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怪简史读后感1000字
《海怪简史》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怪简史》读后感(一):不错不错
值得看,
《海怪简史》读后感(二):你知道,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这是一本挺装逼的书。
上周看了星爷的《美人鱼》,心动之际,就从当当上买了这本《海怪简史》。作者声称“为中国海怪立传”,其心说也良苦,确实也是蛮累的。
从半岛民间传说的海和尚、海狗精、海夜叉一直讲到禺强、龙九子,越看越怪,也终于越来越明白作者的用苦良心。作者根本没有在写海怪,写的不过是咱们民族性的东西,为海怪立传是个幌子,其实是给自己心中的民间记忆立传。
看到这,反倒让我有点想家的感觉。小时候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的那些鬼怪灵异事件,科学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作者辩解说这是文学,不是科普。是啊,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的想象力去哪儿了?从海边到内陆,古往今来,耳口相传的那些妖怪们,都吓得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吧?
《海怪简史》读后感(三):在他的笔下,无人写过的海怪也有了生命
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高密、苏童的枫杨树、韩少功的马桥……如今这串名单上可能要加上一个:盛文强的半岛。
自《山海经》之后,海洋文化就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隐退了,几乎与文学绝缘。即使近代西风东渐,也只有海派小说而并无海洋小说(海上花也不过是盛开在十里洋场)。当代文学的地域版图虽然已经被迟子建、李娟等扩展到了东北、新疆,然而依然海波不兴。驰名海外的明代女海盗邓一嫂只出现在博尔赫斯笔下及《加勒比海盗》片中,中国人却知之甚少。
小说之创新不只在于技法、语言的不拘俗套、剑走偏锋,更重要的是对蛮荒题材的开垦。当陆地上的穷乡僻壤、边疆山林处皆有熙熙攘攘的笔来墨往,海洋这片自古以来少有中国文人一毫深入的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之不竭的新的文学可能性。
出生、成长于胶州湾半岛上的盛文强近年来用《半岛手记》、《渔具列传》、《海怪简史》去打捞起被抛弃已久的古老想象力,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将飘散于海风中的海洋传说与零落于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糅合为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个偏居于大陆边缘、侧身于古文典籍、未曾被系统记录的海洋文明。
在他的笔下,那些无人涉笔的海怪、渔具、海洋传说一个个都如海市蜃楼般摇曳而迷人。
《海怪简史》读后感(四):不止于海怪
《海怪简史》打破了我一直对“鬼”的畏惧。小时候偷看哥哥播放的鬼片被吓的不轻,以至于长大后的很多年里,想起鬼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个躺在深海里的女子,面色惨白的伸出手向我抓来。很多个夜起的晚上,也会害怕的把灯火全部打亮,好赶走脑袋里的臆想。
你知道,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慢慢的知道鬼神并不可怕,只是与我们生存于不同的次元,也知道世界多维的实相,鬼神不过是不同的生命形式而已。但是依然会心生恐惧,在一个人独处的夜晚,想到可能有别的生灵存在还是毛骨悚然。
一直自我劝说着并无什么可怕之处,它的存在也不会对我产生伤害。但依然觉得若是我见了个鬼,还是会吓惨的。冥冥里觉得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之产生对抗,你知道我是多么好奇的人,即害怕又想了解。
