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于生活》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高于生活》影评摘抄

2021-05-01 04:3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于生活》影评摘抄

  《高于生活》是一部由尼古拉斯·雷执导,詹姆斯·梅森 / 芭芭拉·拉什 / 沃尔特·马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于生活》精选点评:

  ●cinemascope;镜子;红色的警示灯;阴影;父权的此消彼长、现代社会男性身份焦虑。

  ●有点over..

  ●强迫症的爹

  ●那些言论倒是很疯狂,结尾竟然是大团圆,这个接受不了。

  ●表现主义与CINEMASCOPE的成功嫁接,战后以中产阶级家庭为标本的新时代思考,代表着黑色电影的进化也预示着它的消融。联想到当时的外部环境,尼古拉斯雷假借药物对对美国进行了勇敢的反思,值得敬佩

  ●阴影的运用很酷。《马蒂》、《黑板丛林》、《无因的反抗》、《七年之痒》、《伊甸园之东》、《高于生活》,到底谁能代表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这个时代的美国,时而被艺术家描述得美好无比,时而被描述得可怕无比。

  ●从伪装走向真实,美国的黑色现实暴露无遗

  ●马丁西科赛斯在美国电影之旅中提到过它。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明知他的神智已经不太正常但讲出来的话却无从辩驳。音效和打光加强惊悚效果

  ●對保守焦慮的中產階級郊區生活一記重拳。所謂冷戰背景就是:你不知道哪天會是世界末日,所以……打光效果非常精彩,用燈光和顏色說故事,每件道具每個細節都精心設計。一樓是世俗社會,二樓是與世隔絕的家庭。

  ●這部也應該收錄在《恍惚的世界》裡

  《高于生活》影评(一):《高于生活》的结尾,尼古拉斯·雷 的暗示?

  看到一些评论说《高于生活》的大团圆结尾有点乏力,但尼古拉斯·雷用画面告诉我们结局没有这么乐观(影评放不了图,所以放在日志):

  http://www.douban.com/note/206969919/

  所以感觉这个结局不算败笔,它恰恰符合电影想表现的一部分内容 : 50年代美国郊区生活幸福表面底下的黑暗。。。

  《高于生活》影评(二):黑化

  

赖德从温文尔雅的教师逐渐走向暴躁、兴奋、黑暗的过程,可的松这个治疗性药物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这个药物可以延续赖德的生命,却也带来了可怕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但让赖德在加强了药物依赖性,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了可怖的伤害甚至是生命危险。面对赖德的狂躁和表现出的攻击性,妻子并不打算告知学校和医院,而是选择了隐瞒,因为这会让赖德丢掉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允许赖德和他的家庭承受这种风险。就像赖德一直隐瞒自己开出租车赚外快的行为,学校教书工资本就不高。尼古拉斯.雷在通过药物黑化赖德的同时,也揭示着时代与环境对人的影响。雷似乎在通过赖德之口表达着时代对人的异化,从顺从到反抗,从温文尔雅到怒火中烧,可的松让赖德彻底撕毁了过去文明的面具,激发出了内心被压抑已久的黑暗面,这个黑暗面可以说是被现实扭曲的本我,天使与魔鬼,在破碎的镜子里分裂。他在家长会上对学生和家长的羞辱性言论让人愤怒,对宗教与信仰的亵渎性言论让他的“魔鬼”面被彻底展现,直到最后试图杀掉儿子,魔鬼降临人间。妻子在形势恶化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遇,现实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隐瞒丈夫病情,与此同时又要自己提高警惕与丈夫周旋。妻子是一个很聪明的角色,尤其是最后赖德彻底魔鬼化后,她挡在丈夫与儿子之间周旋和拖延时的我表演,不停察言观色的状态给人相当智慧和冷静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片可以看作是中年版的《无因的反叛》,或者是有因的反叛……尼古拉斯.雷对于时代之于人的影响与反思是他的作品最重要的内核。

  《高于生活》影评(三):《比生命還重要的事》(Bigger Than Life - 1956)

  尼古拉斯雷導演,主角是James Mason,很眼熟的演員,一查才知道他就是庫柏力克Lolita的主角。另外一個知名的配角是年輕的Walter Matthau,印像中他一直到八、九零年代都常和傑克李蒙搭擋喜劇電影。

  電影劇情表面是一位小學老師罹患了罕見疾病,必需長期服用實驗藥物才能控制病情,但藥物服用過量卻造成了他出現的抑鬱與暴躁的症狀,這危及了他的工作和他和妻子兒子的家庭生活,最後電影有點變成了一個充滿壓力的心理驚悚劇。扯遠一點的話可以聯想到後來庫柏力克的鬼店,病人和醫學權威的緊張關係也有點波蘭斯基的味道,當然這片比這些後繼的經典都溫和許多,但電影也是有意地把疾病侵入中產階級生活變成一種美國文化危機的隱喻。

