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萨斯的一年》的读后感大全
《阿尔萨斯的一年》是一本由申赋渔 / 申杭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 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一):温情 ● 父女 ● 法国行
第一次阅读这种父女双视角,两人共同协作完成的书,既觉得奇特也觉愉快,但是篇幅着实太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作为记者的作者,以及他12岁的女儿和妻子在法国南部阿尔萨斯旅居一年的生活故事,十分的简单朴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更喜欢的书中作者女儿杭之笔下所描述的法国生活,因为更真实确切。不过杭之描述的大多是她在学校的云云,对于法国的风土人情刻画较少,少年老成的口吻则为这本书平添了几分趣味。关于法国电影曾看了不少,《这个杀手不太冷》、《两小无猜》、《普罗旺斯的夏天》、《初吻》、《放牛班的春天》、《小王子》……电影中每一处情节抑或风景都让我深深折服,法国这个空气中都透露着自然温暖与浪漫的国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总之,这本书不同于普通的游记或是哲思随笔,而是一本满含温情,能让你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如果你最近有点小焦虑,拥抱这本书吧。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二):回看2012的法国
2012年的法国和2019年的法国,没什么区别,有些事情仿佛历历在目。
震惊作者竟然觉得布拉格很好。欧洲走过这么多城市,布拉格是我最不喜欢的城市。商业气息最浓,全都是韩国人,到处拍结婚照,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商店,街头艺人不给钱都不肯吹泡泡,连教堂拍照都要收钱,录视频是另一个价格,图书馆拍照也收钱,犹太人公墓门票贵的离谱,和卢浮宫一个价格,整个城市已经完全沦为挣钱的机器,只有深夜走到一条街上从窗户瞥见一群唱歌的年轻人让这城市有了几乎唯一一丝生活的气息。
2012年冬天的斯特拉斯堡也没有想到2018年冬天直到2019年巴黎更大规模的罢工。作者在路上确实遇到很多热情的法国人,而我这一年确实几乎没有遇到过热情的法国人,甚至更多都有些讨厌,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法国的一些农村,小城市,确实很好,由于法国的国土面积确实不大,小城市距离大城市开车也不会很久,曾经住过一个海边小城的民宿,女主人每天都是开车半小时去省会城市上班,她有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巴黎上学,另一个女孩就留在家里,帮妈妈招待客人,晚上和女主人去海边野餐,家里有很大的院子,客厅里有三角钢琴,小城市的生活也非常宜居,通勤上班也不远。小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三):两种视角,各自成趣
与之前所看的游记不同,《阿尔萨斯的一年》是父女两人旅居法国写下的所思所感,更忠实于个人体验,两种视角,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业十多年的工作者,申赋渔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着股冷峻的新闻体气息,行文简洁凝炼。他的文章中有着更多的忧患意识,目光所及之处,都能触发他对历史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这种观点的表达立足于确凿的事实依据,两者相融,反而特别能让我体会到他的想法。以游记来说,若只有景点描写那只是旅游册子,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观察与思索,这个地方就不再是单纯的景,让我这看的人也觉心向往之。
阿尔萨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回归法国,坐落于东部边境,在莱茵河西岸,与德国、瑞士相邻。他们的足迹从这里开始,及至欧洲大陆。我很喜欢申赋渔的视角和对人文历史的尊重,他说只有人与景相辅相成的地方才是梦中的田园,法国最美丽的是广阔的乡村,申赋渔走访了40多个村庄,从他讲述的人和事中,我不难体会到这种美好。对于旅行的地方,让我们产生好感的往往是细节,而这些细节多见诸于人与人的互动中。
另一方面,申杭之这个豆蔻少女却是一派老成的语调,讲述着法国校园里种种荒诞的场景,冷静自持中带着困惑不解,但藏不住童趣可爱的内心。除了这些趣事逸闻外,从杭之的笔下,我感受到的还有对未知的摸索。她经常一个人,但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她只是安静旁观,把自己的情绪从欢闹的群体中抽离开来,让观者一面觉得有趣,一面又感受到旅行对人的意义,它让人更多地审视自身,让人对外界的任何些微变动都变得足够敏感。
父女两人的双视角不但不显突兀,还融合得恰到好处。有时申赋渔与杭之对同一件事有各自的描述,让整个事件都显得丰富起来。比如那个来法国避难的叙利亚同学,杭之第一次发现战争原来是那么触手可及,她的沉重跃然纸上。申赋渔将法国殖民叙利亚的历史细细道来,及至他与这对母子的交往,他并没有直接讲出自己的观感,而在描述中让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毫无疑问,父亲的见解更有社会性,而杭之则传达出最直接的感受,两者互补。有时申赋渔从杭之的讲述中引申开去,亦或是父女两人“自说自话”,也各自成趣。
阿尔萨斯的一年,对父女两人来说是充实美好的一段时间,对我这个读者来说,由景及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四):有关其中一位作者的八卦
这本书是从豆瓣上偶然知道的,吸引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是它的名字:《阿尔萨斯的一年》。
知道『阿尔萨斯』这个地名还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上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上。法国在对普鲁士的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方给普鲁士。后来这两个地方又在一战之后归还给了法国。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讲述阿尔萨斯的历史,而是作者讲述他们在这里的一年生活。各位读者可能疑惑:不就是欧洲游记式的散文嘛,那有什么好稀奇的?
