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100字

2021-05-07 00:56: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100字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一本由[美] 索尔·贝娄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一):索尔贝娄之更多人死于心碎

  有一种死是操碎心导致的,这种致死病症都是为他人而心碎的,用大家懂的话来说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当然了,到了索尔贝娄的笔下那就是一本很富有诗意的书名了,叫做《更多人死于心碎》。书里的故事一句话就能概括了,一个外甥崇拜舅舅而为舅舅操碎了心的故事。说具体点就是这个外甥为了做到由内而外的表达对舅舅的敬仰之心,就追随舅舅来到了美国西部一所大学任教,那个时候的美国西部没有硅谷,在他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老爸眼里,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他儿子居然还会去。到了呢,这个舅舅找了一个富家女,还是个富家独生女当老婆,这下不得了啊,外甥那个操的小心儿碎了一地,结果还是该结婚的舅舅结婚了,只留下可怜的外甥在白茫茫一片大地上捡拾破碎的心。所以,书中深刻的总结了一句,这年头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远远没有死于心碎的人儿多。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二):摘句君

  “我真想试着让妈妈明白,自由所遭受的苦难也应给予考虑。否则我们等于把一种高标准让给极权主义,我们会说只有压迫才会使我们保持诚实。”

  “至于我自己这一类人,由于朦朦胧胧地相信,我们若不使生存成为一种转折点,那么我们的生存便将毫无价值,于是分别从事人文科学、诗歌、哲学、绘画的研究——人类的托儿班游戏,在科学时代到来之后这些游戏便不得不被抛在后头。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人文科学将应召为地下墓穴挑选墙纸。倘若没有转折点的话,那么美的召唤的时间很快就会来到。这样的想法简直与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样具有同样巨大的破坏性。”

  另有些时候,一些穷于应付的人们透过窗户瞥见了大自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生长、平衡、美丽,是无数亿年以来大自然逐渐发展的一切结果。他们像笨拙、空虚的笨伯一样坐着、凝视着。突然间他们想起,“看到这种秩序、美丽以及其他一切的是我的主观意念。”

  贝恩舅舅的双肩深深触地,但他是永恒之列里的人。

  要跃过电子塔楼,穿过希区柯克的现代影像,在心碎中苟延残喘。

  那些莫名其妙的障碍,迟早让我们分道扬镳。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三):翻译不到位

  

好多个地方想看看原文。第九章听证会上反复提到“精神分裂”这个词更想看看原文了。因为用这个词在上下文里不可理解。

所以去看了企鹅版。确实不是我的“妄想”。

比如译者还对希区柯克太不了解,舅舅去看《惊魂记》的时候,原文:“The original Hitchcock one“,翻译成“这是由希区柯克主演的初版片”。写道电影名场面时,原文是“stabbed,stabbed,stabbed“(看着都有节奏感),译文成了“一连捅了三刀”。类似的其他就不多说了(比如“希区柯克扮演的杀人犯”,到底译者听没听说过希区柯克是干啥的……)

而听证会的所谓“精神分裂“实际上是作者自造词”schizopsychology“,这当然不是“schizophrenia”。(译文:“这是一例精神分裂的病症……”而原文“This was of a piece with the schizopsychology“。看了原文就明白后面一句为什么说(即使作者有些讽刺的),在受尊敬的现代思想家看来,我们所有人都有这部分(而译文把后半句译成“所有人都患有精神分裂症“这显然不合逻辑)。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四):像植物一样生存

  索尔•贝娄的拥趸菲利普•罗斯曾对其如是评价:“在我看来,索尔•贝娄和威廉•福克纳支撑起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读完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虽然表现手法迥然相异,却有当年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之感,开始并不是拒人千里的深奥,而愈读愈见其深邃,愈发领会到《麦克白》那句台词的真意:“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贝娄通过一位亲密旁观者之眼光,描绘了一位植物学家贝恩如植物般缠绕的两性情感经历,之所以将其表述为情感,是因为顺着书中脉络细想主人公之心路历程,并不能认定其中爱情的成分几何,甚至连身体的欲望也显得讳莫如深。这是这样一种微妙的两性关系,贯穿了整个故事,配上这个些许怪异的名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皆让贝娄所写的两性关系不落俗套。

