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1 03:5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是一本由李晓鹏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4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一):角度新奇

  把这本书和《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结合看,里面有很多事实和观点可以互相佐证,对于理解近代的历史,以及理解国内的政经逻辑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本书的作者因为是学术出身,相对于前面那本记者出身的,在文字上更严谨,逻辑性更强。如果高中或者大学的历史老师能有十分之一这书作者的水平去解读历史,我以前不会对历史课那么反感了。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二):看过《毛选》的才能跟得上作者

  作者有weixin公众号的,里面回顾了他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就是一个求真求实的思想变化过程

  不仅现行的钦定四卷《毛选》,还有建国后的毛选,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

  读完这个的基础上,作者要说的就再明白不过了,当然还会受到更多的启发

  评论作者预设立场的人自己其实都是预设立场,被洗脑的,被历史洗脑,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然后自己还不改变的,这样的人是无药可救的

  没办法,在豆瓣这种地方,自以为是的太多了,书没读多少都以为自己是评论家,井底之蛙自负的愚蠢,读的多的也是白读,还不如不读,人家读的是历史规律,而你读的是历史故事,呵呵,当然可以此反驳我,SB就是你,SB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三):对喷的人无语了

  我很想问一句,那些说明史有明确记载说这本书错的,请问,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去看明史呢?还有说作者立场有问题,筛选资料有主观性的,所有人都会这样好不好,只不过支持主流观点的史料多很多,而且你就这么信清朝编写的明史?清朝连用南明纪年法的人都杀,可想而知对明的态度。还有那些说史料缺失靠脑补的,这么个满老文档看不见,还去支持袁崇焕的你们好意思说吗,明朝那些事连本写出来玩的稗说都敢用,怎么没听你们bb呢。那些说主流观点的,说去看主流报刊杂志。主流观点又不一定是对的,就比如之前研究近代史的都说琦善买国,结果从蒋廷波以来到毛海建不就改变了主流观点吗。不要一副自己看过很懂的样子,我对那位说看主流报刊的同志说,不服可以来辩论,看你有几斤几两。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四):走自己的路,用分析的史观。

  毛主席当年觉得吴晗不足,要是看见这书,或许会很高兴。对于这种总结,在当时官僚制度建设上会有比较大的参考意义。王亚南的官僚制度研究多从经济上看。而我们传统对于历史的使用不是一种技术性的使用而是道德化的使用,就比较虚,容易被扭曲和利用。这个传统渗透在中国文人的血脉里,洗自己的脑也洗别人的脑,包括洗皇帝的脑。使中国的许多维持帝国运行和发展的技术性措施与人才得不到良好的运用。有投入,有部门,有人才,有制度,就是没效果。这是古今通病。官僚制度,官僚制度的文化武器,这个没人研究过。这本书是个好开头。

  历史上,文官系统把自己摘出去,搞皇帝(外戚,宦官)~百姓对立。西方人(包括买办)讲我们老爱讲官(政府)~百姓对立。这都是把自己隐身的手段。从而,许多事都讲不清。

  理论水平,或者说是对事实的掌握,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文官有天然的优势,便于专门专业的断章取义,而不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这影响了学风,使大多学术及技术领域在论辩时,写文章时会“用古”。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五):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放在20年前,中国经济蓬勃向上,这本书肯定不行,但是现在经济增速下滑,整肃吏治时期,这本书就很有意义了,宦官是什么?放当代,就是中Y巡视组。

我小时候就有疑问?

王振是1435年才升的掌印太监,1442年,张太皇太后和三杨内阁死了以后,王振才真正独揽大权,1449年,土木堡之变,满打满算就14年,真正掌权也就7年。

刘瑾1506年才升任“五千营”,然后上台搞改革,改了5年1510年就被凌迟了。

九千岁魏忠贤,1620年才升秉笔太监,1627年就死了,满打满算也就7年。

明朝接近300年历史,三大权阉掌权加起来不到20年。

怎么滴就把锅甩给了宦官,宦官撑死贪钱,别人又不搞土地兼并。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六):这书的现实意义极大

