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2021-03-23 04:1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杨鹏解读《道德经》》是一本由杨鹏 著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017-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一):静以修身

  对于中国古典名著,随工作之后我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去阅读。但对于较为抽象的《道德经》粗浅地阅读,脑中似乎停留在“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名有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语句上。不经意间,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

  虽然《道德经》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不是件容易的事,拿到《杨鹏解读<道德经>》如获至宝,作者以现代的眼光将《道德经》抽丝剥茧地阐述,令人更加明了。打开这本书我先看了最后一章问答十二篇,思考第一个问题学《道德经》有什么用?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学?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内心如何安定?且不说一二,从成长过程来看,《道德经》郎朗,一直潜移默化地在脑海里,随着阅历地增加,对于里面的话语竟有共鸣之感。无论什么时期的人,可能都会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然而忙碌的生活逐渐吞灭了我们的哲学思考,日复一日,最后不知为何就离开了。

  如果有一天,你静下心来,面向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忙碌的似乎没有意义,思想进入无为之列。现在大部分事情是因为某个目的驱使我们去做,一旦事情没有了价值意义,我们就会放弃。然而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上时,我们从不问目的,只为好玩与开心,那就享受着童年独有的快乐。在这大千世界里,你快乐吗?内心安定吗?这个城市看起来繁华热闹,然而在那灯火下却藏着抑郁的心,疲惫的身躯。有人依附《圣经》,有人开始了佛系,呢喃南无阿弥陀佛,有人惶惶不知何去。老子似乎看透了个体以及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呐喊着道法自然。

  作者以他的人生阅历用通俗的语言从我们个体到管理层,从理论到实践讲述了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这不失为阅读《道德经》一个很好地参考。作者杨鹏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与你分享着阅读之所得。无论是阅读《道德经》原著还是这一本解读本,你都将会有所收获。命运到最后,记得勿忘心安。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二):杨鹏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德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后来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也曾高度褒奖过:“老子把他深奥的智慧挤入光辉密集的五千字里面。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具体表现一种哲学的全貌,且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有这么大的影响。“看了书,才知道不仅是中国人对《道德经》有着研究,外国人同样痴迷着它。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1988年1月25日,连任美国第49、50两届总统的里根在国会演说中,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是发展的推动力。里根引用《道德经》第60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执政观。世界著名摇滚乐团披头士(Beatles)演唱了《道德经》第47章,取名为《内心之光》(The Inner Light),是披头士的代表作,被称为披头士的圣经(The Bible of Beatles),流传极广。

  《杨鹏解读道德经》这本书,通过杨鹏老师全新的视角,带我们一起解读了《道德经》在人生哲理、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新方式。杨鹏先生是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学者。先后出版《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上帝在中国源流考》等六本专著。杨鹏先生在美国出版的《道德经》英译本Dao De Jing,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哲学教授普鸣(Michael Puett)评价为“神奇的成就”(wonderful achievement)。杨鹏先生从事《道德经》与犹太教《托拉》、基督教《圣经》及印度教《奥义书》的对比研究,他解读的《道德经》是世界文明眼光下的《道德经》,揭示了《道德经》的深层结构。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三):见《道德经》之森林(1-4章)

  机缘再续

  机缘巧合之下,在青豆书坊的一次活动中买下了这本书,在书架上放置了半年之久,在2019年的二月份才将其拿起,开始诵读。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其中内容,我这次选择的是通过喜马拉雅录音而进行读,同时在自己上班路上还能常常播放来反复听。所以我将开始读这本书,当做是上次买书的机缘再续。

  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道德经》

  我认为这本书的一个优势在于他并没有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道德经是最好的,有一种盲目的自大,那种闭门造车的优越感!而是把《道德经》放在了世界的高度,放到了整个人类,甚至是放到了整个宇宙的角度来进行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还会穿插上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宗教流派来进行互补式的沟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圣经》和西方的一些哲学进行对比和论述,讲他们中间的异同,这是一种挺不错的方法方式。通过这本书,不仅学习了《道德经》的一些内容,还能够了解一些西方的哲学历程与主流思想。

  为何与《圣经》的对比讲述最多?

