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读后感1000字
《大象无形》是一本由泽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无形》读后感(一):又翻出来看了一遍,仍觉是良心之作。
一直关注着国产推理这块领域,这本不是系列书,也是难得的国产推理良心之作,案件密集,环环相扣,以红衣男孩真实案例为切口,牵连出处心积虑的张网杀手,一口气看完非常硬核!而且其中的案例都感觉是有一些写实元素在里面的,作者这种表达方式很棒。
封面设计的想法很妙,但是可能有点点血腥,被我套上了书衣哈哈哈。
《大象无形》读后感(二):法术谜案
-----以法术杀人为噱头,十一起法术命案的真相是什么?凶手到底是谁?杀人动机又是什么?让大象为我们抽茧剥丝解开谜题!
巜大象无形》一部高智商犯罪小说,作者泽帆八年前无意中看了一个视频新闻,主持人用低沉的嗓音讲了一个男孩死在老屋内,被绳子捆绑吊挂在房梁,天庭扎针洞,身穿红衣,脚坠秤砣,用真实案件为原形,延伸出另外十起虚构命案。
大象娱乐记者,其貌不扬粗壮、黝黑、敦厚、隐忍、亮眼大耳,对气味物质嗅觉敏感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大象无形》读后感(三):我觉得没耽美
当对方成为冷漠世间唯一的温暖,性别就不重要了,这不是爱情,只是想被爱和想付出爱的渴望,是自己还能在苦难生活里多坚持一会的唯一理由,所以阿捷愿意把妈妈的钱和大象分享,看大象的笑容,但爸爸要抢钱的时候,却心灰意冷导致弑父,所以周宁愿制造谋杀自己的谋杀案,也不愿意杀掉那个睡觉中抱着他的纪灿。幸好阿雷醒悟的早,最后没让大象酿成大祸,不然这整本书都是玻璃渣。
最后想说,要不是我实在想看完这个故事,我都找不到这本书,作者大大也要在平时文章里推销一下自己的书哦(´-ω-`)。
《大象无形》读后感(四):给作者画像
通过这本书,我们也来给作者画个像:
1、作者书中提到了两个作家,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说明作者熟读过他们的作品,作者应该是文科出身的可能性比较大;
2、作者实名提到了几个地点,北京的知春路、广州的番禺、深圳、香港,武汉、湖北孝感云梦县、湖南郴州、云南昆明。但提的比较多的是北京、广州、揭阳、武汉,分析作者的家庭或者大学教育或者工作地点,必有其一。
3、作者有些语言,刚开始感觉很简短,有时候感觉是过份省略。想到可能作者在香港待过一段时间,看过香港出版的一些繁体书籍,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受其影响。但现在又突然觉得,如果作者家乡在广州或者揭阳,尤其是揭阳,感觉潮州话的影响更甚。
4、作者知道夏令时,且唯一提到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推断作者70-80年间生人。
哈哈
《大象无形》读后感(五):对峙
所谓案件,越不可理解的就越容易破案。正象很平凡的面孔不好记忆一样,平凡而无特征的犯罪案件才是真正难以破获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 18.《大象无形》by泽帆 观感:四颗星 这一场与人性之恶的博弈,大象已经准备好了,哪怕为此失去生命。 构思宏大细致,逻辑讲究,环环相扣,二人搭档,天才侦探与助手,像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翻版,也算是致敬了hhh。 小说语言简介,结构明了,可能也因为是由故事短篇集合起来,后期才构思成完整小说,有一点缺点就是整体性,在前中期时有点小混乱。 案件谜题密集,看起来很爽!侦探除了嗅觉超常此一之外,完全靠自生推理谜题案件。宿命的天才对决,犯罪大师从最开始便开始布局,连你破案迫使他认罪都可以让你从正义变为邪恶者。果真讲出了,看深渊恒久者,必被深渊吞噬的感觉~ 我和其他人看法不同的是,我觉得小说结尾恰恰是最棒的高潮。 以及一些案件踩的热点,让我觉得侦探小说的社会性又凸显了,就像科幻小说总是“预言”一样,悬疑推理在我这里,我觉得始终要为大家提供一点社会新闻悬案的破解爽快感,以及一定教育意义。
《大象无形》读后感(六):国内推理的小惊喜
以现实案件为原型,引出主线剧情,围绕主线延伸数个环环相扣、首尾关联案件,文风犹如纪实文学与卷宗体,每个案子背后人性之善恶复杂又颇有社会派推理的味道。作者穿插其中的一些“侦探概率学”,“遥相犯罪论”都很有趣,既给推理剧情增加依据,也顺带炫学一波。结尾又带有向电影七宗罪致敬的意味戛然而止,主角大象与幕后凶手的对决说不清谁输谁赢,谁善谁恶。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大象这个主角太过超能,后面暴怒反转有点生硬。惊喜的是“我”这个角色没有陷入华生式的面具化,结尾对凶手意图和湖边杀手案对大象推理的反推理都让人印象深刻。令人担忧是作者第一部作品就这么密集的点子和诡计设计,后续作品是否会后劲不足?拭目以待。
已收入豆列,欢迎大家关注,不定时点评推送自己读书心得豆列:杀人不难——我的kindle书单(悬疑为主,附赠评价) , 2人关注, 悬疑推理为主,偶尔带点其他类型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49203849/
《大象无形》读后感(七):到底哪一个选择更好?
