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照亮了夜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1000字

2021-03-21 00:2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1000字

  《夜照亮了夜》是一本由鲍磊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一):美好的故事不必事事圆满

  

佛家常说,万事万法讲究一个“缘”字。茫茫人海,谁遇到谁,都有着一定的因缘。今日读完青年作家鲍磊的小说《夜照亮了夜》,我便愈发地感觉到,缘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夜照亮了夜》是鲍磊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2007年;12年之后,鲍磊将之前的书稿进行大幅度修改,这才有了最新版的《夜照亮了夜》。鲍磊的文字,极具一种淡然悠远的美感,他笔下的故事,在温暖之中透露着一种极为旷远的心境。

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那么多人物,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一位退隐女歌手和一名高校男教师,因为一场心灵之旅而偶遇,从此种下深深的缘分。在几年的时间中,他们虽不曾时时见面,却成为了彼此之间最贴心的灵魂伴侣。两个孤独的灵魂,从此有了依靠。可是,他们的人生故事并未以真正圆满的结果收场,这也真是应了佛家的那句“世事无常”。

鲍磊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淡淡地道来这样一个带着些些暖意,最终却又不够完满的故事,在这故事之中,透露出的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置生命中的虚无感。

生命有起始便有结束,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凭是谁都无法改变更无法阻挡。因而,人们难免会生出一些虚无感。这无处不在的虚无感,往往促使我们试图进入到生命的本质之中去思考,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为了填补生命的空虚,选择在声色享乐中放纵自己。

本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祁束荷与单玮辰,便是前一种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灵魂质地,因而能够相遇、相知。可见,这世间所有的因缘,也绝非是虚妄之谈。这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因一见如故而深入地了解对方;又因这种带有深度的交谈,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种种羁绊。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位挚友:他酒量很大,热爱诗歌,每每与他对饮对谈,都能获得心灵上的滋养。有些情感,之所以牢固,是因为两个人在一段关系里,得到了心灵深处的滋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种种劫难发生,试图冲破世俗枷锁的人,往往是战胜了外在的障碍,却输给了自己的心魔。

就像《夜照亮了夜》一书中的祁束荷与单玮辰,他们都属于内心有伤痕,并且不喜欢讨好外界的人。在人群中,他们是另类的、孤僻的。可是,他们之间灵魂相通,这就给两人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情感体验。只是,外界的障碍尚且能够一一跨越,两人在内心中的某个角落里,却难免遗留着以往人生的阴影。这也正是这个故事令人唏嘘的地方,——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置人生中所遭受的伤害,我们如何打开自我,从紧闭的心门中走出来。

这本书的故事节奏颇为缓慢,非常适合睡前阅读。在读过之后,掩卷沉思,依然被祁束荷与单玮辰之间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或许,正是因为故事的结局不圆满,才让更多的有心人,开始观照自己的人生。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二):心死就不伤悲——读《夜照亮了夜》有感

  

《夜照亮了夜》,和歌手万芳的歌同名,但有着共同、共通之处。突然想起了很像某个人的歌,没想到,真的是他——伍佰作词。高中和大学时期,也许是我在一生当中最悲伤和迷惑的时候,每天耳机里充满了伍佰的歌,激励我断断续续的努力中,说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真的欠伍佰一张演唱会门票。今天读到同年的作家鲍磊写的《夜照亮了夜》,我和书中的人物有着同样的恐惧,但我却没有那么幸运,总是在奔跑的路上、在孤独的夜里独自唱着《夜照亮了夜》,也许心死真的就不伤悲。

