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精选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一本由[俄] 安德烈耶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个被绞死的人》精选点评:
●我读过的好几本俄国短篇小说集都有种开头几篇过于平淡,到中后篇目才开始爆发的赶脚,这本从《沉默》开始我就hold不住了,说实在的,题材和手法都不新,但读起来太带感了!
●鲁迅口中"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读起来却是猩红的炽热,似乎不是让人去经历悲剧,而是让悲剧蔓延渗透,紧贴人的皮肤,堵住人的口鼻。他善于用重复来抛出疑问,又从不给出答案。楚科夫斯基说安德列耶夫有种绝妙的能力,似乎他一旦描写什么,什么就变成人类命运的核心,变成所有狂喜和苦难的所在。早先零散读过《沉默》、《深渊》、《站台上》等短篇,这次印象最深是《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求索的空寂和《红笑》中杀戮的癔病。他把并不出奇的情节和主题转化为荒诞诡异的表达,把世界化为汹涌翻腾的单色,使人如泅泳般沉浸难逃脱。
●独特、病态、愤怒、可怕的感受力,怎么可能活得长呢?这样的作者出生死去都是为了他的作品。
●安德列耶夫文字的力量感真的太强,字里行间的生之苦痛、挣扎,对生活的理解几乎戳破书页,透过读者阅读的眼睛直击心灵。《墙》的诡异可怖,《七个被绞死的人》对死亡的解读,都太有力量了。俄罗斯作家为什么能写出某种本质性的,接近生活真相的东西呢?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有一个莫名的行为主体,祂总是心怀叵测,咝咝吐出恶气。《沉默》,痛不欲生的父亲,反复在意识里承受女儿的自杀,你说呀,你说呀,你说啊,而回答他的是沉默;《墙》,世界变成了囚禁麻风病患者的牢笼,壁垒森严,无法逃离;《瓦西里•非维伊斯基的一生》,苦难永远无尽头,希望注定逐一被打碎,孤立无援,周遭空旷,人对上苍的祈求得不到任何回应;《红笑》,疯狂和恐惧,谁是正义的作战者?一切通向自我毁灭;《七个被绞死的人》,七种人生,归宿却相同,审判有何公平可言?谁来审判,谁来听取告诉?安德烈耶夫对各种各样的死亡充满了兴趣,联想到他本人多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这些就像是从胸腔里掏出来的疼痛的文字,也让我的眼眶疼痛,心脏乱蹦。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无常,作者真是残酷,却也是大悲。
●精彩的短篇小说,俄罗斯文学总是贴近心灵,这个新译本译笔相对差一点。
●每个时代都有肤浅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深刻的人。肤浅的随风而去,深刻沉淀为灵魂的基石。据了解,这是安德烈耶夫小说系列的第一本,后面还会有三本。属于安德烈耶夫作品中文版最齐全的一个系列。期待中!!!
●至高的绝望。寻遍记忆也未能发现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像安德烈耶夫所写的一样,给予我冷彻骨髓的恐惧。我想,真正的恐怖并非来自于未知,而生活中的苦难,那些只看一眼就会发疯的真相,才是最令人胆寒的。安德烈耶夫不仅去看了,而且一直凝视着,直到双眼渗出血光……很多段落的修辞犹如噩梦所见。在《红笑》一篇,漫无终日的战场上,痛苦也随之失去了界限,硝烟味逐渐被人们精神中的恐惧与绝望所吸纳,直到崩溃:「现在我才明白,战争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杀人——把聪明的、狡猾的、奸诈的、比最凶猛的野兽不知有趣多少的人们打死——是一种古老又原始的享乐。把别人的生命永远剥夺了——这真是妙极了,就好比拿星星当网球来耍。」《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在阅读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作者的绝望之中始终带着面向笔下人物的关切与无奈。
●361
●深刻
《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一):短评字数不够写在这边
隔了很久才把这本书读完。所幸是短篇小说集,所以不像长篇一样,相隔太久再拿起来就得从头来过。
印象最深的是神父那篇。明明是非常努力、全身心投入到信仰的神父,偏生命途多舛,没有得到过上帝的眷顾。身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他却不曾被上帝所救赎,这难道不是很可笑的吗?