哎?!这就是这本游记的不同之处:一般的游记都是一个作者,而这本书的作者是父女俩个人。父亲是《南京日报》的记者申赋渔;女儿则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申杭之。两代人、大人和孩子眼中的迥异的法国和欧洲。
这本书的装帧都带着特有的法国式的雅致。
封面是典型的法国农村风格(国外的农民一般比城市居民有钱)。而书的里面有作者拍摄的法国风情图片。
如何体现出两个作者、两种视角呢?这本书就采用了不同颜色字体印刷的方法。绿色字的是女儿写的;而黑色字则是父亲写的。双方的篇幅大概是四六开。
作者们并没有开宗明义地介绍他们何时待在法国,而通过万能的度娘,我有幸找到了其中一位作者、也就是女儿申杭之在网上的印记,想过她很小,但是没想过她这么小——00后。而她在百度贴吧里分享了自己在法国的经历,比书中介绍的更为有趣一些,并且标明了时间:2012——2013年。
而且她还在百度贴吧里分享了自己的微博地址,于是好奇心爆棚的我就戳了这个网址:看到如下资料:
April夕_痴汉,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这里在下的手又抖了一下,查了一下这个学校,似乎很牛的样子。一查果然很牛,奶茶妹妹章泽天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标签:黑塔利亚、盗墓笔记、拟人、旅游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女生,在本书中的文笔,如果不是说自己那时才刚刚上初中一年级,我根本看不出来是这么小的孩子写的:写出了文化冲击、在法国的校园日常,有种读日本轻小说的感觉。
而反观父亲作者申赋渔的的文笔,那就显得略为普通了。记者出身,自然对严肃题材感兴趣。正好这段时间为2012——2013年。申赋渔在游记中讲述了他在欧洲的见闻:叙利亚难民危机、欧债危机影响下的法国农业、欧洲的历史典故等等,这些题材自然谈不上活泼,甚至过于严肃。
幸好有申杭之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段时间的法国,也算冲淡了该书的严肃色彩,不至于变成一篇报道文学。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五):阿尔萨斯的成长与追寻
读《阿尔萨斯的一年》,很容易想到法国电影《蝴蝶》:阳光下的阿尔卑斯山绿意盎然,草地上一大一小相伴而行。老爷爷背负行囊,神情严肃,小女孩侧脸而笑,灿烂纯真。同样清新的法国田园风情,同样并行的大小两个身影,同样的成长与思考。
以《逝者如渡渡》、《匠人》为代表作的作家申赋渔,也是南京日报的记者。2012年,他被派驻法国,妻子同行做访问学者,就像《爸爸去哪儿》一样,12岁的女儿申杭之也随之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阿尔萨斯的一年》的父女交替写作,如电影的组合剪辑,两个独立片断,创建出一种更大意义的镜头组合。
这一边,申杭之的镜头跳跃多变,配音杂乱喧闹,那是她就读的“疯狂的学校”。这是个小小“联合国”,杭之的同学来自法国、美国、日本、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甚至正在战争中的叙利亚。十几岁的孩子们谈起恋爱就像过家家,男孩子跑起酷来不要命。但是孩子的本性却在把课堂当战场,却担心成绩哭鼻子时暴露无疑。不过,中国好学生申杭之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她“面无表情”的旁观喧闹,厌恶一场又一场的聚会,而没有作业让她“严重的良心不安,以至于每天都梦到写作业的情景”。教育的困惑、侨居的孤单,都融化在少年成长的哀伤里,在淡绿色的字体间轻轻荡漾。
另一边申赋渔的镜头,很多时候却是平缓幽深,安静肃穆。阿尔萨斯的一年,并不局限于小小的阿尔萨斯,申赋渔给我们展现的,是整个欧洲的历史、风景和人文。跟着他的镜头,我们进入塞瑟内姆的歌德纪念馆,遥想他和弗里德莉克有始无终的爱情;走进卢森堡美德军人公墓,祭奠二战中死在彼此枪下,最后却邻居长眠的两国战士;在卢马兰的加缪墓前,重新思考人生的荒谬;到特洛什纳,追寻回到天上的人间天使——奥黛莉•赫本的美丽身影;在梵高最后的病房,感受天才内心的疯狂;在贝多芬的故居,聆听一次无声的命运交响曲……
