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父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2022-04-14 03:3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教父三部曲》是一本由(美)马里奥·普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教父三部曲,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部,迈克尔的成长,能在家族最为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家族的延续不顾一切的去付出即使是离开最心爱的姑娘也在所不惜,这成就了一个英雄,却伤透了一个姑娘的心。西西里的时光是短暂也是美好的,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姑娘,缺因自己而死,内心是崩溃的。回国后运筹帷幄,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让曾经的敌人都付出了该有的代价,并让家族的朋友都有了自己新的家庭,这是宽广的也是明智的。第二部的吉利吉诺,站在穷人的角度,为贫苦大众谋取福利,却奈何政治的黑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三部中克鲁斯,虽然是有父亲带大,他的结局也是最好的,虽然经历重重困难,最后还是和最心爱的人共度此生,这是多么的幸福。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二):男人必读经典

  早就听说这本书被评为男人的圣经,一直没下定决心看。拖拖拉拉历时将近三个月才看完,三部曲讲述了三个背景下的故事。第一部讲述了迈克尔教父成长史,也是改编成电影最经典的一部,从远离家族到被迫挑大梁的复仇历程,经典的一句话是:让你的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你的敌人高估你的缺点。第二部讲的就是两个被压迫的西西里人被迫走上了反政府的劫富济贫道路,运用其聪明才智和当地黑社会老大斡旋却最终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的故事,结局很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告诫我们做决定不要忽略身边人的想法。第三部可能因为是最近看的,印象最深刻,很喜欢克罗斯,沉着不张扬,对事情有自己的决断,结局也算是比较圆满皆大欢喜。总体的感受就是这三部里面的教父都是老谋深算喜形不言于色的人,对是非有自己的判断,用付出换取别人对他的忠诚,第三部里的唐甚至算到每个人各自的命运轨迹,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不得不说都是人生阅历的累积。本书之所以被封为男人的圣经,我想是想让我们知道当人生的轨迹来的时候,你可能还没准备好迎接,但现实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男人要对家人负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妄此一生。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三):男人的圣经

  电影看了很多遍,还是决定看一下小说原著——男人的圣经。

  维多用友谊建立起他的帝国,迈克尔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学习business的基本原则,用冷酷的手段维护了父亲的建立的帝国;第三部则跨越三代人,突出了教父传承的种种难处——黑手党帝国因何而终结,最终走向合法化。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四):或许,从未远离丛林

  大概前后一周时间,全部看完教父三部曲。第一部给五分,第二部给四分,第三部给五分。

  搬上荧幕的是第一部,情节紧凑跌宕、精彩纷呈,黑帮的冷血、残酷,一套运行于黑夜的规则,深入人心,印入骨髓,读来有一种嘎嘣脆的爽快感,也让人对人心、社会、规则等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部与另外两部完全不一样,故事发生在黑手党的发源地——意大利西西里,讲述的是一位热血英雄的崛起与埋葬,讲述的是男人间的信任与背叛,讲述的是荣誉、名声、梦想的诱惑与虚无和生命的真实与脆弱,“活下来”三个字是鲜血迸测的最后印迹,让头脑发热的年轻人更加务实、精明,远离危险。

  第三部最后的教父,讲述了一个美丽智慧的女人和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的故事,主场转到了罪恶色情逐利的好莱坞,黑帮在经过鲜血洗礼后开启洗白之路,最终放下的得道升天、留恋不舍的坠入地狱,有情人终成眷属。黑帮终于也写女人,血腥杀戮中有了温情和爱情,还有真爱……

  教父三部曲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别样的社会,有着别样的规则和视角,法律是儿戏、缄默是准则,暴力中透着真实,残酷里满是宿命,主角有光环,但逃不脱命运,恩怨情仇、尔虞我诈,世间竟然存在一个令尔等守法公民战栗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有力的运转。何为罪与罚、何为法与情、何为公正与自由,哪有如利刃切割般鲜明的黑白,更多的是不同等次无法辩明的深浅不一的灰,这才是世界的本色。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五):15.08.01-15.01.02