第一篇海和尚读罢,我就惊叹作者写海怪的别出心裁,一种深深的悲悯,我觉得自己被打开了,不再害怕,产生一种深深的悲悯之心。油然而生对世间万物的爱。
想要去体验,去经验,知道生而为人的意义,人命的本质。好像许久的时间里都忘了,万物有心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朵花开都有它的美丽,鬼亦有情,若人若物。不只是每个来到生命里的人会带来一段情缘或者回忆,物亦如此。来来去去,好像从未珍惜。自以为买来使用便可,而忘了体谅它来所带着的期待、喜悦,或者悲伤。
这么一想,顿时觉得生命柔情了许多,丰盛了许多。心也不觉得温柔了起来。
《海怪简史》读后感(五):对生命源头的呼喊(张绍民)
盛文强《海怪简史》这样的文学佳作,是对生命源头的追问。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全球各地不约而同的不同地方共同对神即真理的记忆。不论在哪里,文化都是从神话开始,神保留了真理的本来奥秘,然后人类进入史诗阶段,接下来是戏剧、小说到现在的影视读图,这既是人类的精神简史。我们回到源头才能更加靠近对生命种子真相的靠近。源头才能回去,才能战胜我们面对的毁灭与死亡,毁灭与死亡主要是远离源头太远。
《海怪简史》专门写大海里的海洋神话传说,这些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形象,但恰恰这是文学最为主要的精神能量,神话传说的能量甚至还要大于史诗的能量。
不同地方对唯一真理的不同启示形成不同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是神的创世纪交代与训言。我们已经不记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模样,于是依靠神的启示,模模糊糊记录成为神话与传说,试图恢复我们原来生命的模样。神话是战胜历史灾难的最好本质捷径。
《海怪简史》写了很多不同的海怪,这些神奇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无比震惊了我们在机器设备工具中的所谓超能量生活,而神话传说更是打破了人依赖的科学技术机器力量。书中写到的海和尚,它像一种乌龟一样的身体,但头部却像是小和尚的头部,而且这种人与野兽杂合的身体,更有自己的心灵磁场,它知道人对自己的羞耻,并且以此为羞耻,它想靠近人,但却因为人而远离人。这正好说明了创世初的人的存在问题,那个时候的人,因为怀有对自己原罪的惊恐,对一切羞耻一类的事情都十分敏感而忐忑不安。人的犯罪破坏了世界的完美,要重建自己完整的生命就要回到生命的本来模样,生命的原初基本靠近生命完整的本来全貌。
万物知道羞耻,而人因为自己堆积的恶犯罪而不原罪、不知道羞耻,这就是人在深渊里远离了日益思念的生命归宿。
《海怪简史》让我们联想到那部神奇的《山海经》,这都是神话与传说保留了人的想象力,人因为另外一种超越尘世的想象力存在,而能够回到生命本身即超越生死的永恒世界。
盛文强的《海怪简史》是积极的创作,展示出来的神话传说,在汉语文学里面几乎已经稀少,这才是真正的宝贵,史诗与神话传说的稀少,恰恰是因为它能量大、难度大,靠近崇高生命而成为尘世难得一见的罕见制作。为此,有抱负的作家写神话传说、史诗,更是恢复真理尊严的创造。
《海怪简史》读后感(六):你知道,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海和尚
1、海和尚的眼波在眼睑内流转,这是世界上最为含蓄的眼睛,它能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却看不到它的目光。因此,它的心事无从窥测。 2、这忽然长出的头发是海和尚的生命由容至枯的写照,仅仅一夜,就再现了普通人一生的时光……人们见了无不悲伤唏嘘,不忍直视其头顶,纷纷把身子扭到了一边。就在他们转身的刹那,时间的怪兽拔地而起,从众人的肩膀中间腾跃而去,影影绰绰的,俨然是海和尚的光头形象。它飞过了人群,不少人的两鬓因此而平添了不少白发。你知道,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人头獠
1、那时,他正在人群中,随着人群向前滑行,和人群一道流淌着,额头和鬓边的汗水如同雨天屋漏的泥痕,盘曲着流淌,在下巴上滴落。那时节,他在尘埃中行走,世间的尘埃把他覆盖。最大的轻贱莫过于此,他与众人一起领受。
鲸鱼嘴
1、直到许多年以后,你还清楚记得,那些远道而来的隐士和逃犯终日徘徊在海边的沙丘,衣衫碎成了长条,在海风中狂舞,鲸鱼嘴并没有把他们的忧愁带走。
