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力量》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的力量》影评精选

2022-05-16 12:4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力量》影评精选

  《艺术的力量》是一部由Carl Hindmarch执导,Simon Schama / 安德鲁·加菲尔德 / 安迪·瑟金斯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力量》影评(一):艺术的力量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拥有种种丰富的情感,而这也正是艺术力量的美的表达:贝尼尼崇高的典雅肃静的美、卡拉瓦乔戏剧的狂放不羁的美、梵高病态的外冷内热的美、伦勃朗细腻的自我审视的美、泰纳自然的审视生命的美、大卫革命的马拉之死的美、毕加索怪诞的抽象深思的美、罗斯科压抑的感触色彩的美。。。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命终有消逝之时,唯有伟大的艺术灵魂绝美不朽。

  《艺术的力量》影评(二):平安是福

  《艺术的力量》影评(三):note

  梵高篇:

  去传教,见到底层人民,想要让世人知道他们的处境。从未有过绘画培训的人,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没有人买画,全靠弟弟的经济支持。画了很多自画像,画身边遇到过的人们,画人民百姓,画风景。与高更的事情。精神上的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那种不好的混乱的状态。在偶尔好些的生活就会出门画画。死后世界各界高价收购他的画作。从他的画作中,从他的书信,从与他接触过的人的描述中。后世的人会看到一个怎么样的人。

  喜欢他画画的那种短线条组成,丰富浓重艳丽的色彩。

  《艺术的力量》影评(四):笔记

  卡拉瓦乔:像是一个无处宣泄的狂人,充满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艺术家,虽然还是宗教作品,但无不表达着作者自身的感受,但非得如此痛苦才可能有如此突破吗

  (通过古装表演来拍摄的纪录片也可以哦)

  贝尼尼:对于感性的艺术家来说爱情总是最令他们激动的存在吧;那个时期叫做文艺复兴大概就是因为艺术家们得以在宗教创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神人化;有肉感的雕像确实一千都没见过,看着就也觉得仿佛柔化了一般;大概宗教不像政治一样需要无限的精力投入,因此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他们对待艺术的权力大概是那个时期艺术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艺术的力量》影评(五):笔记

  卡拉瓦乔:躁郁、精分,罪孽和救赎。

  贝尼尼,雕塑,裂缝教堂,回归雕塑。

  伦勃朗,画的人物简直和真的一样,那种直直的看着你的眼神。光的运用,还有从迎合富人到决定我行我素。从精致到粗狂。

  大卫:被法国大革命所影响,本来的那个年代就是一个悲剧吧。马拉之死,拿破仑的皇冠。

  泰纳:从小名声大噪,因奴隶船而被评论家一直贬低。喜欢把极端天气放入画中,画的画也是两个极端,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后期到威尼斯后改变成明亮柔美的画风,更具超现代主义。

  梵高:色彩:黄蓝,红绿,互补色。画幅充满对比感。 高更,哥哥。左耳,自杀,在抑郁和纠结的心情里。

  《艺术的力量》影评(六):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100天行动”第二弹之纪录片发烧友,2014年12月23日至2015年4月15日,共坚持100天,总计80小时~最后的这几天我把时间留给了享受《BBC:艺术的力量》这顿视觉盛宴带来的魅力,与其他同类片子平淡的访谈风格不同,采用真人演绎的方式,配合Simon Schama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目睹、聆听着那些殿堂级杰作背后的故事。艺术真的很难理解么?如果很难的话为什么又会和那幅画那个人产生共鸣呢~他们不应该总是披着晦涩的外衣,高高地站在艺术殿堂的顶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艺术感知的能力,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牵引出的真实的情感便可以很好的证明我们其实还可以更懂艺术……纪录片发烧的生活要告一段落了,但纪录片的脚步还会继续……最后一次打卡,我人生第二个小目标达成~

  《艺术的力量》影评(七):艺术的力量

  通过艺术家来展示艺术的“力量”,没有选择最知名的文艺复兴三杰抑或某种风格流派的开山祖师,这八位艺术家确实艺术史上最有“力量”的,也许这种激烈的情感与思想会扭曲他们的性格和人生,他们都和自己所处时代环境有着冲突与矛盾。

  最令我惊喜的是讲透纳那一集,透纳算是我最喜欢的英国艺术家,我一直着迷于他绘画朦胧线条和色彩的美感,但在这个纪录片中展示的是透纳狂暴、不安、压抑的另一面,通过对其著作《奴隶船》的解读,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具有反抗与批判精神的透纳,拥有更加深邃的思想和勇气。

  这部八集纪录片,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再现演绎了画家生活的片段和画中的场景,古典配乐气势磅礴,每当主讲人Simon漫步于与画中场景相似的地方讲诉画家的情感,总能让人们更加着迷于“艺术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影评(八):bbc艺术系列纪录片

  看过梵高这部,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阿尔那一段啦。喜欢《吃马铃薯的人》,他思想的核心,作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的人生命题是救赎也不难想象。在法国学画那段也很有意思,学毕沙罗学修拉,我对前印象派真的没抵抗力,影片说要学习印象派只需在塞纳河河畔待上一段时间就够啦,真是太太。。。

  个人认为对高更的部分也有失偏颇,BBC呀。之前也不喜欢高更,但是看过他的《此前此后》以及梵高给提奥的信,更了解高更以及事情的始末,特别是看了他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印象完全改观。

  更多评论:

  《艺术的力量》影评(九):艺术的力量可大可小

  不论是生活在17世纪的意大利的贝尼尼,还是生活中18世纪的法国的大卫,无论是生活在19世纪的荷兰的梵高,还是生活在20世纪的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们都属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尽管时代不一样,社会环境也有着巨大变迁,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都深受这他们那个时代的影响,而他们又总是能够用自己的创作对艺术史进行改写,从而迸发出一种划时代的力量,反过来深深地影响这个时代。

  时代赋予他们的是机遇,或是苦难;是成功的阶梯,或是失败的深渊。然而无论是什么,在我看来,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们都走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紧扼住时代的脉搏,勇于去面对时代的浪潮,即使是腥风血雨,他们也用努力寻找一种最贴近自我的、最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去呈现出他们想呈现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时代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的性质即艺术创作的目的,尤其是在政治领域。艺术常常沦为表达个人欲望、政治诉求和社会期许的手段。

  《艺术的力量》影评(十):心理不适,远离疯狂的艺术家。

  病态,疯狂,偏执,死亡,不知道为什么整个片的色调这么黑暗,看不下去,心理不适。可能艺术本就是这么疯狂与偏执,带来心理与身体上面的不舒服。看了大卫和梵高,所以说少接触这些疯子,不是猎奇,是灰暗与不正常的体验。有的人很喜欢看悬疑,灰暗,疯狂,但是真正有这些些微思想的人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的。恶心,病态。另外,文字作品不要参政,普通人也要少参政,因为你无法想象那句话会被人讨论,那句话会让你遗臭万年,不要参政,不要成名,低调过好自己的一生。另外,我讨厌成名,我讨厌被人讨论,尤其是sb那种疯狂的,疑神疑鬼的,变态的,偏执的,自私的人讨论。一些家人是非常自私,冷漠,有自己的性格缺陷的,却把这些带给孩子,真是恶心。以后永远也不和sb和她说话,不想被他们讨论,讨厌他们。所以远离他们,远离sb。人生可能或多或少会有磨难,主要看你怎样去面对这些磨难,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迎接世界,靠努力,脑子,行动改善自己的一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