  吉里安诺拥有一个典型(几乎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英雄形象。深深扎根在他身上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善良,与死亡的擦肩挖空了他的内里又填入反叛之心。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他的故事都可被称作传奇吧,掩盖在社会的层层云雾下,散发新鲜土壤的芬芳。

  迈克尔羡慕他,这是一个年轻人必然的想法,但我意识到他悲剧性结局才是唯一的现实。若成功越过大西洋,反而会令我心生遗憾。

  克罗斯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不可能同从前那般屏息等待或是保持沉默,毕竟死亡会借由人心很快来到他的面前,眼睁睁看着死神跳上他人的枪口向他挥舞镰刀不是什么愉快的事。遗嘱和全盘计划(或许不是那么周全,但富有赌徒精神)都已定好——希望前者不会生效,最重要的是面对他的成功,唐会如何反应。

  虽然克罗斯FLAG成立的可能性比这两人下地狱的机会小。唐会原谅他吗?如果决定今后不再参与或任克莱里库齐奥家族自生自灭还是有可能(毕竟他见证成长的那一代勉强符合"美好"的要求),他会最先从家族层面考虑而不是爱,他不对丹特的所作所为心软(不过也难说,毕竟是小说,结局出乎意料也正常)。

  在阴影下完成反杀,在湖水泛起的微澜间掌握一切。到这里,唐放过克罗斯是HE,不放过他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火,总是会令人心生畏惧,必要时它是武器,吞噬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不冒一点风险"。

  低估了唐,图样图森破。

  不过是为了利益啊……人的贪婪是无底洞,甚至愿意赌上自己的性命去赢得一时的欢愉。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六):我会在狡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教父系列的这三本书不愧为男人的圣经,身为男人,要有责任感,有担当,不轻易许诺,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里面并没有描述太多的黑帮打斗场面,而是斗智,阴险狡猾但有自己的底线,每一位教父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那些没有底线只看利益的教父没有一个可以留到最后。

教父也是从底层开始,都经历很多杀戮,一步步走上自己心中的皇位。他们都知道自己死后会下地狱,但他们没有选择,所有的教父都是被周围环境所逼。你不强大就会被欺负,大部分都是付出生命,而且死了就是死了,不会有任何人理会,除了你的家人。

亲情,友情,爱情在教父里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就是教父的帝国才能保护这些所有的情感不至于受到伤害。教父的缄默原则,应该算是对法律的讽刺,犯了法找律师钻法律空隙或者花钱买通,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权势就别想得到法律的眷顾。所以大家宁愿选择找教父帮忙,即使要付出代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笔交易,教父帮你解决事情,你欠教父一个人情,友谊也是这样建立下来的。缄默更多的是一种成熟,不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握更多的主动权。沉默是金,想多点,全面点,把事情想得更远点,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教父的智慧体现在他的狡猾,细致,有计划。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错误,因此他做事从不鲁莽,有计划地实施每一项行动,最后达成自己的目标。

我会在狡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有一天成为教父级的人物,拥有自己的帝国,保护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七):读后感

  

三部书,让我看到了三个不同的教父。 教父一:这是我见过最有礼貌的黑帮。很多人说迈克尔比老教父更狠辣,我看到现在想着老教父年轻的时候其实也不差。这本书主要讲的也是老教父新教父更替的过程,最初最不愿意接近家族生意的人,最后却成了接班人,该说是造化弄人,还是如老教父说的:一个人只有一种命。但是有一点新老教父还是不一样的,老教父希望有人可以接替他然后延续家族使命和现有权利,迈克尔却希望家族逐渐合法化,让自己的孩子走入正常人生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父,都成为了最讲理,善于用情“绑住”别人的好首领,这得是多强大的自信心和能力啊,着实也让人佩服。

教父二:在乱世的西西里,是一位英雄一般的教父,吉里安诺恪守自己内心的守则,本着不伤害普通人的原则,劫富济贫,做着“山中的大王”,所有人都尊敬他,因为他有着广阔的胸襟和仁慈的本质,然而却也敌不过亲近之人的背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敢相信那个自己把命交给他的人,最终害他丢了命,令人讽刺,也让人伤心。