最黑的黑是背叛。束荷是位出道多年、发行过三个专辑的女歌手,她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于是她躲避他人,将自己裹挟在南京的一个公寓里,每天一边听歌、一边看书写诗。她最好的三个朋友,一个在北方、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日本,她原本就孤独,从小就是,她不知道父亲是谁,她甚至仇恨母亲的自私。她有喜欢的人,叫亚明,却不喜欢她,她胆小,不敢吐露自己的恋爱宣言,只是沉醉于和亚明的点点滴滴,两个人加入了看中独特嗓音的束荷的星月唱片公司,亚明成为了束荷的经纪人,但两个人的思路不同,但念及过往,仍在一起,直到亚明吸毒被唱片公司开除,束荷也觉得生活没有了可留恋的,选择了隐退。玮辰的路本来很好,但是他选择了多次背叛,比如当替考时被抓住,他背叛自己原有的怯弱性格选择跟老师抬杠,结果被通报,再比如他违背父母的意愿,不告诉自己不找对象的原因,只因为他认识了一个叫束荷的女孩子,当在北京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又选择了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当想挽留所有失去的东西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晚了。

最痛的痛是原谅。束荷和玮辰,相识于五台山,在今后的过往一路同行,但并非是恋人关系,我总被他们的关系所折磨,但也知道他们的关系一旦确定,那么一切将成为终局。束荷原谅了亚明,只是发生在亚明复发吸毒死于日本的后来,束荷也原谅了母亲,人生可以选择,但你选择不了你的父母。束荷想走她认为音乐是孤独的、独特的,不宣传、不推荐,只想让大家觉得好才去听,当一场告别演唱会,让她看到各地的歌迷蜂拥而至的时候,她选择原谅了自己。玮辰

最后,就用歌词里做本篇文章的结尾:我愿拥抱你、你不能承受的虚伪,我来体会,我愿拥抱你,你给不起的未来,我来告别,夜是那么黑。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三):凄美的《夜照亮了夜》

  

《夜照亮了夜》单看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顾城在《一代人》中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本书也许也有这种味道吧。

《夜照这了夜》的故事,读起来比较费劲,没有偶像小说那样,简单的叙述从小到大,从主到次,从大故事框架到插述小故事,而是给出了大体几个章节每个章节有个主题,中间的故事,有现在,有过去,有小时候的,有长大了的,有男人公的,也有女主人公的,有主角的,也有偶角的,中间有时还加大段的旁白描写,或是散文诗一样的大段文字,或一张网一样连接各个环节,不用点心,会读偏,有时也会有一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夜照亮了夜》中单玮辰与祁束荷,一个从边城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总是想挣脱父母对他的期盼:“ 儿子,做人不能站着这山望那山,到头来,只能低不成高不就。人活一辈子,有个安稳的工作,然后再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也就算圆满了。至于别人住大房子、开豪车、赚大钱,那都是他们自个的事。做人不能贪心。咱们家生活虽然差强人意,可爸爸觉得问心无愧,活得心安理得。别人的生活,终究是别人的,咱们根本就用不着羡慕。 ”一个是从单亲家庭长大的祁束荷一直在寻找爱的能力,无论是她与严明,还是与玮辰,虽然心动,但总是不够自信,害怕失去,当她勇敢的有能力去爱,去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时,老天却再一次的拿手了她的勇气,把她又一次推到了原点。

《夜照亮了夜》中祁束荷与王长卉的友情,让我感动。“每个人的小时候,都会有无数伙伴。有的是一起跳皮筋的,有的是一起做作业的,有的是一起结去漆黑厕所的。一个人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也会有降住自己的克星。长卉对于束荷来说,就是这样,面对长卉,束荷不会再把心事憋在肚子里。任何让她感到困顿的事,都会毫无保留向她讲述。这样没有顾忌地倾诉真是让束荷好开心。长卉给了她家人般的亲切和温暖。或许束荷还不甚了解她,但长卉懂得她,明白她的心思,在众人面前,她们两个人有太多不需要言语的默契。”

“不需要的言语的默契”看到这几个字,让我也想起了我的好友,长卉与束荷是因为吃而逢,我和丽是因为花而相遇,都成为不需要言语表达,只是静静的坐着也不会觉得尴尬。青春就是这样美妙,在你孤寂时会派来好友挣救你。

