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锦集
《关键句是死亡》是一本由[英]安东尼·霍洛维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一):自留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看的《关键词是谋杀》同一系列的第二本。因为对第一本感到特别惊喜,所以第二本刚有电子版我就赶紧买了,尽快阅读。 可能是因为习惯了这种作者把自己代入华生角色的写法,第一部时尚且觉得这样的写法很有惊喜,这一部里就不再有写作方式上的惊喜了。 人物还是一如既往,福尔摩斯式的前警探霍桑和迫不得已一起探案人菜瘾还大的编剧作家“我”。除了探案以外,二人组之间的互相了解、理解、信任的过程也是作者铺设的一条线。一个永远要把人推开,一个永远想了解更多,着实是一对好cp. 这次的故事也没有上次那么抓人,一个离婚律师被一瓶天价红酒捅死了,凶手还在墙上留下信息“182”。这不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开头么。所以虽然后面还行,但是也就是还行了。 更推荐系列第一本《关键词是谋杀》!
《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二):堕落的死亡,飞跃的质量
不知是否接连看了两部系列作,熟悉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并在阅读过第一部后潜移默化地调整了期望值,我对第二部的喜爱度比第一部有了质的飞跃。
初看第一部The Word is Murder时我是崩溃的。将自己现实的身份套用到第一人称的小说角色上,与其说是模糊了现实与创作的界限,倒不如说是明晃晃的欺骗。作者一边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丰富小说角色人设,一边又用自己的“迟钝”来反衬Hawthorne的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是信了作者的描述,沉浸式地把作品当作“true crime”来阅读,那我会质疑他作为推理小说家的能力,进而不想看一个三流侦探写的东西了。所以我要不断提醒自己“这只是个故事”“这是虚构的不要被骗”。可是这些催眠效果一般,作者提到其他的作品又与我已有的认知一一吻合。《丁丁历险记》、《指环王》、《老友记》等等,都在默默提醒我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还有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犹如NPC一样充斥着作品的角落,由不得我不信。这是我看这个系列最大的困难,但看到第二本的时候已经开始习惯了,好感度+1。
这次的死者是离婚律师。虽然作品中借编辑的口说这个设定不够吸睛,但在我看来,比”演员的母亲“吸引多了。自己读书不成器,我对专业人士永远有滤镜。而且这位律师生前还有Blunt Razor的美誉,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甚至还不顾自身利益要向行业委员会报告。好感度再+1。现场还出现了血字的研究梗,密码元素get,好感度+++1。
随着剧情发展,我刚还一度为过早猜对了凶手而感到失望,觉得提示太明显了。也为律师觉得可惜,这么正直、善良、审美还好的律师居然悲惨地死于非命,有点唏嘘。结果,巴黎铁塔反转再反转!哈哈哈,精彩,实在精彩!不透底了,反正很值得一读。在反转的过程中,作者为自己设定的“笨笨的华生”形象渐渐洗掉了匠气,洗去了那种聪明人刻意装蠢的厌恶感,变成被无良主人一脚踹下水的大金毛,好感度++++1。
结合第一部,几乎可以总结出这个系列的套路,所以猜凶手的时候能缩窄范围。希望下一本能快点出,能验证一下我的总结。不知道作者这个系列打算写几本。书里面是说签了三本,但是两本完毕后还是在铺垫Hawthorne的神秘。第二部不单没有解开第一部埋下的关于离职原因的线,还继续用重墨渲染他青年时期的不可告人。胃口吊足了,却连个饼都不给画一个,哼,不给五星了,减一星。
PS,看的其实是英文版,没想到第二部的中文名会是这样的翻译。结合俳句中的trial, sentence不是应该去判决的意思吗?