海狗精
1、好在海狗们只会围观,并无攻击能力——它们的围观,又何尝不是一种攻击?你因此而想起了离开半岛以后的生活,并且心有戚戚。
鹏
1、在那时的东海,只要遇到身上有恶臭的人,人们便会肃然起敬。而那些浑身散发着恶臭的人则洋洋自得,向人们讲述他们的奇遇,直到一众外乡人听得心驰目眩,纷纷恨自己未能生在落鹏粪的渔村里……那时节,人们以一身恶臭为荣,为此而不惜自污者大有人在,或以身涂粪,或怀揣粪团,只为博一个见多识广的虚名,惹几声来自民众的惊叹。而今,你早就离开了海,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当你见到那些声嘶力竭的演讲者,还有那些滔滔不断的明白人,便会深感这些猥琐的自娱和自满如出一辙。
蟹将
1、蟹将当初的赫赫战功已被遗忘,只有剖螺一事被津津乐道。后来龙王吃腻了螺,蟹将也因此失宠,最终被劾落职…一双钳形的巨石,见证着一段伤心的往事,而登临的诸君只是赞叹蟹将双钳的猛力而已。出奇的是,还有不少人赞美蟹将为龙王切螺的大功,并心驰神往,引以为荣耀,恨不得与蟹将同殿称臣,独独没有人注意到蟹将平生的落寞。以天地之大、东海之深,居然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创痛,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凌乱到错。旋转着的混沌世界,迅速把蟹将们甩出了轴心,就像飞旋的车轮上甩出的泥点一样匆忙。许多年以后,你终于知道,蟹将的困惑,也是许多人共有的困惑。他的困惑,你也曾有过。
《海怪简史》读后感(七):东方的神奇想象力
盛文强的这本《海怪简史》,所讲海怪包罗万千:帝王苗裔、龙宫皂隶……但此书并不能当历史来看,更像是故事集。
我对海怪的最初印象来自《西游记》中美猴王龙宫巧取豪夺金箍棒及《哪吒闹海》里那些蠢头傻脑的虾兵蟹将,但此书中所提海怪皆出乎我的想象,就像第一次观看《盗梦空间》一样,颠覆我对既有事物的寻常概念。
那些闻所未闻的海怪在心头投下浓重的阴影。当我从菜市买来螃蟹、蛤、虾,想象它们变成怪物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在我看来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生物无论如何与鬼怪无法联想起来,传达出来更多的是味蕾和津液。这些美味无比的海鲜是我家乡宁波的特产,是我的最爱。
不过,我也有被螃蟹钳疼的惨痛经历。少时喜欢去甬江边的泥涂上捉螃蟹,泥涂上最多就是那种举着一支硕大、与身体极不协调的螯的红钳蟹,密密麻麻,人还未靠近一有风吹草动就归家似箭没了踪影。一个个手指大小的蟹洞就是它们的安乐窝,捉到它们必须挖开洞口再以手探之,直到整条手臂没入蟹洞方能将它们擒住,但它们还会做最后绝望的反击——用它们唯一却最有力的武器——蟹螯来钳我的手指。所以我的少年手指总是带着胜利者的快乐伤痕。
海怪,许是为捕获它们而出海的渔夫在黑暗中,在暴风骤雨中的朴素想象。未经历过与大海搏斗的我是没有这份爱恨情仇的。如果这些螃蟹能够长到与我们人类这般,那么它们蟹螯就不单单是钳疼我的手指这么简单了,说不定螯起头落也未可知,这就是想象力的可怕之处吧。
海怪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在西方世界里也是层出不穷的。东西有别,各自的想象经纬分明、截然不同。中国式海怪更多融入了佛、道,甚至儒家思想,而西方以征服海洋为乐,为其殖民开创之滥觞。更多的是在对海洋的不断征服中遭遇挫折失败所发挥的想象。这其中加勒比海盗为集大成者,那条由骷髅组成的海盗船着实恐怖之极,还有美艳与危险同在的美人鱼和有庞大触角的八爪鱼,另外由恐龙异化的哥斯拉等等,这些海怪皆有强大的破坏力,摧枯拉朽、残忍无比,但也有其合理的科学解释。
此书中描写的海怪不仅仅是简单的夸张,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且有聊斋的风格,海怪也沾染了人的特点,有一股妖气、鬼气。总之,月亮是东方的亮,海怪也是我们的多,且有故事。
不禁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汉江怪物》,这种因环境污染变异的是鱼非鱼,似豚非豚的怪物既没有丝毫人性,也没有仙风道骨,唯有吃人吐骨的奢血本性,且有察言观色、洞察先机的科技智商。这样的鬼怪更接近我们的现时。影片反衬的是所谓征服自然、掌握科技的人类精英们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无奈及反抗。电影与书相比除了在视觉冲击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外,细节刻画上亦更胜一筹。