最近一本让我很喜欢的书是泽帆的《大象无形》,很合胃口的推理小说,算下来林林总总看的推理小说也算不少了,阿加莎也看过了十多本,最喜欢《五只小猪》《罗杰疑案》,《帷幕》和《人性记录》也不错。小学就很熟悉的福尔摩斯几大精彩案件,东野圭吾算下来也有近十本了,排在前面的当然是耳熟能详的《恶意》《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湖畔》这本的构思也很喜欢,其他的就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能记住的。
有评价不错的国产推理也会看看,《乱神馆记之蝶梦》也是绝了。
至于为什么会对《大象无形》印象这么深刻,除了书里高潮迭起每个案件都提供新思路外,还有一种很刺激的设定:侦探最终也成了凶手的棋子,差点在凶手的迷魂阵下杀死自己一直想保护的人。
侦探为何沦落至此?
从所向披靡的吴行到力不从心的大象。
“我承认输了”
或许是当他专注在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方面,也就是胜负的时候,胜负也变得无比重要,以至于超越了他原本捍卫的正义,这可能就是他的“专注点幻觉”,当前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太过重要,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原本是什么样子。问题是当他以这种方式赢了之后,他真的会感觉更快乐吗?
引申到我们身上,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当我们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时候,未必会感到快乐和幸福,或者远没有自己期待中那么强烈的感觉。
电影《色戒》里堪布这么问弟子达世:
等到我们在未来的轮回里再次相遇时,我想听你告诉我答案:到底哪一个选择更好?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其中一个?
《大象无形》读后感(八):真实真实,还是真实
主角真名吴行,外号大象,本职工作是报社记者,特点是嗅觉灵敏,擅长图像记忆与推理。但全书其实是以“我”这个配角来叙述的,有点华生与福尔摩斯的感觉,优点是很有真实感,从读者角度更容易走进大象的内心。
故事有些烧脑,从一件诡异的凶杀案开始,死者被勒死后悬挂于屋内,死前身穿红色肚兜,用黑布蒙眼,脚底悬挂一枚秤砣….这个画面感就有些吓人了,在此之后中国各地开始出现一系列类似案件,“我”跟随大象便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破案过程。本书讲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每个案件都是不同的凶手完成的,但都有一个内在联系,都是被传销体系所影响的可怜人,也就是在国内其实不是很常见的模仿犯罪,大象的破案与推理便始终在一片巨大的黑幕下进行,这样即有破案的爽又有未知的困惑,非常抓眼球。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故事是在取材真实案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所以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更加深了恐怖的氛围,想象一下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凶杀案竟然真的出现过,怎能不让人寒毛直竖,仿佛在下一个没有路灯与监控的胡同就会突然窜出来一个人用双手狠狠的掐住你的脖子,一点一点感受不到呼吸….
本书的故事性很强,一环扣着一环,从结尾到开头是一个封闭的圆,并且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结局,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故事的可看性,更在破案过程中探讨一些社会现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或者情景在经过作者加工之后却有了惊悚之感,原来我们的底线已经变的如此之低。
具体到书中的杀人情节,作者设计出的用仪式和术法杀人,目的是为延长生命,并把五行等古典学说融入其中,使得犯罪现场竟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还有作者有时候会把案发现场的手绘简图直接贴出来,能让读者第一时间就明白为什么,也增加了非常强烈的现实存在感,好像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在真实记录一场连环杀人大案,刺激!
