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精选

2021-03-18 01:1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精选

  《给妈妈当妈妈》是一本由陆晓娅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一):这是否是人生必经的马拉松,我们是否为此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

  

这个故事是先用声音听到的,陆晓娅老师在随机波动的「当妈妈忘记了我:一次关于照护、记忆与死亡的对话」期讲述了自己退休后,长期照护患认知症母亲的经历。了解到陆老师和她的母亲的人生经历,更为她们母女的故事生出敬意与亲切感。

母亲是“独一代”,早早地离开家投身革命,陆老师成长中母亲是缺失的角色。在照护初期,陆老师提到,与母亲的肢体接触、亲切的交谈,这些都是新的体验,甚至感到有些尴尬、别扭。六年的照护成为了母女重建全新的沟通模式、重建母女关系、抚平过去创伤的珍贵机会,曾经特立独行的母亲更爱笑了,开始主动和小区邻居打招呼,甚至自愿加入广场舞队伍。

照护的过程充满辛苦与无奈,看着母亲一点点失去认知,开始不认识自己,从养老院的“一等饭民”变成“二等饭民”再变成“三等饭民”,渐渐地抬不起头了,陆老师却能够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用幽默的文笔化解种种辛苦。她教育人、公益人、心理人的身份更为她的文字记录附加了使命感。她说,“在高龄社会已然来临之际,如果这些文字对别人有点用的话,我希望它来自真实:真实地记录认知症老人的一段生命历程,真实地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 2021年计划读完100本书,每月读书笔记记录于个人ZGH:Hi Meng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二):记忆之外,爱存在。

  

母女之间的羁绊像是一首陪你度过沉默青春的藏头诗,看透你人生初次的悸动而后共守一场秘密,又像是一场漫长的有关于控制和逃脱的战争。什么时候“战争”开始了呢?什么时候失望产生了呢?什么时候我们对彼此都不够满意?什么时候或者怎样我们才有可能重回儿时的亲密?我带着疑问,不错过那些写母女关系的文章,试图寻找出答案,让我们彼此都能更快乐、更无亏欠也无抱怨的度过属于自己和我们共同的时光。

本文的作者陆晓娅老师以资深心理工作者的多重视角,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陪伴过程。本书记录了认知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症状,给照护者提供了很多可操作实行的建议,也极为关照照护者的心理,并没有从道德上对他们的照护程度提出要求,而是充分体贴他们的不易,并为他们提供了心理上的自愈方式,帮助照护者摆脱灰色心情。

作者在开始照顾母亲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一大困难就是要帮助好强的母亲让她承认自己生病了这件事。于是一封信产生了,那些无法张口说出的话在妈妈尚还清醒时写出来传达给她,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妈妈愿意被照顾了。沟通的窗口就从这封信开始慢慢打开。

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子女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理妈妈的生活,还需要学会安置妈妈喜怒无常的情绪。“如何改善我们彼此联结的质量,在妈妈人生之路的最后一段,能让她感觉到被爱;在她的人生之路中断之后,我既不会为自己的路没有与她并行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的路完全被吞噬而委屈——我在照顾她的同时,也努力活出了自己有质量的晚年。”这是作者的困惑所在,也是作者所期待达成的目标。

看完全书,我可以坚定的说作者做到了。当独来独往的妈妈开始向邻居展示笑颜时,当妈妈在女儿和邻居的邀请下跳起了舞蹈,当她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当她只允许我和妹妹给她洗澡,当她开心听着别人喊她“小lulu”时,作者的妈妈就已在亲人的贴心照顾中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模样。

过去随风而逝,留下了犹如婴儿的母亲,你终将忘记我或已把我忘记,但是母女间身体上的亲密和依赖却还是保留下来,在记忆之外,爱存在并一直延续。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三):陪你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妈妈得了认知症,并逐步发展到中期之后,陆晓娅选择了正式“退休”,陪护并记录下妈妈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35个短篇集成了这本《给妈妈当妈妈》。那个时候她已经60岁了,所以这还是一本写“小老人”如何照顾“老老人”的经历。除了开头几篇是作者对这段时期回忆重新整理的文字外,其余都是在照顾妈妈的十多年中,记录当时的所看所想。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症,更好地思考与面对老年。

我也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对“认知症”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地方方言中,常把这样的老人说成“痴呆”,后来才知道有个学名叫“阿尔兹海默症”。第一种是粗暴且没有尊严的说法,第二种也不全面。认知症,是当前比较科学的定义。“曾经正常且发达的认知机能由于后天的脑部损伤而导致的持续机能低下,最终会导致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有较大影响的状态。被认定为是一种意识障碍。”得了认知症的老人,脑海里就像有个橡皮擦,不断擦掉他们的记忆。他们首先是记性逐渐不好,慢慢失去了读写能力,随之而来的还有坏脾气,到最后连“吃喝拉撒”的自理能力都没有了。“患了认知症的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从自己的生命中抽身,向这个世界挥手告别,只是这个过程有时非常缓慢。。。。。。”