当然,申赋渔的笔下并不全然是对逝者的神思。最让我向往的,是他笔下在法国乡村生活的那些人。那是一群会真正享受大自然的智者,会纯粹出于热爱而非生活压力,怡然自得地在森林里运木头种蘑菇。城市的企业经理,会用更多时间呆在乡间的家庭旅舍,不为营利,只为与自然相处,与心灵对话,与其他文化相遇。申赋渔说,他在法国看到了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相比之下,即使是我们的新农村,也依然少了些什么。是物质,是人心,还是情怀和文化?
电影《蝴蝶》的最后,老爷爷朱利安找到了最珍贵的蝴蝶“伊莎贝拉”,小女孩丽莎也如破茧的蝶得到成长。阿尔萨斯的一年结束了,成长中的申杭之必然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体验。而作为观察者、学习者和思考者的申赋渔,他对阿尔萨斯的政府管理、养老制度、次贷危机下的农民生活都有特意去近距离观察,而更深层的思考显然不是这样一本与女儿同写的书所能承载。但我相信,他必有所得。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六):生活在异乡。
好久不读游记,准确来说这本书不叫游记,更多是生活散记。看申赋渔最近出了不少书,想一睹他的文字之时,恰好遇见了这本书。然后也发现这本书的作者还有他的女儿杭之,父女两人的合作,会是怎样呢?颇有兴趣。 2012年,申赋渔携家带口去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他是驻法记者,妻子是大学学者,还有准备上初一的杭之…找房子、找学校、买车子,新生活在异乡展开;荷兰、布拉格,旅行在生活之余进行。读申家父女在欧洲阿尔萨斯一年的生活,感觉很是舒服。书中用黑色字体和绿色字体来区分两人的记录,感想相互交错,父亲常常接着女儿的话题写,显得很自然。 说到生活,书中第一幕便是法国找房子住,这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是大人们,小杭之更是些许烦躁呢,她较详细的写下了找房子的过程,以及这其中自己的心情。她说:没有心情看风景。到处跑中介。着实是一个小大人的感觉。从面试国际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在断断续续的文字之中,我们看到了杭之这一年的校园生活。 最开始到这个学校自然是不适应的,外国人之间过分的热烈哄闹,更是让杭之的孤独感悄然而生。她写下这些敏感忧伤的瞬间,她想家了,想过去的小伙伴了。可终究是在这里生活的,遇见和了解越来越多,感情亦会越来越深…… 那些遇到的中国人,在异乡遇见自己国家的人,本应该是件很亲切的事情,可是对于小杭之而言,也没啥好高兴的哈。说到校园爱情,迷恋哪个男生,喜欢哪个女生,初中甚至小学开始便有,不过只是心照不宣的青春小事。而小姑娘的笔下,在法国,校园里搂搂抱抱已然是正常,这么早啊,还没人管早恋。不过赞同杭之所说的,过家家而已…… 她的旅行感悟,没有申赋渔的笔下深沉意味,关注点只是本身的看闻,旅行印象很直观。 当我看到“也正常,其实我们人生路上,最能打动我们的,往往与人或人性相关,而非静物之美。”,竟然是小杭之说出来的,着实让人惊讶。 在书里,杭之写下了不少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人和事,眼中的所经历过的都是真切的,加上自己的想法,客观的带或不带小吐槽,感觉她真的是个直接的还理智的可爱姑娘。 相比杭之轻松可爱的文字,申赋渔的部分则比较人文深刻了些,这其中涵盖有记者采访的真实笔录,法国的社会,法国人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些是他需要探寻的。游行的人、可能将没有工作的欧洲农民们、孤独的老人…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更多的法国人还带着美好的理想乐观的生活着,在繁华的城市,在美丽的法国乡村… 关于游记,最喜欢看“背后的故事”。那些沉重历史,那些人文传奇,都在申赋渔的旅行散记中缓缓道来。往事已逝,可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有越来越多故事,才能是真正的世界。 阿尔萨斯的一年,申家父女生活在异乡的一年。这是一段特别的记忆,再而一起出了这本书,自然很有意义。而我读着他们的旅行,杭之的校园生活、童真童趣,跟着他们的笔调感受自以为触摸不到的世界,也感动享受…… 题外话:每次看充满点地方风情的书籍,就开始心生羡慕甚至难过起来,看这本书时恰逢十一,看朋友圈都是出行的人,心中满满的寂寥。