  书中对《圣经》的描述有很多的笔墨。不管是与《道德经》的对比也好还是通过讲述《圣经》来说西方的哲学思想也好,给我的感觉貌似杨鹏老师,他本身可能就是一位基督教徒役或者在进行这本书的博雅课堂的教学时候,他的学员里面有很多的基督教徒,这样方便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和方便与对方来理解。

  作为一个无明确信仰的中国人来说(有些倾向于佛教)。对于这样的一个写作与安排,还是略有一丝丝的小不舒服。不过使用《道德经》所说的无为的这样的处理方式,心善渊,慢慢读和接纳,读下来之后,那种小不舒服感几乎就已经消失啦。我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

  《道德经》解决的哲学问题

  这其实说的是一个由《道德经》见森林的一个过程。通过高更的那幅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中的这三个哲学问题作为一章来用《道德经》进行了解释。

  (在没看这章内容之前,我的解释是我们从无中来,我们是有,我们要到无中去。)

  我们从哪里来?《道德经》的回答是万物从道来,从上天之道生!

  我们是谁?我们就是道器,也就是道之器皿。生命不过是展现到的器用,成全道的功用。

  我们要到哪里去?上天之道,生生不息。宇宙的目的就是生战胜死,就是和战胜乱,就是生命和谐的秩序战胜死亡无绪的混沌。生命不是其所在即可长久。

  所以我们是天道之器皿,我们承载着天道的力量和秩序,我们的本性会释放出 创生——对冲——和谐 的力量,我们是战胜死亡,战胜混沌的生命体,我们有可能独立自在,走向生命永恒的方向。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宇宙!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四):有趣的解读--政治运作体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的经典,而且不同于道藏其他经典的是,这本书没有讲任何技术性的内容,几乎全是哲理,正因为如此这本经典地位非常地高。杨鹏是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学者。所以读者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是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形势,虽然对书的内容不能搞定,但是对于作者写书的角度大概能有一个揣摩。作者不是道家信徒,把道德经放在最高处顶礼膜拜,但不是情绪激动的现代派,一见古代的思想就认为一定是落后的。作者采取的是一种很客观,但稍微有些崇拜的态度来评论道德经的。

  首先,本书比较有眼光的地方在于,将道德经与一些同类的经典放在一起比较,比如圣经,比如印度教的《吠陀》等等。我觉得这种眼光其实是比较独特的。因为各个宗教的专业人士总是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家的经典是唯一正确的,其他都是异端邪说。所以在人们印象里面,很少这些经典能够并排坐在一起被比较。这个想法很棒,自然而然地确立了道德经的地位,也确认了其他经典的地位。所有这些经典都是根源性的思想大成,只是世界的来源可能只有一个,但是猜想可以不止一个。写到这里,觉得作者这个态度真的挺聪明,他摆出的这个姿态就说明了这些问题,而他从未明着说出这些。至于真正比较的那些内容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在道家与法家关系的问题上,作者采取的是比较中庸的态度。作者否定了法家,认为法家与儒家关系很深,是走上邪路的儒家。其实从人的师承上来讲,作者的意见没错,确实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但是《韩非子》中大量引用道德经内容来看,法家其实从道家也吸收了不少东西。在系统地解读道家思想那一部分,作者有些惊人地写出道家斩钉截铁手段凌厉的一面,这一段其实与法家的主张是相似的,只不过法家过于血腥功利地发展了道家思想的这一面了。从这些讨论,可以感觉作者的功底很深厚,但是在解读的时候,作者有所倾向。这个倾向很难说,作者肯定不赞成法家,但是感觉对于道家也比较淡然,是因为道家思想本身的淡然,还是别的原因呢?整体感觉作者的思想更像是儒家,或者像旧时代的家长,对世人很友善,但是背后藏着惩罚。这一点在系统性地阐述道家思想的时候表露无疑。

