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鸟读后感1000字
《知更鸟》是一本由[挪] 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更鸟》读后感(一):知更鸟这个文名有点玄乎
虽然读的是翻译版,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翻译的太多痕迹,应该是林立仁翻译的比较好吧。
爱伦的死还是让人有点悲伤。本来以为是个主角。
开始的女主只是个引子。
很想知道,萝凯到底有多美?。
有时间希望再作者的其它作品。
希望能拍成电影。
爱德华去哪里了似乎没有交待?
人格分裂。读到最后感觉不是一个爱情小说。
《知更鸟》读后感(二):怎么这么优秀?
Nesbo,一个身兼挪威摇滚歌星和金融分析师的作家?读这本书前我心里存了疑虑。没想到,很喜欢!蓦然发现,这本书有一种久违的满满阳刚之气,相比之下以前读的好多作品,无论男女作家,都显出些阴柔感来了。
有那么一瞬,我脑海里抓到古龙的感觉。Nesbo和他笔下的Harry Hole,有点不自恋版的古龙风。
男性能量
《知更鸟》读后感(三):宽恕与遗忘
没想过这么快再看奈斯博的,但忍不住入手又忍不住看完了。
有精彩绝伦的《猎豹》,名声大燥的《雪人》珠玉在前,这本可以说SOSO了。很明显做为奈斯博早期的作品,功力确实不如后面的几部。历史与现代两条叙事线,侦探与复仇两条情绪路径,结构上想法是宏大的,但实际达成的结果远不如只踏踏实实的围绕着哈利这个人物转来的更真实。
看这个故事有种感觉,当年二战带给欧洲人民的冲击,其深远的影响不比亚洲人民的苦难更浅。书中的人物有着人格分裂的病史,但这何尝不是当年挪威分裂所造成的呐,奈斯博剑指自己国家也说不定。历史永远都是现实的镜子。宽恕与遗忘简直是一种修养,尤其作为有着切身深沉经历的人来说。
《知更鸟》读后感(四):史诗级犯罪小说,作者真·人生赢家
看的尤·奈斯博的第二部小说,真的是史诗级的一部犯罪小说,从二战到千禧年,时间跨度之大,作者对于历史和挪威社会的了解可见一斑。无奈自己看的断断续续的,而且是多线叙事,好多细节剧情边看边忘,人物关系没有理太清,果然犯罪侦探类小说还是要一口气看完的好。
再说一下对作者的佩服,这样大气磅礴的犯罪小说真的不多见,而且尤·奈斯博真的是天才吧,什么都玩的转,高中时想踢足球就加入国家甲级球队,然而受伤退出;高中逃课没拿到毕业证就去服兵役,结果自学并以顶尖成绩重新拿到毕业证;不知道干什么就去上挪威大学学经济,工作后感觉金融业太无聊就去玩乐队,结果成为挪威的摇滚巨星;厌倦明星生活就去澳洲享受长假,随便带了个笔记本写东西,结果成为挪威史上最畅销作家。这,不是人生赢家是什么!orz...
《知更鸟》读后感(五):爱伦的死
《知更鸟》读后感(六):二战老兵油尽灯枯前的复仇
尤·奈斯博的作品中,最先进入我视野的是《雪人》。阅读快感爆灯,然而对于胆小的我来说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后来看了《幽灵》。神奇的是我竟然将故事情节几乎忘记得一干二净,只记得来来去去兜兜转转,欧雷克就是凶手。在这本《知更鸟》里,欧雷克还只是个六岁的小男孩啊。
之前尝试过两次看这本《知更鸟》,但因为开头实在有点沉闷,两次都放弃了。如果你在看了开头后也打算放弃,先别急,坚持看到“第三部乌利亚”。当1944年二战期间的人物和事件一点点地与现实重合,阅读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说到1944年与现实这两条时间线,不得不感叹一下作者的故事时间构建能力。看似毫无关联的历史和现实,因为枪支走私案和几宗看似毫无关联的命案,一点点
《知更鸟》读后感(七):这是一本为了反思历史而写的侦探小说吗?
知更鸟的题目就和内容完全吻合,因为二战留下来的人基本就属于概率很小的一部分。而作者在本书中对那些参加过德国军队的挪威人的境遇以及王储的冷漠提出了质疑声,当然这也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与《雪人》《猎豹》《警察》等作品不同,作者在本部作品中更加深刻的对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了描写,可能这与其摇滚乐歌手出身有关系吧。对于欧洲来说,民族主义一直都在,而新纳粹主义更是一直未断。在本书中作者尽量通过人物的口吻在对这些社会现实进行描述,同时将二战时期那些被送上战场的年轻人所处的历史境况和历史待遇进行了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人都会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并进行资料查阅,这也算是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吧。再说回小说内容,我只能说萝凯是个可怜的女人,在作者的历次大作中,这个女人和她的父亲,儿子全都被卷了进来,看来作者是想让英雄的女人也变成英雄啊!当然,这个故事是哈利霍勒警监刚刚认识萝凯的时候,所以后面还有够这个女人受的事情,可怜啊!