有段时间很拒绝看游记(当然不是这种,人文气息强的,特别喜欢,长知识。)我又觉得有些地方本就永远也去不得,用另一种方式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也是好的;也可能是通过文字,远比走马观花的旅行来得丰富。不过向往远方的梦想,自然也是一直存在的,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在过好现在之后。虽不能走到异乡,心早便向往之了。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七):南京人在阿尔萨斯——少年杭之的奇幻漂流
不知从何时起,什么辞职去西藏、辞职环游世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向往的生活状态,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网络热门,游记类图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当下的时尚也反映出人们对外面的世界的期待与向往。然而多年前齐秦的那首歌早已道出真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北美和西欧一直是国人向往的外面的世界,申赋渔与申杭之父女俩合作的这本《阿尔萨斯的一年》,带读者去看阿尔萨斯,看法国,看欧洲,看我们所好奇的那个未知世界。
申赋渔与妻子因为工作原因旅居法国一年,女儿杭之因此随他们一起生活在法国,将在国外生活的一些经历与感受写出来,与申赋渔的文字相互映照,十分有趣。如果这本书只有申赋渔的文字,它的内容便与通常看到的欧洲游记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旅欧期间看到名胜古迹引起作者发思古之幽情;讲讲在欧洲的新鲜见闻;写写在国外遇到的当地人、华人,借此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严重的老龄化、法国的罢工潮、华人在国外的艰苦奋斗等,并无多少新意。而申杭之加入其中,带读者看一个少年眼中的欧洲,妙趣横生。
父母皆为知识分子,长于书香之家的杭之,文笔极佳,从亲历者的角度将旅法生活与上学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这其中有初到法国租房难、吃饭难等日常生活需要解决的难题,对此杭之很乐观,她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但当乡愁与困境交织在一起时,她的心境便会有所变化。在法国因为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与同学间沟通不畅,总会让她想起南京的学校与同学,思乡之情不经意间悄悄袭来。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装,这是当客居他乡的人面对陌生环境时的本能反应。
当然,杭之在书中讲的更多的还是法国校园趣事,这让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我大开眼界,原来中学生活竟然还可以是这样的。他们在考试时作弊只是受到扣掉一点分数的轻微处罚;他们上课教室不固定,像我们的大学一样;他们当中最调皮的少年更容易得到最漂亮的女生的青睐;他们的爱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对此都毫不在意……用杭之的评价,他们“在自由多到奢侈的环境里长大”。如果以中国的价值标准,他们是一群需要好好教育的问题少年,而在法国,他们就这样被“放养”着。
一个南京女孩就这样亲历着中西教育的洗礼,也亲历着跨文化带来的障碍,面对欧洲同学对中国的误解,她也只能无奈地面对。两个意大利男生竟然认为香港是日本的城市;她的同学以为亚洲只有一种语言;他们认为“中国人会功夫,每顿饭都吃狗肉”。就像我们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英国人绅士一样,欧洲人也给亚洲国家贴上不同的标签,但从他们的偏见反过来思考,也许我们的认知也只是是一种美好的偏见。