  如果你拿现在香港的情况来对照明末的情况,就会发现,香港除了没有想拼命挽救危局的皇帝,其他腐烂的东西全都有,豪强四起、政治腐败、经济垄断、盘剥底层、民不聊生,甚至连党争互骂都与明朝官僚互骂一个路子,所以你说资本主义制度和其民主有多先进我是不信的。这种情况要是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别说抵御外敌了,早就能把自己整死了。

  要说起来,明朝言官连皇帝私生活都能骂,还不需要证据,这还不民主?但是有什么用呢?能抑制利益集团腐败堕落吗?能增强百姓生活水平吗?不能,而且现在看起来,特区政府仍然还是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子,该清算的一概没事,炮灰开始顶罪,懒得说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扒皮的书,一本撕掉一切官僚利益集团虚伪面具的书。对照下你会发现,当下的很多问题都是在轮回,比如各种贪污腐败、利益固化、劣币驱逐良币、外行管理内行,从社会风气甚至到娘化文化,都能找到先例,从根上说官僚系统整肃的不够,而且将来肯定要反扑,不得不说这已经算是历史客观规律之一。

  一说就说多了哇,我个人在作者解释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观点:利益集团的存在,能够适应任何意识形态,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封建主义,你控制不了它,它就必定吞掉你,大家手拉手一起走向历史周期律。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七):【见微知著】明显辩证有力的第二卷

  ——读书到三分之一处,写的书评:

  作者明显反感最近两年被神化的宋朝,而更多的着墨在大多数人都曲解或知之甚少的明朝。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对明朝的描述是详实和让人信服的,起码我对明朝的各位君主都有了改观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路人转粉性的转变,而是从辩证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老朱家。

  作者对朝代兴衰的解释十分具有颠覆性,注意到了传统史学家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视角独特,偶记性强,令人信服,虽然在引用方面仍然很粗糙(对了,作者似乎挺方案黄仁宇的,我瞎猜的啊。书中很多观点跟钱穆的观点惊人一致)。

  说点个人的理解吧,明朝确实没有出现过夺权或想要夺权的武将或文官大臣,顶多是内斗,让人不得不感叹朱元璋当初的政治技术如此高超,时代如此眷顾明朝啊。

  明朝的皇帝一个个如此有个性恐怕也是有个权力稳固无忧的大前提吧,否则像朱厚照玩的那么high在过去恐怕早就被人架空或者逼着退位了,可在本朝,文官集团还在兢兢业业的干活,虽然干的不怎么样,但至少大家都很敬业,没有功劳有苦劳。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八):很有颠覆性

  此书重新解读了明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由此而推翻了以前各种观点、提出了一套对不仅是明朝的人、事、社会变迁的新的阐述,而且是整个一套重新思考中国历史的模式。

  此书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要疑史而不是信史,要把书写的历史、尤其是后一朝所官方写定的前一朝的历史当成一个有政治目的、有权力背景的政治文件来批判、怀疑,而不是简单地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而在审查这些政治文件时,必须始终保持的、最重要的一个视角就是‘阶级斗争’的视角,一定要想想书写这些历史的是什么人,其所褒所砭会如何受他们自身的阶级地位和政治立场所影响。而写史之人为何人呢?都是儒家士大夫,而且像在明朝这个例子上,很多还是投降变节了的官僚阶层。这些人的阶级地位和政治身份要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理解,简单地说就是皇族勋贵、武将、文官和庶民这几大块。而文官集团到宋朝已经发展成了有独立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上的纲领、掌握了巨大权力、并高度独立于皇权的特殊利益集团,也是对庶民盘剥、压迫最厉害的一个群体。说白了,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才是人民的最大敌人,政治上也是最反人民的。

  除此之外,此书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对儒家道统和政治思想的重新解读。其观点是,宋朝的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变成了为文官士大夫、地方士族这些权贵阶层服务,挑战、否定和约束皇权和皇帝的法统,以及奴役人民的政治工具。到了明朝,东林党更是成为了因此政治纲领而聚合起来的一个特殊利益的政治团体,从始至终完全为小群体的利益服务,不惜残害人民、出卖国家民族。而陆王心学虽然对理学是一个解毒药,但因为其对权贵势力的威胁而始终无法得到同样程度的传播。反倒是有些皇帝、尤其是象朱元璋这样出身底层并通过人民战争上位的皇帝,其实是站在人民一边的。由此视角一看,明朝的那此大忠大奸的人,从严嵩、魏忠贤到袁崇焕,以及好几个被认为是昏庸无道的皇帝,都要反过来看才对。

