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基因》读后感锦集
《长寿的基因》是一本由[美]普雷斯顿·埃斯特普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一):读不下去的书
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跟听罗胖讲医学健康似的,通篇都是作者自以为是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观点。George church培养出了这样的研究生大概也挺无奈吧,顶着博士头衔却没有一点做研究的严谨,信口胡言。韩珉老师上课时曾说过一句话,当你听说某种药某种疗法有神奇的作用时,你的反应应该是show me data,没有严谨的数据支持,都不足为信。
另外这本书应该被译为"心智"长寿的食谱,译名有很大的误导。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二):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这本书还是蛮有用的,对于家中父母有AD的子女推荐看看这本书,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自己怎么在生活中注意改善自己的饮食来预防AD有一定帮助。
AD是无法治疗的疾病,全世界目前也没有什么药物能治疗,得了AD就等于人生走到尽头了,因为AD并不只是记忆问题,而是最终彻底退化行走进食等等都不能了。重在于预防,在于得病前的预防,怎么样延缓疾病的到来。而怎么样预防,平时生活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预防AD,这是跟治疗一样,全世界都在研究也是目前无法彻底了解的问题。
这本书讲的内容,可以照着做,因为就算没有用,也没有坏处,作者讲的内容都是对健康有益的,介绍的饮食我认为也都是有益的,哪怕假设不能预防AD,也不会对身体有坏处。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三):饮食与心智长寿
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表达而生活得更加健康。本书是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埃斯特普针对饮食对神经退行疾病(老年痴呆症等)的影响所做的研究报告,所以这里的长寿不是指生理上的长寿,而是指心智的长寿。作者通过研究心智长寿地区如日本,法国,意大利人们的传统饮食,结合基因生物技术研究,提出铁元素对人们心智寿命的影响以及当下一些错误的主流认知和偏见。书的前2/3部分介绍基因,饮食与长寿的理论及大量的案例论证饮食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科学推导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查看结论,如:铁元素补充过量正是造成神经性退行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可能被过度污名化了;精致碳水化合物并不像宣传中的那样对身体健康有害…等等。书后1/3部分推介了基因时代的长寿食谱,篇幅不多但重点在于实践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四):让人眼前一亮的养生书,基因科学家写的,超赞!!!
让人眼前一亮的养生书,基因科学家写的,超赞!!!
lifespan,传统的长寿概念,很多人在老年之后认知能力下降,记忆衰退;
mindspan,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活多久,脑子就好用多久;
mindspan elite,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地区特别长寿又不患老年痴呆症的那些百岁老人。
APOE、APP这两个基因跟长寿密切相关。
饮食等外部环境也特别重要:
基因+环境=性状
跟“精准医疗”相似,可以称之为“精准食疗”!
关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应该如何通过饮食适当地摄入,作者的观点掷地有声。
对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第二餐效应”这个概念也挺有趣的。
作者是乔治 丘奇的学生,基因科学家,他写的书,靠谱!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五):Notes:精准医疗
1.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遗传因素 对人类寿命的影响约占20%~35%,而其余部分则取决于诸如饮食、睡眠、精神刺激、情绪和锻炼等环境因素。
2.你可以将DNA想象为一条长长的、不时中断的信息链,或者是一本由四个字母或化学单位写成的书。这些化学单位也就是构成DNA的碱基,被称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和T(胸腺嘧啶),它们一个接着一个联结在一起,构成了细长的链状分子——染色体。