在法国一年的时间,使杭之的旅欧见闻既摆脱短线旅游的浅陋,又有一种旁观者的清醒。这样特殊的经历对一个十几岁女孩来说,就像人生中的一次奇幻之旅,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很好的学习经历。但如申赋渔在微访谈中回答问题所说,“喜欢一个地方,与愿意留在一个地方,不一样。南京是家。 ”无论在外的漂流生活多么新奇,终究还是只有古都南京能治愈乡愁。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八):申家有女初长成
文/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的东北部,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这里经济发达,水利资源丰富。普法战争期间,曾被割让给德国,后又归还,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富裕地区。就是这个与中国有6至7小时时差的地方,载满了一个来自中国南京家庭旅居一年的记忆,一本《阿尔萨斯的一年》,让一切永恒。
申赋渔说,“这本书是我们父女俩交互写作,书中绿字为杭之所写。而我们两人所写的,都受到一只无形之手的深刻影响-杭之的妈妈刘辉述而不作,擅长指导。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三个人共同完成的。”2012年,他被南京日报社委派为驻法记者,妻子作为大学老师也一同来法做访问学者,女儿也随父母旅居,即求学也玩乐。
本书颇为耐读,父母俩人有时自说自话,有时互文交错,一年的生活着实不寂寞。读着读着,我却发现,真正引人入胜的主角应该是12岁的小杭之才对!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女孩眼中的异国他乡充满新奇与喜乐,时不时冒出的淡淡乡愁和对外国校园所见所闻的理解评述,不仅令我们认识了遥远的阿尔萨斯,也令我们爱上了这个勇敢可爱的“淡定妹”。当然,作家老爸也在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记者职责,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书写他感受到的欧洲世界。
女儿与老爸有关初到异国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初一女生申杭之是这样描述她的第一眼巴黎:“很难形容,走出黑暗后那第一眼的惊艳。初冬时分的风有点冷,就这么打在我们这群疲惫旅人的脸上,意外的清冽。”这哪里是一个小女生的心思,分明像个老练的行走江湖的侠客。没想到,接下来她居然还写道:“没人有心情看风景。到处跑房屋中介”。呵,申家有女初长成,他老爸写租房子时,可没她这份焦虑。
尽管我们不认识杭之,可从字里行间,却觅得见她的美丽与哀愁。初到法国,她一直在讲疲惫,就算顺利考取艾波娜纳蒂中学后,她的感觉仍然是:“疲惫涌上来,积了很久的疲惫”。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忧伤是成长的调味剂,对杭之来说,这一年的成长滋味,来得正是时候。
杭之说,上学的第一天很神奇,这是一所疯狂的学校。从严格意义上讲,小姑娘在国外一年的求学生活,感受多多。外国孩子喜欢聚会,可她却恐惧聚会。她说自己永远是校园中混乱场景里面无表情的女生。她想念国内的同学,可当她讲述与西班牙女孩劳拉的友谊时,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蜕变,也发现她慢慢开始享受那里的校园生活了。
与杭之的融入相比,老爸就像个旁观者。他的职责是记录真实。无论多么勤勉的华裔移民,也要几代才生根; 拥有最多自由的荷兰人,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发达的国家,也避免不了人性的小恶。他坦白说,“与杭之轻松的学校生活很不一样,我的生活要沉重许多。即便在欧洲这样的地方,我总是用一种沉重的心态去看,去想,去写。”申赋渔为自己在阿尔萨斯的写作定下了悲天悯人的调性。