《夜照这了夜》告诉我们:我们还站在这里,站在这里笑着看眼前的斑斓世界。看太阳刺眼的光线,看这个世上行色匆匆的路人。只要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切,便宜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我们依旧活着。感恩我们依旧活着,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活。那些双目失明,听不见音乐、上不起学、被贫穷和疾病缠身的人,依旧坚强的活着,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并且更加精彩地活着。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四):2006年3月的呼和浩特,写作这部书稿时,我24岁(自序)

  

注:文字是书中的自序。原文没有题目。

《夜照亮了夜》这本书于12年前出版,它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时至今日,我仍旧在幻想我的理想生活:不停旅行,每日读书听歌,养一只猫,开一间咖啡馆,在没有被太多琐碎事务占据的日常里,随心所欲地书写。

理想终归是理想,所以我才格外珍惜所有一个人写作的时光,当然更珍视书稿能够顺利出版的每个时机。对于我来说,的确经过了无比漫长地等待!还记得那是 2006年3月,刮风的呼和浩特已经有了春的味道。当时我正在内蒙古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并不住校,而是在位于大台村附近的棉纺厂租房子住。有一天,我坐在父亲4年前买给我的台式电脑前,莫名所以,敲下一行又一行字。于是,像是被某种神秘力量驱使,仅用了3个星期,便鬼使神差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后来,当我看到蒋雯丽主演的电影《立春》,她饰演的女主角王彩玲,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

影片的王彩玲仿佛说中了我的心事。的确就是那样:温润潮湿的春风,吹拂在呼市上空,在享受它带来的美妙与惬意同时,却又被一种惴 惴不安的力量所牵引。于是书写,便好像能够将这股力量释放掉一些。那时不吐不快、源源不断喷涌的自发写作状态,是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初动机。

彼时,又经过一年半,在炎热的北京,我将书稿修改一遍,之后交付书商。当时起的名字叫《两生花》,出版前夕,决定易名《夜照亮了夜》。熟悉华语流行音乐的读者可能会问:是台湾歌手万芳演唱的《夜照亮了夜》吗?是的,就是那首歌。

最黑的黑,是背叛。最痛的痛,是原谅。

或许又是一股神秘莫测的力量,让我想用一首歌名作为书名吧。白昼的光亮,黑夜的幽深,你很难说清楚白天就是明媚的,夜晚就一定是黑暗的。这个世界绝非二元对立这么简单,而是充满着繁复、多重的不确定性与不可言说。

在我读本科就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陈染,她在几年前自己文集的序言写道:

我现在的心理状态,和我曾经出版的那些作品已经不尽相同了,我现在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很平常,不压迫自己,更不难为别人。其实这辈子没人能压迫自己,除了自己!但是,回头去看自己以前 的那些文字,仍然如遇故人。

是的,12、13年就这样过去了。如今再看,《夜照亮了夜》有着当年的青涩,但读起来,犹如遇故人。此版修订,时间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每天修改很多个小时。这个修改的过程,甚至每当写作较长篇幅的文字时,那种彼此之间被牵扯的内心感受——既享受,又孤独,甚至热切期盼的复杂感受,那种火烧火燎的胶着状态,我想只有经历过曾经为了某个心愿的达成努力付出,同时又耐心等待一个结果的人,在这样一个格外煎熬过程当中正在经历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吧。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过程向来是比结果更重要的事。诚然,结果,准确说有一个好的结果,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深知,在这个刷着手机打发时间,或是看些搞笑视频缓解压力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读一本长篇小说,得要耐住多大性子!倘若你业已翻到此处,不妨再试着往下读一读。或许在睡前,在早醒的清晨,能够收获久违的宁静那也说不定。心中翻涌的表达欲,写出来的字,只有被你阅读,才是我们相遇、相知的通道。

最后,谢谢光阴的力量!在各种缘分的安排下,使得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读到。谢谢策划人凌翔老师。谢谢为我的拙作给予诚意推荐的各位老师——我永远的女神,知名歌手万芳小姐,以及经纪人林法德小姐;知名传记、随笔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止庵老师;畅销书作家丁丁张先生;畅销书作家王臣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董学文老师;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树榕老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王珺女士;北京正在发生传媒董事长、原小马奔腾前董事长金燕女士。谢谢我的家人。谢谢像小天使一样的大外甥刘小明。谢谢雪松。谢谢此时此刻手捧书卷阅读的你。

时间很长,时间又很短。只愿阅读此书的你、我,在活着的每时每刻,都能自在、快乐地做自己。我们共勉。

鲍磊 2019年4月30日23:38

北京家中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五):夜照亮了夜:谁不是把自由卖了,换成了柴米油盐?

