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缙: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明第一才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解缙: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明第一才子

2021-06-12 10:35:42 作者:刘维周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缙: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明第一才子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今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永乐大典》编纂者,明朝首位内阁大学士。

  解缙最为出名的即是被称为大明第一才子,一门三进士,编纂《永乐大典》,围绕着他的传说当然数不胜数,最令我好奇的莫过于他这个大明第一才子之谜,第一才子而且还是一门三进士,他的哥哥和妹夫都成为了当年才子的代名词,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他的传奇故事?

  这段时间,偶然研学了解缙的传说,从中找到了这个答案。

  育才沃土

  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解缙出生的江西吉安吉水,更可为是一片仙山福地,民间传闻的“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更是能直观体现江西此地的灵秀。

  人杰地灵,江西文化环境极其优秀,江西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唐宋时期的农耕学商的兴盛,使得此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同时受战乱迫害,大量百姓开始移民狂潮,经济中心也逐渐转向南方,加上宋朝百年文化的熏陶,江西文化十分浓厚。

  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江西思想的更新和文化的更迭,新思想和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江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文学是江西的骄傲,“唐宋八大家”里,江西就占三位,他们是独创“荆公诗体”的王安石,北宋诗文革新领袖欧阳修,以及与欧阳修共同奠定“古文文统”的曾巩。“宋词四大开祖”之一晏殊和其子晏幾道,南宋“格律词派”代表姜夔,是矗立在宋朝词坛的三座高峰。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江西诗派代表的黄庭坚,“诚斋体”诗人杨万里,“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梈,“儒林四杰”之一揭傒斯,都赫赫有名。到了明朝,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创造了中国戏剧的巅峰,是与西方的莎士比亚相媲美的并世双星。

  所以,古往今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孟母携子三迁的美谈,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也是解家祖辈不断迁徙来到江西这个育才沃土之地,江西之地给与了解缙无限的可能。

  言传身教

  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子女更是十分重要的。

  解家书香门第,父母更是以身作则,解缙的父亲解开,朱元璋多次聘请其入朝为官而拒,

  艺术造诣方面,父母的书法更是对解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竟儿童的天性在于模仿,父母若是勤奋好学,其子女必然继承其优秀品质。

  解家学风端正,父辈以身作则,孩子们在父母的熏陶和训练下,读书作画已成乐趣和习惯。解缙在七言古诗《河州正月十五夜有感》中曾描述,元宵节时,周围邻居家孩子都尽情玩耍,大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大人们还耍群狮、扮戏舞,妇女们剪纸花、贴窗花;而只有自己家里,全家人对着红灯对对子、吟诗句。母亲还亲笔作画,父母叔伯连联不绝,争相吐彩;特别是父亲,健笔蜂舞,墨痕飘香。解缙自小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日后其书法诗词皆佳,与父母兄弟的研磨熏陶不无关系。

  解缙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名叫高妙莹。古代的女子多无字,父亲爱女如子,也给取字,为淑婉。解母是名门之后,家世昌宏,太爷爷是宋代漕贡进士;爷爷是大儒学者;父亲高若凤进士出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人称“灞雪先生”,曾做过知封州、朝列大夫等官职。高若凤在为官时主张开办书院学堂,认为民之教育,是江山社稷之重,学则三代共之,以明人伦,他的学术思想对宋明两代的江西士人影响深刻。解母是高若凤的第四个女儿,性格贤良淑慧,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饱读经典,精通书史,对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药、女红、烹饪皆很有研究,书法也颇为了得,尤其擅长小楷,字迹娟秀清丽。她对音律、算数也精晓,闲时还喜欢作诗吟对,可谓多才多艺。解母一生撰写著作多部,其中《酒食议》《女德评》《高文海死节事》等书籍,流传后世。

  广涉经史的解母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特别是在品德教育上更是身体力行。她从小不喜脂粉只爱读书,嫁入解家,安身立命,心无旁骛,一心都扑在教育子女和操持家务上,烹饪、刺绣,也无不精通。她虽是大家闺秀,自家的绣片却都是亲自做,手艺精湛,闻名于外。她曾经绣的一幅高王经像,赠给了当地有名的天王堂,引起轰动。好多绣女看了都暗自惊叹,悄悄打听找上门来求教。她心灵手巧,日常调制的吃食、果蔬、菜品、酒酿,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法,简便美味,让大家特别佩服。解母是一个有条理且善于总结的人,她把读书育子中的所感所悟和生活的经验技巧都撰写成文。那些著作中的一部分,都是这样积累沉淀出来的。解母为人谦和,行事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解缙日后养成了做事认真、坚毅执着的品格。