教父三:有点像迈克尔的想法的延续,克莱里库奇奥家族的老教父也着手让自己的家族逐渐洗白,走向合法化的道路,在这个中间地带,注定不能平凡度过。老教父一辈子精于谋略,即使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也要为家族的融入社会的计划筹谋划策,借刀杀人的手法特别精妙,最终也算是迎来了完美结局吧。

纵观三部小说,作者以在美国生活的西西里黑帮的人的视角,展现了当时黑帮的一些处事方式和方法,不乏血腥场面,但看下来却又觉得没有那么可怕。三部教父中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一种优雅的自信和气场,还有沉着冷静,处变不惊,说到做到,有理又有礼,大局观等等……现在电视剧里的黑帮老大不会就是被这里启发的吧……三部中的核心人物里,第三部分克罗斯算是最完美的结局了吧,比较圆满,第一部分迈克尔失去真爱,陡然觉醒,第二部直接就死了,我还为吉里安诺的死伤心了好几秒。另外,作者在对书中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或者他就要死了的时候,会特别的描写一下当时的天气和她所处之地的风景,对人物当时的心境或是结局渡上一层底色,这种渲染有点像电影镜头的感觉,脑海中顿时就有画面了。感觉可以去看看电影了。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八):“拉斯维加斯永无黑夜”

  又许久没有写日记了。刚酣畅淋漓地读完《教父》三部曲,终于将这本书完结了,我也即将开始三个月以来旅行的部分:未知的前路是什么样的呢?20天后我会坐在我逼仄的小寝室里,想着这四个月的梦境。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我期待我的旅途,更期待的还是归家——我骨子里是一个不适应改变的人。况且,我实在厌倦了计算着*6、*7汇率的日子,一次次心疼着换算结果。不希望自己买什么都要犹豫很久。现实世界是真的残酷啊,没钱就只能过这种日子,无论在哪个国家。只是万幸地,我在中国还有父母的豢养。 说完生活中这些鸡零狗碎又市侩的事,再来说说思想吧。 前段时间跟朋友进行的那场对话让我记忆犹新,称得上是发我深省。同样一本《陆犯焉识》,他看出了那么许多,譬如作者对人物塑造的空洞以及莫名其妙,我明明也注意到了,但这些念头只在我脑中一闪而过。还有那两个让我如醍醐灌顶的两个问题:1.这本书主题是什么?2.这本书想教会我们什么? 所以我们来看看教父。 第一部,我臣服于唐▪柯里昂建立的帝国。唐的准则,唐的算计,唐的讲道理,唐对获取尊敬的执着,都让我佩服,他的儿子迈克尔也优秀得让我无法挪开双眼。书本与电影在我眼前交织,尤其最后迈克尔处决五大家族的时候,伴随着庄严的意大利教堂受洗词,背叛家族的人一个个倒下,我只想说:伟大的唐▪柯里昂。 第二部我不想多作评价,私以为是三部曲中最烂的一部。延续了第一部的余韵,大家都急不可耐地想看新教父迈克尔的手腕与成就,此篇却切换主角为图里▪吉里安诺。这个男人就像杰克苏一样,占尽世上所有的好事,既高大英俊,又聪慧善良,这就算了,作为一名杀人的黑手党,他竟还纯真得如同小鹿一般?反正我看不下去这种过于不切实际的荒诞。 再来看看第三部。说实话当我看到主角已经和我所钦佩的柯里昂家族毫无瓜葛后,我失望无比,却也没有办法,只能试着去接受克莱里库奇奥家族。可相比较而言,这位唐远没有柯里昂家族的那位有人格魅力,甚至老至有些昏庸:无限制地宠爱着自己的外孙,后期对外孙杀皮皮的包庇,这让我感受不到唐的公正,“视若己出”四个字像四个耳光啪啪打脸。我想起唐▪柯里昂从不食言,从不说谎。这样一个没法给人依赖感的人不配做我心目中的唐。接受丹特这种跳梁小丑存在于家族的人不配成为我心目中的第一大黑手党。但关于书中精彩的人物心理活动与人物手上细致的动作描写交织依旧让我赞叹不已。 这在拉斯维加斯一场繁华的梦终止了。我将开始我在拉斯维加斯的旅途。 “克罗斯永远忘不了这趟沙漠之旅,他们穿过黑夜,穿过无尽的月光,太阳冉冉升起,又过了一小会,拉斯维加斯大道的霓虹灯出现了,像灯塔一样昭示着安全,昭示着噩梦的苏醒。拉斯维加斯永无黑夜。” ——摘自《教父3》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九):教父三部看完之后的随笔