人体大约有40万亿个细胞,23对染色体,每个细胞中全部的DNA分子连接起来大约有182厘米长。在这些DNA中,有超过60亿个碱基构成了人类基因组。人体的染色体对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基因——就间隔分布在DNA链中。在DNA链中,没有明显的物理差异可以使我们将一个基因与另一个基因区分开,但基因在DNA中是间隔排布的。这就像英文句子用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来标记一句话的开始和结束一样。从外部来看,书的所有页面看起来都是相同的,但是一旦你翻开书,了解到书的行文和页面布局之后,每一章节的开始和结束对你来说就很清楚了。
DNA上的基因排布也是如此,如果放大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无差别的DNA,其上面的基因间隔和排布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3.基因+环境=性状
待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六):0343.我开动咯!——读[美]普雷斯顿·埃斯特普《长寿的基因》
0343.我开动咯!——读[美]普雷斯顿·埃斯特普《长寿的基因》
虽然并没有什么资格,但是仍然想说这本书似乎写得并不严谨,科学性实在有待考证,只能挑选其中部分可以学习、利用、实践的观点。例如,人类独特的复杂性在于每个人都是简单和复杂的综合体,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食物、饮水、空气和气温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到目前为止,人类仍没有办法改变基因,但人们能够改变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即改变基因的表达。通过掌握生活方式、饮食、锻炼、睡眠、药物、营养补充剂,甚至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身的身心状态。
生理寿命衡量的是我们在世间生活的时间长短,但生活是否充实、是否有意义则取决于大脑的运转状况。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心智寿命(mindspan)来表述这个观念的核心思想。没有什么比身心长久协调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健康的大脑更重要。
生命不仅是指生理寿命的长短,也包括生活的质量和高度,同样,心智寿命也需要从长度、广度和最佳表现三个维度进行衡量。个体生命意义不仅取决于生命的长度,还取决于心智(认知)能力的最佳发展水平。
在众多方式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饮食。这本书也展示了一些“作者认为”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样,由于科学考证、饮食习惯、生活理念甚至宗教观念的不一样,这一部分也需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据自身情况辩证看待。
不管书中的方法是否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适宜,至少作者的终极目标或者理念是值得认同的:我们人生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让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延长生命的长度、延展心智的广度。
好好吃饭,我开动咯!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七):缺乏资料、逻辑混乱,核心在于减添加糖、减铁
我也不知道作者所说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不是指在书里引用文献时连参考资料都不标,连那个学校或者那个期刊那年叫啥的研究名字都说不出来就敢堂而皇之、言之凿凿……
更别说对于不同科研证据的引用和讨论了。
本书本质上是一种作者对于长寿地区饮食的自我归纳总结:高精致碳水却少糖、低蛋白、中高脂肪。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因为作者没有涉及这一观测背后的生物学和遗传学规律。
至于对铁元素的怀疑。我在文献丰富的《终结阿尔茨海默》一书中并没有得到印证。不过在哥本哈根大学于coursera上的公开课:糖尿病,一个全球挑战来看。铁会在身体内催化生成活性辛种,损害胰岛素分泌和发出让beta细胞凋亡的信号。此外课程还引用了一个哥本哈根超过一万人,跟随15年的研究:血铁饱和升高会大幅提升糖尿病风险。因此对于铁的控制我可以从糖尿病角度出发予以接受。但饮食方面完全可以选择鸡鸭鱼这些来降低铁摄入。此外通过大量运动和每年献血2次(每次300ml)来降低血铁含量。PS:经期女性可以不出于控制血铁原因而献血因为经期失血会有类似效果。
作者在描述时经常犯逻辑错误。比如人类有消化碳水的能力但避而不谈有多少消化碳水的能力就做出高碳水无妨的论断。按这个推论,高蛋白、高脂肪都可以这么说毕竟人类也有消化这两种营养物质的能力。
作者对于低碳和生酮饮食不甚了解或者知识结构过于老旧。更别说其竟然认为低碳饮食大行其道……全球糖税没怎么征、连糖饮料广告都很难被禁止、人们生活环境周边充斥着各种碳水、主流营养学家不断抨击低碳饮食,怎么看得出低碳饮食大行其道?