其实,读书中父女俩人同写一个主题,也很有意思。写圣基兰村,杭之的视野是小小的,却充满纯净天真。可申赋渔眼里是教堂、是历史,是村民在乡村音乐会里悠然度日。小孩也懂思乡的孤寂,杭之思乡症犯得严重时,我们实实在地体会到了她身体里的忧郁。就像同校一个逃避战乱的叙利亚男同学对妈妈说,“战争一停我就回国,停的第二天就走。”而申赋渔通过门房达奈伯之口表达游子的望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那些在外旅居的人,他们寂寞时,都在思念谁?其实,爱国,不用教育。
阿尔萨斯的一年,对申赋渔和申杭之父女二人来说,都是成长之年。只不过,杭之眼里是“少年老成”的童真童趣,申赋渔眼里更多的是“我本善良”的俗事微尘。但愿,这是这个三口之家人生里最值得记忆的一年。
转载请豆邮联系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九):左眼清新,右眼沉郁
很多人写过欧洲,视角不尽相同。《阿尔萨斯的一年》有点特别,算不上风情游记,也不是深刻的人文哲思,它的特色在于生活化,申赋渔与申杭之交互写作,为了区别两位作者的内容,父亲的文字仍然是惯常的黑体字,女儿的则用绿色标示,欧洲的这一面与那一面,奇妙地融合。左眼清新、右眼沉郁,读《阿尔萨斯的一年》,看到更亲切、生动的欧洲。
2012年,申赋渔成了南京日报派驻法国的记者,妻子是大学老师,来法做访问学者,12岁的女儿杭之随同父母游学,一年的时间,不多不少,刚刚好,一个家庭的国外“慢游”记录,没有走马观花的仓促,没有离国去乡的隔膜,不疾不徐,潺潺诉说,悄然进入了“他社会”的日常,或许就是这趟旅行得以跨过私体验界限,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所在。
杭之想必是家学渊源,文笔功底扎实,不幼稚、也不故作深沉,是一块好的璞玉。浅淡的嫩绿,如小芽儿钻出土壤,摇曳在雪白的纸页上,显露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宁静单纯。杭之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艾丝波娜纳蒂中学上初一,她写下了她这一年的奇葩学校生活。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笑,不是因为她写得搞笑,小姑娘就是自自然然地说啊说,带点小欢乐的吐槽,故事里的人和事真有意思。
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做老师的都会偏头疼吧。法国人的散漫原来是从小炼成的。一堂课就甭想安安稳稳地上到底,总是会被叽叽喳喳的议论和自由自在的打闹给打断,老师气急败坏地嚷嚷“这是我见过最差的班”,果真如此吗?隔壁班说,“本纳莘夫人也这么说我们呢!”;男生们很无赖,说脏话、乱插队、考试作弊、拦着人就要钱买零食,甚至因为调皮放火烧掉了体育室和草坪,可是他们莫名其妙地又很绅士,跟陌生人热情地打招呼,称呼女生为“小姐”,欺负女生会受到全体鄙视;法国男性真是奇妙的矛盾综合体。书里最好玩的部分,是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青葱爱情故事,那么小小的年纪,男生和女生已经开始为爱苦恼了,小男生捧着玫瑰花,在校园小径上向心仪的女生,单膝下跪求约会,最终还是被拒绝了,真是个浪漫、悲伤的故事啊,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哈哈。
与杭之轻松的学校生活很不一样,申赋渔面对的欧洲要沉重许多。申赋渔以记者的身份观察当下的欧洲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就像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表现出的恋恋不舍,欧洲最好的日子已然随着旧时光成了泛黄的记忆。申赋渔漫步在法国的街头,街上似乎总是有很多人,很多的失业者和游行示威,欧债危机的影响在持续,整个欧洲都在担忧未来,不仅是阿尔萨斯,在柏林、在布拉格、在苏黎世、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申赋渔遇到许多抱怨的人,还有很多在那里打拼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努力。幸而人们大多乐观开朗,他们很快抛开忧愁,喝着啤酒、晒着太阳,开始聊家里的狗和孩子,还有周末打算去哪里玩。欧洲最美的不是大城市,而是广阔的乡村,与世无争,静谧闲寂。欧洲人顽固地保留着小资小调的生活气息,何尝不是一种把时光留住的最好方式?
