启发兴趣的读物,它绝对是正确途径与方法!而且仅从大幅图画和极具创意的互动文字方面,这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九):一本应该放在博物馆卖的艺术启蒙绘本
当初买房的时候,售房员说,这里的房子特别好,集两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为一体,到哪里去给孩子这么好的环境?为此我咬牙买了一套比预算多了一半的房子。
为了这多出来一半的钱,每周都跑过去玩,可惜的是,音乐会能听着睡着,博物馆的展览虽然有开了眼界的感觉,但依旧不知道这些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究竟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有价值在哪里?小朋友一问就懵逼。
可见有了环境也不代表一切,艺术的启蒙还需要“良师”指导!
为了补功课, 让画画老师推荐了两本艺术启蒙的书《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两册。(ps:这套书已经被后浪引进出版了!)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评价人数不足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 2018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评价人数不足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 2018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拿到书后忍不住一口气看完,和老师感叹,这是一本应该放在博物馆卖的艺术启蒙绘本,值得人手一套。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杂志所说:每个孩子都能从书中这些美丽的,惊人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乐趣好启迪,它们将会成为孩子童年珍贵的宝藏。
和其他艺术启蒙书相比,这套书有三个亮点:
选材丰富且具有代表性
提问的方式,俏皮的小细节,让艺术变得平易近人
鼓励孩子通过欣赏理解作品,创作自己的作品
选材丰富,非常有代表性
《儿童艺术大书》两册选取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60位艺术家116件作品,从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到行为艺术,选材十分丰富。既有像《眼泪》《蒙娜丽莎》《向日葵》这种大众熟悉的经典作品,也有像《活体雕塑》《晚餐时间》这些不被大众熟知的前卫装置作品。
提问的方式,调皮的小细节,让艺术变得平易近人
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爱问为什么,似乎这项技能到了我们身上就已经丧失了。这本书用step-by-step(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很好的契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片,理解艺术家创作的理念,从而更好的感受作品。就算像我这种艺术小白也能够跟随作者沉浸其中。
视频中图片来源网络鼓励孩子通过欣赏理解作品,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们让孩子学习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运用所学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最近我在学一个国外的儿童绘画课,老师在课上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解主题相关的书籍画作和文化背景知识,经过这一熏陶,动手画画再也不会两眼一黑懵了。
《儿童艺术大书》这套书很像我参加的这个绘画课,鼓励孩子在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思想精髓后,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绘画中,技巧和媒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运用手边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本书运用的好,取得的效果一定不亚于去参加美术培训班。
儿童艺术大书_腾讯视频有了这套书的打底,再去逛博物馆收获和喜悦应该会增添很多。在书的后面还提供了不少博物馆信息,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近距离去感受这些伟大作品的带来的震撼。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十):看一幅画,能像吃颗糖一样甜蜜又简单吗?
这一年时不时的总爱看一些给孩子的艺术读物,也发源于读一些艺术类的大部头之后,总会生出一些对艺术的凝重感,总感觉艺术改变了世界,或者艺术家成为了伟大的人物。界内界外包括艺术教育圈等等,总会把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每每一谈到艺术,总需要些专业的人士品鉴、专业的课堂空间、专业的语境和准备,才能渐入佳境,才能感受到束之高阁的艺术高雅感……
可能对于成年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高雅或者高端的象征,在艺术的身上,代表着社会高端人群的爱好和聚会,代表着有钱人的收藏和高贵的品味,代表着少数人的拥有和机会,代表着一些商业奇迹……附庸它,能提升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标榜人们的品味独特,总之,艺术是个世界中的“怪物”!?
一定是这样吗?
