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莫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精选

2021-04-18 04:0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精选

  《这就是莫奈》是一本由[英]萨拉·帕普沃斯 / 奥德·范·莱恩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一):走近莫奈

  (现在写书评,早已经开始脱离书本身,我希望它是一篇独立的完全原创性的东西,这篇也不例外。)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二):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40岁前穷困潦倒 之后每一幅画都是印钞机 梵高和达利的命运结合体 曾经有自杀的念头 抚养8个孩子的责任 让他勉强活了下来 生存的诅咒和悖论莫过于此 孩子不是凭空得来 作品也不是凭空想象 欲望是创作灵感的子宫 哪有什么“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观察稻草堆 就用了三年多时间 是枯燥贫乏的生活 还是捕捉灵感的闪光? 红尘炼心 特立独行 给自己定的规矩 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 印象派热爱光线 而不定义光线 稍瞬即逝 即《活出生命的意义》本身 明知难以捕捉而坚守 正是知行合一的乐趣所在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饵是你 鱼也是你 如果你不懂阅读 就像你不了解死亡 暂时无法体验死亡 依然可以触摸,细嗅,感受画面 死亡印象 蓝色,黄色,灰色杂糅 这些都真实不虚 化身装置艺术中 虚幻的不是词语 而是事物本身 接受作者的邀请 浸入游戏世界里 开始你的人生剧本 真正的作品 不是作者告诉你什么 而是你在游戏中的所有互动 每一次得分,死亡,复活 理解皆在文本之外 宁为不立文字的细菌 也不愿做凝固的琥珀 乔姆斯基的词袋和语序 不谋求整体图景的意义 理解你自己的这片拼图 联系上下文即可 微不足道的自我 存在意义的碎片 竟是宇宙中不可逆转 无法脱离的灵魂之爱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三):莫奈:像鸟儿唱歌一样作画

  哲学家罗素曾说:“19世纪的精神生活比之前任何时代的精神生活都要复杂。”19世纪的欧洲美术界印证了这一点,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现代主义、印象派各派雄起繁荣。其中印象派的诞生,绝对是一场几句叛逆色彩的视觉革命,直接启发了日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的兴起发展。而莫奈,毫无疑问是印象派的发起人与创立者。

  后浪出版社推出的精品系列图书之《这就是莫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莫奈的作品和生平,可以称得上是莫奈的一部小小的传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对世界的进步和新鲜事物总是满含激情,火车站、新街区、工业化的城市。但是,战争、动荡流离的生活、亲眼看着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谁能无动于衷,而不渴慕宁静和快乐的田园时光。所有这些感情,在晚年挥写成一池池光影迷离、黯淡忧郁的睡莲。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莫奈画出了他的“印象”。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四):莫奈传

  克劳德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他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曾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从莫奈的画中,能够看出一种层次感,你会在画前观赏很久也不觉得疲倦,有人说莫奈的画可以用祥和、温暖来形容,而我觉得梦幻更加贴切。是莫奈的画让我明白了色彩竟然如此多变,让一个外行人轻易爱上了绘画,可惜没有一定功底是做不来的。

  这本《这就是莫奈》是一本简版传记,主要是帮助读者了解莫奈这个人的一生,之前我大都是看他的画册,所以对他本人还是第一次做这么详细的了解。他的画本身就充满魔力,但是当你了解了那些画背后的故事,还有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这些作品就别有韵味。

  我非常喜欢莫奈的那幅《临终的卡米耶》,在这幅画中,死神成了色彩的过度,在看这幅画时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仿佛被什么压抑着一样,当重新面对窗外的阳光时,我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莫奈不是用眼睛去看色彩,而是用心感受色彩,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画中,所以这样的画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吧。莫奈,是当之无愧的光影大师。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五):大家看看出版社的赚钱技巧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书皮比书页厚,前所未闻啊。这个系列是出版社圈钱用的么?这个系列都不值得入手⚠️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六):眼中只有画画的莫奈

  画画的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困境:不喜欢古板的老师和沉闷的课堂?家里人不支持画画?没钱买画笔、颜料和画布?找不到工作,家里还有8个孩子嗷嗷待哺?