  先看了电影三部曲,才去看了原著三部曲。雄性荷尔蒙醇厚的文字,粗鄙和残忍。读完对西西里的人文风貌产生了兴趣,虽然胖达说10周年时再去意大利也不会考虑西西里这个地方,但这个说服他的工作我依旧在继续。先来说教父第一部,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就是根据这第一部小说改编的,是很多男士眼中的圣经,只有参透教父的教谕,男孩们会一席间成长为男人-学会守护,侵略,克制。之余我为何会循着电影的余味来翻原著呢,用时髦点的说法就是黑手党的大族长长成纪实。做为一位女性,读这样一部纯男性感官男性视角的读物,会让我think like a man吧!和每一部伟大的小说一样,这类书籍中总要创作出或者说定义一些“术语”,类似于《三体》的黑森林体系,面壁人。。。。《1984》中的big brother。。。。《教父》里面很多黑手党暗语,以及传统的西西里美食名。。。。比如千百年来的缄默原则,在教父庇护的领地里,这是友中友们需要共同坚守的规则,是区别于政府统治下社会警戒线,是黑手党王国里人们的义务。黑手党如何诞生发展壮大无须考据,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动物性的体现而已。教父一中黑手党通过血缘巩固个体间的维系,用家族尊严来约束青年男子的随性,赋予他们使命感,敦促他们成长为自己族群中的守护者。单纯的迈克本是毕业自常青藤的新性第二代意大利裔美国籍年轻人,因为家族间的寻仇,决定担负起守护家族的重任,成长为新一代的教父。这个男孩通过一次次的抉择,退守到底线后的绝地反击,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比复杂的人。到了第二部西西里人那里,马里奥文风突变,写了一个彼得潘式的山贼,用第一部里的男主角迈克来牵强对比吉里安诺建立的乌托邦式黑手党,因为追逐爱情和向往美好,二把手终于背叛,违反了缄默原则将吉里安诺送上了绝路。典型的英雄式落幕,笔触极富浪漫主义文风。有与第一部连读的话会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到了第三部,马里奥应该已经是畅销作者了,写了纽约的末代教父-唐.克莱里库齐奥家族孙辈们黑道到白道转型期的故事。首先,唐.克莱里库齐奥的金句没有唐.柯里昂来的震撼。丹特做为新生代家族“铁锤”又没有第一部里“汤米”(柯里昂大公子)痞气和不顾一切的狠劲儿。克里斯则纯粹类似中式言情霸道总裁的水准了。所以第三部的女性读者非常多,评分也很高。在我看来,第三部的矛盾冲突太多了,毒品纠葛不说,拉斯维加斯的博彩业合法化的征途再配以立足好莱坞欲分一杯羹的经历,线索太多,既想写洗钱的艰辛,又想把洗白白的黑手党的义气多做渲染,就造成了很多人为强调的字眼,皮皮是计划周详的人,哦,怎么周详呢,一语带过“与桑塔迪奥那一役即可证明”,so。。。。他是个沉稳,计划周详而靠谱的人。这样的地方非常多。最后,记录一下读完这数千页文字后的虚脱感吧。这3本书前前后后读了有小半年了,3月份开始读,读到今天,期间有因为看书太过入迷坐过站,昨夜也是看到很晚,本来以为读书会困,谁想想太多,眼睛伦好大,东方都泛白了,才昏昏睡去!这里一气呵成的读后感也是趁热出炉,等下就指望去游泳课上清新一会儿吧!

