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感学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情感学习》的读后感大全

2021-07-21 00:0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感学习》的读后感大全

  《情感学习》是一本由[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学习》读后感(一):一部隐藏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绪史

  不论是童年时代的我们,还是初为父母拥有孩子之后,阅读儿童文学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特殊”,既在于文学故事的完全虚构,也在于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一虚一实、一假一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阅读故事,就是在聆听千奇百怪的故事中学会思考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不管是何种情绪,相信只要我们随便打开一本儿童文学故事,就可以从中明显感受到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言行举止传递出来的浓浓的情绪。比如《全世界最勇敢的山羊》,故事中的山羊热爱自由,不管是美食诱惑还是野狼威胁,都阻止不了山羊追求自由的脚步,尽管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向往自由的心仍然值得肯定。故事中山羊对自由的渴望,对野狼的恐惧,对未来的义无反顾,都通过山羊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众多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绪当然不止这些,在《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里,一群来自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们聚焦世界儿童文学经典,通过深入剖析故事中的角色扮演,梳理归纳涉及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情感。

  这些情感几乎包括了儿童可能萌发的全部,主要有焦虑、信任、虔诚、同情、爱、羞耻、痛、恐惧、勇敢、思念甚至无聊。对照这个情绪列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或者你孩子的童年是否产生过以上哪几种情绪体验?是不是几乎每一样都曾有过?

  所以,这也是我们阅读儿童文学,或者再小一点的孩子阅读绘本的意义所在。书中小小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生动呈现。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在现实中学会正确面对情感、消除负面情绪,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是我们想要从书中汲取的,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阅读之后收获的。

  对于从事儿童心理情感研究或者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讲,这本《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的专业价值显得更加重要。书中每一篇的作者都来自心理、教育、艺术、社会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他们对儿童文学中的情感探究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有实践运用的针对性,简直就是一部儿童文学“情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固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感进行了专业分析,帮助我们理清每种情感的产生、酝酿与爆发,但如果你对其中的专业分析不太在意,甚至说不愿意阅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探讨,直接阅读相关故事、了解对故事中情感的分析也是十分顺畅的。

  在书中,作者们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以及不为大众所知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每一种情感都由一个故事引入,通过分析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表现,深入探究种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儿童性格成长、塑形的重要意义。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了解一个故事的梗概,搞清楚故事中情感激励对于人物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书中故事教育启发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理性的情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阅读本书的目的。

  《情感学习》读后感(二):多情总被无情恼

  直至今日,我还在思考是否换一种表达,让我生命的接班人能够正确面对他与家庭的关系。在我冷静的时候,也许是现在,黑夜宁静地可以听见孩子微弱的呼吸声。我曾经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就是趁着黑夜的掩护,悄悄地进入孩子的梦境,就像我们曾经观看的电影,以无声无色的方式去弄清楚他是如何建构起自我印象——也许,我仍然在熬夜读完《情感学习》后,仍然相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孩子的成长有且只有一次。有幸作为他成长的陪伴者,我想我不是最深情的,但是在忙碌之余,我仍然不忘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在乎从哪儿出发,起跑线随着时光流逝,只能越来越模糊,模糊的不是它本来的模样,而是我赋予的意义。孩子,当下,肯定不会像我这样思考,我分明从他时而聪慧,时而麻木的表现中,发现《情感学习》中所强调的“养成“对我是前所未有的冲击。

  回首我的成长史,其实是阅读史,阅读书本、阅读他人、阅读社会、阅读历史……反观今天的成功人士,我说的不是大富大贵,而是懂得安身立命的同行者。无论是在为人,还是在处事,我分明发现他们就是按照阅读的样子去行动,哪怕是陌生人擦肩而过,他们的眼神中有种肯定的意义,打量着我的穿着,倾听着我的言语,尽管数秒之后各奔东西、了无挂恋。 单身时,我很快乐,快乐的是我已经活了至少二十年,不仅走路而且过桥,不仅吃饭而且食盐。结婚后,我很苦闷,苦闷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能否完成父母、师长寄托于我的责任,甚至我想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不还有新的生命在成长,哪怕现在它很弱小,如同二十年前的自我。

  作为经典,至少我们理解,它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间过客的检验。作为“存在即合理“的最大驳论,它只有合理,才能存在。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回到童年,对自我成长施加影响,但是我们还可以将这种小概率的改变投射到自己的孩子,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更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投射本身也是一种试验,谁也不能彻底地消灭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已经阅读并相信《情感学习》的读者,经过检验的投射总比拍脑门的做法要靠谱得多。

