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日是归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精选

2021-03-28 04:07: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精选

  《何日是归期》是一本由萧萧树著作,金城出版社·朗朗书房出版公司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日是归期》精选点评:

  ●以眼看世界 以心看世界 以虚妄为底线 以无上为准绳 心碎过后 是镜子里的镜子 诚如一场归途 无法计算期限

  ●关乎作者与诸多朋友生命中那些值得记取的时间与经验。

  ●~

  ●当代国人散文,我乐读者,唯野夫与萧萧树耳。

  ●有血有肉、活生生、赤裸裸、血淋淋

  ●每一片叶子都是历史的细节,感谢作者用心描绘下每一粒被时间掩埋的尘埃。

  ●作者显然更擅长写些踏踏实实的东西,比如他的事故,这是记者的功底。也还不错的是那些乡土的东西,有种真实的血淋淋的力量,对下跪的描写很扎心。最看不下去的是那些他和名人交往的二三事,虽然有些没甚名气,可在他心里这都是些高风亮节之人,满是澎湃的赞扬,却失去了其人其事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在最后一类文章中,作者满是自命不凡,仿若他才是最能慧眼识珠的那个人,有真品味。这点在和他的仇人对比中格外明显,笑话对方只识得几个穿西装的大人物、不看卡夫卡妥翁,其实有多大差别呢?作者看似植根在二线城市的乡土中,心却在九霄云上,满满的愤懑压抑,可能确是在记录一个逝去的时代吧,只是这个时代终归也是片面的。更可笑的是,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不会在乎,包括他的仇人,他已经离开太久了。也可以理解吧,27岁失去一只眼睛,他有愤怒的理由。

  ●已购。好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散文了。感动!!!

  ●個人經驗,草根階層,普通的二線城市,夢想的掙扎與堅守,生存的壓力,這些共同構成了本書的文字,這些文字仿佛是對社會對我們的叩問。

  ●太压抑了 我不该选择尝试一个夜晚去读完这本书的 悲伤与厌世都太浓烈 一口吞下 必然会烧了胃 灼了心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一):叶匡政推荐语

  《何日是归期》是一部个人微观史,有体温,也有血泪,有生命的苦难,也有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萧萧树的写作,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历史中那些失败的事物、那些被伤害的人和命运。或许可以说,生命只有被这样的心灵聆听或审视过,才会在历史中迎来真正的复活。

  ~叶匡政 著名诗人、学者、知识分子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二):徐晓推荐语

  萧萧树的写作,让我看到了一个八零后男生的理想主义——四零五零后人的理想主义是英雄气概和家国意识,八零后的理想主义是侠骨柔肠和诗情画意。

  萧萧树写和自己一样边缘的人,写人心中最柔软、最细腻的部分。

  萧萧树的审美很精致,但与精致的利己主义毫无关系,他的文风自成一体,但绝无半点娇情和故作标新立异。

  ~徐晓,《半生为人》作者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三):另一种面对残酷生活的浪漫。

  今日中午,与萧萧树闲坐,是因为他下午就要走。我在他家吃了饺子,速冻的。他煮了一盘虾仁韭菜馅的,我买了鸭胗、冻豆腐,和几块饽饽。显然,几次溢锅,生活上,我们似乎笨拙。

  已记不得那是2012年,还是2013年,与萧萧树认识,在晴朗李寒老师的引荐下,在空中花园那的地下丝绒。“你好!我叫萧萧树,本名肖霄。”“你好!我叫韩松。”我知道,这本《何日是归期》里,有许多他身边的我身边的熟悉的朋友的影子。说是非虚构,也不为过。

  我带了这本书,中午,在萧萧树家里,吃饺子。却并没有拿出它。我曾对师阳(洋)说,我们都有秘密。萧萧树说,我们也只能做好自己。

  很久以前,我也认为,青年人的任务是做好自己。有段时间,我向外看,观望这复杂的世界,寻找一些可能被称作意义的东西。现在,我和萧萧树,和他的许多朋友,都已三十岁以上了。虽不至于保温杯,却也人生下半场。

  有时,我和他,和朋友们,在马路边上走。他喜欢唱歌,我五音不全。我坚持练着吉他,断断续续,学不会,至今无法给人配乐。某次,夜行,见广场舞,有如鬼影,这盛世荒唐,他唱着我记不得的神曲,阴阳怪气。