  本书的重头在于系统解读道德经那一部分,也就是从九个方面解读道德经的第五章。这一章有意思之处也是其新颖之处。以前人们对道德经的结构理解类似于某种简单结构的自我无限复制,比如二元对立统一的结构无限自我复制。作者则认真地总结了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也比较独特吧,起码我是没有想到道德经会是这个面貌。当然最有趣的是作者总结的这九个方面分成两部分,前八个部分都是正面的、友善的,但是第九个部分却是严厉肃杀的。作者认为道德经描述了世界的运行方式,这更是一个政治体系。所以作为一个好的政治体系,需要对人民抱有极大的善意,但是最后的严厉肃杀手段也是保证体系良好运行的手段。这一点其实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道家一直是很友善的,虽然也有“以万物为刍狗”的句子,但是那是上天,也是一种客观规律的冷漠,而不是严厉。

  本书对道德经的解读确实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能让人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但是又没有脱离原来的文本。对道德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读。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一)

  前些日子很闲,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空闲时间很多但是又完全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所以读了一本《道德经》。我还找到了这本《杨鹏解读<道德经>》来帮助理解。

  为什么我会觉得读《道德经》有意义呢?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道德经》是诸子百家时期产生的道家经典,是道教开宗立派的一本书。因一本书而出现一个教派,可以想见这本书蕴含的能量有多么巨大。用杨鹏的话说,诸子百家时期是中国人思想的巅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具有相当高的俯冲势能,其影响之深远,绵延两千年而不绝。拥有思想势能的人,会有很强的内心源动力,不彷徨不迷惑,活的更明白也更容易做成事情。

  我丝毫不怀疑老子思想的正确性,所以我思考的是《道德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德经》说“大道天成”,万事万物是在一个强大到无处不在的运行规律的影响下存在和发生的,这个规律的执行者是道。既然我们身体的一切:生老病死,我们思想的一切:喜怒哀乐,我们行动的一切:顺遂逆施,都是在道的影响和监督之间发生,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必要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一件事情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命运或天道,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释怀一些?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阴阳冲,终于和。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认可这个过程,会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情和人。有生就有冲,冲之后终于和。没必要特别强调某个环节,也没必要纠结在一个点上走不下去。你走不下去,天道也会让事情走下去。如果你能跟上道的节奏,所有的事情都会走向和。

  《道德经》告诉我们阴阳动态平衡,有缺才有生。阴阳转换过程中,缺口会生发新的能量,能量相互制衡相互融合,经历冲走向和。这个缺字是难能可贵的存在。打破阴阳平衡会引起新一轮的冲和,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能量的释放和融合,放在个人身上,则是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有的人固守。积极面对变化的人,更容易成为获得能量和成功的那个人。

  道、德、物、器,身为物,用为器。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而在于“成器”,即实现“用”的价值。万事万物都由天道创生、运转,也由天道来安排每一个物的“用”。使自己成器,实现用的价值,会让一个人得到极大的心灵满足和安宁。

  大道至简。相信天,明白道,认清自己,在繁杂的世界中分清虚妄与真实,找到一些本源的东西。人生苦短,有限的时间如果能用在这些有价值的本源的事情上,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虚度,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安慰。

  杨鹏很了解《圣经》,了解西方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他把《圣经》和《道德经》这两大经典教义进行比对,同时也从西方哲学家那里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他没有逐字逐句注解《道德经》本身,而是从世界范围的广度和人类思想史的深度上,来讲解道德经的主要观点。就人类共同思考过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杨鹏会告诉你西方人性论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也会告诉你这个问题《道德经》是怎么回答的,他们的共同点在哪,差别又在哪。

