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的读后感大全
《了不起的匠人》是一本由黄乔著作,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去年曾经读过一本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二):从感动到乏味,致《了不起的匠人》
匠人灵魂和匠心文化,感觉是从近几年忽然噌的冒起来的一把火,烧的天际红彤彤的,顺便也把凡尘俗世映成一副红得发紫的模样。
这套书,应该是同名纪录片的图文版。说来奇怪,相对别人缺乏耐心读书的状况,我刚好是站在对面,那懒于等待的症状,这段时间已经恶化成为刚看了第一集,就想去快进大结局。所以,静静看字,变成了适合我去读匠心精神的方式。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三):563.18.78《了不起的匠人》—知了青年。 。
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 作为纪录片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近些年匠人精神的复苏,是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出现的与效率速度利益最大化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内在需求将超脱在其之上,然而匠人精神又有与其相悖之处,毕竟精品都售价不菲。 这里的匠人,更强调的是自成一派的韵律与坚守,是几十年的用心与钻研,也是精神世界强大的无我和排他。 比起纪录片,文字版缺少直观的艺术品视觉听觉效果,而且本书排版校对错误颇多,会影响还没看过纪录片的人的热情。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四):一生只专注一件事
“匠人”不知道这档栏目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但是看到的都是找到出路的匠人,和以前探索发现栏目的《手艺》很像,只是看书中描述感觉有点简略,应该没有直接看电视栏目效果好,另外选择的匠人的精神是“惟精惟专”,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技术的精益求精,而手艺中有这样的匠人,有的就是为了谋生,手艺是手段,这点是两个栏目中人物的区别,在有匠人中偏重于年轻一辈的从事的匠人,而匠人只有像 寿司之神,和上海滩老裁缝褚老,这样经历过风风雨雨,还保持自己的那份初心在手,就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耐得住寂寞,受的住繁华。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五):一生只做一件事,就能从容地走过此生
我从来都没有打算做一个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无法忍受其中的枯燥。在最近AI发展迅猛的形势下,我更是找到了借口:匠人,迟早要被机器替代。
直到我真正走近匠人这个群体。说是群体其实不太恰当,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做着一件事。乍看之下,把一生献给一件事实在非常愚蠢;但现在想到以前的我居然有这种想法,就觉得自己更是愚蠢至极——一辈子三心二意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那些一生专注一件事的匠人呢?
匠人精神,不是仅仅做一件事就可以的,而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高度的认同。因热爱,他们愿意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如我,一生只愿爱一人。
“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 最引以为傲的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送往前
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 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它的 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六):匠人匠心,追求完美
《了不起的匠人》这本书中,介绍了十五位来自亚洲各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承载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这些手工艺者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并且还在淬炼自己的心性,用美的追求,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来回报时光与岁月,得到的是欣慰和自信。这些匠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匠人精神。书中以丰富详实的技术和工艺解读,探寻造物的魅力。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七):一池清水溢水出--读《了不起的匠人》有感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了不起的匠人》讲述了15位极具匠心的匠人们的手艺人生。这15位匠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等亚洲地区,以他们各自巧夺天工的技艺和无与伦比的器物,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情,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手艺的热情和专注。
在这个社会节奏快、选择多的时代,居然还有这样一群人能够静静地、慢慢地,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感动?每读完一个匠人的故事,会对匠人匠心的领悟更深。匠人匠心,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
书中讲了西藏纺织匠人-- 益西德成。 因为寻根之旅,来到了中国。织布机上的十年,守望纯粹的高原。 在青春的路上,无畏崎岖,专注向前,编织奢华之巅。 不枉费时光,不辜负青春。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八):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评《了不起的匠人》
能担得了不起这一评价的人,自然在某一方面胜于常人,比如说盖茨比。提到匠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位姥爷,他是一位优秀的木工匠,曾见过他打的一口棺材,那还未上色的硕大木质器物让儿时的我毛骨悚然,不亚于上了一回生命教育课。最让我佩服的还是那种木榫工艺,不用一个钉子,木质结构却美观又牢固。匠人匠心一词可能不是最近这几年才有的,但近来越发叫嚷的火热。人们在对于那些快消费品和机器加工审美疲劳了之后,逐渐意识到那群一生只做一件事还做到极致的人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匠人精神,并对其用匠人之心所制作出来的器物打心眼里献上一句结实、中肯的点评:了不起!作者黄乔的这本《了不起的 匠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匠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常态,和那些巧夺天工的作品,一字一句都是享受,字里行间都令人叹服。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九):原来,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匠人的国度”这五个字完全可以称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标签,不管是从《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还是《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中,我们都能发现从人类原始时期到现在的文明时期,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在其中都涌现着知名或不知名的“匠人”们。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十):《了不起的匠人》评论-2分
每个人选择这本书,都是关注其中的某个章节而来的,共分为十五章,还好,我能看懂其中的几个:漆器、金缮、景德镇、柴烧、建盏,我最为关注的是第五章,关于邓彬的金缮修复。
Lens的活动介绍里,看到了邓彬老师的名字,立即报名门票80元,幸好沈阳离北京还不算太远。早就在江湖上听过你的传说,这次除了听你继续传说,还可以看到真人。江湖人送雅号:中国金缮第一人,我在想,国内做金缮的人很多,年纪大的也不少,这“第一人”怎么就归了你了?
讲座的时间不长,两个小时吧,我也同时知道了这称谓的确实至名归,之前接触到的基本都是民间的手工匠人,贴吧里见到的也是,东家里见到的也是,江湖习气重,自卖自夸的太多,市场价格参差不齐,其实这个行业不仅仅是这个模样的。邓彬老师自学金缮,言谈里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看得到他在金缮领域中的这些年,所积累下来的厚度。这几年关于手工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传统文化,热度异样高涨,我也涉足其中,虽然只是皮毛,但我有心坚持做好。每个行业都是需要偶像的,这杆大旗,邓彬老师当之无愧,他有责任当好旗手。
国内关于陶瓷修复,关于金缮的书籍太少太少了,近来我需要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束缚颇多,希望这个行业尽快的进入高等教育的阵营了,这样来的名正言顺,民间的各自为战终究只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撕咬,还需要有人有组织的来一统江湖,这大概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吧。
关于陶瓷修复,未来的一年多,我要对它集火研究,希望能顺利完成,希望邓彬老师能出版关于金缮的著作,给行业来本有说服力的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