  贝恩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虽然年过半百,曾经失意,但仍对爱情抱着深切的幻想。在独身而失落的日子里,贝恩愈加热爱工作,其生活态度与行事作风亦向植物渐行渐拢,甚至可以说,贝恩是以一种“植物人”的姿态生存于世间。在他的心中,植物的种子枝繁叶茂,因而他也追求着极度任其自然的生活,渴求自由,对外界需求,特别是名利的欲望相比之下显得可有可无。对于他而言,追索本身是阳光与雨露,宿命则是根须。这样的植物生命形态,让人不禁想起最近读到的另一本描绘“植物人”的小说:严歌苓的《床畔》,被医学判定为“植物人”的英雄张谷雨,隐秘地生存着,虽无法表达,却充满感情,只有执着的护士万红陪伴左右,洞悉他的感受。与张谷雨被动困于疾病不同,贝恩完全是主动选择“植物化”,而甚至更为不幸的是,世间无人能理解他,包括他亲密的外甥,还有羡煞旁人娶得的年轻美人玛蒂尔达。

  在贝恩与玛蒂尔达这段郎才女貌的婚姻中,却透漏出并不和谐的孤独感。贝恩不曾真正了解妻子,亦无法心无芥蒂地融入她的家庭,在他们的关系中,是一种带有审美意义的互动。新娘足够美丽,曾一度迷住了贝恩,却很快于新婚燕尔,彼此同床异梦。在有了美娇娘的陪伴之后,贝恩反而深溺于植物学研究中,试图在其中派遣内心的不适,爱情成为了两性关系中真正的小闲事,甚至让人困扰。而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名字不免让人联想起《项链》中的女主角。在这段婚姻的另一面,也许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虚荣,玛蒂尔达贪慕贝恩的才华,并将其误认为维持婚姻的基石。最终,在美貌与才华的双重幻觉之下,这段婚姻的两性关系自然陷入了僵局。

  当然,尽管这并不一部欢快的小说,但所有的磕绊在结局处以死亡的形式得到了和解。如贝恩所热爱的费奥多罗夫的观点:“死亡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根源。”人世多坎坷,花草亦有情。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五):更多的人死于孤独

  我有个朋友,前几天失恋了,伤心欲绝,自认为人生就此告别幸福。深问其理由,言一个男人的性福也就到60岁,如今他已30,还没个媳妇,这辈子在性福上算是亏大了。

  在看索尔•贝娄的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时候,贝娄笔下的舅舅贝恩也让我想起了我这位朋友。这位贝恩在看了一场脱衣舞表演之后,也深为自己的性福担忧,于是他毅然决定结婚,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为妻。有人说男人多是靠下半身思考,其实这话倒也不尽然,更确切的说法是男人更多时候是去思考自己的下半身。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而这五种在马斯洛这里是从低到高的,但是,即使人实现了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也不能说最低的生理需求就不重要,就可以克服。

  舅舅贝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从整体看,他已经实现了自我实现需求——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植物学家。但是对植物的研究,以及植物研究带给他的名誉地位和成就感丝毫不能抵消性欲带给他的烦恼,性欲的事,只能回到最低需求里去解决。

