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登塔”社会实践队——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式面点进课堂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登塔”社会实践队——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式面点进课堂

2021-07-14 17:14:24 作者:李虹璇 来源:心丶晴推荐 阅读:载入中…

“登塔”社会实践队——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式面点进课堂

  近年来,无论是网络媒体电影电视剧,亦或是大街小巷报纸书籍,似乎都在流传着“传统文化热”。因此,岭南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登塔”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以及顺应社会发展地要求,特在与坡头区官渡中心小学联合举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中式面点基本功课程。此次课程由“登塔”实践队支教组成员陈庆悦作为主讲老师,其余老师作为协助,官渡中心小学准五年级20名学生作为接受者。

  课堂开始时,陈老师用几张负有精巧的面点图片作为引入,让同学们分辨哪个是中式面点哪个是西式面点,并做出回答,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之后,再用一页简洁明了的对比图来进行中西面点的差异定义,后便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中式面点基本功的基本操作。她先用文字和图片表示练习基本功时所需要的材料、基本步骤的注意事项以及要达到的要求。其中基本步骤为和面,揉面,搓条,下剂,塑造型。而在这其中,陈老师重点讲了揉面时的手部应如何操作,如需要用手掌心进行发力,并且在揉面的过程中要适度的增加水分,以防止面团过于老硬,不利于后面的塑形工作;在搓条时也应用手掌心用力均匀地向外面搓开,成型应为大小粗细均匀的圆柱体;在下剂时是采用虎口进行摘剂,在这过程中,有三字秘诀,即“快准狠”,且成品应大概为30g,也为大小粗细均匀的圆柱体;而在塑造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擀皮,擀成的皮需要呈现圆形,并且中间厚四周薄。而在后续的实际操作中也重点讲解了擀皮。

  当陈老师讲解以及示范结束之后,小朋友们便开始了他们的“探险之旅”。许多小朋友们表示:在看的时候感觉这些步骤十分简单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感到十分困难,状况百出,主要是在搓条,下剂,擀皮这些地方出现了问题,但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之后,小朋友们也能基本懂得了其中的步骤。基本的准备工作完成了,中式面点的造型学习就开始了。先从最简单的四喜饺开始,先将饺子皮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皮子,中间放入适量的馅心。将皮子平均分成4份折起,在跟旁边的皮子一起捏在一起,这样便会出现四个孔,在将孔的中间部分折起。这样,四喜饺便算是完成了。经过一节课的练习之后,小朋友们都能熟悉地认识到基本操作,并且下课后,有许多小朋友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分享。相较于普通上的语文,数学,英语课,小朋友们在面点课上可谓是“活力四射”,“生机勃勃”。都积极主动地搓着面团,跟着老师的基本步骤,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并且此次的课程是按照分组进行的,这是需要小组之间配合完成的,这有利于增进 小朋友们之间的默契度,以及培养其团队精神。

  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走入老百姓的心中?其实这堂课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现在的小孩子大多都成长于应试教育下,他们的课堂主要都是应试科目;而我们只需要将课堂改变一点点,创新一点点,让它不在是枯燥无味即可,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稍微融入一点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小朋友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热情,毕竟文化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不论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面点工艺技术,亦或是泥塑等,不仅仅是要让小朋友们敬而远之地观看,而是要近距离地去触摸它,感受他的温度,并且以此来发展我们中国优秀地文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