  在这本莫奈的小传中,年少拮据的印象派大师遭受了这些困难,可是他在画画热情的驱动下,应对起起来很有一套。

  首先说一下,莫奈对画画是真的非常热爱,从十几岁到80多岁,他从来没有停止过作画,60多年的绘画时间里创作了超过2000件作品。

  莫奈小时候上学不爱听老师讲课,画了许多老师的漫画。后来在自家杂货铺给人画漫画,一张画20法郎。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二十四岁的莫奈已然才华横溢,《落潮时的埃沃角》中他描绘了诺曼底海滨变幻莫测的天气,青绿色和蔚蓝色的光线在被光照亮的海面上闪烁,层层压低的乌云盘旋其上。

  可是对一位画家来说,有才华并不能保证他生活滋润。尤其是莫奈的画都是野外写生、偏重光线的描绘等,完全超出了当时人们欣赏的界限。

  这导致了年轻的莫奈手头拮据,甚至是买不起画画的各种工具。

  然而,对画画的热爱驱使莫奈成为一个手工达人,他为了在室外创作那副255厘米长、 250厘米宽的大画《花园里的女人们》,自己组建滑轮装置,方便每天展开巨幅画布。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七):像鸟儿一样读画

  不多谈书本身,想从一个比较实际的角度谈论一下”这就是……”艺术家系列。

  近些年国内开始重视策展、展览当中的引导和教学功能。但专业人士和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毕竟不一样,每个普通人都听过印象派、莫奈、睡莲和日出,但真要论及具体的观看之道,似乎都答不上来。所以大众的、普及的、入门的讲解变得很重要。

  对比前些年在上海的莫奈展和今年在香港的莫奈展,很大的不同即是在策展所花的心思上。

  上海的莫奈展展品更为”珍贵”丰富,然而引导性做的不多,多数人在乌泱乌泱的人头之中,寻找角度,寻找模糊的印象,从介绍中文字性的描述,渴求在画作上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应该说来,它更适合准备充分的人士前往观看。

  而香港的莫奈展,在每一章节前配有更具体的多媒体讲解,多媒体的讲解内容主要针对莫奈作此系列画作时的心境,笔法上的变化,提醒观众注意的点。因为细致具体,不放过最基本的知识点,所以画作的营养可以辐射到小学生和文化素养较低的人群。

  回到书籍上来。私心想如果是我去写一篇莫奈的介绍,一定是千头万绪难以取舍,莫奈一生都很努力,连在跟妻子一起旅游时都不曾放下画笔,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有太多幅画作都不应该错过。而莫奈的生平又是丰富多彩的,贯穿其中也颇需要费一番功夫。

  相对于厚实的大部头研究,《这就是莫奈》显得单薄了,但它确实提供了基本完整而又概括性的介绍。按照最常见的时间顺序,将莫奈各时期的画作的相应特点简洁提炼出来,也描绘了莫奈相应时期的生活状况、画坛反响。插图所做的工作,则是类似于多媒体的辅助表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也是老少皆宜又不失艺术性的普及读物。

  譬如,莫奈晚年创作的大型睡莲画作,为了方便同时创作数幅作品,莫奈把画作放在装着轮子的巨大画架上。以及早期他把画吊在滑轮上,能升降画布,以方便在不同的区域作画。——这些插图当中都有所表现,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莫奈的作画过程。

  以这本书作为艺术兴趣的开头,远离枯燥学术的启蒙,倒不失为好的方法。印象派因何离开了室内,走向了户外?管装颜料的发明对绘画方法产生了多大的帮助?当我们知道了”每样东西都有其特定的描绘笔法,但没有一样是勾勒出来的——而是通过线条和颜色的合而为一表现出来的”, 我们会更用心地观察色块和轮廓吗?又或者再进一步,下一次莫奈大展,你是否自己就能判断作画的时期和莫奈的"创新之处"了?

  《这就是莫奈》读后感(八):读记118丨《这就是...》系列

  缘起: 和孩子在新华书店看了其中一本《这就是莫奈》后,想去看全系列,书到了,却放置很久,在这次休假中把一系列翻阅完毕。书本有点类似绘本形式,图片精美、文字简短、艺术家的一生全可在一本书中生动解读。

《这就是莫奈》《这就是波洛克》《这就是波洛克》《这就是高更》《这就是沃霍尔》《这就是马蒂斯》《这就是凡高》《这就是达芬奇》《这就是达利》

  结尾: 此系列中,看过的第一本《这就是莫奈》,很意外,只有这本才感觉是最正面的,其余的艺术家系列,各种暗各种黑,看过后忍不住难受,太扭曲、太极端的个性和生活。西方的艺术,西方的人文历史,在那个大背景下,在这系列书中,看到的却不是美好,刷新我过去的认知,看来还是书读得少,对比中国艺术,似乎感觉中国人更有智慧呢,为何在我自小的成长概念中,却觉得西方更洋气更开放些呢,真去了解,才发现并不一定如此,所以看完这就是系列后,产生了接着要找有关中国艺术发展方面的书,我不是艺术生,更不是学者,没料到能因看书而另有兴趣延伸主题,找对比看看,填填大脑欠缺的知识,压压肤浅虚荣的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