  但是,人类毕竟是已经研究出五种需求的物种,于是解决性欲的方法和性欲能够解决的问题远不像性欲本身那样单纯。有人通过自我实现解决性欲,同时也就有人通过性欲解决自我实现。而当通过自我实现来解决性欲(娶个大美女)的遇到通过性欲来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就是勾联自我实现需求与生理需求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却不容易具备,即便是对植物了如指掌的植物学家也不行。小说里时常出现一个疑问,假如贝恩舅舅能像了解植物那样了解人,他又会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又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但这只能是个假如,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贝恩对植物太过了解,于是他就更不了解人,通常这种专家型的人物往往都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也有可能正是因为他们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才让他们术业有专攻。于是,当他们的自我实现——亦即人格与他们的最低需求——生理需求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很难调和的。于是,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小说中的舅舅贝恩这个形象带着强烈的孤独感,作者也不断强化这种孤独感,从贝恩的俄罗斯裔犹太人的设定,到双眼像一个横过来的8字这种形象描写,都突出了他的这种孤独感,而他的经历与遭遇则更为孤独,他唯一能够交流的只有自己的外甥,而与外甥的交流又反衬出他的孤独。而他的这种形单影只,或者说是格格不入,则突出了他的人格。对比他的岳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格的人死于心碎,而没有人格的人往往死于贪婪和无知。也许,了解人心的人更善于玩弄不了解人心的人,但是,当不了然人心的人继续选择孤独,那些了解人心的人拿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自我实现需求还是要高于生理需求的。

  从文本来说,贝娄的这部小说的核心故事并不复杂,但支线却像贝恩看到的植物一样繁复。这部小说是在贝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诞生的,有人说作家们在得奖之后的作品水准都会有所下滑,这一点我不太确定,我觉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不过有一点也必须承认,它真不如贝娄在得奖之前的作品有趣。而且,贝娄认为中国腹地还有梳辫子的人,还用“福摩萨”这类带有殖民色彩的词来指代台湾,这种有意无意地轻视应该得到批评。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六):从理想出发,到理想为止。

  相比于因原子弹爆炸而死的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当爱神厄洛斯降临人间时,估计也没想到这可憎的面目竟是现代社会爱情的原貌吧。对于索尔贝娄而言,都市生活就像一剂戒不掉的毒品,纵使可能会失望,却不会抛之不顾。理想主义与商业社会丛林法则的冲突造成了主人公贝恩的悲剧,也见证了金钱力量下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对纯真的呼唤。

  他,贝恩,一生与植物为伴的植物形态学教授。这个形象一出场就自带着一股荒诞而格格不入的气质。贝恩所研究的并非实用类植物学而是纯研究类的植物形态学。他可能会花很长时间观察植物的根茎,也会冒着严寒前往南极只为研究冻土层的苔藓。于他而言,苔藓似乎都比外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勾心斗角要有意义。

  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乃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而非零散一地的观点的集合。肯尼斯本以为贝恩属于一心投身书斋的理想主义学者形象,因而放弃了欧洲奢靡的生活,前往美国中西部——一片他认为的淳朴希望之地与舅舅一同生活。不过,就像浮士德博士没能抵挡墨菲斯托的诱惑,贝恩舅舅也未能逃脱爱欲的束缚,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以及多年的徘徊试探之后,他决定同一位妙龄女子再次步入婚姻生活,期盼着稳定与安宁。随之而来并不是稳定而是无止境的眩晕与疏离。岳父复杂的人际网络以及每天无休止的餐会应酬逐渐令贝恩失去了落脚点。故事的荒诞点在于贝恩舅舅相比于人更愿意研究植物,而另一个荒诞点则在于贝恩迷失于人际关系的泥沼而逐渐遗忘了曾经对植物研究的那份深沉的爱。