  男主角對身為丈夫與父親的男子漢偏執在他情緒失控後急劇地爆發,雖說是藥物造成的影響,但在電影的脈絡下也是種潛藏心理陰影的揭露。最後雖然醫生出馬把病情控制住,一家人又回復了生活的希望,但其間過程多少也有點血淋淋,只是對五零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來說,可能不太能把其間的美國生活批判演得太灰暗。

  James Mason和女主角Barbara Rush演得都相當出色,電影透過戲劇性的打光和鏡頭也很成功地在日常家庭場景營造出陰暗的壓迫感,雖然步調就今日眼光來看稍嫌緩慢一點,其中性別角色也是屬於五零年代的保守,但我想在當時也算是相當前進,片中妻子的角色雖然是婚姻中被動的一方,但也以她的方式來對抗丈夫的壓力,以及維持住家庭的完整。尤其一開始丈夫的醫療細節她都沒被告知,直到結尾她才獲得分擔醫療責任的權力,這也是個隱喻。

  《高于生活》影评(四):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什么

  《高于生活》又名《比生命更重要》Bigger Than Life(1956)

  一部晦涩难懂的影片。我个人是比较不喜欢这种很专业的电影的,观影过程中会非常烧脑,之后要通过影评才略微把握到一点模糊的意味。所以必须待二阅细品。

  本片中压抑和不安的气氛类似于黑色电影和悬疑片,但是由于几乎没有悬念,故事性非常平淡,那些被镜头所突出的光影效果以及角色的言行就制造了大量的隐喻,这加重了影片的象征意味,不能把它当作普通的剧情片看待。如果仅联系片名这句话,影片或许只是在回答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个问题,从表面来看,答案当然是“理智”:影片中一个没有理智的人比让他死去更为可怕,因为他的狂乱不仅给秩序带来混乱,甚至会压迫、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和幸福。然而,让主角致命的疾病却恰是由于社会的理性所造成的,为了让一个家庭生存下去,在中产阶级社会的平稳繁荣下却潜伏着令人丧命、令家庭崩溃的暗疾———这是一种慢性自杀的社会状态,为了解决这种最终会爆发的绝症,会付出更惨痛的代价。那么由此而看,导演的野心是在表达更深一层的意图:对美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批判———比活下去更重要的东西是另有所指而不是理性。影片的最后,主角忽然在幻觉中提到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起散步,林肯的形象高大丑陋又美丽,然后又突然清醒过来拥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种矛盾的表现就恰似对美国现实的写照,非常值得玩味。

  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句话:“If you work for aliving, why do you kill yourself working?”,恰可以在局部对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悖论做一个总结,如果要做出更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则必须有更专业的电影知识以及对战后美国社会状况的了解。

  另外,男主角的表演并没有完全把该角色应有的外在表现发挥出来,显得有些拘束和中规中矩,是本片的减分项。

  《高于生活》影评(五):高于生活:比死亡更可怕

  赖德本是个和蔼可亲对小孩疼爱有加宽容慈爱的好老师,也是工作之余跑到出租车公司当接线员干兼职努力养家的好老公,有着活泼的儿子和贤惠的老婆,组成了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致命疾病的突然来袭,慢慢夺走和吞噬了他们的快乐和安定,为了保住赖德所剩不多的生命,医生开始给他服用名为可的松的新型药物,赖德逐渐对其有了强烈到无法自已的依赖性,开始疯狂陷入到精神失控的魔鬼境地中,性情大变完全脱胎换骨成了面目可憎好似撒旦的可怖人物,直到完全散失理性做出触目惊心令人咋舌的恐怖举动。除了一些深刻的隐喻和批判意图外,还有一个影片提出值得思考的疑问,理该自然的应将生命摆放在人生的第一要位,但为了肉体的健康和生活的保障,是否真值得眼看将精神的扭曲作为惨痛的代价付出?而造就的根本性原因又是神马?就像这部电影的另一片名《比生命更重要的》。