在画画和阅读艺术史书籍的时候,我经常会问自己,艺术到底是什么?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追溯回到根本上,孩童时代的我们,那时候看一张画的心情是一种好奇、感受、希望……也可能是秉持着一颗平常心,或者一颗赤子之心,观望着这个世界给我的陌生的、美好的、好奇的、思索的和触动的,它可以像一棵小草一样自然,也可以像一颗露珠一样让人惊叹。但,唯独不能将艺术束之高阁的,让人由下而上的仰望。
说到艺术平常心这个问题,最能给我启发的是后浪去年出版的《儿童艺术大书》,这是两本一套的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编,后浪引进。虽然我总觉得这套书的名字有点大,不知道命名当初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考虑到书籍开本大小或者囊括了艺术的各种形式而得名。当然,这并不是要讨论的重点。
国外引进的一些艺术书籍,普遍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它们给读者呈现的角度是巧妙的,是让人觉得轻快的(轻快感,在这个社会上好像越来越难找到了,所有的东西仿佛都要付诸一些独特的意义,连逛个淘宝都让人感觉太过仪式),会让人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积赞起浓郁的新鲜感或者代入感。
比如,它打破了艺术史或者艺术读物常规的叙事方式,它也不总是提及艺术家的背景,或者艺术家有多厉害,艺术家作画的手法有多牛逼,艺术家有多么的不可复制等等。而是以一种最一目了然的方式——将读者直接带到画的面前。
艺术是亲切的,但它不是怪物
看一张画作,能不能不要告诉我艺术家是谁,能不能不要告诉我艺术家运用了什么高雅的色调、精湛的构图,它们属于什么风格的创造,或者,它在拍卖行创下了多么让人惊叹的记录。我只想,静静的看一会……
比如说,看一朵泳池上溅起的水花?这是下午两三点的时间,好像有一瞬间水面上响起了“扑通”的声响。跳水的是谁?他好像沉到了水底还没游出来。看看周围,天气真热啊,蓝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朵,颜色没有一丝的不同,远处的棕榈树直楞楞的站着好像热的不行,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丝毫的风吹过。但就是这朵定格的水花,让我感觉到了极度凉爽,好像“扑通”跳下水的人就是我。
太让人羡慕了!
作为一个社畜,看完这张《大水花》后,有那么一瞬间,真的想去看看海浪翻涌起的白色浪花,或者看看雨后马路上疾驰而过的车轮溅起的雨水,哪怕也就是家中水龙头开启后奔涌而出的水柱,它们好像莫名的都不一样了起来,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动。
专注力不过七秒的我们,还会像儿时一样找不同吗?
现在的人生活中都有手机,随时可以拍下自己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也可以是陌生人。好多宝妈们也会给娃每年都拍下生日照。比如一岁的、三岁的、五岁、直到老……人们总有些变化,但是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多看自己一眼。年少拍照时的那些不情愿,现在还能想起来吗?但是过去了很久的画家,他们却能花好多的时间,去看清楚镜子里的自己,并且记录下当初那一瞬间的神情。比如这几张画。
他好像很喜欢卷发,他也很喜欢戴上帽子,手上还会拿上一支植物,装扮不同了,眼神或者五官里的什么东西却是不变的。能看出这是一个人的不同年龄的自画像吗?能猜出他经历了什么吗?
但是,我们有多久没有专注的看过自己了?!
品尝,也是一种艺术
视听味触嗅——“五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可能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和体会方式。一位艺术家的朋友去世了,艺术家想请许多人帮助他怀念这位朋友。艺术家买了79.4公斤的有彩色包装纸包装的糖块,并将它们放在了展馆的一角。
糖纸闪着不同的色泽和光芒,吸引着观众驻足在它们身边,同时观众还被邀请带走一颗糖果。每一颗糖果被带走,就像是带走了逝去朋友的一部分,也像是多留下了一份思念。逝去的朋友一定是艺术家心爱的人,艺术家也一定特别欣慰能邀请到这么多人与他一起回忆朋友的往事。悼念,竟然也像糖果一样甜蜜。
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我”逝去了,留给朋友的也是这样的甜蜜味觉,这样的悼念,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些浪漫和美好?
我在这篇文章中只举了其中三件作品,和三种触动我的观看方式,不同的作品在这些不同的维度上,触动我的可以不是那些成熟的线条、精湛的构图、高级的颜色,反倒是一些巧妙却又触动心灵的情感和画面内容。
艺术作品,可以简单,也可以被付诸上无限的意义和内涵。下班后疲惫不堪的我们,能简单的看看这些作品,这些画,无形中好像会出现一些老朋友,默默的帮助我们化解了压力和疲惫。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的力量。
如果你是宝妈宝爸,想和小朋友一起阅读这本书,或者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如果您想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背景,推荐您到喜马拉雅app搜索并关注《儿童艺术启蒙课》,这套课程是后浪针对《儿童艺术大书》衍生打造的一套音频课程。有专业的老师,专业的引导方式,但可以是一段轻松的时光。
人生苦短,艺术,可以从快乐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