七个被绞死的人也很喜欢。这篇重点阐述了七种生命观,不同的人对待生命的方式,人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爱世界。临死之前,每个人都在牢房里有过不小的思想斗争,或者想开了一件事。赴死的途中,跟春游也没什么区别。当七条人命陨落,春雪依旧。时间总是个圈,人类在圆圈里游走,自以为掌握了命运,但对自然来说,一切都是微不足道了。然而,人们要因此放弃吗?倒也不尽然。回到开头,这篇是安德烈耶夫献给托尔斯泰的,所以最终的主题还是爱,不同的人爱的方式不同。而什么才是伟大的爱呢?可能跟伟大的秘密——死亡,分不开吧。不到最后一刻没有数着手指头过日子,大概会一直在时间里打转。
安德烈耶夫的感受力太强了,精妙的譬喻、或诡谲或清新的环境描写、细致到将心一掌剖开的心理描写,无不诉说着他的体悟。写作能力太强了,翻译也很好!
《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二):细致的心理描叙,画面感又极强
这本书也是在公园的自助借书厅里面借来看的,是老婆大人替我选的。
断断续续看了一两个月才拿过去还了,并不是难看或是我觉得难看才看了这么久,刚开始看了一会确实觉得有点难嚼,不知道是人名的问题还是翻译过来的文字的问题,或是时代比较久远的问题,应该是自己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吧?
后面再接着看,突然感觉像被打通了任督六脉,而且是很莫名其妙地的那种,菜还是那道菜,看上去那么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卖相不好,刚开始嚼起来还有些费劲,但是吃到嘴里会从低处涌上来一点一点的回味,停下筷子又会马上想念,恨不得马上又开始。
不管是失去女儿的父亲,战场上的士兵还是行刑前的囚犯,读起来都是那么有画面感,让我感同身受,心惊肉跳,冷汗淋漓。不知道是自己看得太投入还是作家文字描叙得太好。
其他的革命啊人民啊之类的深刻的道理我就没有很好的理解领悟了,只能发表以上这些比较肤浅表面的个人感想了。
《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三):疯癫、死亡与希望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安德烈耶夫的小说合集,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出身高贵的颓废派作家来说--我是卑鄙的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主义的继承者来说--我又是可疑的象征主义作家。”“巴尔加莫特和加拉西卡”和“车站”,描写了小人物的温情,“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描写了人生的苦难和虔诚宗教的归宿,“红笑”则用象征的手法,对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的摧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控诉,“七个被绞死的人”刻画了面对死亡人们的心理百态,而“墙”则对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最歇斯底里的呐喊……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基本都是描写的人的苦难和悲欢离合,非常厚重和压抑,写作手法夸张,文笔优美,尤其是人的内心思想的刻画极为深刻,让人直面心灵的深渊。鲁迅对其评价为“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安德烈耶夫)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安德烈耶夫的小说,从人的内心深处发出最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控诉,让读者感到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黑暗,虽然他反对战争、对革命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可以看出,他对底层人民仍抱有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同时对社会向好的变革抱有深切的希望。
《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四):《沉默》篇