作者一方面认为高碳有益于所谓心智长寿一方面又觉得他选的碳水不会很大影响胰岛素分泌……从胰岛素指数表来看也就意大利面可以和蛋白质并列为中等影响。
作者一方面说低蛋白饮食如何如何,其实从身高等数据来看,身高的增长正是蛋白质改善的结果。
作者选取不恰当的时间段来证明碳水有益健康比如1965年,全球百废待兴的时候。人们哪时候刚刚摆脱战争没多久,食品科学也不如现在发达,属于刚刚吃饱阶段。又因为碳水便宜而占比高进而得出碳水有益健康的论断不严谨。照此推论古巴经济危机时候,碳水也吃得多但为什么各项发病率下降了呢?因为压根儿吃不饱啊(我个人猜测进入非自愿断食阶段)。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八):要会吃,还要不焦虑
庄子有言:“寿多辱。”此语有偏狭,但若放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境地里,于亲人、于自身的确有所负累。我们不但要“长寿”,还得是“健康长寿”。
普世的道理,不管放在何处,都很适用。中国前贤有这样的警语,西方现代医学工作者对此也有体悟。 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普雷斯顿•埃斯特普,长期承担“个人基因组计划”老年医学项目,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长寿但心智退化的老人,他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有着直观的体验,“这些经验让我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健康清明的大脑”。所以,他写了这本书,探讨“基因、饮食与心智长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就有“食疗”的说法。不过,西方文化可能原来更注重享受,不太重视饮食的健康之道,所以作者花了一些工夫,比较研究了几个国家人民的长寿年龄和饮食结构的关系,以此奠定理论的基础。
日本人的生理寿命和心智寿命都居世界首位,其中冲绳居民又是日本人中寿命最长的。但作者发现,自1995年迄今的20年里,冲绳居民在长寿榜单上的位次不断下滑。据作者分析,冲绳人以前的饮食偏于清淡、自然,在吃饭前还会喝一碗用发酵食物做成的汤,但自从冲绳变成美军基地之后,西方快餐大规模涌入,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证据之一是红肉摄入量数据的变化。美式快餐不利于健康的观点再次验证。
有个论点让人惊讶:心智长寿达人都会进食更多的精制加工谷物。常见的健康理念一般推崇粗粮。而作者认为,全谷食物存在健康隐患。因为植物进化出来了一些保护谷物不受毒素和抗营养素等侵蚀和消化的物质,包括皂苷、植酸、凝集素和其他毒素,它们大多集中在谷物外层的麸皮、胚芽和外壳中,所以精制加工可以避免这些微量毒素在人体内的积累。
作者激烈地批评了“铁”元素。“铁”在饮食中向来拥有好名声,尤其对生物氧化和造血功能有很好的功效,中国烹饪提倡用铁锅炒菜。但是,作者说:“铁,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他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指出,过量铁元素存在以下恶果:免疫力降低、代谢紊乱、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死疾病,而过量的铁元素摄入是造成这些恶疾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的殷殷寄语体现了他的担忧。美国的大众健康跟他们的饮食结构大有关联,这也是作者作为医学专家着急改变的现实。当然,他并不是完全排斥铁,而是用激进醒目的姿态来提醒公众注意这方面的误区。我认为,过犹不及,望而生畏大可不必。任何一种微量元素的过分摄入,对于人体的系统运转肯定都是不好的。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铁元素来促进生长发育,但在年长的时候,铁元素有可能变得极具伤害性。关键就是掌握好量度,适时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如果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少吃点含铁食物吧。
我们生活在食品恐慌的时代,很难保证吃到嘴里的东西的真正成分,这是有关食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我们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而言,我的看法是要抱着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去聆听专家的意见。当世界越来越具有一种威胁性的外貌时,生活就成了锻炼、节食、药物、各种精神养生法、心理自我调节以及心理治疗等手段对健康和富足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变幻不定、甚至相互矛盾的营养建议。排除其中可能的利益因素,这不仅跟专家的见识和素养相关,也跟每个人具体的身体状况有关。
如何避免被嘈杂的信息裹挟呢?很多人都有一种食物焦虑,这从朋友圈每天都能看见大量转播的各种饮食建议就可以看出。纠结于这种营养学的喧嚣,即使吃对了东西,就一定能拥有健康吗?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除了吃,它还关系到心理、文化和社会氛围等多种要素。
应该吃什么,应该不吃什么?人体本身有一种自我调节,吐故纳新的功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相对较多地吃水果和蔬菜,我想这仍然是最通用的、最好的营养建议。
《长寿的基因》读后感(九):尝试挑战主流医学界的观点,态度不严谨,有点像民间科学家。
作者的身份是严肃的学者,书中的观点有一部分作者明说是跟主流医学界不同的,作者给出了他的证据,但是没说主流医学界对他的证据的态度,如果按他在书中的说法,是逻辑严谨的,有理有据的。
我的看法是这种情况作者应该先去学术界吵架,吵出个结果来再向非专业读者宣传。
