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摄影小史》是一本由[德]瓦尔特·本雅明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小史》精选点评:
●完美地看不懂~~
●给本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打满分!选了本雅明几篇经典文献,值得重读。下半年希望可以多读有关摄影和电影方面的著作。
●大多数人太在意于“摄影是一种艺术”的问题而过于忽视“艺术以摄影这种形式呈现”的问题。
●本雅明论及的摄影主要集中于达盖尔照相术发明之后的10年即摄影迈向工业化之前的10年内涌现的摄影佳作。相比较罗兰·巴特的论摄影,本雅明言辞客观,描述性和议论性的多,表达感受的少,很少涉及个人喜好,但也能感到其对摄影未来发展的担忧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谈及复制的技术,复制的技术承载了艺术品从神灵的注目下转移到为人的政治用途所用这一事实,伴随着艺术走下神坛走向人,艺术也付出了被揭开庄重与神秘面纱,直到为工业文化滥觞为代价的忧思
●终于趁着再版机会读了本雅明这本,如传言一般难以捉摸。散文式的文字让人试图读一遍就寻找到清晰脉络的愿望落空,于是读了三遍,终于迎来了“灵光”出现的时刻。关于绘画、摄影、电影和复制时代的思辨,本雅明发现了太多东西。
●本雅明具有很强的先见性和先锋态度,他的辩证思想绝不会过时。从摄影小史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脉相承,对“灵光”的描述很浪漫,正如他对感受方式的强调。具有政治性的强烈道德感让他更加具有魅力。
●得重读吧。 怎么读完跟没读一样……
●买来主要是想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章,这个译本好多了。 看完深深折服,句句金句。我们在讨论、想讨论的问题早都被讨论过,我们还对此一无所知。
●1931年的著作……摄影先知啊本雅明
●…
《摄影小史》读后感(一):评《摄影小史》
本杰明作为一个很杰出学者的对于摄影的看法,其中关于历史并没有连续性的阐述,而是一些论文的合集。有些观点在当今社会还是可以找到影射,他对摄影的预测基本正确,“灵光”的消灭,每个人都成为捕获者,艺术从专注成为消遣,这些都是摄影技术,媒体,包括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关于战争的论述令人悚然,纳粹的目的是实现一种绝对的艺术美感,或者把战争提升为一种艺术美,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最后对于中国艺术简单的论述。
《摄影小史》读后感(二):评《摄影小史》
我们知道本雅明在写《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时,对摄像(影)作为艺术形式,表达了何等的哀伤。他哀悼此时此地的艺术的陨落,他追思被法西斯禁绝的传统艺术(或者说以传统艺术形式来表达政治不满的作品)。本雅明的不认同,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的反对,是一种“旧时代”人的不接受。他浪漫地描绘着音乐会的此时此地的审美愉悦,不惜炮制出“灵光”(光晕)这样的概念,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作品与受众等多维度出发,给光影以艺术之名而大加批驳。我们很难讲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因为更多时候,我们是从具体作品的官能感受和精神享受上谈艺术。体验莫可名状,对生发体验的事物做一次抽象归纳,并以此为筛子,似不明智。
《摄影小史》读后感(三):评《摄影小史》
因为读完了1890-1960年的美国摄影史,所以难免对这之前摄影在的兴起和发展充满了兴趣。看到本雅明有一本摄影小史怎能不优先选择来读。
发源地在欧洲,那摄影的出现对绘画届的影响该会有多大呢?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谈摄影,电影和绘画,谈艺术作为崇拜的仪式功能(膜拜价值)和具有复制可能性的传播功能(展示价值)的对立,谈讲求此时此地的“灵光”的消失,谈艺术的政治化和政治审美化。政治审美,利用美学与技术达成“共识”高歌战争美学。艺术政治,无产的民众利用技术反对独裁。
本以为是一本摄影史来阅读的文章中,对“灵光Aura”的拓展解释(惋惜的),和对艺术和阶级的讨论,极为吸引人。
《摄影小史》读后感(四):《摄影小史》简短书评
本书内容总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摄影小史,主要讲了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后对绘画等相关行业造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讲摄影术使得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大量复制及苏联和德国对运用电影进行宣传的相关看法。
第三部分是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主要讲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主要讲对中国古典写意书画的看法。
第四部分是关于中国古典写意画的看法。 观感有四
一,书中插图的排版比较不讨喜,一连几页纸都放图片,导致看完图片后前后文比较难衔接起来。
二,注释在每部分的结尾处,一下来个七八页读起来不舒服,让人害怕。
三,感觉书里对相关的的讨论有些话多且杂了,比如达达主义、无产阶级、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战争美学之类的,读起来容易走神。
四,突然对书里提到的苏联电影的许多演员是一般民众扮演的,其角色就是演自己本身,而西欧资本主义电影工业则拒绝满足现代人看到自己的复制形象的渴望,利用幻影奇景及模棱暧昧的投机来激起大众的兴趣这个现象比较感兴趣,想想现在西方电影的拍摄手法,真的是说得太形象了!还有就是看了书里面的插图,想找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来看看……
最后建议读者泛读,不要学我精读,比较费时间。
《摄影小史》读后感(五):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此书有四篇文章组成。 1.《摄影小史》翻译略显生硬且很多地方没有转换成汉语语言习惯,读时要在脑子里在转换一下;本雅明提出的理论倒是经典。当摄影刚开始出现,人们以为它只是机器复制,它与绘画的不同犹如钢琴与小提琴的不同(钢琴只管依谱按键就是了,而小提琴需要自己找音),那摄影如何才能成为/称之为艺术?人们拍照时,并不仅仅只是“复制”眼前事物,而是以自己视角来解读图解。摄影的出现有益于艺术品的普众化欣赏,新闻报纸行业的发展。至于本雅明提到的“灵光”是不是在摄影刚开始出现时,人们在照相时面相衣着体态呈现出的一种“古典绘画”范式,犹如银制相框里老一辈“贵族”范式?试想:如今我们可以用手机随心所欲取镜拍照又可以选择各种滤镜修图,以期达到我们想要的美好效果;此时的摄影艺术又该如何定义?(或许终究还是摄影师的图解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4.中国绘画与文学的结合——书法,写意的艺术性。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书重中之重。译者同第一篇,译文读起来明显顺畅,明显是经过反复琢磨后落笔成文。(希望第一篇译文能再修改下)
终于读到本雅明所说的“灵光”。
3. 绘画与摄影 ---翻译又开始跳闸了。译者同第四篇。
(深深怀疑1&3是近期译作,都未经仔细揣摩。编辑审核哪里去了呢?另,这两位译者都是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