  杂七杂八写就在2016-08-20 被装修伯伯杂音叫醒的11:11 by蛋头

  《教父三部曲》读后感(十):不完美的《教父》系列读后感

  小说的《教父》系列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厚重,自然也谈不上完美,总体来说它们是很不错的通俗小说,不过我想也仅限于此。《教父》中译小说的畅销和系列电影的赫赫大名是绝对有关系的,尽管它们所讲的故事仅有一小部分重叠。封面上标榜的“男人的圣经”“智慧的总和”当然只是一种营销口号,但不可否认的是,马里奥·普佐确实创造了一个足够让人信服的、宏达而具象的黑手党世界。 小说的第一部是和首部系列电影对应的,由于先看了电影,对于各个情节都基本了解,所以在读小说的时候就根本没有什么惊喜可言了,我所能做的只是关注一些电影受制于篇幅而未能详述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即电影决定舍弃的部分,在我读完小说以后也确实认为它们和故事并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尤其是老教父的教子约翰尼·芳汀的家庭状况和他后期在好莱坞的发展历程。这并不是说它们可有可无,这些片段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小说不单单是一个故事,而是让这个故事更能称其为世界。所谓真实并不能仅仅依靠大的框架结构,也需要一些具体而微的东西,作者花在精雕细琢上的心血没有白费。如果雨果能用上万字去追述巴黎下水道的历史变革,那这些琐碎的边角故事,虽然有些读起来或许比较无聊,终究也算是无可厚非吧。由于一开始就被电影完美剧透了,所以我没办法客观地评价这第一部小说。不过我觉得,这本书里人物的行为逻辑相对于其他两部来说是最为严谨、最为有说服力的,因为普佐出色地为这些行为做了情境铺设和心理刻画。 第二部《西西里人》或许是系列比较逊色的一部,而对我伤害最深的就是诸如“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或“说时迟那时快”的翻译用语。对我而言这些表达是带有羞耻的时代印记的,那感觉就像是有人“啪”的一声把自己写的小学作文丢到面前,罪大恶极,令人发指。如果这部小说的译稿是在二十年前完成的,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撇开毫无美感的译文来说,这是一个工整的罗宾汉故事。如果把它当做电影来看,这部作品有着相对更激烈的场面和更频繁的战斗,是个妥妥的商业片,压迫与反抗、阴谋与信仰,总之它包含了很多几乎脱离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主义元素。然而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读起来有点怪,对于黑帮小说中阴险谋略的展现并不让人印象深刻,缺乏令人脊背发凉的张力。 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个人状态,第三部《最后的教父》读起来就顺畅得多了。和第一部一样,这本小说讲述了和中心事件不太相关的故事,只是它走得更远,以至于读了一半我都还没有分辨出故事主干。必然的,同样比第一部走得更远,小说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多线叙事:一批批人物的出场引出了一些起初毫不相关的事件,随着情节的展开,各个事件开始交叉重叠,矛盾也逐渐显现升级,最终得以消解或集中爆发。与此同时,作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刻画每一个哪怕最不起眼的人物的境况和遭际,好像要写透他们的前世今生,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长度几乎达到了惊人的50万字。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出现了不乏肉欲的纯美爱情,普佐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这片地下世界的黑暗基调之上他没有把这一抹亮色处理得过于突兀。 相对于电影来说,小说有着更大的叙事自由,我觉得普佐在小说中滥用了上帝视角的优势。比如在第一部中老教父的出场是一个总括似的引入,即一次性交代了需要交待的一切,他的形象,他的影响,他的性格,他的威望……当然,这样足够直白明了,但是这种方式显然不太适合,这些信息如无源之水,让人难以信服。这就好比镜头中要传达一个深邃的主题,却用了轻佻的灯光。所以这种处理方式和同名电影对比就会高下立见(电影剧本也是他本人改编的,显然这次他做得更好,所以才得了奥斯卡)。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我相信“隐性的”建构比“显性的”描写更有力量。当然也更难以把控。 关于故事结构,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面面俱到,构造一个世界就该巨细无遗么?可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小说首要的是人物和人物在事件中的冲突,如果叙事过于庞杂势必会弱化这种冲突而给人一种散的感觉。关于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推理小说,没有废话,一切情节只为服务一个惊爆点,所以读起来很抓心(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故事世界观的扩展,最好的状况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最后的教父》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始终没为我带来震撼。我个人更偏向于小而精的观感,因为一件事物越是阔大,瑕疵也就越容易显现。 如果当时大学论文这么用心我还会犯难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