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剩下来的孩子》是一本由[美] 莉安侬·纳文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一):珍惜眼前人
当你因为失去太阳而伤心流泪,那么你很快也将失去群星。看完这本书后就想起了泰戈尔的这句诗,书中的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崩溃、难过,陷入失望与绝望的漩涡中,而她却忽略了幸存下来的小儿子。逝者已逝,再多的难过与悲伤只会徒增活下来人的沉痛,倒不如努力去爱护身边的人,珍惜还能抓得住看得见的眼前人。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二):剩下来的不能是孩子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爸爸,妈妈,还有藏在衣柜里的我。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无论何时,我总是需要你。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孩子,最怕的不是爸妈不爱自己,而是爸妈不理自己。爱不仅让我们心生羁绊,更让我们彼此守护。强力安利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想。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三):愿内心善良坚强,愿世界和平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需要你。 很现实的小说,查了一下,美国在二月份时,今年的校园枪击案就以超过20起。这篇小说以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展开,六岁的主人公扎克在这次事件中是去了十岁的“天才而完美”的哥哥。时间发生后,母亲忙着复仇,父亲被牵扯出一段感情问题,无人关心的小扎克便成了剩下来的孩子。整个家庭陷入了悲伤绝望还有愤怒之中。是小扎克的努力,带父母走出阴霾。 小扎克曾经问爸爸:“有的时候,你会不会希望死的是我?就是说 不是安迪,而是我?你会不会希望现在家里的是安迪而不是我?”看到这句话,瞬间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台剧《如朕亲临》,在双胞胎哥哥去世后一直以哥哥的名义活下去,因为哥哥是大家眼里的优秀孩子,从而一直扮演的别人生活来讨好父母。六岁的小扎克这样想,真的很让人心疼。家里的大人自顾不暇,没空顾及剩下的扎克,扎克还那么努力的化解家人的仇恨和矛盾,帮这个家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此作虽为作者的处女座,但是主人公扎克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入微,生动还原了一个遭遇事故之后的小男孩的形象。心理活动也值得赞。 痛并治愈着。值得一看。 愿世界和平。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内容全在纸上了,但豆瓣说要至少140个字,我也很无奈呀各位看官见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五):想要继续生活只能选择和解吗
大概是去年十月看的吧,看了两天没看完有事就走了。昨晚在抽屉里发现就又拿出来看了,隔了大半年再看内容也依然记得。 10岁的哥哥安迪在枪击案中死亡,妈妈四处奔走想要为安迪讨回公道,惩治枪手的父亲查理,6岁的弟弟扎克受到惊吓出现应激反应,爸爸也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 小说以扎克的视角讲述故事,安迪死后扎克变成剩下来的孩子,家里经历惨痛的悲剧大家都无暇顾及他。 6岁的扎克独自藏在安迪的衣柜间里,和安迪说话给安迪读书,在衣柜间里画下心情画纸。他和安迪一起探险,按照书里的方法一起寻找幸福的秘密。 故事书里杰克和安妮想要让梅林快乐,所以找出幸福的四个秘密。扎克想要让家人快乐,便一个一个尝试。 ①注意身边自然中的微小事物 ②保持好奇心 ③感同身受 ④去照顾需要你的人 扎克用自己的善良关心家人朋友,想要让妈妈高兴,想要家里的“暴风雨”少一点,不想妈妈把查理送进监狱。作者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内心,很让人感动和心疼。 看书的过程大概就是一边看一边静静地流泪。枪击案发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评判对错很难。小说最后一直想要讨回公道的妈妈放弃了复仇,搬出去住的爸爸也回到家。生活还是要继续,虽然痛心安迪的离世,可大家还是要继续生活。 凶手伏法,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也不会消失。事件热度会散去,其他人会逐渐淡忘,可那些伤痛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小说中最后是和解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家庭也会和解吧。无能为力只能和自己和解?不知道,也想不到,只希望生活中大家都平平安安。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六):爱 无处不需