  书中的很多细节这里不必一一讨论了,但总的观点我十分赞同。任何时候都要认清人民是谁,而谁又是人民的敌人;然后才能从人民的立场来判断什么是历史的进步、什么是社会的正义。立场错了,一切都是歪的。所以,所有那些吹捧民国的,都是站在反人民的立场上的。人民大众是不可能怀念民国时期的。

  李晓鹏的文笔也很不错,直白坦诚,没有花里忽哨的花架子,接地气、贴近人民。所以主席说一定要反对党八股,反动的文风跟反动的思想总是长在一起的。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九):80后知识精英李博士——国家重要、“人民”重要,人不重要

  让我感兴趣的不是80后知识精英海归李博士发掘了多少历史新料,然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而是他背后的史观,以及从史观反映出来的一批类似他这样的新一代知识精英的眼界和智慧。虽然他估计不是会上到巅峰的那些个(眼界和智慧问题),但他很有可能会是未来一大批中层士大夫(知识官僚或技术官僚)之中的一个,是政党制度下的官僚集团中的中坚力量。带着这样的好奇去了解这个人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当然这里没有价值好坏的判断,顶多是好恶之分。

  我是在看了他的黄河系列历史新说之后,觉得这个80后是真能写,真用功,也很有激情,出于好奇心就去网上看了一些他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分析,这里说一下我的整体感想。我是觉得李晓鹏的史观或者说“三观”从“现代”角度来看是有问题的(“现代”的意思是指进入近现代以来对个人意识的关注和觉醒),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他单一的“国家视角”上。这里国家是作为一个群体集体出现的,这个视角很习惯很自然也很端正,很多时候个人利益确实是和集体利益绑在一起的,而且基于我们普遍高涨的爱国心,拿国家利益说事很容易能让读者热血沸腾。但“集体”并不是看世界的唯一视角,我们这个世界有国家大集体,也有小组织小集体,也有单个个人,视角全面才能客观公正,我觉得这是说史者的基本素质。李晓鹏的单一国家大集体视角这个问题在他讲古代史时并不是很能看得出来,因为史观需要宏大,尤其是通史,国家或民族的大集体大视角很常见。但在说到现代社会时,特别是在各相关方的利益不是完全一致时,就不能不考虑各方视角,而在我看来,李晓鹏是不关注个体的,或者说,他对于个体的关注程度和他的现代教育背景不相适配(中国本科+英美博士)。我是看了他很多文章之后,发现一是他好像不去涉及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基本不说公民,只说人民(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他觉得我们在现在的社会共识层面还谈不到公民);二是他就算讲到了个体,也只是“伪个体”,因为他讲的是“人民群众”,这和个体的民是两个看似一路其实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抽象概念,而且是一个宏大的群体概念,不是利益的真实载体,利益的真实载体只能落到某一个“代理人”或代理人小群体身上,比如皇帝,比如专制政党(并没有不好的意思,这个政党也可以是代表了大群体的),因此人民和个人不一样,前者是集体概念,后者是个体概念,或前者是传统概念,后者是现代概念,李晓鹏经常讲到“国家强盛然后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止,一直不让人知道他对现代意味的个体意识的理解是怎样的,以及在相关利益之中的定位是什么,利益打架了也不说,总是只说这个不说那个,只说个人要为集体牺牲,然后就没有了,总让人感觉好像是漏了另一只鞋子不见落下来。

  李晓鹏对世界的理解,好像除了“老百姓”这一个观念之外,所有之外其它的概念观念都更新了,都特别现代,有的似乎还很创新,唯独只有老百姓就仍还是老百姓,人民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