《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三):人最好不要有秘密,那是毒药!(含透)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讶,咋同一本书要搞一绿一黄两个封面?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哦~原来之前那本叫《关键词是谋杀》,两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做的像双胞胎一样,是因为,这是霍桑系列的两本书。(题外话:叫霍桑的侦探真的挺多,民国时期程小青写的《霍桑探案集》也很值得一看。)
首先从封面图上就可以看出,两本书都有笔,一支是铅笔,一支是圆珠笔,说明了主角安东尼的身份是作家。其次《谋杀》这本书上画了一把刀,《死亡》这本书上画了一把油漆刷,都是书里的关键线索。所以说封面设计得很棒。《死亡》这本书的封面要是绿色就更好了,因为书里反复提到的是绿油漆,用绿色更切题。
然后我要谈谈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的一些知识点:
1、英文名安东尼的昵称叫托尼。
2、有钱人离婚财产清算真的很麻烦。
3、有钱人可以有钱到屯几千万的红酒在山里,可以避税还有专业的人管理。
4、作者知识含量这么大,属于有钱人哪一挂。
最后,我要来认真谈一谈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了:
安东尼这作者可能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真假参半的写进书里做主角。这就像让你做导演,结果你把编剧和主演也给包圆了一样,这本书同上一本一样,进一步展现了作者私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为了体现自己的主角光环,安东尼每次到最后都会安排凶手袭击自己然后大难不死好写下一本的节奏。
读完第二本对侦探霍桑这个人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基本上觉得警察都是白痴喜欢自己探案,非常聪明,但是对自己的私生活避而不谈,安东尼想进一步了解他为什么被辞职时他甚至要求两人即刻解体,相信这一系列继续写下去对这个角色也会有更深入的解读。他不会把具体进展告诉安东尼可以说是为了保护搭档,那既然要保护为啥让人家来写书?有些自相矛盾了。
这次的故事讲的是:专门给有钱人处理离婚案的老李突然被人用红酒瓶搞死了,所以老李头的客户、情人啥的都有嫌疑。有意思的时,老李头的情人是他死去的好友老查的遗孀。这又牵扯出另一桩事故:好多年前,老李头、老查和老格三个好基友在一个坏天气里去探山洞,结果老查死在山洞里,老李头和老格从此再也不想见。是个人都会觉得肯定是他俩见死不救,可老李和老格却一口咬定:我们尽了全力挽救不了朋友的生命。然后他们由于愧疚此后再也没有见面,直到老格得了病马上要死了找他要钱。
直觉就觉得是老查的遗孀杀的老李吧,但是探案过程放了很多烟雾弹来迷惑读者。尤其是老李的客户老克夫妻,因为各有隐瞒的财产,所以都在说谎,这云山雾绕的感觉就是:都这么麻烦了居然跟这个案子没关系!
当然没关系,因为老李头对老查遗孀和老查儿子的好比有求必应还夸张,甚至都跟遗孀睡一块儿了,说是尽力抢救却救不回朋友产生的愧疚怎么可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有钱人对你好的没边的时候一定是有理由的了。
有趣的是,老格居然在老李头死之前两天也被发现死了,因为地方不同,所以主角反而是滞后知道的,如果按照正常顺序,你猜:当年山洞里幸存的人都死了他俩是咋死的?
这次作者比较好心,借书里安东尼的手,把6个嫌疑人的情况排序梳理了一遍,脉络就比上一本书清楚多了。
秘密这种东西最好不要有,尤其是共同的秘密,除非带进坟墓,不然就是慢性毒药,折磨人的身心。
最后一句吐槽:书名叫《关键句是死亡》,尼玛除了182这个词,到底哪句是关键句?!书名就可以乱起吗?。
《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四):「霍桑探案」系列二(无剧透)
距离「霍桑探案」系列的上一部作品——《关键词是谋杀》的中文版出版,仅仅三个月,就读到了本书的中文版,实属意外之喜——原以为要等到明年呢。
我在《关键词是谋杀》书评的结尾,就提到了本书。提到了作者的《喜鹊谋杀案》和《关键词是谋杀》,先后实现了日本推理四榜(海外榜)的All Kill。
而本书,在日本已经揭晓的「2020周刊文春推理Best 10」和「2021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的“海外榜”中,又是第一名。至于是否能像之前的两部作品实现四榜All Kill,在剩下的两个榜单揭晓后,我们才能知晓。
在霍洛维茨的驾驭下,本书作为「霍桑探案」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和上一部同样精彩。
并且,对于我自身而言,在核心推理部分,更对我的胃口。因此在我心中,是超越前作的。
对于阅读过第一部作品的读者,甫一开篇,就是熟悉的味道。
在作者极力营造真实的场景中——作者撰写剧本的《战地神探》在伦敦街头的拍摄现场,霍桑毫不意外地,甚至令人微微讨厌地,“肆意”出场。
接下来就是霍桑针对作者的几段,福尔摩斯式的“一眼看穿”。当然推理过程也在“华生”地追问下,出现在了章节末尾。
关于“案件”,与前作同样的开门见山。第一章霍桑出场,第二章就带来了谋杀案的消息。
去过现场,经过霍桑的初步推理之后,案件愈发疑点重重,也愈发引人入胜。
在第四章末尾,作者写到,「到目前为止,我漏掉了三条线索,误解了另外两条。」
作者在《关键词是谋杀》中也有类似的“恼人”表述:在那本书的第三章就写到,有一条「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凶手身份」的信息。
不知这一点,是否会成为「霍桑探案」系列的标志性表述方式,就像奎因的“挑战读者”环节一样。
只能不甘心地回过头,把之前的章节,再反复咀嚼几遍,然后又不甘心地继续读下去。
随着侦探二人组的“家访”,隐藏的人物关系和作案动机逐一浮出水面,背后是霍洛维茨讲故事的能力。
当然了,长篇推理小说,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死者呢?