  解缙能成为一代鸿儒,除了家学渊博,与家族交游也有极大的关系,与解家交游的大族都为显赫之家。祖辈解谷与文天祥交往密切,解谷潜心研究和传承道学,文天祥经常予以鼓励和支持。文天祥曾经为解谷书斋落成题字,并作《记》一篇,称赞解家,笔墨醇厚,芸香玉润,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解家与庐陵的几个大族,比如江西罗家、吉水周家、庐陵曾氏、泰和杨氏等都是世代交好,往来频繁。这些大家族也都世代为官,家学渊博,相互往来之时,解缙多有受益。另外,父亲解开的同门、师长、学弟,也多才俊,解缙在与之接触中,总是虚心求教,广汲养分,更使其博观经典,视野开阔。其中像苏伯衡、詹孟举等在很多领域研究上都很有造诣,在当时极负盛名。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解缙身边也自有许多志同道合、气度不凡的挚友,他们共同立志继承圣人绝学,个个很有志向。像刘朴、周霖、廖存、黄玊铉、黄金华等,日后都成了佼佼者,黄金华还成了解缙的妹婿。这其中,刘朴年少有志,很有气节,他性情耿直脱俗,对《尚书》颇有研究;周霖跟解缙一样,自小也有“神童”之称,但解缙擅长敏对,周霖擅长经典,对《春秋》、诸史、百子,无不精晓,同龄之中无人能比;廖存精通《诗经》,虽日常刻苦沉迷于此,但性格开朗,卓尔不群;黄玊铉精通五经;黄金华与解缙皆十八岁中进士,后被皇帝委以重任。

  韬光养晦

  当然,仅仅依靠外部条件的影响,解缙的成就可能就止步于一门三进士了,真正让他被称为明朝第一才子的,是他自身逆境之中坚忍不拔的毅力。

  正所谓,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可自达。在我看来,运气的成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反而是运气来临之前面对磨难的态度和方法,低谷之时方能体现人的本性,如同醉酒见人品一般,这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苦难,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杯杯难以下咽的烈酒呢/

  朱元璋爱其才,解缙的书生意气无法在官场上立足,所以给予他十年之期。

  仕途出现的低谷,让解缙更有机会思索一些人性深层次的问题。这期间,解缙的创作风格也逐渐从李白的豪放飘逸,渐渐变得含蓄深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和一世为人的不容易,诗词中逐渐出现了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感叹,风格也更向杜甫靠近了些,人也变得更沉实,更稳重。为官让解缙飘在天上,文学让解缙落到了地上。佛说人人会找到自己消除业障、走向修行的方式,解缙在文字中找到了。它们让他变得成熟,更懂得人性,更懂爱。

  解缙的文风虽然变得质朴平实了,仍不乏华美,这种特质成了以后他诗词文章中的一种主流。从文字表现来看,有李白崔巍丰沛的想象力,如解缙的那首《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诗中把一个小小菖蒲赋予灵魂,浓墨淡染,情景交融,涉笔成趣。菖蒲的性格、形态、情感呼之欲出,自己的性格和才情也尽显纸上。在诗词的表现意境上,解缙开始更趋于与别人共鸣,之前的天马行空,唯我独尊的才情抒发少了,而尝试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意味多了些。这些正是解开在以前给他指出过无数次的毛病。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成熟,解缙经历的这些风风雨雨,胜过无数次说教,点点滴滴表现在人和诗的变化中。

  除了读书著文,解缙还捡起了之前喜欢的书法,每日临帖揣摩,技艺也大有进步,这是他此次归读的另一大收获。之前的书法,博学杂览,不成体式,他对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端庄、柳公权的劲媚、赵孟頫的秀逸,都有吸纳,但模仿居多,杂而不精,个性的东西少。此次归家,解缙从父亲的朋友那里找来了许多拓片,没事的时候就潜心研究,从结构布局,到起承转合,认真比对,细心揣摩,渐渐发生变化,慢慢稳定了自己的风格。

  解缙在这十年的韬光养晦之中,其诗文风格变得含蓄深沉,诗词中逐渐出现了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感叹,风格也更向杜甫靠近了些,人也变得更沉实,更稳重。更加贴切生活的本质,引起人民生活的广泛共鸣。当然,他的书法造诣方面也是获得了一个新生。从一个单纯的匠人变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一代宗师。

  可以说,这十年对解缙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一路顺风顺水并不会让人迅速成长,苦难才是磨砺人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生活狠狠的把你的三观,把你的人生打碎的一塌糊涂的时候,才是你重获新生的最佳时刻。

  解缙之才,在于诗文,在于书法,也在于他的书生意气。他的大明第一才子,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当仁不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