  当然这里绝不是说集体视角不可以,而是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当代,对个体的关注早已经是全人类共识了(不管乐不乐意,或者说是因为西方文化入侵也好,其它什么原因也好),这是不可争辩的恐怕也难以逆转的事实,作者坚持调转回头只说大集体而忽略小个人,对个人权利现状和打着“集体”“公共”利益旗号的“国家”(我给这些词打了引号还是因为这背后的代理人问题)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很多尖锐的社会事件),从不做任何涉及和分析,这种“不看不听不讨论”的态度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视或蔑视,而以李晓鹏的学识和能力,这不可能是“不知道”或“不记得”的“无意识”造成的。而这种“无视和蔑视”,对比着作者在他的大历史里处处流露出来的情怀感和正义感,各种热血沸腾、义正严辞,以及掷地有声,就显得特别怪异,在我看来好像一个既缠着裹脚布又戴着红袖章的升了级的时代小将。

  这一代年轻人真是长成了,和老家伙们一个样。可见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集体”完胜,背后的“代理人”完胜。

  作为一个跃跃欲试的、正准备登上历史舞台的、升了级的80后小将,李晓鹏比康晓光们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现代语言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虽无文学性,但有实用性),不死板不教条不学究不难懂,这是年轻学者的“接地气”优势,同时他也很注意有理有据有事实有雄辩,有些表达明明就是有煽动性的,但时时也能把人拽回来给人以客观理性的感觉,他还很有野心,即使不是“正统”史学专业出身,却已然完成了两部大部头历史巨作,纵论中国历史,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其中不乏颠覆性的观点和“爆料”,伴以凿凿证据和看起来严谨谨慎的推测,这种勇气、努力,以及创新精神无疑比老家伙们又更进了一步,而且更具迷惑性。他的文章下面经常膜拜声和赞叹声涛涛不绝,粉丝如潮,这种迷惑的级别直追许知远给予大众的迷惑,但李比许厉害,许只是自恋自为的傻丧,娱乐一下大家也就算了,而小李的孜孜不倦排山倒海般的论证和宣讲,这种力量和频率就形成了一种“宣传攻势”了。

  所以从整体看,作者还是厉害的,这是由衷的感叹,一个80后能用那么清新的语言,把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社会问题分析得那么清晰,得到那么多爱好者的追随,这后面体现的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超的表达技巧,以及难得的大局观,虽有“破绽”,但“诱惑”强大,从底下评论看,很多人觉得尽管论证有些许粗糙偏激,那也是瑕不掩瑜可以接受的。

  李晓鹏的可贵之处也很明显,比如他提出了不要轻信正史,以及文官系统腐败误国,这是两条绝对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从来都不是废话也永远不会过时的重要提醒。另外,作者应该是搜集阅读了大量参考材料,文中很多史料听起来新鲜有趣(对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虽然难辨真假,但也不妨可以作个参考。以及,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一些新鲜解读颇有“开脑洞”之效,如果在读者中引发了思考或怀疑,那可能不是坏事。

  这本书按理不太值得花时间写“书评”,所以这其实应该算是对李晓鹏们(相当一部分80后知识精英)的某种代际评价。长久以来,中国的知识和知识份子都有依附性,在这种客观大环境下,提防“狡猾的骗子和真诚的傻子”永远有意义。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读后感(十):4星。用经济学角度和思路颠覆明史:明亡于东林党,魏忠贤是改革家。

  本书沿着第一卷的思路,继续用经济学的角度和思维方式颠覆明史,重要的观点有:明朝是成功的农民起义王朝;明朝重商抑农;严嵩主持抗倭战争有功;万历怠政期间做了许多大事;海瑞是能吏;东林党祸国;魏忠贤是改革家;毛文龙是英雄;袁崇焕杀毛文龙比秦桧害死岳飞还恶劣。

  作者颠覆明史的依据是历史资料中不容易造假的大事比如对外战争的情况。对史料中没有实际材料和数据因而偏虚的部分则往往抱着怀疑的态度。

  总体来说有理有据,结论虽然颠覆,证据和推理还是比较可信的。缺陷是作者不是历史学专业人员,历史学功力可能会有欠缺。我的评价是4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的摘抄:

  1:回顾努尔哈赤发家的这段过程,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一个是万历十九年,他刚刚统一建州女真之后,李成梁被罢免了总兵之职。这为他北上统一海西女真提供了十年的机遇期。第二个就是万历三十六年,舒尔哈齐独立之后,李成梁第二次被罢免。这为他解决内部分裂问题创造了条件。P6