但突破人的想象极限,或者拓展想象的空间还是需要书籍,此书就是为此而来。
《海怪简史》读后感(八):你知道,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评《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盛文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1月
盛文强的《海怪简史》即推出之日起,便登上了各类受关注新书榜单,如今电子版又率先在豆瓣阅读上线,其在未来几个礼拜的走红态势已隐约可见。事实上,早前的《渔具列传》和《半岛手记》已经为盛文强塑造了一个兼具学者气质与海岸游者风范的形象,如今将《海怪简史》安插在这张名片背后,也便见“怪”不怪了。
全书收录总计各类海怪四十有余,皆与海有关。这其中,既有虚幻艺术作品里惯常调遣的虾兵蟹将、龟丞相一类,也有远离海岸的我们鲜有耳闻的海和尚、海狗精们,大体而言,叙述每一位海怪的手法相似,先以一个细致的场景道出其典型特征,随后追溯到海怪的传说或是有趣的轶事,结尾难免生拉硬扯进一些生存哲学,倘使非要为这位方逾而立之年的作者找出些成书的局限,也便是这些行文谋篇里俗套的坏毛病了。
然而我们读《海怪列传》却绝不囿于此,我们所向往的,是东南边海岸线里曾经涌动着的神秘、信仰和乡土人情,就如盛文强每每追忆及此,便信手写上一句“你知道,这是学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而在全书中,这句话的出现竟有二十次之多。
同欧洲零碎的海岸不同,依靠山河成长起来的华夏农耕文化之中,早期的神怪传说在聚集的密度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大陆甚于江河、江河又甚于海洋的特征,海怪传说也本就是被边缘化的一类,而这些缺乏自我意识的初期文明一旦由“愚昧”走入“自觉”,相应的神话谱系也便随基本定型,接踵而至的则大多是基于既有谱系的艺术上的改编和发散,而少有本质上的篡改,那些游离于体系之外的散仙散怪虽然偶尔被人们提起,却终究免不了被遗忘的命运了。盛文强特地在书中将“体系外”的海怪与“体系内”的海怪隔离开来,划分为“外篇”与“内篇”两个部分,而行文之中也透露出对前者的偏爱,
你知道,海怪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半岛的渔民们提起海怪来总会说“这家伙”,就像提起自己不成器的兄弟或者侄子,可说是爱恨交加,且夹杂着自僭为长辈的倨傲。
盛文强偏爱这些小海怪,所爱的是它们逍遥法外却又尚能被防范的若即若离,爱的是那个年代渔村安居乐业与对横行的海怪们保有敬畏的制衡,不像那些安放在庙堂里、雕刻在屋脊上的大有来头的海怪们,他们的威严虽然延续至今,却只剩下纨绔与狰狞的面相,在这种反差里,盛文强正是表达了一种因海岸乡野传统崩坏而带来的孤独和失落。正如他在后记末尾写道:
正如雨果所言:“远古的怪兽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佛被空间越缩越小了,最后就成了今天昆虫们的样子。”以文学方式书写海怪,无疑是与海怪的互相搀扶,希望能藉此突出庸常生活的重围,抵达澄明之地。这样的写作,不因别人的认可而变得有意义,也不因别人的否定而变得无意义。
人们历经人情世故而愈发沉稳时,回想起幼年时代傻乎乎的幻想和糗事,总是不自禁的掩口而笑,心中暗觉羞耻,恨不得从未发生。海岸的文明也如人一般,在“不可一世”的今天,对于从前那些向野游海怪们的卑微而耻辱的敬仰,也不愿再挂在嘴边了,而盛文强仿佛是扮作了大海里的蜃(古时传说的海怪,见本书“外篇”第二十三章),在某些雨后的海边吐出一幅蜃图,让上岸的渔民的后人们,看见那个海怪尚且不足为奇的黄金年代,心中仍暗叫惊奇,才知道,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海怪简史》读后感(九):曾有一个时间,我们的世界海怪横行
1、
可能因为在海岛长大的缘故,我总是对海洋充满好奇,小时候读《一千零一夜》最爱的就是辛巴达航海记,那时节我所住的南田岛房子还少,在自家屋顶晒着太阳读着这些海上奇奇怪怪的故事,读完后顺着夕阳下山的方向,看着波光粼粼广阔的海面,常常有些怅然若失,因为还没到小学毕业,我就知道这些终究是故事,海里已经没了传奇,只有卖钱的鲳鱼和带鱼。
