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100字
《重新设计生命》是一本由[英]约翰·帕林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一):生命源自于生命?或化学
075|101,《重新设计生命》。
继CCR5事件之后,我对Crispr-Cas9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有一本George Church的《再创世纪》在来的路上。
有必要为圈友科普一下Crispr-Cas9技术,实则就是DNA层面上的剪刀,通过向导RNA(一段单链分子,可以理解为识别码)进行“精准”识别基因组的某段片段,然后Cas9就剪掉。因为细胞内有DNA修补功能,要么连接起来,要么同源重组修改原有或插入基因片段(把想要DNA片段戴在身边即可)。
本书好处在于笔者有扎实的生命科学知识,全面阐述了基因工程技术的演化及基因编辑技术的演化。以至于我看完前三章,大呼“Crispr-Cas9技术”(要改哪里就哪里,还是十分便宜)真的有可能成为类似PCR技术的底层技术,无论在科学探索还是临床应用上会有极其广泛的价值。
如果,Crispr-Cas9技术能实现多位置、高通量、并行及按需激活/关闭的话,将为生命科学带来全新的变革。
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杨璐菡(George Church得意门生,四川女娃,北大高材生)牵头的长在猪身上的类人腰子,多少人等待着肾源?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二):设计生命不再是天方夜谭
基因组编辑技术现在无疑是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你想想看,如果生活可以像电脑里的文件一样修改和编辑,你会作何感想?如何我们只需要对生物的遗传密码稍微改动一下,而生物的特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就真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会变得使我们无法辨识,或是看到它惊恐不已。
自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后,基因组技术突飞猛进。先是基因组测序,后是基因组编辑。基因组测序相当于“读懂生命密码”,而基因组编辑简直就是“编写生命密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造生命甚至设计生命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在这本《重新设计生命》中,本书作者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教授对新兴的编辑科学进行非常精彩的介绍。作者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其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这项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基因组编辑的“剪刀”——CRISPR/CAS9,这把“剪刀”构成简单、编辑效率高且容易操作,成为基因组编辑过程炙手可热的工具。在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张锋看来,CRISPR/CAS9已经对生物学研究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经足以改变世界。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今,它正掀起一场革命,这条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
但是这项技术引发的伦理学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如何防止这项技术被用来制造新型致命病毒?万一人工生命体如果逃出实验室、占领地球该怎么办?科学家制造新的突变动物建立人类模型时,我们也会面临这种突变动物的权利问题。如果研究者制造出转的灵长类动物来研究人类大脑,会不会带来《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那样的结局?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天方夜谭。但这些问题的确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须真实面对的。
���$^Nٛ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三):基因的思考
从传统社会的医疗技术到近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认知在不断地进步。基因的提出和染色体的发现,将人们对生命的探索进行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作为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全部信息的基因,拥有者谜一样的追求,可以说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作者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约翰·帕林顿,他在这本基因组编辑的科普图书中,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向读者介绍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研究,发展历程以及基因对多种行业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如农业、医疗等等。
近年来,从克隆技术多利羊的出现,到基因突变,转基因农作物,太空育种等基因工程应用的领域广泛,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始用于白血病、艾滋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基因工程在道路的发展上似乎进步很大,这对于部分国家科研人员来说,是值得惊人的进步,但由于涉及到伦理等角度的问题,对大众来说,基因工程的面纱似乎从未真正的揭露下来。“伟大的事情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实现,但有些事情是人类不想看到的,大部分公众还不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转基因大豆对人体的影响讨论闹得纷纷扬扬,到克隆人体细胞、组织等带来怎样的影响,没有人能真正的真实的表达,人类会不会拥有改写生命的能力,将是一个未知。
当下的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已经凸显,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要把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用于人类,那么全面了解这项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自然界中,环境自然地选择,产生突变体,到人类有意识的去创造条件,让基因产生突变,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从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遗传规律,到临床医学的基因组编辑疗法,虽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新型的基因疗法让人备受鼓舞。图书中从方方面面的研究和实例中,让读者的阅读时充满兴致,不仅讨论了克隆等再生生命的问题,也对心理及安全性等问题做出了解说,基因或许可以重建生命,但人的精神的问题或许尚未解决。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四):设计生命