  心碎是爱欲无法满足的失落,全书看似歌颂理想主义的清高气质,实则无奈地指出欲望于人的作用之大,即使是像贝恩舅舅这样书斋里的学者也难逃其魔爪。文中我与舅舅际遇的潜在对比将情感之于人的作用展现在读者面前。肯尼斯与特丽基的难以碰触就像贝恩舅舅与人际社会难以脱离的境况一般,爱情所附带的内容可能不如爱情本身要美好。实际上,他与特丽基的唯一联系仅仅在小女儿南希身上,除了动物性的遗传纽带,两人之间的鸿沟毫无相连之处。特丽基追求刺激,肯尼斯追求稳定,他向往着安逸幸福的小生活,这样的理想虽然美好但在特丽基眼中却缺乏魅力,就像一只小狗伸着舌头摇着尾巴在你身边晃来晃去,可爱但无趣。爱欲持续发挥着它的魔力,而单向的思念只会带来痛苦,女儿的存在又用希望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肯尼斯的幻想。即使逃离了欧洲的车马喧嚣,也无法逃离爱神厄洛斯那抓耳挠心般的诱惑。

  现代都市中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现代都市人在索尔贝娄的眼中始终处于一种悬置的状态。他们欲望大过于需求,现代人类连续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甚至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漫无目的地晃来晃去却还要用所谓的“生活”作为幌子来掩饰其异化的工具属性。贝恩舅舅也不幸地坠入悬置的深渊。同玛蒂尔达结婚之后,豪宅的装饰和打理各处都要用钱,这对于一个年薪只有6万美元的教授来说实在强人所难。因此岳父提议他向自己曾经在遗产上欺骗了他的维里茨舅舅讨要数百万美元的赔偿。本来向往安逸生活的贝恩却因为妻子装点门面的社会需求不得不与其病重的舅舅反目成仇。金钱的异化作用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物欲的不满足上。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我们义无反顾地踏入陷阱中,在黑暗中闭紧双眼,无论是自欺还是他欺,都仍旧不得不在苔藓和豪宅中作出取舍。如果按照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即幸福与否在于欲望是否得到满足,那么尽量降低欲望的数量,只保留能够达成的欲望,那么达到幸福也就不再困难。真正困难的在于选择与放弃。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七):被性欲扼住了咽喉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学发言人。在美国文学史上,贝娄作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所构建出来的崭新的文学世界和所塑造出来的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贝娄的文学世界与贝娄自身的犹太身份相关,即他所塑造的世界是一个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犹太民族特色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被海明威式的“理性”或福克纳式的“意识”所主宰的世界,也不再是人类的信仰永远处于被扼杀的恐惧之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活生生的现实社会和实实在在的人性构建而成的。如果说之前的那个文学世界主要是一种理性的世界,那么贝娄的文学世界则是一种更接近于人的情感和性灵的世界。

  【感想】

  贝恩舅舅最后还是选择了逃离,逃到了那个只有黑夜和冰才能帮助他的北极世界。

  一位博学多才,潜心研究根、叶、茎和花的植物学家,却被性欲扼住了咽喉,到了五十多岁依然沉醉性欲和冲动所带来的快感。那源自“本我”的渴求和欲望,将他从由植物建造的永恒世界中拖拽而出。

  他向人性中最原始的力量妥协了,迎娶了富有家庭中貌美、机敏的妻子玛蒂尔达。

  “但,婚姻的灵柩载满了瘟疫。一位绝色女子与一位世界闻名的植物学家结合,组成一个家庭。他也许会以为这一婚配可以满足他的需要。其实不然,她每时每刻都在考虑自己能利用他来做哪些事。他找到一位女子为妻,而她只不过需要一位著名分植物学家,一位束缚在家庭中的配偶,充当知名人士招待会的主人。”

  被利用、被算计,自私而庸俗的现实世界使他喘不过气。

  那段时间岳母房间里那束鲜活的杜鹃花是他的精神寄托。“每当我需要对付一种困境,同人打交道或者应付川流不息的来客时,我总是来到它跟前。”

  可杜鹃花永远鲜活,从不见落下花瓣,他突然间发现到,一直向其汲取精神力量的杜鹃花是假的。现实世界伸向永恒世界的唯一入口也倾塌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替代、一个圈套、一种摆设和一场骗局。”,终于,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死于心碎。

  于是他选择了逃离,逃到了那个只有黑夜和冰才能帮助他的北极世界,在那里研究他的苔藓,回归由植物构建起的永恒之境。

  这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超我与本我的水火不容。但我倾向作者最终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让贝恩逃往北极,在干净纯粹的世界里为理想主义和超我建造了一个堡垒。

  【摘抄】

  所有项目中最难处理的就是爱情。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人人都对它那么执着?如果爱情伤了人们的心——你到处可以看到爱情造成的苦难,为什么人们不理智一点,趁早死了这心呢?