另一个丧失的记忆是小时候的夏夜经常在屋顶纳凉,各家席子铺在一起,孩童们聚在一起听老辈讲些虚无缥缈的故事,有精怪、有传奇,听着听着盖着毯子入梦,半夜里夜枭停在屋顶,发出孩童哭声似的鸣叫,把那些山间海边的精怪传奇一起唤醒。
但这些东西都没了,我们终究都长大了,那些海怪、妖精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撤走,换成了房子、股票,田螺姑娘换成了保姆,牛郎织女成了节日,就像《海怪简史》书作者在文章里常写的那一句“你知道,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2、
这是一本关于海怪的书,作者跟我差不多年纪,在海边长大,被老一辈人用精怪故事饲养。作者说“许多年后,在远离海的地方,我开始了《海怪简史》的书写,并从中感受到当下的局促——古老的想象力被抛弃了太久。”
这是一本文学作品,不是考据,也不是科普,书中记录了各种各样“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海怪,有被人喊“光头,光头”就害羞的海和尚,有愤懑与人类的捕鱼在夜里到渔村剪渔网的鱼头怪,白天做着普通帮工晚上脑袋飞在海边捕食鱼虾的飞头獠,有经年承受海边大风而胸口有个洞的穿胸人。这些精怪有的记载于《山海经》,有的被画在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更重要的是这些海怪都曾存在于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
书中有些精怪我听说过,也听过类似的故事,但更多的我是头一次看,而且由于刚才所说的缘故,作者的笔调总是有着淡淡的伤感。比如写《飞头獠》时,他写“飞头獠多生在海滨的普通人家,平时如常人一样劳作,他也不知道自己是飞头獠。……这颗头颅在黑暗的房间里冉冉升起,一直飞出窗户,飞到海滩上去觅食。”间而又感叹道,“世人多数碌碌无为,被生活奴役,并且心安理得,一心拱卫着得之不易的奴隶身份。没有神通,便也没有痛苦,大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飞头獠肯定会羡慕这些人,怎奈神通天成,无力扭转。”
3、
书中记载的海怪是否存在或是否存在过其实不重要,但作者也说这是他被问得很多的问题,大家总是在意真相如何如何。我想就算用民间刻本画下了这些精怪的万历年间或者更早的时代,人们也未必真的就相信这些精怪的存在,或者像现代人暗暗自得所想的古时候科技落后人们靠关于精怪的想象解释自然,我觉得未必如此,因为那些故事显然已经超出了解释自然的需要。
这些海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是对平凡世界的脱离,所以那些海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陪伴,待到我们不需要它们了,它们也就灭绝了,像很多在现实中灭绝的动植物一样。
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阳光正好的下午读了一半多这本书,感受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一段感受,他说自己孩童时在夜里醒来,在窗口看到长股人(腿特别长的怪人)一闪而过的腿影。
“恍然惊觉岁月之倏忽,一时间,大千世界绕屋而旋转,世间一切尽可奔来眼底。我童年时候的内心世界,也因之而广阔起来。以后的岁月里,没有什么东西能来轻易把我遮蔽,也没有什么东西能随意让我感到恐惧不安,毕竟我生长在一个神奇的所在,人生所能遇见的怪诞,在我的童年时代都遇到了,此后的一切惊吓便都显得不足为奇。”
所以很难说这样的书有多少的实际意义,印数大约不会太多,读到的人更是寥寥,因为我们都会渐渐忘了,曾有一个时间,我们的世界海怪横行。
《海怪简史》读后感(十):关于《海怪简史》
半岛的码头被细雨浸湿,似乎更显破败。码头的背后,我又看到了渔村的小屋,它们被随意安放在海岸的丘陵地带之上。那些屋顶下有我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在冬夜的炉火旁,古老的海怪故事被反复讲述。一种海怪往往拥有无数种故事版本,其结局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一个渔村少年的心中因此有了广阔的世界。