父亲足够理智聪明到思考女儿遗体脸上的伤疤由来和经火车碾压而完整保留的头颅,却足够愚蠢到认为把女儿的宝贝金丝雀留下来就表明女儿还活着。父亲足够爱女儿到细密地看她遗照和在女儿坟头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却足够恨她到在她生前对她毫无耐心极尽冷酷和讥讽。父亲足够关心女儿到他不想让她去阴森可怕的城市,想让她一直在自己庇护下成长,却足够不关心女儿到从不主动聊天对话并且在葬礼上只想着自己的尊严。 母亲是深爱女儿和丈夫的,但要么张口就是责备要么缄默无言。她想逃离这压抑生活但听到女儿死讯却四肢瘫痪,只能永世待在自己的黑暗里不见天日。 神父作为当地与上帝对话的人时刻维持自己神圣形象,面具戴久了也不分场合地作着上帝的使者,成为无私公正克己的法庭,此处也可看出宗教一些严苛教义对人性的束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一连串的责问和乞求女儿的“你说呀!”,仿佛她是教会里前来祷告的人,仿佛那句话可以按下她话匣子的按钮,然后她一五一十讲述她独自冒险去城市里的经历,讲述她多愁善感细腻的少女内心,仿佛她说了他们就会认真倾听。但实际上她似乎也说了点,父母找她的那天晚上,她从床上坐起来微笑着说了一点然而神父却不记得女儿到底说了些什么,只留下一片茫然模糊。女儿身亡后,当神父与沉默的妻子的单向对话时,他变成了一头低吟吼叫的困兽,作彻底陷入虚无的垂死挣扎,他把死亡责任丢给自杀的女儿身上,但实际上他捶胸顿足于自己束手无策,无论在女儿生前或生后他依旧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女儿开口说话。之后神父去了女儿房间和墓地,终于能做到在语言表达上勉强放下威严架子的父亲收到女儿沉重的虚空答复。 短篇结尾重新细致描写母亲神态,与最开始的刻画进行对照,犹如看了场虚无主义的悲剧电影。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阴郁是《七个被绞杀的人》带给读者的感受,本短篇选自这本书。其余篇目也都格外漂亮,其实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篇,而是叫《墙》的一篇,在即将结束写这篇分享时才想起来,那就以后再写吧~
《七个被绞死的人》读后感(五):《在地下室里》选读
他因为酗酒,丢掉了饭碗,失去了亲戚朋友,只好搬到地下室里,同小偷、妓女们住在一起,靠变卖最后的一点东西度日。 劳累的工作、内心的痛苦和伏特加酒,把他折磨得气息奄奄,全身没有一丝血色。死神已经像一只白天闭目养神、一到夜里就目光炯炯的灰色猛禽,紧紧守伺着他。死神白天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晚上就悄悄地出来,久久地坐在他的床头,安安静静地、耐心地、顽强地坐着,直等到天明。拂晓最初一点亮光出现时,他就从被子下探出头来,脸色死白,一双眼睛像是受了伤害的野兽。房间里空空荡荡的,但他不像其他人,他不相信这种骗人的空虚。他疑虑重重地张望着各个角落,机灵地猛然朝背后瞥一眼,然后才用胳膊支起身子,仔细地、久久地凝视着那夜怎样随着黑暗渐渐地消散。而在这时,他看到了别的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东西:一个灰色的、形态模糊的庞然大物摇摇晃晃地出现在他眼前,令人毛骨悚然。这是一个透明的庞然大物,笼罩了整个房间,它体内的一切仿佛只隔着层玻璃墙,毕露无遗。然而,现在他并不怕它,它正在离去,留下了冷彻骨髓的足迹。它要到下一个夜晚才来呢。 他又迷迷糊糊睡着了一会儿,做的梦荒诞而可怕。他梦见房间里一片煞白,白色的地板和白色的墙壁都被白光照得亮晶晶的,一条黑漆漆的蛇正从门缝里游进来。这蛇游着,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好像是在窃笑;它把又尖又扁的头贴到地板上,扭曲着身子,接着很快就游走,不知钻到哪儿去了,后来门缝中又露出蛇的扁平的黑鼻子,蛇身像一根黑色的条带伸展在地上。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又消失。有一次,他在梦中见到一件叫人开心的东西,于是笑了起来;但那笑声很古怪,又像是被压抑的号哭,又像是体内深处的某个地方在笑,又像是人已死去,躯壳已不能动弹,可灵魂却还在哭泣,叫人听了毛骨悚然。 渐渐地,他终于苏醒过来,听到了正在诞生的白昼的声音:过路人嘶哑的谈话声,远处开门的吱嘎声,看院人的扫帚扫除窗台上积雪的沙沙声,总之,他听到了大城市清晨醒来时的那种模糊不清的嘈杂声。而这时他最害怕的那件事也随之到来了:他无情地、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新的一天又要开始,自己过一会儿就得起身去为生活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毫无胜利之望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