一场校园枪击案毁了很多家庭,扎克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哥哥安迪。父母亲人都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尤其是妈妈,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根本无法估计到扎克的情绪。但是扎克也只这场枪击案的受害者,他虽然有幸逃脱,但是身心都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每夜都在做噩梦,他非常需要妈妈的关心和爱,但此时妈妈的世界中已经装不下他,妈妈一心想着如何为哥哥安迪报仇,让扎克一度认为妈妈并不爱他甚至怀疑妈妈想死去的是不是安迪而是扎克自己。但是扎克用自己的方式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帮助自己走出痛苦,并带着妈妈和凶手的爸爸一起走向新的生活。扎克那种为什么死的不是我感觉真的好令人心疼,他是一个很小的孩子,这场灾难在他看来不只失去了哥哥甚至失去了妈妈,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甚至顾不上他,让他非常没有安全感,幼小的心灵独自忍受着无助的痛苦。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的世界没有仇恨,也不理解妈妈的仇恨,明明杀人的是儿子为什么要去折磨儿子的父母,他们的儿子也死了,他们也沉浸在痛苦中,但是他们还在忍受身边社会人对他们的指责,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儿子的所作所为把他们的生活彻底毁了,所以他们也是受害者,也需要爱(我并非白莲花,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开始爸爸会和他谈话沟通,可以和爸爸讲述自己的秘密,带爸爸去他的秘密花园。但是有一天爸爸也离开了,枪击案的另外一个受害者也是爸爸情人的孩子,是爸爸和邻居的孩子,是妈妈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没想到就在身边。爸爸的离开无疑又是另一个打击,但是扎克一直在读一本书,关于寻找幸福的书,他按照书里的方式去寻找幸福,最终也找到了,妈妈从悲伤中走出来了,虽然爸爸没有回来但是他相信爸爸是爱他的,凶手的父母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妈妈的原谅并开始新生活。爱无处不在,爱无处不需,有爱的地方就有幸福。希望我们都能找到爱,得到幸福。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七):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不论何时何地,我都需要你。
无聊的时候随手挑的一本书,这种时候其实哪本书都是一样的,不过打发时间罢了。
没有书序。开头有几页不连贯的小插画,完全不知所云。看完小说后便恍然大悟了。
扎克,一个温暖的孩子。他的妈妈(梅丽莎)优雅美丽,爸爸(吉姆)温柔顾家,哥哥(安迪)聪明且对运动很在行。他们会在家里开part,会去看安迪的曲棍球比赛…十分的幸福。
但是这一切都在一场校园枪击案之后破灭,扎克在枪难中幸存而安迪却不幸丧生。
从那天起,他们就变了。妈妈伤心过度而住院再到后来一心想着复仇。和其他受害者组成联盟,每天忙于采访和接电话。爸爸忙碌于工作,和妈妈的争吵也变多了。
扎克开始躲进安迪的衣柜里,这是他的秘密基地。他在里面画心情画纸,希望能把复杂的心情分开使它们变得单一;他在里面念书给安迪听并且寻找幸福的秘密,他希望家人能重获幸福。
他找到幸福的第一个秘密——发现身边细小的事物。爸爸不在家他想跟妈妈分享,而妈妈却一直在接
电话。
他找到幸福的第二个秘密——好奇,可是当他抱着好奇心参加了受难家属的采访,却发了脾气。
他和爸爸找到了幸福的第三个秘密——感同身受,他觉得妈妈应该跟凶手的父母(查理夫妇)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的儿子也死了(凶手在警察来的时候自杀了)。妈妈无法接受甚至情绪更加激动。
第四个秘密——照顾需要你的人,这是他们一家一起找到的。在妈妈联系律师要把查理告上法庭时,扎克决定去找查理让他和妈妈好好谈谈。于是他就行动起来去安迪的墓地等查理(新闻上有说查理每晚都会去墓地)。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次行动也改变了妈妈的态度,她决定原谅查理夫妇。后来他们一起读完这个秘密。
扎克真是上天派的的天使,大人在悲痛中迷失自我中治愈了大家。一家人又重获幸福。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八):读《剩下来的孩子》有感
作为一名高三狗的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付出的代价是没写化学作业,但还是很满足,很喜欢这本书。 行文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单单用一些质朴的语言就触动了我。它让我反思:父母面对两个孩子时,该如何去给予爱。 我们家也是两个小孩,我是老大,在弟弟没出生前,我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我一哭闹就会有人来哄我,我一饿就会有人为我忙碌,早上,有人陪我起床,为我煮热腾腾的早餐。和主人公年龄一样时(6岁),我弟弟出生了,我感觉到,大家对我的关注度降低了,我一哭,大家只会嘲笑我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我饿了,也只会让我再等等,先让弟弟吃饱,我想看电视,也只会让我让给弟弟看他喜欢的,我真的不想懂事,我真的不想长大,如果说长大的代价是让我成为一个缺爱的孩子的话,我选择永远长不大...我为什么哭闹,只是为了博得你们的关注罢了,就这么简单...我不想你们塞给我钱,然后让我自己去买早餐,我也不想你们买回来一箱泡面然后让我自己泡,你们忘了,我也在长身体,这些东西不营养吗? 小时候,我也曾幻想,如果我是晚出生的该多好,扎克的孤独,我也曾感受过啊!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竟然哭了... 我看到一个六岁的孩子不知所措地处理着自己裤子上的排泄物的时候,我哭了...我看到他以为安迪的去世没有一夜好眠时,我哭了...我看到他因为大小便失禁而脸红时,我心疼了...孩子,这没什么难堪的,你只是因为太害怕了,人之常情而已,我很想冲过过去抱抱你,摸摸你的小脑袋,说:“一切都过去了,没事了,坏人不会再来了。”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彼此... 小时候的我多么希望和弟弟平等地获得爱,而不是被忽视,为什么他因为年龄小就该多被关心,那么6岁的我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创伤,所以我只能独自坚强...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九):天使般的扎克