  “因为人们怀着永无止境的欲望,”我说,“或者说只是希冀自己成为爱情的幸运儿。”

  “人,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看法。你怎么看自己,你就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告诉我说,我们每人各自有自己的天使,那便是一个负责使其精神向更高层次演化的精灵。目前,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是孤独的,这首先是指世俗不允许我们承认天使的存在,其次是指我们对他人的存在只是影影绰绰地意识到,从而对我们自己的存在也是意识模糊的。这种情况使我们处在孤寂之中,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胸膛里存在着一道小小的冰河。

  他说,那些由于痛苦而丧失人类情感的地方,必定会吸引着一帮虚无主义分子,这些人在那些地方找到了表现自己虚无主义的动机的机会。

  佛洛伊德告诫自己说,爱情是过高的估计。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的是爱物的本来面目,不是不会去爱它的。当一个人陷入情网时,他的确会自欺欺人。

  但正如考基夫常说的一样——在恋爱中善于说谎,而谎言又改造了他,使他变得更加富有、更加强大、更充实,使他成为一个艺术家。没有谎言,人只有一小部分活着,而这部分又小得不足以维持一种真正的生活。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读后感(八):而今更见伤心死

  More die of heartbreak,流行且常被套用的翻译是“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翻译:而今更见伤心死。这句话——这么说并不准确——是索尔·贝娄的一部小说名。

  索尔·贝娄,一个可以在谐音梗的助推下进入膜法师们法眼的名字,他的小说处女作叫作《晃来晃去的人》,怎么讲,有首歌是这么唱的:小贝娄,晃悠悠……当然,贝娄自始至终是一位严肃文学作家,尽管背负着树大招风带来的争议,但毋庸置疑,贝娄的小说思想深度和阅读体验俱佳。

  贝娄一家是从俄国移民北美的犹太人。他于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郊区,其后随家人移民芝加哥,又在西北大学攻读人类学。一个插曲是,青年时期的贝娄非常崇拜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并且计划前往墨西哥的托洛茨基住处拜访他。彼时托洛茨基早已被斯大林踢出克里姆林宫,但就在贝娄要拜访他的前一天,托洛茨基死于斯大林委派的刺客之手,脑袋被利斧无情劈碎。

  从对托洛茨基的崇拜,或许可以一窥青年贝娄的思想状况。正如他在1944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中所体现。的,一种激进的思维在这个崛起的文坛新星脑里和笔下洋溢着。《晃来晃去的人》奠定了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普遍形象:犹太人、城市里的“现代人”、具有思想深度的人……他们往往同生活中的不如意乃至命运的铁拳搏斗,却又在最后选择归顺,简而言之是一种反异化再到同化的路径。

  在贝娄的早期创作阶段,由于其思想特点,他一直活跃于美国左翼文学界,其中包括著名的杂志《党派评论》。这份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左翼文学杂志具有明显的托派倾向,除了贝娄以外,其他著名撰稿人包括多丽丝·莱辛、苏珊·桑塔格、汉娜·阿伦特以及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等。但从《奥吉·马奇历险记》开始,贝娄的立场逐渐转变,同样是以犹太人为主人公,但此后他的小说开始滑向另一种态度。