  2:需要注意,汉朝只是开始采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只是对董仲舒的文章表示欣赏,既没有说过要按照这个来治国,也从来没有重用过董仲舒。P12

  3:到了号称"以宽仁而治"的宋朝,一方面对士大夫废除死刑和杖刑,一方面对老百姓全面恢复了肉刑和酷刑。在脸上刺字的刑罚就是宋朝特有的。对于被认定为"强盗"的罪犯,则频繁使用酷刑。P28

  4:明朝是一个名义上重农抑商,实际上重商抑农的王朝。这个"重"和"抑"不是体现在政治待遇上、政治口号上,而是体现在税收上。国家税收九成来自于农业,商业税税率极低。你说是重谁抑谁?P40

  5:所以,朱元璋没有禁书,相反,是士大夫们禁了朱元璋的书。《孟子》在明朝从来不是禁书,《孟子节文》才是禁书,而且禁得相当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了四百多年,儒家学者自己要想研究都找不到了。对于皇帝竟然敢不同意儒家圣人的言论行为,理学家们不能容忍。P66

  6:朱厚照是古今罕见的荒唐皇帝,特别是重用太监刘瑾,更是祸国殃民、颠倒乾坤,但明军却在皇帝长期不务正业和刘瑾不断贪污腐败、陷害忠臣的情况下,突然就变勇敢了,敢主动出城和蒙古骑兵野战了,还能打得赢。朱厚照远离贤臣,每天都在宠信奸佞。但这些奸佞却跟朱厚照一起带兵上阵跟蒙古骑兵对砍。P101

  7:战争的胜利给了葡萄牙和日本侵略者以严重的教训:要想做生意中国是欢迎的,要想靠非法的抢劫和入侵发财,一定会得不偿失。所以,明朝时期的西方殖民者,一直很老实。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本来就很老实,他们在美洲、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国家,屠杀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P135

  8:那些骂严嵩是奸臣的,往往会拿北方对蒙古作战不利说事,却把同时在进行的抗倭战争给忘了个干净。这对严嵩是不公平的。当时北方战线老是龟缩防守,就是因为南方在打仗嘛。两边同时开打怎么行?南方打完之后,谭纶、戚继光、俞大猷被调到北方,南方的军队也调了过去,蒙古人马上就老实了。此后一直到明朝灭亡,蒙古方面都没再闹出过什么大事。P137

  9:张居正能够打破陈见的第二个地方就是敢于大胆信任武将勋贵。……李成梁号称大小两百余战,无一败绩。戚继光更猛。打胜仗的次数没有李成梁多,主要是因为打了儿次之后蒙古就发现这仗没法打了。万历三年,蒙古五万骑兵人寇。结果被戚继光用火枪骑兵八千人加上几十架战车就给打垮了,活捉对方主帅。P148

  10: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而张居正的变法总的来说取得了成功。这里面最大的差距,就在我们前面说的,张居正变法的真正重点在于考成法和监察机制的改革,这是王安石变法没有的。王安石变法只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而没有对官僚体系进行整顿。P154

  11:东林党人就是这么奇葩,天下太平的时候,认为皇帝从容选择太子人选会让国家陷人危险境地,千古伦常就此断绝;在半壁江山沦陷的时刻,则认为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搞点新花样是不错的选择。P169

  12:海瑞在应天巡抚的任上只干了七个月,却整顿了驿站,澄清了吏治、完成了救灾、治理好了河道、推动了退田、打击了豪强、审结无数积压多年的旧案、探索了"一条鞭法"的改革。这种办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海瑞不仅是一个清官,还是个实践经验丰富、精明干练的行政能手。P200

  13:以李贽为代表的革命性心学思潮,要求打破官僚特权、宗法体制,建立平等公正的商业环境,这就与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整个贪腐官僚集团存在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所以他们当然要迫害李贽,烧毁他的住所、毁禁他的著作,驱逐他、迫害他、诬告他,对他的死亡拍手称快、幸灾乐祸。208

  14:从上面这些记录来看,万历皇帝在文官们所说的"怠政"期间,镇压内部叛乱、打击外敌人侵、兴修水利、组织救灾、改革官制税制等,好像该干的事儿都干了,甚至还让礼部编订历法的时候学习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开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他真的在"怠政"吗? P227