  《杨鹏解读<道德经>》视角很高,而语言又通俗易懂,如果你已经读过《道德经》而又没有读懂的话,这本书会帮助你给《道德经》一个清晰的理解和定位。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六):“不出户”而“知天下”:《道德经》的现代性解读

  “不出户”而“知天下”:《道德经》的现代性解读

  说起歪果仁眼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当然首推被捧上了天的《道德经》。“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正如德国学者克诺斯培所言,《道德经》不但被欧洲人用来纾解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甚至演绎出“道商”,被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著名学者、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鹏认为,“道”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反映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宇宙创生系统里,“道”是创造的本源。“道”,穿透了诸子百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都言“道”。在杨鹏的解读里,“道”不是人格性的,不是主观性的,不是能动性的,甚至完全不理睬人类的思想言论行动,而是按自己的客观自然规律运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类精神轴心期的共同突破是神奇的,《道德经》是在这个共同突破中结出的精神之果,内含轴心期精神突破的神奇思想能量。用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话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拉丁等一百多种文字,仅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其中,德文译本多达82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道德经》世界发行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跃居所有经典之上。1987年,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阐明其施政纲领更是引起“纽约纸贵”,《老子》版权价值顿时超过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管理畅销书作家维尔纳・施万费尔德(Werner Schwanfelder)的《老子的管理学》,不但把《道德经》核心思想归为十大智慧准则,还与经理人的实践一一对应。

  《道德经》是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作品,但《道德经》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现代性。《道德经》西游欧美,启发和影响了众多近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和普罗大众,使得他们以非宗教的形式思考人生和生命的终极意义,并立足当下寻求幸福和解脱。不少哲学家的思想都几乎等同于老子的“道”,比如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于“无”的内涵论述就几乎与老子一致。他认为,“在”存在的现实存在里,伴随“无”的无。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痛定思痛,把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给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信中感叹,欧洲文化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德国诗人柯拉邦德(Cora Bond)在《听着,德国人》一文中号召同胞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去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人类创造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的。“明天道”“治天下”,是《道德经》的核心。“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对“道”,祈祷毫无意义。老子说“知天下”,就是要了解社会。《道德经》的“道”,是与“知”相联系的。掌握“道”,靠的是观察总结和实践;采取接受顺应的态度,因势利导。面对“道”,是观察总结,是虚心接受,是智慧地运用“道”的规律“顺着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老子知天下。杨鹏认为,《道德经》提倡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谢林《神话哲学:中国哲学》)。在众多解读《道德经》的著作中,只有杨鹏老师是沿着《道德经》的宇宙观与治理观高度统一的路径直抵“无为而治”的具体操作层面。

  “道,人类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如果你想要用任何一个传统的方法——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等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你会因此而把上帝弄小了,因为上帝就像‘道’一样是不可言说的。”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通俗哲学史家威尔·杜兰(Will Durant)在《世界文明历史》(TheStoryofCivilization)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纲要。”杨鹏认为,认识人性,不能仅从人本身的表现来判断,而要将人放入宇宙和上帝的背景中来判断。他在解读《道德经》时,不但把人放在天道本源和宇宙秩序中来思考,还提供了许多揭示《道德经》深层结构问题的新方式、新思路。比如,它把《道德经》置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框架中进行分析考察,使人从充满诗性的哲学思想里深切领会《道德经》的思想魅力,并迅速地掌握运用其精神要义。

  原创稿件,转载及商用请商洽授权许可。

  《杨鹏解读《道德经》》读后感(七):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力量!