  

读完《夜照亮了夜》不免生起一颗想八卦的心,这里面的女歌星是万芳的故事吗?或者多少有着她的影子吧。那么男主单玮辰又是谁的影子呢?毕竟万芳成名的年代久远了,她在那个没有绯闻的年代让我无从想象,她曾经的感情世界。但是这本小说是很纯真的,也是很纯粹的。叙事方式比较自由,就随着作者的思路张扬开来,一路上抛出很多情绪,成关于成长的,有关于自由的,有关于灵魂的,有关于爱情的……方方面面都有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在那样一个青春年代,人物的故事还是很值得回味的。更主要的是,我也是那个时代的同路人亲历者,特别懂那些纠结往事。

如果夜照亮了夜,那么谁又照亮了谁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感觉灵魂歌手万芳是曾经照亮过作者鲍磊的,毕竟他只写了两本书,在两本书里,都能找到万芳的诸多元素。一本书的书名是万芳的歌,另一本书的书名是万芳亲笔提字来的,她对于他,是一颗真正的璀璨明星。那么她的光芒,是曾经照亮过他的青葱世界的。而这本小说,也是从大学老师和当红歌星的世界中撕开来,引领着我们走进这个讲述当中的。可以想象,这故事的源头以及奔流不止的故事情节,都是有着某种出处,又最终回到了年代本身。我们总是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从读大学到如今的四十不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之下,真的说明了许多的问题。在这长长的岁月之中,我们看着束荷和单玮辰经历的种种选择和折磨,从生活中,事业中,和个人归宿及灵魂归处等等方面,我们都能从一些细节里面看到时代共鸣。

作者说写这本书的时候24岁,于是我把那些将我引向复杂想象的思绪尽早收了回来。故事就在哪里,是属于一个年轻人的复杂情绪,但是不会太过深刻。

王长卉曾经说过,每个人就是再长大,再坚强无比,也会有自己依赖的人和事。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大一点我们依赖朋友。而当我们长大成人,不想让父母担心,我们便不再向他们倾诉和抱怨。慢慢地,我们找到让自己内心觉得慰藉的人和物。

在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书店、音像店及考试、行走等方面都是标签一样的存在。特别是音像店,我们想听的歌手,都在音像店里。不像现在这个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游戏及直播,变成了新一轮的标签。读《夜照亮了夜》的时候,随着作者的故事讲述,我也一直在时光的燧道中自由漫溯,像追一束光一样往回走,有某种轮回和穿越的错觉。

热爱唱歌的束荷,退学,放弃更多的商业活动,执著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她用特立独行和透着灵魂的歌声感染了所有人,而她的选择和放弃,也体现着她的人生思考和灵魂拷问。有时候我也想问我自己:谁不是把自由卖了,换成了柴米油盐?若干年之后,想一想曾经的梦想,它是散落的太早,还是散落错了地方?就算现在,已经过了追梦的年纪,但是摸着良心说,午夜梦回的时候,谁不是灵魂不死,梦想还在呢?

而单纬辰的人生还是很清晰的,读大学,帮人替考英语四级,到大学当老师,恋上女明星,人生开始转弯模式,而在生活和爱情的双向挟持之下,他肯定不会双丰收,甚至根本就不可能丰收。小说的结局肯定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结果谁在意呢,这个心路历程和漫长岁月中的点滴过程,才是每个时刻清醒提醒我们的时钟。

  她叫祁束荷,是舞台上令人崇拜的女歌手。他叫单玮辰,在大学里安分守己教书育人。五台山,两个萍水相逢的人,两颗一见如故的灵魂。一场崎岖之恋,由此展开。在经历地理坐标上的移动,又历经现实生活的种种劫难。两个试图冲破世俗枷锁的人,最终在一起了吗?