《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近年来在国际上,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始用于白血病、艾滋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我国“十三五”发展计划将重点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基因编辑技术逐渐的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为我们人类所用,从袁隆平培育水稻的自然转基因,到现在小孩子打的疫苗的人工转基因,基因编辑已经在我们身边了。 作者从人类最初的基因工程研究开始,全面讲述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在基因组编辑的过程中,找到一把自带“导航系统”的“基因剪刀”至关重要。这把刀关乎着人类对于基因的改变与利用,以后我们在生孩子之前,会不会可以自己设计孩子以后的样貌呢?如果我们中国人设计的后代,有一头黄色的头发,一双蓝色的眼睛,那这个孩子还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呢?基因编辑技术,也会为我们带来伦理上的问题。近两年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心态是,慎重推广,甚至是不支持,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性的,我们吃了转基因食品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下一代,下下一代,子孙后代们不会有问题吧?毕竟基因编辑技术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对于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只能说是初窥门径。这给我们带来了健康上的问题。 即使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大力发展,深入研究,我们要慢慢的推广基因编辑技术的成果,不能操之过急。基因编辑是一个大趋势,它关乎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它就会让我们远离疾病,健康长寿。 我们正在走向成为上帝的路上,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就可以设计生命了,技术的发展应该以造福人类为前提,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人类走在了生存和毁灭的边缘,会不会像电影和小说里那样,用人的基因和兽的基因杂交出现怪物呢?每次有这样的新闻,我们只能以人类道德伦理来谴责,没有什么法律能去约束这种行为。 我们研究基因编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个人感觉基因编辑技术还没有成熟,就已经推广了,正方反方各有各的观点,我感觉这个技术不成熟是因为,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为我们大众详细的介绍这个技术在应用中会出现的问题及后果,也没有为我们介绍他的好处。默默无闻的推广,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经过基因编辑后的东西。 如果我们真的要把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用于人类,那么全面了解这项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决定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否真的应该开启人类设计生命的新纪元。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五):生命的奇妙
地球已经生存了几十亿年,任何至今存在的东西都存在着演变史,而历史这东西关键还是看人怎么写它。这本《重新设计生命: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改变世界》仿佛又把我带回了高中的课本当中,可这个问题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而且也很少有人会想去了解它。作者的文字也很生动,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纪录片即视感。我们的生活与基因息息相关,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它不仅仅能够传递也能够被改变,没了它就没我我们,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们当然有必要了解一下。
基因有着十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什么类别的生物都是如此。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基因的编辑话题,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之多影响生活的地方,呈现出如今的状态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奇迹,并且它还将继续进化。这个过程并不慢,可以看出物竞天择是多么的残酷,最终留下的都是精品。
从大爆炸开始,世界上产生了简单的生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体不断进化,后来就进化出了不同的物种,人类当然就是最幸运的那一类,最终进化成了具有文化传承的种族。所有动物都有能力生存下去,就连细菌都有求生欲,可是人类却能创造很多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还能创造出很多意识上的产物。所以说人类的进化并不仅仅是依靠环境的原因,如果只是为了生活根本没必要去创造,那么既然有着创造能力,那就说明先天的基因在这点上就输给了大脑。可是要说到自私,无非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在很久之前可能是基因占有着主导权,而如此之快的进化似的一切都变得有可能。
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没了解过的人来说可能认为会很难,其实了解了生物体的工作机能和原理之后,就能够很快推导出来。对于生物的进化来说,还是很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大脑能够创造出思维层次,也就是说不存在实体的东西来,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了。对于这点而言,可能真的很难找到规律,所以说将来人类会进化,但是会进化到什么程度,还有它的速度等等,这都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一直在说思想的自由等等,真的是我们想自由就自由吗,难道不是因人而异或者是因基因而异吗?这也是本书探讨的主旨,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我们需要做出的改变显得更加有趣。基本可以把神经系统的形成与运作抽象地描述出来,就像是这些神经元在进化的时候也有着自己的意识。这里的意识就是对于周身环境的适应,可以说存在着外界带来的被动性,也有着神经系统的主动性。