  《情感学习》不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而是告诉我们”这样是什么“。表面看上去,这本书并没有增添任何阅读之前没有的知识,但是它却纠正了我们一贯而来的自以为是、胡作非为。标签总归是有的,只是对于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孩子,如果它的标签上还是由我去书写,我们或许不应该在意去写什么,因为可以写的内容在基因传承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像组合积木一样,发挥可怜的想象力与同理心,去修饰它的包装,让它更大更美更可爱。

  《情感学习》读后感(三):儿童情感发展史——《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我们都知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情绪主导下的行为有对错,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成年人接纳,但是情绪产生的后果必须要还自己承担。那么我们是怎么样走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育儿观点的呢?这本《情感学习》借由儿童文学来带领我们窥探不同时期的成年人是怎样引导儿童的情绪走向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书写自己的情感,但是儿童文学引导了他们思考的方向,树立了他们关于情绪的是非观。

  书中涵盖了大量的欧美儿童文学经典,相当多的一本书籍和故事我都只是听过书名,没有仔细阅读过其中的故事。所以对于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些陌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阅读本书。这本书可划分到的书籍门类很多,可以是情感史,可以是欧洲儿童文学史,甚至可以归类到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类书籍。而本书行文也多次引用同一个儿童故事去讲述作者所陈述的不同情绪。

  文学写作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唯一的正确答案,每一个故事都是立体的,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现在的成年人,并不会因为孩子一次的情绪崩溃就给孩子下定义。而这也是全球化视角下培养出来的多元认知。要知道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很容易对事物形成刻板映像,如果一个小朋友做了坏事,那么他很有可能就被贴上了坏的标签一直坏下去。而在同期的儿童文学也总是单一的情绪和单一品德的宣扬——非好即坏。

  以第九章的恐惧情绪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普遍认为恐惧情绪是非常不好的,应该完全消灭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情绪。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夏山学校》(1960)。而恐惧情绪在儿童文学里占主角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意味着成人开始认识到儿童恐惧情绪的存在,并认可该情绪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与此同时的育儿手册和社会上的教育专家也都建议应该降低让孩子产生恐惧的频率。20世纪初的儿童文学中主要描述恐惧的主角。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出现了一本你以恐惧为主要特色的书籍——《米欧,我的米欧》。20世纪70年代起,恐惧的内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接纳恐惧谈论恐惧都是毫无争议的。

  没有哪一种情绪的社会地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情感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社会事件对成人世界的情绪有着重大影响,一如成人世界的变化容易读儿童造成影响一样。阅读儿童文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书籍中发现模范家长是如何做的,好让成人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于此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个模范儿童,让孩子弥补缺失的模范家长。在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模范家长的情况下,让孩子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使得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成年人。

  《情感学习》读后感(四):可以把阅读当作方法

  尽管很不想套用、模仿村上春树的书名,但通篇读下来,《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一个思考就是:当你在阅读时,你在读些什么?

  道德与教育性故事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19世纪起,儿童发展的研究重点就经常集中在情绪上。虽然很多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绪,然而到了20世纪,学术辩论逐渐转向亲子的情感面向,家长们对以育儿和发展为主题的指南文学需求增大,这类书籍的市场也发展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

  《情感学习》这本书中共有12篇关于儿童文学中情绪研究的论述,主要从19-20世纪一些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也最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作品当中,探讨社会如何构建、形塑个人情绪、情感与感觉。

  本书的角度是从儿童文学的故事当中去分析故事的框架、故事的模式,揣摩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心态,故事传达的寓意;从童书当中分析它的读者群体,分析它当时的阅读习惯和将整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核心情绪。

  作家往往在其作品里将故事主题与童年情绪发展理论结合在一起。儿童文学当中针对儿童的故事、情节、经验教训是能透过各种情境与主角传授给孩子的。本书以一些经典畅销儿童文学作品为样本,寻找不同年代童书中的重要线索、那个年代的教育思想体系、人们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感联系,探讨各种情绪之间的关联,从中思索情绪实践与道德要求之间不断变化的作用,分析不同时期养育儿童的方式和同一篇故事里可以读出的不同情感,以及社会和家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两百年前,读者们阅读那些书籍的理由是否出于教育,或是为了乐趣而读?书中描述的人物言行举止、其个人行为背后包含了怎样的情绪管理?那个时期特定的宗教与世俗的知识与情感色彩与生活情感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可以从本书当中寻找到答案。

  童书是可以透过故事来教导小孩正确的行为与情绪的。相同的讯息和情绪在同一个时代、于不同的童书中仍会给人以不同的回响。《情感学习》是从情绪的角度来对儿童文学进行深层次研究和讨论,很有理论深度。这本书从儿童文学与情感学习这些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讲解和示范,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也不仅限于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它给予了我很好的启发,改变了我对阅读的一些想法和态度。对我来说学习书中探讨的论述和分析方式并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向和角度,是一种新的更深度阅读的尝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