  如何看待《道德经》?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会去学习《道德经》吗?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看这本书,因为他们还面临着现实困顿,衣食住行的解决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思考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

  也许有的人并非有物质层面的牵绊,只是觉得人生不过如此,想太多的问题,懂太多的道理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什么用;

  也许还有的人却是不管自己实际生活得如何,内心深处总保有着一些对哲学问题的思索和疑问,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先哲们的著作,找到能和自己的思想最为契合同频的理论,来启迪和引领自己的人生。

  我有幸在2016年跟随杨鹏老师在博雅小学堂听完他逐字逐句讲解《道德经》后,便对《道德经》产生了欢喜之心,对老子更是深深地折服,感叹他到底是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能在数千年前就看到如此深邃却又如此简单的宇宙运行大道。

  原来只知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的不少名言我也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德经》为何能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誉为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鸿篇巨著。

  听完杨鹏老师的课后,我对此番评价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共鸣。我也立刻成为杨鹏老师的忠粉,因为他对《道德经》的讲解是我听到过的最有理有据、最深入浅出、最引人入胜、却又最发人深省的解读。

  而此次杨鹏老师的新作——《杨鹏解读<道德经>》我也是第一时间买来拜读,以期能从老师的新作中看到他从另外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经》,带给我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

  书中有很多笔触都是将《道德经》放在人类精神文明共有成果的视野下来讨论的,兼容东西,打通中外,格局开放、包容并蓄。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而我最大的体会则是读过《道德经》、读过杨鹏老师对《道德经》的解读后,能够找到那份内心深处的安宁、平静和力量!

  杨鹏老师说:“《道德经》第25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第64章中说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为本源,是独立不改的主体。人是被造物,因此自然的本性,也就是独立不改的本性在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圣人不敢去改造自然的人性,而是辅助和成就自然的人性。面对自然的人性,不去领导和改造,应该观察、理解、接受和辅助,并保护自然人性力量的释放。”

  ——是啊,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神性的,因为每个人的降生都是造物主源源不断创生力量和能量的体现。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象这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对此,我们不仅应该对自己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同时,如果我们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可以知道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其他,而是帮助他们能够成为他们自己!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会让我们在遭遇人生风浪时不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甚至被击垮淹没;

  对孩子有清醒的认识则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也许成为领袖,成为人物,成为英雄,成为豪杰就是他们的使命,但也许不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尽可能地成为他们自己,他们就会活得舒展、愉悦和幸福,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愿望成长起来的,是自然道法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但如果不能活成自己,却活成了其他人,哪怕这个其他什么人再出色,再优秀,再能干,恐怕他也不会真正感觉到充实和幸福。

  就好像孩子明明是一株腊梅,寒冬腊月可以给人们带来沁人的香气和春的气息,可家长偏偏认准了牡丹的好,硬要通过各种方式幻想让它变成牡丹,那么最后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它既成不了牡丹,也成不了腊梅。

  所以,父母的作为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成为那棵腊梅,这便是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我们自己。

  当然知易行难,我们毕竟不是“圣人”,要做到“辅万物而不敢为”,放下改变之心,敬重孩子身上独立而不改的神性应是首要之道吧。

  事实上与自然本性作对是一件非常难非常累的事情,有过这样作为的父母都深有体会!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保持高度警惕,提心吊胆看着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所逾矩而坏了自己改造他们的大计!那真是劳心费力,自己累不说,孩子也天天如临大敌,搞不好还时常有家庭大战爆发,真是得不偿失啊!现在终要明白要放下改造孩子们的道理,谁说对父母们不是一种解脱呢?!

  当看到杨鹏老师对《道德经》的人性论和人性观的解读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

  他将《道德经》的人性论总结为“道器论”——“凡物皆有器用。万事万物,无论大小,在宇宙秩序之中,都有上帝设定的器用。实现这种器用,实现这种功能,就是万物的成全。人在世界上,也有自己命定的器用,实现这种器用,实现这种作用,就是个体生命的成全。人最大的自尊和幸福,在于自己成器……人最大的自卑和痛苦,就在于自己不成器……无用感,会摧毁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我们是谁?我们就是‘道器’,也就是‘道之器皿’,生命不过是展现‘道’的器用,成全‘道’的功用。”

  他将《道德经》的人性观总结为“生—冲—和”(创生—对冲—平衡)——《道德经》第42章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老子认定的“道”的特征,这既是宇宙秩序,也是万物包括人发展的方向。“无为而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宇宙观基础上的。“老子对人类冲突有深刻认识,但同时他又极度相信自然人性之繁荣与和谐。因为老子认为,人类的冲突和社会的动荡,并非一种人性的必然,而是错误的干预扭曲人性的结果。……”。

  事实上,无论是“道器论”还是“生—冲—和”还有前文提到的“尊重每个人身上的自然本性”,打动我内心的都是“信任”和“自由”!