在古老的故事里,海怪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凌厉的攻势,它们在水中猝然现身,防不胜防。它们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貌,足以震荡平庸的日常生活。海怪遗世而独立,海怪的生活不为我们所知。到后来,海怪的频繁出没使沿海居民瞠目结舌。海怪带来的震惊,更接近本雅明对现代城市生活“震惊体验”的描述 ,古老经验与现代经验在这里有了奇异的重叠——面对海怪而见怪不怪的态度最终发展为一种生活态度时,就可在光怪陆离的当下城市生活中保持不动声色。
许多年后,在远离海的地方,我开始了《海怪简史》的书写,并从中感受到当下的局促——古老的想象力被抛弃了太久。在此期间,常有人瞪大眼睛问我:海怪真的存在吗,你写的这些都是真事吗?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海怪是否存在,不是我探讨的问题,这本书毕竟是文学而非科普,更非猎奇探秘,亦非文史资料。问这种问题的人,受遮蔽太深,最可宝贵的想象力被强行摘除了,对那些预设程序中没有的内容,会立刻做出激烈的排异反应。须知文学写作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审美,偏偏有那么多人对正确答案翘首以待,对审美则无能为力,更有甚者,时时以狭隘的个体生活经验来诘问文学想象,这是现行教育的尴尬之处,亦是个体成长的悲剧。
随着童年时代的远去,海上已经难以听到海怪故事了,当年的海怪故事讲述者们,也凋零殆尽。神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轰然塌陷,取而代之的,是无知与无畏。
你知道,海怪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半岛的渔民们提起海怪来总会说“这家伙”,就像提起自己不成器的兄弟或者子侄,可说是爱恨交加,且夹杂着自僭为长辈的倨傲,于今想来甚是可笑。海怪也是弱势群体,因与众不同,每每被视为不成器,海怪超乎常人的神力却被搁置不议,海怪逍遥世外也无人羡慕。海怪的数目当然也远远少于人群,不幸占了少数。原来这器与不器的标准,全在人多势众的生民百姓一端,念此方知何为世俗标准。天生异秉、惊世骇俗,随波涛来去自由,这都是海怪的才能,这些异秉却在日渐平庸的人群中难觅踪迹。种种海怪,可惊可怖者为人所惧,于是为之建庙并敬奉香火,弱小可欺者则为人所治,受人役使。一切可嗔可怪之事,都有自圆其说的世俗逻辑,不单是海怪,世间事亦如此。
本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还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三皇五帝之苗裔和龙宫水府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照我看来,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掌握了海怪的分类之后,可据此记诵一番驱逐海怪的咒语,先看来的海怪是什么来头,如果是体制内的纨绔海怪,就可高呼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如果是体制外的野路子海怪,就要高呼一声“妈祖娘娘快显灵”,有这两句咒语防身,就可以保障一船平安,全身而退。当然了,这种方法只适应于中国海域,外国海怪根本不吃这一套。与此同时,身份的辨认也是难点,这些海怪变化万端——体制外的海怪也会装扮出堂堂威仪,体制内的海怪也会流露出一身江湖野气,令人猝不及防。遭遇之后的万全之策,便是两句咒语一起喊。这些古老的驱魅经验,是我的人生启蒙课。
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终极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亦是物质年代的自救方式。书中的个别故事,或许也和你母亲所讲的不一样,正所谓猛药除沉疴,莫指其怪诞不经,也莫发雷霆之怒,不妨先做反躬自问,直面庸常与偏仄的生活成见,才是当务之急。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