  这是我看的Nicholas Ray的第一部作品,深深的震撼久久环绕于心,这部片子格局很小,仅围绕一个中产阶级小家庭展开,或许更笼统精简来看,本片讲的就是赖德由白往黑转变的过程中对其自身和周遭产生的影响,没有费尽心思刻意的制造悬念,没有含金量十足的华服场景布置,或是耀眼夺目的群星站台,完全凭借着Nicholas Ray个人出众的指导能力,合情合理中人物戏剧性的转变达到引人注目的可视性,特别是细节上的绝妙刻画,着重体现在镜子和影子的利用方面,破裂的镜子象征着赖德精神世界和原有生活的破碎,最后儿子偷药时桌上镜子突然出现赖德可怖的脸,加深观众的参与感,预示矛盾和高潮一触即发,张力十足。影子更是制造出一种心理暗示般的惊悚效果,在辅导功课时赖德倒映在墙上强壮而非常规的影子,仿若他内心越发膨胀的黑暗力量,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在这些细节的交织和人物的生动展现上,通过Nicholas Ray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一路看下来丝毫没有沉闷或乏味的意味,反倒非常的牵动人心。片中配乐的融入更是别具匠心,此起彼伏丰富多彩到使言语听起来都有些空洞和苍白,起到强大而正面的渲染作用,有着鼓动的感染力,以及类似旁白作用的辅助和形容的力量,印象深刻的是最后打斗的一场,伴随电视里欢愉逗趣的曲调,削弱了扑面而来的惊骇而紧张的激烈场面,增添了一丝荒诞的戏谑,而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也通过配乐得到了饱满而强烈的表现。表演上有着戏剧舞台上的模式,饱含激情字正腔圆的念着台词,透过知识分子扭曲的视角超高逼格的表达着癫狂,到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拿捏表达,至少James Mason专业的完成了从一个品格优秀的好男人,逐步向傲娇自大,到彻底沦丧为恶魔的过度,将“魔鬼附体”的过程演绎得令人信服和心生厌恶。

  从赖德的疯狂过程来看,服用可的松后首先表现出的是异于平常的兴奋和挥霍,带着老婆来到高档奢侈店买华服,帮孩子买自行车,嚷着买这换那,像是以王者富足的姿态有了万人敬仰的地位和权力,和之前作两份工的形象南辕北辙判若两人,随着计量的加大,赖德的心智开始严重扭曲,变得强词夺理咄咄逼人,在家长会上言辞凿凿的发表着狂妄的宣言,散发着嚣张的气焰,刻薄小气斤斤计较,亵渎宗教舍弃信仰,甚至最后到了可怕的抛妻杀子的地步。当然,这些行为举止一方面是药物的负作用,但另一方面不难看出赖德被责任环境压抑的精神隐患和负面情绪正以一种无度的形式在泛滥和发泄,一种道德沦丧和理智失衡下的极端表现,人性中阴暗丑陋的一面往往在其带来的自我意识的束缚下得到压制,而可的松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赖德内心的黑暗之门,而透过这扇门也看到了当时民众谋生的不易和艰辛,以及阶级贫富差距和生活压力留下的阴影。

  虽然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不单单是医生或是家属,都不会选择残忍的见死不救,但“可的松”的存在和作用,放在当下看一点也不觉得陌生或虚构,片中在医生的含糊其辞中,并没有过多的强调药物不可估的强大负作用,而是一再的鼓励,虽然主要后果看似赖德的成瘾造就,但从最后走出病房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冷笑的两个医生看来,不可否认在俗套的温馨大结局上抹上了一丝悲观的揣测和不安的后续发展,从中还是能看到医疗问题造成的不堪的社会现象。另外则是男权主义的体现,一切都在赖德的支配中,满腔侮辱老婆依旧迁就,强加逼迫儿子依旧顺从,生怕违背了意愿让他受刺激,虽然亲情的爱意占据主导,但其中的畏惧和害怕,还是体现出了赖德在家中掌权的首要地位,所反映的也是当时美国家庭内部模式的缩影,放大点看也可视为对整个社会形态的一种象征式的等级体现。

  “医疗突破”、“教育制度”、“宗教诋毁”、“权利掌控”,Nicholas Ray透过赖德的极端行为典型着重的放大了当时社会体系中暗流涌动着的微妙现实,令人惊骇的同时却又透着一股邪恶而暗黑的危机感,像是以一把双刃剑的形式弥漫开来,但其中的弊端却要远远超出人们的乐观想象和理想期盼,对当时打着正面改革的旗号实际暗流着腹黑驱动力的社会风气和形态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抨击。对于死亡我们往往充满了无限的抗拒和避讳,畏惧和惊怕,那将意味着一切可能性的就此毁灭和消失,所以常常能听到身体乃是革命之本之类的名言快语,力求健康平安,但实际精神世界的全面垮塌和扭曲来得比死亡更可怕,《恐怖走廊》开头的那句: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他会选择让那个人疯掉。在这里也同样受用,如果说肉体的健康是生命的根本,那精神的健康则是生命的意义,而赖德的丧心病狂不能只追究于药物作用,背后隐藏的家庭危机甚至是社会隐患就如同那一抹冷笑般令人不忍预估和遐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