一口气看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漪微翻译的美国女作家莉安侬•纳文的《剩下来的孩子》(Only Child),完全被作品征服了。作者用细腻的文字,从主角扎克这个六岁孩子的视角出发,给读者描绘了经过一场校园枪击案之后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成年人常常忽视的范围。作者身为母亲,与孩子打交道很熟悉,她巧妙地把自己的长处用文字表现出来,把六岁男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充满真实的童趣。当一个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之后,孩子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心理受到了多么大的创伤从这本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不要忘了“剩下的孩子”。这本书的代入感太强了,它用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自以为是,在孩子的纯真面前,成年人显得太俗气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安迪是天使,扎克更是一个天使,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既为这个家庭的悲剧惋惜,也为家里有扎克而欣慰。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死亡,却在一场校园枪击案中见到了太多的血腥场面,孩子把痛苦消化的过程太让人心疼了,当读到“天堂里的灵魂有没有脸?亲人们怎么认出灵魂?”的时候,读者多想给扎克一个温暖的拥抱。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的路上还会有什么,但是你可以用你的理解、宽容和耐心帮助孩子成长,忽视、简单和粗暴是对孩子的伤害,一定要避免。
作者用女性的细腻文字完全把握了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给读者展现了最鲜活的儿童世界,把成年人忽视的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拉进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全书没有华丽煽情的文字,却处处充满了温暖的爱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不停地读下去,就像是被看不见的深渊吸引不能自拔。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场文字冒险,先被一场悲剧打懵,再体会所有人的情感特别是孩子的情感,读者会把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用这本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哦,原来是这样。当人们的悲痛达到了顶点的时候,慢慢地,和书中的人物一点点挣扎,一点点治愈,读者也会和书中的扎克一样走出阴霾变得更强大。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十):陪伴与坚强
本文走得是温馨风,负面的东西都比较隐晦,留有余地(例如父亲的出轨),结局更可以说是童话般的原谅与希望(主要转折太快了…感觉差点什么)
平日里温柔体贴的妈妈,因为失去大儿子而悲痛过度,而变得偏激,被丧恸、愤怒与怨恨支配了心灵,整个人都处于紧张而暴躁的状态。她无法退一步去思考别人,埋怨旁人的冷漠与健忘,拒绝让生活继续前进,甚至将一切过错归咎到凶手父母的疏忽之上。
父亲的爱与悲痛也是我们日常熟悉的模样,相比起母亲更加安静无声,他为了让这个家不至于崩溃而坚强,去上班以期望生活回到正轨,虽然忙碌但会关心和安慰扎克,温柔又理智,但人无完人,他爱面子,颇虚荣,他勉强是个好父亲,却很难说他是一个好丈夫。
扎克,我们的小主角。他真的特别聪慧又通透。有几个举动真的很戳我:1.他在安迪葬礼上生气父亲没有讲实话,认为那些美化后的悼词,让大家记住的不是真正的安迪。2.当自己因为被遗忘而暴躁的时候,开始理解安迪,明白感同身受,而且从一开始就察觉到查理一家的痛苦与内疚。3.万圣节的时候想起了曾经误会了安迪,那句没能说出口的道歉。4.不论是发现身边的美还是感同身受,他一直在尝试挽留分崩离析的家庭,哪怕被遗忘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与爱。
作者选择以孩子的视角来写真的很出彩,儿童的单纯与懵懂,童趣与可爱把握得十分到位。而且以孩子来歌颂善良、勇敢、原谅与爱,真的是再温暖不过了。
但是真正把这本书引到羁绊与陪伴重要性的,我觉得是查理的儿子。他为什么要杀害那么多无辜的学生呢?诚然他有心理疾病,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他行动前在Facebook上的留言让人心惊。个人猜测真正的导火索是查理对儿子的冷漠,得病的自己却无法得到父亲的疼爱与关注,而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是“查理的小天使”,极度的嫉妒,加上心理疾病导致的偏执与燥郁,才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感觉这基本是作者给的明确暗示)
而看到最后查理每天都会去墓园,我不仅想问:以前他也和孩子每天说晚安吗?他每一天的扪心自问,恐怕都要经受良心与父爱的谴责。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