伴随着高龄化社会出现的认知症群体,人类对认知症的认识还有限。照顾认知症的亲人,“不光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和技巧”。传统的孝道文化,决定了由子女给父母养老送终,但因近年来,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当父母80岁以上真正需要贴身照顾的时候,子女往往也都进入花甲之年,就算财力能跟上,身体、心理却不一定能跟上。作者就曾坦言,在照顾妈妈之外,她仍想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害怕与这个社会脱节,或者因为长时间的照顾认知症老人,而产生大量负面情绪。记者出身的她,选择了通过文字记录陪护母亲的点滴,通过文字梳理情绪、发现当中的价值。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也得以知道如何为认知症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让认知症患者“记住自己曾经被爱过”。随着认知症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发展,陪护模式也随之变化,从姐弟三的共同努力居家陪护,到请住家保姆贴身照顾,最后送妈妈去幼儿园(就是养老院)。作者写下的他们所做的各种努力,不只是基于感情的需求,还结合了心理学的知识与技巧,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陪妈妈一圈一圈的散步,和妈妈聊天(即使听不懂说什么,也要有所回应),教妈妈涂色,用ipad画画,带她回老家,吃家乡菜,通过见老朋友,甚至见初恋男友来不断拓展朋友圈。

这种努力并不容易,作者没有太多笔墨去讲述个中艰难,或者用煽情方式倾诉母女情深,她说了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得到过多少母爱,自己曾偶尔泄气、想逃离过。但她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与母亲重新建立联结,体验到母女之间的亲密,让温暖在心中升起。她为母亲写的那首诗,情深意切,“那是你的家吗 老妈/如果物质湮灭了/爱就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力量/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家吧,回家!”

这些短篇,作者最早是在认知症家属微博群里分享,而陪伴妈妈走过漫长的最后时光,接触到了更多的认知症患者和家属,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忧,使得她对这个疾病的理解更加深刻。作者一直很关注老年与死亡问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过“影像中的生死学”公选课。因此,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关于生命的探索,比如,得了认知症的人在最后的时光,可能并非如大家所想,感受不到痛苦。因为肉体还在,各种感官刺激都可能产生条件反射式情感反应。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该如何养老?还用心理学法分析了妈妈在童年里受过的创伤对她性格的影响等等。

在这本书里,认知症患者家属能感同身受,还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的人,则同样可以敲醒警钟,对父母亲多一点关爱,告诉我们的妈妈,很爱很爱她。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四):当独立女性遇上阿尔兹海默症母亲:陪伴老人≠自我牺牲

  

文|叶丹颖

关于失去记忆,你会想到什么?

是《我和我的家乡》里,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教师忘记了所有,却没有忘记当年最后一课上孩子们的名字?

是《拆弹专家2》里,失忆的潘乘风眼睁睁看着昔日战友中弹,说出的“虽然记不起他们是谁,但我还是会心痛”和赴死前对前女友发的誓——“庞玲,我下辈子再找你”?

是《深夜食堂》里,二十年没有见到儿子的母亲,对近在身边的儿子说的“我家的儿子也住在东京,但最近完全不回来看我”以及“那家伙最喜欢马铃薯沙拉呢”?

忘记了一切,却没有忘记最深爱的人,的确是令人深深触动的爱,但现实里的失忆,往往没有诗意,没有浪漫,更没有尊严。

对于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当事人来说,熟悉的家变成一个陌生的孤岛,吃喝拉撒无法自理,人赖以维系与他人关系的语言丧失意义,就像《百年孤独》里,马孔多居民靠给一个个物品贴上“桌子”“椅子”“钟”“门”的标签来与失忆作斗争,而这些标签文字的意义也将会被遗忘。

对于照顾阿尔兹海默症的家属来说,如何在失控的生活中保持自我,不至于被拖垮、无限制榨干自己的生命养料,因牺牲带来的委屈感抑郁,或不堪重负自个先倒下,又能让亲人在生命的最后得到有尊严的照护,感受到来自人间的爱,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

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曾在北师大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选修课的陆晓娅在她的新书《给妈妈当妈妈》中,记录了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从患病到离世的这段漫长时光,其中包含她依靠心理学背景摸索的方法论,和她真实的委屈、困境及对爱与被爱的渴望。