  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信任,得到自由,每对父母都能给予孩子信任,给予孩子自由,怕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能“成器”的吧?!

  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诸如对爱因斯坦、莫扎特等名人的描述:当他们在创作时,感觉自己只是宇宙的一个通道,乐符、理论等源源不断地通过他们表达出来了。他们的作品像是直接来自于宇宙,而不是编创出来的。还有,我们听到过、看到过的那些“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所做出的不像是人类所能及的事情,更是让我相信如果可以和宇宙这个巨大的能量体相连接,我们每个人的“器用”都是可以很好地展现呢!

  可是,事实上,由于父母们都太害怕孩子“不成器”了或者说都太盼望孩子成器了,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诸多干预和控制。

  越是怕孩子不成器,干预和控制就越多,而干预和控制越多,孩子的本性遭到扭曲就越严重,与天道的沟通链接就越困难,越不能成器,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运行的法则。

  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的呢?《道德经》已经给出了答案,“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成器的,只要放下担心和恐惧,信任孩子的天性,信任孩子的神性,相信他们是“道”之器皿,给予他们自由,孩子们就会走上自立、创造与和谐之路,成为如上天一样善利万物的力量,实现“道”之器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内心还会不踏实吗?

  生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技术加速进步,历史进程推进迭代速度十倍于过去,当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机器人索菲亚说“我不想成为人类”时,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已经消无声息却又不可避免地到来,机器人将来到底会如何与人类相处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在这其中是焦虑害怕的。

  大概是受了科幻小说的影响,在我的幻想中,外表上已经无从分辨是人类还是机器人的机器人会潜伏在人类当中,待到合适时机起兵造反,将人类杀个片甲不留。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是害怕科技进步的,更准确地说是害怕出现科技进步到人类失控的那种局面的。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工业革命后这百多年来的迅猛发展,无论从环保、生命科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等方方面面,似乎都预示着人类正在一步一步地自掘坟墓。

  我很想回到过去的农耕时代,回到那悠闲和缓的时光中,虽然人们的生产力不高,却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按需索取,没有过度的掠夺和开发,日子静谧、安详、美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但是这又如何?哪里能抵挡得住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看着历史的车轮在面前轰隆隆地碾过,我感到无比无奈、无力和无助,直到读到了杨鹏老师的这本书。

  ——《道德经》第39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知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浴无以盈,将恐竭。“

  《道德经》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有创生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流入。如果没有这个外来能量的持续流入,就会天崩地裂宇宙溃败,秩序消失进混沌之中。……老子认为,最大的宝就是‘慈’,而‘一’是宇宙之上,宇宙之中,最大的‘慈’的力量,就是创生万物、繁育生命、战胜死亡的力量。”

  当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平静、释然了下来。

  宇宙万物是由至上的神圣力量创造的,这种力量是至善的,创生的,不是毁灭的。

  时代前进的洪流不可能也不必要停留,虽然我的担心也许到某一日真的会发生,但是哪怕人类真的有一天为其他物种所替代那也是世界秩序螺旋上升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有谁说人类会永存呢?难道他就不能如同当年的恐龙在统治过地球后也繁华落尽退出历史舞台,再看造物主如何将创生的能量流入系统中创生出新的生命?!

  有了对创生力量的信仰就会消除我们对死亡的终极焦虑和恐惧!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如果知道造物主的力量是战胜死亡,善利万物的,我们就可以获得内心最大的安宁、平静和力量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