两位作者的角度不同,没有让全书结构突兀杂乱,反而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我想申赋渔一定把女儿教得极好,因此杭之思想成熟中又透着天真,字里行间时不时有文学的火花若隐若现。杭之说“布拉格的基调彻彻底底是卡夫卡的小说”,这句话出自12岁女生之口,我简直是惊艳,待我看到后半部分,有一篇申赋渔写的“布拉格:风情与人情”,申赋渔说自己来布拉格的动因,是卡夫卡,卡夫卡赋予了布拉格灵魂。我恍然明白杭之的话的由来。父母给予子女的影响原本就是点滴的长久的浸润。带一个家去异国慢游,和孩子一起看望梵高,叩访加缪,拜谒梅林,一块儿写一本书,一块儿聆听先哲的教诲,那或许是孩子成长岁月里最幸福的纪念。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谢谢。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
《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十):来杯咖啡,如何?—读《阿尔萨斯的一年》
来杯咖啡,如何?—读《阿尔萨斯的一年》
文|穆月白
看到这书的封面我就很开心,因为封面设计深得我心,封面上“建筑”、“生活”、“历史”、“自然”肯定是本书的四大中心了。书的纸张也甚好,还有图文并茂的意思,很有阅读的兴趣。作者为申赋渔和申杭之,这是父女俩,当然整本书的完成还有那位背后的母亲。申先生既是作家,也是记者,曾任南京日报驻法国记者,所以这是他在驻法国时的见闻,还著有其他书籍《匠人》《不哭》等,还在有些日报上有专栏,还导有纪录片;女儿杭之也是早早就在纸媒上发表文章。所以这篇文章黑字是申先生写的,绿字是杭之写的。其实我觉得绿字可以改为其他颜色比如棕色,在日光灯下看绿字有点不舒服。有时候读着读着,有些部分我会分不清到底是父亲写的还是女儿写的。拜图片所赐,我还一睹了申先生的真面目。
申先生写的大部分是遇到的风景建筑和遇到的人。他们住在斯特拉斯堡,但是经常会到其他的城市去看看:巴黎、荷兰、布拉达、普罗旺斯、卢森堡、布鲁塞尔等。一家最爱的是布拉达。有人会邀请他去家里喝咖啡,有人会尽心帮助他们,虽然也有那么小部分人会怒言相向。有些老人很孤独,有些在外的华人还是那么温暖、朴实和真诚。有时候读着读着会心情沉重吧,有时候会觉得人性温暖很开心。
欧洲是文化和历史沉淀的集中地,申先生到过梵高、贝多芬、加缪、歌德、卡夫卡、赫本、梅林等具有浓厚文化或历史的地方。看到梵高生前如此落魄,只卖出去一件作品,想想他的日子有点泪目;赫本作为人间天使,她的《罗马假日》和《蒂凡尼的早餐》一直让我深深记得。我觉得她爱得应该还是派克,派克最爱的也是赫本,派克送给她的蝴蝶胸针最后还是回到了派克手里。赫本为公益事业做出的奉献如此巨大,她死前还在问为什么有那么的儿童在经受痛苦。赫本死时是1993年,还好我那时出生了,让我觉得和赫本还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
杭之写的基本都是她在学校的生活,那里的学生生活和中国对比真的差别天上地下。杭之会为了没有作业而感到不安和愧疚;可能一个学期,课本只上完了1/3.下课也算是特别早;遇到各色各样来自世界各国的孩子,谈谈他们她们的恋爱史;老师还可能会罢工;虽然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很疯狂的,但是他们身上具备我们没有的闪光点。同学都很疯,但是也很可爱,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个性,反观杭之到真的是个太正常的人了。
圣诞节永远是外国最盛大的节日,圣诞集市的照片和上海圣诞集市其实很像,不过那种氛围肯定比不了。我还在为上次去圣诞集市没有喝到热葡萄酒而后悔,希望今年可以得以喝到。
通过这本书,我也能了解一些欧洲的风俗和习惯。老外经常罢工抗议到是真的,因为申一家到那里就碰到了,还有不能说“农民”,农民带有贬义。副市长可以是兼职的,有来自各个行业的人。
华德福“四季”小学的教学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来没有副科之说,音乐、绘画等都与数学语文等一样重要,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别,有不同的教学程度和内容。“教师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他们还是他们教育理念的信仰者”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和心灵,人就成了知识的奴隶,一位老太太如是说。
文中有提到“有一个网站,在全世界的许多城市都有一个固定机位的摄像头,你可以看到实时的影像”,我对这个网站很感兴趣。
书中很多人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财富。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灵和精神。去旅游吧,你会了解的更多,看看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
文中有用到“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因为在语文课上对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印象非常深,成语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摘自百度)。所以我印象里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建筑物的,书里用来形容一棵圣诞树美轮美奂,不知道正不正确?
总之,随着申先生的记录,我也体现了一次欧洲的旅游,有机会一定会去欧洲走走看看。感谢这本书。
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看的书还是太少了,特别是一些非常经典的书。我需要去补补。
如转载请豆油通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