《给妈妈当妈妈》作者:陆晓娅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1年1月

在这本书里的陆晓娅,并不是一个无私的女儿。给妈妈当妈妈,亦不是一个最初的自发选择,而更接近于被动接受的事实。 所以不要被书名骗了,这不是一本讴歌母爱、亲情或奉献精神的书,而是一个始终觉得自己得不到爱的孩子反而要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的自我疗愈之书。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亦是衍生出更多自我价值感的方式。 在陆晓娅一岁多的时候,母亲就离开她去巴黎工作,在陆晓娅的描述里,母亲在她的童年,也没有被公平对待过,小时候的委屈让她一辈子耿耿于怀。母亲的自我幸福感来自她的数理化好、外语好、参加过革命,而没有出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因素。 如同一种代际遗传,没有得到母爱的母亲也不懂得如何去给女儿以母爱。 渴望母爱的母亲在患病后竟然荒唐地叫女儿“妈妈”“姐姐”,喜欢被称作“小lulu”,似乎是潜意识里想以一种嗷嗷待哺的姿态满足她过去的缺失。作为女儿的陆晓娅在照顾妈妈的过程中,亦是想通过这些主动的付出能够最终换回来自母亲的爱,她一直在等待一个奇迹。

陆晓娅与母亲相伴而行

没有患病时的母亲尚且无法给予爱,更何况患病后的母亲?对于给妈妈当妈妈的陆晓娅来说,这里面就会有很多的委屈,当回报——爱,与她的付出不匹配时。比如下面这条建议,与其说是建议,其实更是无奈的吐槽: “请千万记住,如果家里有‘宝’,就千万别把自己当‘宝’,只能把自己当作‘护宝人’,哪怕你也腰酸腿疼、高血压糖尿病都得上了,你也要振作起来去护‘宝’。你还没有资格把自己当作宝贝呢!” 长久以来,陆晓娅与母亲的关系是疏离的。这种疏离,也导致陆晓娅在面对母亲的疾病时,能够保持一种理性。如果说爱是奋不顾身,理性则意味着更多的权衡,在各种可能性中寻找一种最优解—— “我并不想完全牺牲自己,让妈妈自己的人生之路完全覆盖、淹没掉我的一段人生之路。” “在她的人生之路中断之后,我既不会为自己的路没有与她并行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的路完全被吞噬而委屈。” 在母亲发脾气时,陆晓娅会对母亲说:“如果发火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就不妨发发火,但是我不想在这里听你发火,所以我会离开一下。” 这些在传统孝道里,也许会有些不近人情,但这种边界感,的确为陆晓娅保存了更好的自我,并让她能够在这场持久战中留出更多的战斗力。 她为母亲请阿姨、把母亲送去养老院,让母亲得到更专业的照护,以及获得与人接触的机会。 这么做,于陆晓娅自身,她能腾出一部分时间阅读、写作、旅行、做公益、继续做她想做的事业。于母亲,虽然女儿不会时时陪着她,但能尽可能提高每一次陪伴的质量,而不是两个人空白对空白,无聊对无聊。

陆晓娅带母亲晒太阳

当陆晓娅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时,她同样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在播客节目《随机波动》里,陆晓娅说: “我更害怕的不是我变成那样(患阿尔兹海默症),而是我变成那样以后,我的孩子会承受多大压力?……所以如果我确实得了这个病,我会比较早地把我自己送到养老院。” 正是因为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感受过深深的被侵蚀感,陆晓娅才会这样近乎残酷地去要求自己吧。因为,她爱她的女儿,这是无需经过理性思考的无私的爱。 那期播客里,当陆晓娅谈到女儿时,语气里一下子就明亮了,那是一种由内而外自然而然溢出的感情。 而与母亲的关系,则正是通过母亲的疾病,陆晓娅才得以与她一点点重建起来,尽管这重建已经来得太迟,但至少在死亡降临前,留给了母女两人一次与对方建立感情和好好告别的机会。 疾病,是不幸,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幸。 母亲一生独来独往、感情淡漠,而随着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原来与社会近乎绝缘的自我禁锢的壳反而剥落,属于人的本能——作为社会中的动物的最基本的社交需求得到了释放。 母亲开始主动跟陌生人点头微笑,向往年轻的异性,以及跟女儿笑,尽管只是像对待其他的任何友好的陌生人一样,女儿挠她痒痒,她也会放松的咯咯笑。这些在母亲没有患病的时候,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在母亲终于去世的那天,对陆晓娅来说,大概真的是解脱了吧,可以安心关机睡上一个好觉了,在照顾母亲的十三年里,她也完成了自己作为女儿的使命。 最后,陆晓娅得到母亲的爱了吗?她得到想要的回答了吗?答案多多少少是令人欣慰的—— “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特别是肌肤与肌肤的直接接触中,有些东西融化了,有些东西滋生了。” “这几个月来,每次回家,只要我张开双臂,妈妈也会张开双臂与我拥抱,这是我过去60年人生中都不曾享有过的啊!” 母亲去世后的夜晚,陆晓娅回忆半个世纪前母亲在她离开北京去陕北插队的夜晚,在台灯下为她补一件衬衣,边轻轻地抽泣。 这是为数不多的温暖的瞬间。她想起来,妈妈还是爱过她的,就像照片里,妈妈也曾抱过她。这些记忆也许很少,但至少存在过。 我想,往后余生,当想起这些爱的记忆,就足以让一个人原谅另一个人吧。

年幼的陆晓娅在妈妈的怀抱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