《知更鸟》读后感(八):爱情善终 “孽”情伊始 友情长存--大家都离人格分裂不远了
跨越半个世纪的线索 感人之处在于真挚的爱情得意善终 感叹之处在于“这也能和萝凯挂上钩且干脆成了凶手的女儿?!”儿子参与贩毒老爸人格分裂 所以说问题不在哈利而是在萝凯 俩人半斤八两 怕是只能继续纠缠下去了 当然哈利这个扫把星也没好哪儿去 哈福森躺倒爱伦躺倒莫勒离开 几乎没有善终的(莫勒命没丢家人都不待见了 汤姆表示他是罪有应得只是倒霉催的赶上个哈利所以可以不算在内)
通篇涉及的案件比较多 案件线索也比较多 关键线索或者一些伏笔都在叙述过程中有所推进 加上优秀的笔触和描述 所以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质量和恰到好处的节奏 从辛德对于尤尔的有些过于详细和不合逻辑的描述 到哈利接到尤尔家电话的时候可以基本推断出凶手了 但是还是满怀期待看完通篇 因为自从爱伦死了 通篇的看点于我来讲已经转向关注是否能否抓到背后的王子 爱伦死后哈利给她电话那篇是含泪读完了 电话留言方式完成哈利对爱伦深深的怀念和愧对之情的描述完美至极 单就那一片就值得五分好评 相比救赎者 各有千秋 但这篇的内容更宏大细腻 个人更喜欢
《知更鸟》读后感(九):无题
知更鸟是英国的国鸟,可以认知为一种点缀红色羽毛的麻雀,作者似乎想借此比喻那些二战归来的老兵,冒着枪林弹雨出外冲锋陷阵,而最终破败的国家和家庭才是他们的归宿。书中每个章节以时间、地点为标签延展故事,这样为双线写作提供了便利。
我们的侦探是一位开场就受到冷落的小可怜,没有做错什么,但无论做什么都备受打击,开端讲述在1999年挪威在举办国际高峰论坛会议过程中,侦探霍勒误伤了美国特勤局人员,险些造成伤亡,由此我们的英雄被调离了部门明升暗降,虽然清楚自己的处境但就是不甘心,像是为英雄后期的崛起做好了伏笔。
故事第二节以森林中发现的一枚弹壳为开端,它成为串联本书的线索,有人发现这枚弹壳出自一把大口径狙击枪(马克林步枪,这把枪的原型我在网上没查到),而狙击枪必然是行刺工具,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而后叙述了一位二战老兵想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以行刺国家元首来达成自己的心愿,结尾部分阐明老人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由于战争的创伤老人的精神疾病一直伴随着他,而这种病对于老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安慰。
有关多重人格的作品太多了,但没有一个能超越搏击俱乐部,或者可以说是搏击俱乐部定义了多重人格在人们脑中的形象,难以再有改变。
《知更鸟》读后感(十):差点在开头放弃
这么好的小说真的差点被它冗长、乏味的开头给耽误了。 在阅读到80多页之前,我真的无数次想放弃,每次都看一眼豆瓣8.4的评分,说服自己坚持下来,果然后面的故事没有令我失望。 看完后我回忆了下前面冗长的开头,作者用三个时间线和多种人物视角来分别讲诉,因此我的大脑像镜头一样在不断变焦又聚焦再变焦,原本只是想用看小说来打发时间放松身心的我,实在被累得够呛,再加上那80多页的部分,内容情节松散又无趣,所以疲累中更加不想看下去了。 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松散的情节终于链接起来了,镜头突然开始紧盯着一个目标迅速移动。 于是我在想能不能把开头在写法上做些改变,或删减一部分,令它节奏明快起来,想了很久,似乎又没办法。 故事的时间线跨越太大,人物又比较多,如果不用多角度的写法很难照顾到每一个角色的细节,这样到后面理解人物的行为会有困难。而多时间线的写法又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令读者跟着时空的变换而反复咀嚼核心故事的内容,强化读者的共情力。 这个系列我才看这第一本,感觉美丽的女主角萝凯在后面应该还有很多故事,可因为爱伦的死,我对她有一种感情上的厌恶……毕竟如果不是她的出现,哈利不会沉醉于跟她调情,爱伦在求救时或许就不会死了…… 唉……虽然我知道故事总得有个发展,可情感上就是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