作者写作的领域也很广,所以才能够把文字写的生动自然,关于他的专业经历在网上都是可以查得到的,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具有官方性的。尽管如此作者还是没有在书中把一切答案都给得太过明确,因为有些东西就是未知的需要继续探索,这也无疑增添了我们的兴趣,这才是一本好的著作。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六):基因技术的伟大
自从人类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由来,探索物种的起源,这些未解之谜将伴随人类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认识生物已经从细胞层面跨越到基因层面,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生命的密码,但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需要我们去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并且在探索的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争论,比如伦理道德等。 《重新设计生命》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讲述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及未来的发展。全书以我们身边的实例作为开端,讲述了我们身边的宠物狗是如何从狼转变为狗的,其中包括了自然的选择,人类和早期狗的先祖——狼,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现在亲密的关系的。全书以此开篇首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感,让一篇基因科普类的书籍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当你读完全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将这一思想贯穿整本书。基因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际例子,例如在讲述狗的来源后,又讲述了猫的进化,生物育种疾病的治疗等等。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惊叹于基因技术的发现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让我们认识到了生物遗传表达的奥秘,也看到了基因技术在治疗某些疾病的巨大前景,它将更好的造福人类。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基因技术飞速发展中所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比如基因技术如果被滥用会不会出现克隆人,会不会出现无敌一般存在的类似超人或钢铁侠一样,那对于人类来说恐怕是一场灾难,我们将亲手毁掉我们居住的家园。因此对于基因技术的两面性我们要从源头进行监控,把造福人类的基因技术真正应用在需要的方面。 《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科普书籍,但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要想完全理解其中所讲的基因的重组、表达、编辑等问题恐怕要下大力气。虽然作者都是以实例作为切入点,并且还插入了很多帮助读者理解的插图,但读起来依然吃力。这本书恐怕大多数人读起来似懂非懂,书中讲解了很多专业的名词,虽然有注释,但理解起来还是不容易的,作为科普也是给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科普,如果作为儿童读物就不是太合适了,深度太深。 看的出来作者想把他所知道的关于基因的一切都讲述给我们,作者也是下了大工夫去写这本书的,书中的注释就有好几十页。全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只是涉及到专业知识时有些难理解,但这就是读者与基因研究人员的差距吧,毕竟术业有专攻,一下子明白所有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了。虽然科普类的书不是特别受读者的欢迎,但是这本《重新设计生命》探寻了生命的本源,探讨了我们从哪里来,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的问题,涉及我们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未来,甚至是地球今后的样子。作为科普读物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无论粗读还是精读你都会有所收获的。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七):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改造包括许多方面,过去我们通过驯化动物来获得野生物种,如把野猪驯化成家猪等;世界上的粮食也都来源于“草”的变种。人们通过这些动植物的育种尽可能获得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现如今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对农牧民增收意义重大;对抗生素、抗体、疫苗等生产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诊断和治疗用医药产品;通过合适的工具去定点修复人类自身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说是“人定胜天”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操作都涉及到基因组的改造或编辑。
在这本《重新设计生命--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改变世界》的书,是由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所著,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著作。作者从人类最初的基因工程研究开始,全面讲述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一提起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著作时,普通人总是很容易被那些难懂的学术语言以及一连串看不懂的数字符号等给吓倒了,但是这本书却是出乎意料的通俗易懂,作者不会给你讲太多那些你看不懂的学术性研究算式。约翰·帕林顿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懂得讲故事的科学家,你总会被他语言所着迷,有时他会引用神话或名著里的故事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他想要阐述的观点。作为科普性书籍,这本书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认识,以期实现为读者提供本领域的更多知识和正确的认识。