  《夜照亮了夜》读后感(六):有时无须追逐完美,只需临水自照

  

有时无须追逐完美,只需临水自照

繁芜世间有走过一遭的人,总是可以在辗转漂泊间历经诸多繁杂的事情的,最悲怆的时候,甚至难以抑制自己,为寻常琐事所伤,内心空洞无物,整个人却处于一种焦灼而茫然的状态,那样冷静的时间也许只有在黑夜的时候才有突然难以抑制的时候,情绪的宣泄在喑暗的夜里无疑是最容易的没所以当年万芳那首《夜照亮了夜》,今天鲍磊的《夜照亮了夜》,才可以在这样的某个瞬间,就是在夜里万籁俱寂的时候一下缭绕心间。

对于一本内心独白多于生活感悟的书来说,这样的一本书是相当朴素的,没有可以营造氛围,也没有刻意去展现自己的个人风格,很难以某一个固有的标签来给鲍磊这样的一个人定义,你也很难在既有的作家群里找到一个分类来定义这本书,于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开始其实茫然,真的是茫然。书的阅读,在其间没有什么太大的联想和深刻的意义让我必须要细细品咂,但是又真的在某个茫然的瞬间,书伴着灯,灯映着人,真的就是《夜照亮了夜》。

不得不说,这样的书籍不适合快速阅读,而适合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来阅读,在读书的时候,我屡屡停了下来,这样的时刻比较难得,咀嚼的是那些朴实的文字,但是朴实的文字与文字之间,又是带着那些若有似无的感受的,让人很难以连贯的思维快速浏览完毕。更多的是,那种被生活挤压得扁平,但是留下的那种感受又深深浅浅地叠藏在了书页之间,颇有点纸短情长的感受。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很难得,无法去真实描述,却可以真实感知。

查阅了一下鲍磊的资料,一个很典型的文艺青年,自己是这么描述自己的:“2020年,我38岁,就要奔四张,却还在傻呵呵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然后是朋友善意的提醒或者调侃:“你很帅啊,应该多拍拍短视频”,然而,在微博偶然看到的是他自己对内心隐秘处的一种秉承,始终没有妥协却也不曾激烈抗争。所以,故事其实很平实,一如这么一个男子,自己只是必须去生活,也知道无法抗衡这个世界,但是就是愿意以淡淡的笔触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然后安安静静做一下自己的事情。

翻开《夜照亮了夜》第3页的时候,“对,不知不觉我们学会了迎合跟巴结。这世间的'光亮,我们不懂得区分,无论那光亮是真的还是幻。慢慢地,我们学会了讨好。”,其实第一次的时候没什么感触,只是重新阅读之后,再来向着光亮那方去阅读的时候,束荷与玮辰的互相理解就多了一点感触了,他们也许算的上真正的灵魂的伴侣了吧,也许世间真的无法找到彼此如此相知的人,小说里才有这么完美的恋人,现实中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很难在一个瞬间彼此之间有所交融,也许他关心你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但是他未必懂得你背后的语言就是如何。虽然这里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但是最终还是彼此错过,我想,束荷与亚明如果最后走在了一起,那个曾经白净衬衣、打着篮球、笑容阳光的男子真的生活在了身边,是否真的还可以有这样的美好?正如写在日记本上的那个“爱”字,是否最后还是会褪色了呢?

也许在这里看到的很多时候是带有生活的影子吧,鲍磊也许就真的将自己的灵魂悄然融进了这本书里,所以描述的内容简单,然而箱单细腻,没有深刻的认知也许难以写出这么样的文字。那句疑惑:“我们是否为了要达成一件事,便都要经历这成事之前的摸索”大约也是真实的感想的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奢望一步到位,毕竟,要走的路那么长,而我们,必须要一步一步跟着曾经的步伐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