本书作为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霍洛维茨作为福尔摩斯“正统”的续写作者,自然会在本书中对其频频致敬。书中,在读到墙上出现文字的一瞬间,几乎立即想到了《血字的研究》。
从头至尾,福尔摩斯都贯穿其中。
同时,霍洛维茨作为研究阿婆的专家,读者应该也很高兴在本书中看到阿婆的影子。在第二章作者就cue到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文也提到了阿婆的其他作品。还提到了阿婆的故乡“托基”。
我在之前的书评中说过,福尔摩斯式的故事,并不是纯粹的本格,把它和本格比较“诡计”,是不合适的。
但和上一部作品不同的是,即使面对偏爱“本格”的读者,本书的核心推理(勉强可以说是核心“诡计”),我猜也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例如,本书包含了“不在场证明”这一“本格”的典型元素。
在“解谜”部分的叙事结构,也是“本格”作品中常见的结构。为了不影响阅读体验,这一点点到为止。
当然了,对于福尔摩斯式的故事,“诡计”永远都不是核心,实际上都不是必要的——即使它有阿婆的影子。
在侦探二人组的“家访”中,线索、推理和whodunnit,才是核心。
必须要提的是,本书又出现了霍洛维茨的惯用伎俩,那就是对中文读者不是很“友好”的异位字谜。
在第一部《关键词是谋杀》中,也出现了异位字谜,我在书评中没敢点明,因为那个异位字谜可能会暴露关键线索。当然,在《喜鹊谋杀案》中也是。
在本书中,作者写到,「我喜欢字谜,代码,首字母缩略词……」好家伙,绝对是内心告白了。
结尾作者的遭遇,肯定会让读过第一部作品的读者忍俊不禁。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一份三本书的合同」。
本系列的第三部作品《A Line To Kill》,将在下个月(8月)出版。英文版还要等一个月,中文版最快也要明年了吧?
这次的案件竟然是在一个封闭的岛上,感觉阿婆的影子越来越重了,不过更令人期待了。
PS:当下最期待的推理小说中文版译作,霍洛维茨的苏珊·赖兰系列,继《喜鹊谋杀案》之后的第二部作品——《Moonflower Murders》。去年读得原版,同样书中书的模式,同样熟悉的风格和味道。
《关键句是死亡》读后感(五):上架建议:推理小说 | 幽默 | 口是心非文学
每个人在书店买书的时候,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也许会直奔那几个常光顾的架子,也许会先看看陈列新书的平台桌,也许会事先明确要买的书直接询问店员,也许会像犯罪现场“走格子”一样一列列细看(如果时间十分充裕的话)。现如今的书店视觉系统都挺完善,就算是在陌生的书店里也不用因为分类杂乱无处下手而慌张。因为已经如此便利,除了店员们,大概不太会有人注意到书封底上小小字的“上架建议”吧。
这是一个对于书店物流系统很重要的微小细节,但对于读者来说,几乎没什么用处,因为私人书架上的分类逻辑一定比尽量按照图书分类法来上架的书店有意思的多。虽然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上架建议”不仅仅是用那几种有点儿枯燥的词条,而是可以让编辑随意发挥,也怪吸引人的,读者可能也乐于多关注一下这几个不起眼的小字。因为有些书,本来就是多面的,只用一个干巴巴的“畅销书”来概括,多可怜啊(而且说真的,“畅销书”算什么分类呢?)。
想一想,一直以来让我有冲动去把他的书分类得“奇奇怪怪”的作家就是安东尼·霍洛维茨。比如《关键句是死亡》,它作为一本非常优秀的古典本格推理,它也能当个英伦风情指南,同时是一本充满了幽默笑话的“如何当个英国喷子”的工具书,而且这个爱“闹别扭”的作者喜欢用一种能让读者一眼看穿的口是心非的描写方式。
比如:
“真是一个蠢货。”霍桑喃喃地说。
“格伦肖?”