基因组编辑技术就像是人工智能一样,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我们不知道将来的某一天它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那个时候的人类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智商高超的人,不会有任何疾病的恐慌,因为通过基因,我们可以把坏的东西去掉,把好的东西改造得更好,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像小姑娘任人们去打扮它吗?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八):先了解,再批判
前阵子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给我带来的冲击始终没有减退。
我当时的思考,可以戳这里~~《今日离奇科幻,明日冷酷现实》
所以我一直也在留心,关于比较官方地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的书籍。
虽然,我很清楚,更多行为可能和可怕进展未必见光;但至少我下次看社会新闻的时候,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
这本书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作者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研究的专家,非常深入浅出,以残留的高中生物知识水平消化起来,没有问题,而且也不晦涩,生动地介绍了很多新奇的技术。
至少通过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谨慎对待基因编辑后的物种:
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十几万年的时间,才有了这些改变;人类接触并高速发展基因技术也不过十几年。除了伦理道德上的讨论外,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出于我们需要,修改增加的新的基因,在新的物种上会不会爆发严重的问题。这些基因可能会引发的病毒之类的问题,也许在物种进化中已经被原有的宿主所适应,不会表现出来;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能保证,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新的宿主,嵌入一个新的基因,他们依然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表现。
我们干涉我们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的出发点,我还能理解。但是更多的先有公布在书里的基因技术尝试,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很多不必要方面的方便和需求:很多基因改造,显得特别莫名其妙,多此一举:
比如,改造苹果,让它不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变黑——你是愿意吃下转基因苹果,还是快点吃完它们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喜欢人造的蓝色的玫瑰?专门只涨肌肉和精瘦肉的牛,羊,猪。。。。
推荐大家阅读,我们只有了解,才能做出更精准地判断和批判。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九):揭秘基因改造
过去,普罗大众熟悉的基因改造通常出现在科幻电影和小说中的桥段,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基因加以编辑、修改,从而组合出需要的新特征,创造出全新的“生命体”。而现在,人们最常听到的是“转基因食品”,玉米、大豆、番茄等等很多农作物、水果都被贴上了“转基因”标签,多少变得有点令人望而生畏。 那么,人类的基因革命究竟进行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对基因改造的成果又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重新设计生命》一书从人类最初的基因工程研究开始,全面讲述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如果你是一个对人类生命进化存有浓厚兴趣的人,不妨翻开这本书来探秘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进程。
作者约翰·帕林顿从自然产生的突变体开始引入主题,首先讲解了人类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猫和狗自发基因突变的历史,进而解释了19世纪末开始创立的遗传学,其研究对象“突变体”,在科学术语中,指的仅仅是“因DNA改变而产生新性状的生物”。至于这种突变体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在没有全面了解基因组编辑这项技术之前,其实是很难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的。 正如我们都可以想象的,生物科技、基因工程、遗传学这些内容对于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的普通大众来说并不是容易完全理解的,所以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入了相关内容,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看到的实例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配以图表进行详细的解释,做到了既不失专业又尽可能通俗易懂。 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光遗传学和基因剪刀的运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神经科学家的研究之中。例如,全世界有几千家实验室都在用光遗传学进一步理解哺乳动物大脑中复杂的线路和心理疾病的基础,包括成瘾、抑郁症、帕金森症、自闭症、痛风和中风。而15-20年前,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而光遗传学还在进步,这是更加令人期待的改变历程。 而我们通常认为会危害人类健康的转基因作物,其实也有“造福桑梓”的一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黄金大米”的出现,基因工程使它能够提供维生素A,来抵御发展中国家儿童的色盲和其他疾病。这类发现也使得环保人士、反转基因作物运动的发起人为此公开道歉,因为“对于为挨饿的人提供救命维生素的新一代转基因产品,我们没有道理再继续反对下去”。
当然,把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农业、医疗、生命科学中的实例还远远不止这些。白血病、艾滋病的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以及我们所期待的器官复制、培养、生殖细胞修改等等,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早已远超想象。尽管这项技术还存在着各种难以突破的难题,但它们确实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的问题。
正如作者所言,面对基因组编辑技术,面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应该在一场深远的、建立在科学原理充分知情的公众辩论中去讨论它们。《重新涉及生命》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起点。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十):基因技术能让生命从心所欲么?
