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1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1

2021-04-08 00:2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1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是一本由Yiyun Li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精选点评:

  ●有时间应重读。

  ●它是一段个人历史。沉重

  ●Suicide is merely a choice 像是脱离出来剖析“自我”的ethnography

  ●elegant but cruel

  ●杂散文读起来还是很吃力啊,尤其是英文的。讲和母亲的那些片段会有一点点共鸣。挺丧的。写作确实是一件蛮残忍的事,特别是非小说类,要做好接受各种可能的评价的准备!

  ●李翊云写得真不错,读完我也有写短篇小说的冲动了~

  ●已购。书名取自曼斯菲尔德的笔记,作者写到了许多死亡(尤其是自杀)、对母语的离弃、让人难以忍受的母亲、各种作家书信笔记、对契佛的推崇,读着读着让我都觉得抑郁了。It is an illusion that writing,like reading,gives one freedom

  ●像是把发呆时想的东西全部写出来了,很久都没有的共鸣感。是作者的自我调解过程,但”readers always win”.

  ●有些散乱,有时可以进入,有时没有耐性进入,就像未必一直有耐性阅读别人的人生。但只要读下去,就能在某些时点获得共鸣,从她的写作里体验到某种宝贵的自由。

  ●Yiyun Li 的英文散文/回忆录(不确定该如何归类)有着独特的阴郁、清冷的风格。她的叙事如喃喃低语一般,时而带有自我质疑的重复,就像一层薄雾一样散发着某种怅然若失的气息,这是我觉得最特别的一点。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一):在生活的上空

  刚买来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坐在开往纽约的大巴上。窗外延绵不断的草,田野,和三月的积雪,车要开很久很久才能看到人烟。当时的我压力很大,状态不好,但是生活不是没有快乐和期待。我买书的时候知道李翊雲的非虚构里写了很多她生活种抑郁的片段,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她书中走一步又退一步的语言,对寒暄客套话里的情绪还要分析的思忖,和那永远没有清明界限的灰色地带对我的心情的影响。我去纽约就是为了在花天酒地的一个周末里逃避自己平日里无聊无奇的现实并缓和情绪,所以我像观看一个病人似的,拿铅笔在书边的空地里细细的记下了李翊雲思维中的“错误”:她对自己的贬低,对境况的过分概括,和她的踯躅不定。

  六个小时的车程,我读了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本书被放在书架上几个月。我最近又拿起来重读,在这生活的计划被外力搅地一塌糊涂的时刻,却很切实的体会到了她书中的一种平静。李翊雲在书中写自己想可以跳出政治和他人的解说而写作-- 这当然也是一个作家永远无法真正做到的。她在描述茨维格自杀的章节里说自己拒绝被别人贴上标签,被公共的语言评判。她想拥有私人的语言;然而在书的出版社信息页,她毅然地被书籍检索划入“Essays/Pyshcology/Depression”的领域。

  她说自己既不是一个梦想家,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想要擦去自己历史和语言并毅然选择一条看似不可能路的人,这听起来既像一个梦想家,也像一个有野心的人。她写自己转行写作的决定和抑郁症时,没有一丝夸大其词;她看不出英雄主义,看不出特别。她剖析情绪和思想的意义时把自己割离了出来,写作的主体,即使已经如此私人,却放佛只是在菜市场随便捡拾的蔬果一般。

  李翊雲站在生活的上空。这也是医学中抑郁症者会形容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是朦胧的,像一个泡泡”。在文学和哲学层面,这是一个危险又安全的位置。我不知道这算是一种极大的勇气,还是一种极大的懦弱。我羡慕她从一而终的冷静和清醒,但我又觉得这会是多么无聊-- 去看清一件事的本质,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割舍自己的身份,情绪,和欲望。And maybe that's what it takes to be a good writer.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二):on YYL and the book

  

非常悲伤的一本书,不少地方看的眼眶潮湿,很神奇,本以为这本书会看很久,但是一下子就看完了。没有多少情节却手不释卷,可能因为太多共鸣的地方,仿佛有人把自己心里一直在想的,却又觉得过于琐碎不值得一题的东西以如此严肃的方式写了出来

很庆幸在这个年龄看了这本书,仿佛就像有人掏心窝子把关于人生最真实的体悟告诉你,一下子觉得自己多活了很多年,对人生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这也是阅读的好处。比如发现,大多数人都很predictable(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要么想impress别人,所以特立独行,要么干脆照搬他人的生活,随波逐流。作者很聪明,把很多东西都看的很透,她应该是从小就很早熟很聪明的那种,所以平常人要靠努力走的路,她一下子就走完了,发现终点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美好,一切说白了都是空虚的,所以她觉得抑郁,而大部分人,因为还在struggle中,所以无法理解她的抑郁,无法理解为什么她明明拥有大部分人羡慕的生活却无法感到快乐。

关于抑郁:i still think people get depressed due to very concrete reasons, like money, health, relationships. It's just that sometimes it's too shameful to mention the root, that depression becomes such a shifty concept, some kind of sadness out of nowhere.

但是看久了有些疲惫,感觉yyl就是不断陷在自己的思考里,不断的与自己论辩,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很想对她说,这些不过是脑子里的想法而已,yes, humanity is ugly, the world is ugly, everything in the end will be proved to be meaningless, be it professional goals, love, or anything. But i will still enjoy that lavender essential oil i had bought, that mango i just tasted, and i won't be ashamed.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读后感(三):一本让我看清了一点儿自己的书

  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这本书让我想到的一些东西吧。本来是在自己做读书笔记的公众号上随便写写,不过看到关于这本书中文世界里的书评不多,所以也就发在这里了。

  我最早是从《The New Yorker》上知道李翊云的。她来美读研后才决定开始用英文写作,结果成为了专业作家。我曾在美国念过新闻学的研究生,知道对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人来说,要写出流畅的英语文章有多难——不仅要掌握大量词汇和语法,还要具备英文的思维方式,以及一点语感和反复、反复的练习。我虽然常看英文小说和杂志,但自己下笔时依然磕磕绊绊。从这点来讲,李翊云值得佩服,所以我常找她的作品来看。

  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太喜欢她的作品。她笔下惯常以中国和中国人为主题,但总带着一丝消极。并不是我看不得有关中国的负面故事——我其实挺爱看的,尤其是关于曾经那十年的一切。但我爱看的故事写得深刻具体,让人感同身受;而李翊云笔下的描写总是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甚至让人觉得她只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而硬塞进那些内容。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看了这本《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在这本书里,李翊云再没有浮光掠影式的描述。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展露出来,不隐瞒亲人的压力,成长的挫折,一贯的悲观抑郁和自杀倾向。她在阅读中隐藏自己,脱离这个世界,又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袒露心扉,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过去可能误解了李翊云。每个人的眼睛看到的世界都不尽相同。我总觉得李翊云笔下的中国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和其它作家写得不一样,却没想到,她写的就是她所看到的世界。读书可以让人破除自我的狭隘,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可是当我发现她的描述和我认知的不一样时,却主观认为是她强加上去的。孤独又敏感的她看世界总带着一层灰色,那层灰色是进入她的世界的钥匙,我却将之弃之不顾。

  像李翊云读书认识了她自己一样,我从这本书中认识了我自己。李翊云在书里写到了她读《傲慢与偏见》,从她的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http://weixin.qq.com/r/Ii_zq6-EtPLLrevI93ow (二维码自动识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