还有本书的书封设计是必须要提的,非常有创意,用报纸的形式将书中的主角和案新闻,非常有真实感和纪实感,即使不看书,单是看看装帧都能看两分种,透露了很多书中的故事情节,很有阅读的欲望,必须加分。
《大象无形》读后感(九):大象无形味道有形
近来读小说,总是觉着揪心,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或许和天气炎热有关吧。一个人的逻辑和思维在每一件事上都会有痕迹着落,一般人不会在意,而那些具备推理和刑侦的人,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再加上一些个人特有的本领,比如大象的嗅觉。
大象是外号,吴行是本名,嗅觉超人、极富推理能力的报社记者。从“红衣男孩”开始,六七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推开案件的迷雾。读《大象无形》,总觉得是一本纪实的文字,每一个案件都会在大脑里以画面的形式出现,或者自编自导一部没有资方的大电影。这或许跟第一眼看到的封面有关,很有报纸版面的感觉,开篇直接进入了案件描述,一点点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大象作为一个可以依靠嗅觉来分析推理痕迹的办案组“编外人员”,就像一个鲜活的人一样存在于读者的脑中,我是得时不时提醒自己这是小说啊。
挺喜欢番外里的大象,还在高中的大象。第一次因为一个女生动心,却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一只猫。短短的一个番外,我基本可以画出大象了,平头,穿着校服,做题时喜欢晃笔,作为班长的他为同学们安排各种活动,有条不紊,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宣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通知,有着好哥们和暗恋的女生,这是一部青春剧的开场,但这是《大象无形》,这些画面只是我的脑补而已,在跟随大象侦破了案件之后,年少时的大象不打一声招呼就出现了,大象后来养了一只猫,他会想起那个暑假自己用嗅觉侦破的事件吗?
关于小说案件,我想每个读者都会跟着情节时而觉得明畅,时而一筹莫展吧,每一个案件都可以单独来看,是一个案件又是环环相扣,一宗连环命案就这么来了。私自揣摩一下作者吧,是不是也像大象一样呢?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案件的描述比较恐怖,那是因为写的真啊,我倒没有觉得恐怖没有害怕,还真是跟着大象在破案来着,不过没有大象的推理能力和超人嗅觉,连他身边的小助理都赶不上,无妨,这本书成功地让我做了一次不拍电影的导演,脑中勾勒的画面是那么清晰,连主角的样貌都可以看见,每一宗案件的事发地点也像是就在哪个平行时空见过一样,过瘾。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部大电影。
《大象无形》读后感(十):恶意
什么是高智商的犯罪?
就像《金田一少年》中的高远遥一,不亲自下场,煽动他人成为自己的手中刀,执行自己的杀人计划。还有京极夏彦《络新妇之理》的幕后大boss织作茜,通过各种潜移默化间的影响,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沿着她布下的网前进,哪怕是睿智如京极堂本人也无力改变自己沦为网上棋子的必然。而《大象无形》中的幕后黑手“红鬼”无疑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
回到故事中,侦探大象,本名吴行,报社记者,一天,他在工作过程中遇见一件诡异凶杀案,死者死于绳缚窒息,死前身穿红色肚兜,用黑布蒙眼,脚底垂挂一枚秤砣。紧接着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出现多起类似案件……这一切激发出大象自身的侦探潜质,他和搭档就此开启了追凶征程。很明显看出第一个案件是以“重庆红衣男孩事件”为原型的改编,现实中虽然已经结案,但仍旧疑点重重,而作者泽帆则以此为引子,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同时也奠定了本书后续案件的恐怖基调。都是仪式感十足的犯罪手法,虽然也都抓到了凶手,可就是哪里有点不对劲,彼此间毫无干系的凶手们背后有一条若有似无的线在牵引。
阅毕最后一页你就会发现,从大象被这个案件吸引开始,就已经步入“红鬼”的网。其实无论是什么理由,夺取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罪大恶极,利用绝望之人成为自己的手中刀残害无辜,造成社会恐慌更是罪加一等,而这一切在“红鬼”眼中却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想要享受猫鼠游戏中胜利的快感,视生命为草芥,只是单纯地因为恶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想这么做。
而最大的陷阱差点让大象也沦为手中刀,一步步接近真相,一心想着将“红鬼”绳之于法,在拉锯战中,在心理战的攻势下,他险些迷失自我。但,邪不压正,不按照“蜘蛛网”的线路去前行,只跟着心中的正义,既然“红鬼”已然现身,那他绝对无处遁形、无路可逃。猜出“红鬼”的身份是一重考验,突破“红鬼”的心理暗示更是一重考验。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滋生黑暗,在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之下,很多人可能会突破人性的底线,走上犯罪之路。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有内心的正义,我始终相信,邪恶与黑暗永远无法战胜正义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