  越来越多的犹太精英形象成为贝娄书中的主角,赫索格、拉维尔斯坦、《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贝恩·克拉德等等……此时恰逢声势浩荡的嬉皮士们登上历史舞台,在他们眼里,贝娄不再是之前那个激进的托派分子,倒是一位保守的精英份子,守旧、种族主义、大男子主义等帽子扣在他脑袋上。而贝娄回击的武器是《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在这部小说中,贝娄展现了主人公阿特·赛姆勒三天的生活片段,娴熟地运用了诸如意识流等手法,对60年代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嬉皮风气作出了自己的回应与批驳。

  “提及私生活,混乱或者几近疯狂;说到家庭,丈夫、妻子、家长、孩子,都困惑而迷乱;再看看社会风气、人际交往以及性行为,更是世风日下。个人混乱了,政府也晕头转向了。道德的沦丧和生活的潦倒是我们长久的梦魇,我们困在这骚动的世界里,被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所困扰。”

  贝娄所转向的所谓“新保守派”作风,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样,矛头直指现代社会种种积弊。赫索格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他的第二任妻子与他最好的朋友私通,还逼他离家;崩溃边缘的赫索格与妻子离婚,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而黯然神伤;离婚后他与花店老板娘雷蒙娜若即若离暧昧不断,却又在心血来潮前往杀害前妻一家的过程中看到了那位背叛自己的友人对自己女儿的关爱,感动得打消了杀人灭口的恶念;在带女儿游玩的过程中赫索格负伤,又被查出私藏枪支,最终经亲友相救免于牢狱;回到乡间隐居的赫索格慢慢恢复心智,却又在此时迎来了雷蒙娜的到访。

  拉维尔斯坦是以美国学者艾伦布鲁姆为原型创作的,这位以《美国精神的封闭》闻名于世的学者在《拉维尔斯坦》中被曝出其实是因艾滋病去世的。拉维尔斯坦作为一位同样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他交友甚广,毕生研究宗教与政治,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完全容纳;身患绝症的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及时行乐。而叙述拉维尔斯坦生活的“我”——齐克,也在经历食物中毒体验生死之后有所感悟。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或说《而今更见伤心死》里的主人公贝恩·克拉德,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空虚至极;性成为他所认为的填补空洞生活的一味良药,并为此又娶了一位年轻女子;这位女士,玛蒂尔达和她的家人与贝恩·克拉德之间并无什么感情可言,他们只是希望借助贝恩·克拉德的社会地位往上攀爬而已。

  所有的一切,正如上述贝娄所讲的那番话一样,指向的是现代生活种种积弊,同时,贝娄也在细致地“剥洋葱”,他剖析人性,从那些理应是最顶尖最聪明的脑袋下手,一刀刀地切开,这些精英们也好名流们也罢,他们脑壳中总有那么一大片空空荡荡的荒原。按理说他们的生活富足,功成名就,什么都不愁,但不论是手足无措的生活失意者,还是纵情神色犬马的享乐主义者,还是苦苦探索不断拷问自身的理想主义者,却又像被所谓的主流挤压在玻璃瓶的边缘,全然变形。

  贝娄的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在远隔重洋的中国,如今也正有着不少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在可以发出声音的地方干着不知道是什么鬼的事情。他们自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强调着精英的尊贵,并用近乎歧视的语言嘲讽着所看不上的低贱的一切;或许他们真诚地希望自己的经验乃至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然而并没有。并且,他们的作为所引来的是一批能力和声望都远不及他们的人们拙劣并影响更加深远的模仿。

  贝娄这位“新保守派”,一遍遍地挑战着现代社会的种种过错。More die of heartbreak,在这部小说里,似乎指向这么一种解释:从战争再到灾害、核危机、生态危机,现代社会走向了一条看上去不能再糟糕的道路,这里的现实环境比之从前相去甚远。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就像贝恩·克拉德,他们没有死于战争,没有死于核危机、生态危机,他们赤子理想和物质、利益至上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之中,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今更见伤心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