十多年前有一部美剧《英雄》,里面有一群具有各种神奇超能力的人。正派的皮特,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能自动学会别人的超能力。反派的塞拉,善于给大脑“动手术”,总是照猫画虎根据别人的大脑来“改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学会新的超能力。塞拉的做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基因改造。
从剧本设定来讲,皮特的学习能力来自天然,是种天赋,而塞拉的改变出于后天人为,是一种人造。不管是天然还是人造,这种想要拥有超能力的渴望,反应的都是人类试图突破自然生命限制的终极追求。
基因技术能帮人类实现这种追求么?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约翰·帕林顿在《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里全面介绍了基因组编辑技术,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技术上走了多远,基因技术的应用又有哪些顾虑。
基因里记录的是生命的密码。解开基因密码,甚至去改变基因密码,本身就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神圣感,因为当其他科学努力去理解自然的时候,基因科学是在尝试操控自然,是在对生命的可能性做手术。基因手术让人类能够扮演上帝的角色,拿着一把“基因剪刀”,运用“基因打靶”、“敲入”和“敲出”基因等技术,在生命的设计图上做精确的剪裁,创造出更好的或者更完美的生命。
这种设想听起来让人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人类有机会弥补一些生命的缺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为人类造福;害怕的是,这种力量过于强大,该如何设限、如何阻止这项技术被用于自私的个人目的,把技术限定在安全范围内?这是个难题。
如果运用基因技术去治愈一些先天缺陷引起的严重疾病,多数人从道德和感情方面都能够理解和支持。那如果有人想用基因技术变美、变聪明甚至用克隆产物去谋私利呢?只怕闸门一旦放开,就会造成无法想象的恶果。
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始终比较谨慎。因为基因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背负了伦理道德的包袱。科学技术可以只回答“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伦理道德却要回答“该不该去做”的问题。“环保猪”、“超级三文鱼”在科学上是成功的案例,但人们始终不能坦然接受“人造生命”的大量应用。
即使有一天,基因技术能够强大到允许人“随心所欲”地“定制”自己的“完美下一代”,只怕也没人敢轻易去尝试。这样的“随心所欲”实在让人恐惧。在没有确定好应用基因技术的安全边界之前,人们还是宁肯不要去尝试。
在《重新设计生命》的后几章里,对基因组编辑技术有着领先认识的约翰·帕林顿也反复强调,很多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天才,他们的成功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影响力会产生更主要的作用。所以,不要过度迷信先天基因,也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先天基因上。
如果把基因技术“克制地”应用在治疗医学上的疑难杂症方面,相信多数人会“谨慎地”支持。比如在2015年,基因技术就治愈了一个英国婴儿的白血病,挽救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这次尝试的结果是美好的,过程其实充满了风险,毕竟基因科学领域还有太多的未知。但生命毕竟不是一台机器,不能指望依赖基因技术去修复所有疑难问题。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应该始终约束基因技术的方向。
再回到《英雄》的故事。塞拉痴迷于“改造”自己的大脑,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超越自然的能力就像“魔戒”一样,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原本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人,遇到了“魔戒”,也难免生出贪欲。所以,对于基因技术的研究,再谨慎都不过分。
2018.08.29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