  15:万历皇帝取消了一大批高级官员职位,精简了政府机构,放弃了通过行政系统向老百姓加税的努力,直接派遣太监对矿业收税,在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征收商业税,让帝国的财政来源得以优化,降低了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人中的比重。这样,老百姓负担减轻,工商业繁荣也没受影响,对外战争却不断取得重大胜利。这才是真正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P241

  16:所谓"一将无能,害死三军",就是对萨尔浒之战最好的描述。而这个无能无耻的统帅杨镐,之所以会被选拔出来,根本原因就是文官集团的整体无耻无能:一方面夺取兵权,搞文官统兵,防范和打压武将,外行领导内行;一方面徇私腐败,在蔚山惨败后为杨镐提供庇护,让他逃脱了军法处置,为其在萨尔浒之战前的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P251

  17:天启皇帝任用魏忠贤的核心原因就是东林党执政之后在辽东的连续惨败。他必须要找到可以信赖的、能干实事的人来处理辽东危机。他刚上台的时候后金还在长白山的大山里头晃悠,不过一年多一点,都快打到山海关了。按照这进度,攻破北京也要不了多久。没有一个智力正常的国家元首会不对这种事情做出激烈的反应。他要再由着东林党这帮人胡来,没准就要当亡国之君了。P264

  18:毛文龙的这种战术,搞得后金后方一直鸡犬不宁。到了金兵不敢单独行动的地步。努尔哈赤专门为此颁布法令:士兵出城行动,必须一次十个人以上,少于十个人的,每人罚款一钱银子。P301

  19:在战争史上,将士在前方打仗,后方官员腐败无能而后勤供给不足的情况多有发生。但像袁崇焕这种,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主动对自己国家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和人民实施物资禁运,不惜将他们饿死在前线的事情,可谓古今罕见,必须无耻狠毒到一定境界才能干的出来。P332

  20:明朝末年,东林党"众正盈朝"、全面当权的时期加起来不过四年,也就是天启皇帝刚刚上台的两年和崇祯皇帝刚刚登基的两年。在第一个两年里,东林党一上来就把熊廷弼拿下,把辽东经略和巡抚换成自己人,然后接连丢了沈阳、辽阳、广宁,后金从长白山打到了辽西走廊;第二个两年,东林党先干掉魏忠贤,再杀掉毛文龙,引出了李自成,让后金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灭亡国家的战斗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P353

  21:大凌河战后,孙承宗无可奈何,只能再次辞职、此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山。他一辈子就跟后金打了两次仗,一次是柳河之战,一次是大凌河之战,两次都是惨败,就达样,还被《明史》和《明朝那些事儿》吹成"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没有争议的民族英雄",简直笑死人。P358

  22:清军人塞并不仅仅以抢掠毁坏为主,而且还很明显的在故意策应农民起义军。每当农民起义军面临困境或即将被消灭之时,清军就大规模地人塞,调动明朝兵力,使被围困的农民起义军绝处逢生。P363

  23:在清军已经多次越过长城防线打到北京的情况下,明朝的当政者们竟然还死守着长城防线数百里之外的锦州不放,把重兵囤积到那样一个孤立而又遥远的点上,然后又以倾国之力前去救援,简直愚蠢到了极点。P367

  24:在宁武关周遇吉带着几千人拼死防守,李自成亲自带着几十万人去攻打,阵亡七万人才把宁武打下来。这种战斗力遇到满清铁骑是不堪一击的。P380

  25:所以,那些敢于站出来整肃官僚集团的太监,都是有勇气、有魄力、有牺牲精神的人物。这跟文官集团内部的改革派是一样的。如果张璁、海瑞、张居正是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那么王振、刘瑾、魏忠贤当然也是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只不过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太监,所以才会被抹黑得特别厉害,结局也特别悲惨。P439

  26:魏忠贤和毛文龙这两个人,就是在正统体制已经失灵,国家财政枯竭、军事惨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试图挽救国家于危亡,结果没有被敌人干掉,却被本国的"正统"当作异端给消灭了。P44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