有的没明确说是否有违主流观点但以我的了解是的,基于作者的态度,剩下的观点我也都打问号。基于这个原因,这本书我给2星。
几个重要的观点是:铁是万恶之源: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之一,诱发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因素,全麦食品不如精制谷物好,如果你能够消化乳糖,那么最好不要喝牛奶。
书后1/3的篇幅是菜谱。
以下是书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中是我的批注,没有批注不代表认可作者观点。
1: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同年轻人一样反应机敏、态度积极、行为自主,我将这些人称为“心智长寿达人”。#121
2:近来一些研究发现,铁元素积存过多增加了人们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177
3: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对人类寿命的影响约占20%~35%,而其余部分则取决于诸如饮食、睡眠、精神刺激、情绪和锻炼等环境因素。#334
4:X因素是微生物新陈代谢(发酵)后的最终产物,即X因素是这些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垃圾。X因素不仅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对我们的主要身体功能和心智寿命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87
5: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中,人们不仅健康长寿,晚年时的心智能力也运转良好。在这些国家中,表现最好的是日本,很少有国家能够与之相媲美,法国、意大利紧随其后。#547
6:研究发现,有三种生物标记物能够有效预测男性的寿命,包括核心体温(越低越好)、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越低越好)和脱氢表雄酮(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血液中脱氢表雄酮降低的速度越慢越好)。#864
7:这项发现与对百岁老人的现实观察一致,百岁老人中从没有肥胖者,但是许多老人会稍显丰满。#903
8:科学家发现,基因对个体生理和心智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基因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截止到目前,它们的影响作用表现得最为显著和突出。这两个基因分别是载脂蛋白E(APOE)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1184
9: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源:APOE+APP+铁。#1225
10:实际上饮食达人那些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的全因致死率最低,而这一结果已经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1321
11:大多数人认为,碳水化合物会提高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实际上铁元素是诱发糖尿病的更大风险因素,它比低血糖指数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引发胰岛素的大规模释放。【貌似跟主流医学界观点相反】
12:主流生物医学和营养学学科领军人物将地中海饮食对心脑血管和大脑的积极作用归功于当地居民饮食中的全谷食物。这其实是主流科学编造的最大神话。#1430
13:这些事实是:心智长寿达人身体健康,心智寿命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以精制谷物为主食。#1466
14:“全麦”面包并不是100%由全麦制成,而是由全麦和强化铁元素含量的白面粉制成。#1478
15:心智长寿达人食用的蛋白质总量还不到心智寿命未得到充分发展者的2/3,食用的动物蛋白是心智寿命未得到充分发展者的1/2。#1831
16:但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地中海地区居民并没有食用大量鱼类。不仅是我,其他得知这一事实的人也同样感到惊讶。地中海地区的鱼类和海产品资源并不丰富,产量不高限制了人们的食用。#1851
17:同样,还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到震惊:日本居民的乳蛋白摄入量很高,大约占蛋白质摄入总量的7%。地中海地区居民的乳制品消耗量也非常高。#1878
18:食盐能够帮助我们控制血糖含量,防止血糖峰值的出现。醋和其他发酵食物也具有这样的效果。与盐相比,醋和其他发酵食物还有两项明显的优点:(1)发酵食物不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食盐会。(2)发酵食物会带来第二餐效应,而食盐不会。#1981
19:与心智寿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不同,心智长寿达人食用的乳制品主要是发酵乳制品(如乳酪和酸奶)而不是牛奶。所以,他们的食物中含有大量X因素(如乳酸)。#1989
20:如果你能够消化乳糖,那么最好不要喝牛奶。#2029【跟主流医学界观点不一致】
21:有机谷物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售卖的大多数谷物食品不同,有机谷物中没有添加铁元素,所以应尽可能选择有机谷物。#2233【跟主流医学界观点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