  还有次,见他发朋友圈,说在汇文店地下丝绒,发少年狂,披散头发,乱舞。

  我想,很多时候,能做的,也只剩下乱舞。面对残酷生活,他有一盘猪肉白菜饺子,我有一盘虾仁韭菜饺子。他说,黑天大力士。他说,不知为何说了这个。

  意识流在头脑里不断显现,面对混乱芜杂的信息,也是不得不有所选择。

  虽然,我们的生活,缺乏一些优裕的境遇,但也就在这青年人的黄金时代,分明有一些比金子还闪光的浪漫。阴沉的时候,尽管阴沉,但读着这书,在不免绝望的时代里,还得坚忍地活。

  《何日是归期》读后感(四):刀尔登序

  如以阅读为行路,第一类书,如同经验丰富的旅者手绘的地图,记录着他对外部或内部世界之探索的可观结果,他发现一些前人所未至的幽僻地方,或将已有的道路行至更深之处,提示危险所在,评价沿途的景致,使读者足不出户,便能安然领略世界之大,以及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精神的或物理的扩展。我读过的书大半属于些类,一个好的作者,对他的书可以放心地期待,他不会将我们带到知识的绝路或精神的荒漠,即使他在探索途中,体会过彷徨无依,步入过各样绝境,但他或者将这些无效的经历隐藏起来,或者虽所有表现,而终于曲径通幽,带领我们完成圆满的旅行。

  第二类书,作者分享的更像是自己的冲动,旅行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在这样的书里,作者对自己的经验在人类整体经验中的地位,并没有时间或耐心仔细估量,那是他个人的经验,这已足够,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个人的精神仿佛初次跃出云层,光线微弱而抖动,投射于漠然不为所动的世界,所照亮的,并不广大,所穿透的,亦不一定深入。如继续以旅行报告为例,我们读到的,将是一个步履匆匆的行者,满怀好奇,却不能说对所见到的一切都满怀喜爱;当他赞美一事时,未必知道以前有多少人题咏在前(顺便说一句,这种担忧及随之而来的检索功夫,我相信,使不少值得公开的感受给锁在了抽屉里或别的什么地方),当他诅咒一物时,也只是基于个人的性情,而非整体的价值估算;他会轻易转入无希望的野径,也会因把鞋子丢在泥潭里而伤心那么一小会儿;世界对他来说,至多只有一半意义上是有秩序的,而其所交融的这些秩序,在作者的未来岁月中,又至少有一半会被他重新判断,而如果我们静心想一想,便知道在当今,能够设法将自己置于无秩序——哪怕是部分,一小部分——之中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这第二类书,与第一类著作不同,几乎不提供秩序,其中当杰出的一些作品,确实隐含着新的秩序,但即使如此,作者——特别是我喜欢的一批作者——并不将自己视为秩序的建立者,他们怀疑,他们把兴趣放在另一些地方,他们只是写作。这样的书,几乎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有的读者,甚至会发问道,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书呢,既然没有完美的路线,值得公示的发现,信手可采的纪念品,甚至没有可供书评或读书报告来萃取的“景点”,难道我们自己的烦躁与苦恼,瞬间的欢喜与漫长的沉闷还体验的不够,非要买一本书再来回味一遭吗?我回答不了别人的问题,只说自己,这第二类书,我读过的数量,显然不如前一类,但其中确有许多我终身喜爱的,自究其原因,或在于我们,普通的读者,固然愿意接受别人的精神布施,但有的时候,又喜欢看到他人与我们一样,赤手空拳进入这个世界,迷惑而不是满怀义理,混乱而不是井井有条,我们——仍然是有时——不甘于被人呵护,而怀念自己年青时的勇气与好奇心,迷茫与发现的欢乐,甚至怀念痛苦,——痛苦是人生最好的导师,不是吗?如从鼓舞人进行探索的方面说,第二类书与第一类书是相等重要的,因为美好的前景引人入胜,而对精神的自我摸索同样是富于激励的。

  对一个年轻的作者,我很高兴萧萧树的书——此刻——属于第二类作品。他的才能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是公认的(如果可以如此使用这个词的话),他对语言的敏感是这些年里越来越少见的,而我一直相信,一个不审查自己的语言的人,会真的,不论是愿望上还是能力上,审查自己的内心。古人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罗嗦这么多,惟愿作者继续言而有文,终于行之甚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