“斯蒂芬·斯宾塞。”霍桑吹出烟雾,“天哪!我一分钟都不想在那个房间里待了。如果他的手腕再软点,手就要掉下来了。”
“你可以在那儿托住他的手啊。”我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了,你不能这样谈论别人的性取向。我就没有谈论,而且也不会写进书里。”
“你自己的书随便你怎么写,老兄。但我不是在说他的性取向,我在说他的演技,你信吗?眼泪?手帕?他是在睁眼说瞎话。”
还有他一贯的继承了阿婆风格的毒舌,总能让你忍不住“噗嗤”笑出来:
“有一瓶酒,是一九八二年产于波亚克的拉菲葡萄酒。”霍桑说外语时,好像每个字都是一种侮辱,“你懂葡萄酒吗?”(怎么会这么损呢!)
当然,霍洛维茨在谋篇布局讲故事和推理方面从未含糊过,《关键句是死亡》也巧妙的用了一些“关键句”作为支点,撑起绚丽的推理舞台。
我的目光被两个书架之间的墙吸引住了,上面有霍桑给我看过的三位数字——“182”,是匆忙中用绿色涂料写下的。
古典的开篇,阿婆看了都会称Classic并把梗抛给柯南·道尔的程度。犯罪现场被人留下绿漆大字,与后面不断提到的《血字的研究》真是形成一个幽默的回应,以至于还出现了一场以《血字的研究》为主题的读书会(形式参考“午夜文库读书会”哈哈哈)。这是一个贯穿了几位“真凶候选人”背后秘密的线索,作者并没有追着它不放,把它列作最为重要的头等线索,而是偶尔抛出来,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故事从突然闯入片场的霍桑“苦苦”寻找霍洛维茨开始,霍桑带着一个很像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里面会出现的案子:一个著名离婚律师惨死家中,凶器是一瓶价值两千英镑的昂贵红酒。死亡现场的墙上留下了三个数字:182。于是两人再次开始了一波三折的探案。
我仍然沉迷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会成为那个解决难题的人,并且在最后一章,当嫌犯聚集在一个房间里时,是我在解读案件。
霍洛维茨是我见过最会表达自己的作者。这里说的“会表达”不是借由人物命运和经历去抒发内心情感,而是推理小说家所特有的一种,对“身份”的表达。他对作家、(不得不成为的)助手的身份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控(助手方面可能有时会稍微失控)。这一本比《关键词是谋杀》虚实间的穿梭更游刃有余,霍桑の托尼的助手生活X爱炫耀作品的侦探小说家,他显得比上一部更聪明,但谁知又来了一出“以身犯险”(请不要对自己的聪明才智过于自信,也不要学习二阶堂兰子)。他仿佛没有华生可靠,但是更像是你也许会认识的某个人。
另外,这部作品里作家、出版商之间的小秘密、小火花,也看点十足!(我怀疑他在揭露某位作家的某种行为,但我不敢说)
福尔摩斯有雷斯垂德,波洛有贾普,莫尔斯探长经常与总警司斯特兰奇拌嘴。一位聪明的私家侦探需要一名不那么聪明的警察,这是个简单的常识,就像照片需要明暗变化一样。否则,就没有界定了。《关键词是谋杀》没有过多着墨于警察的角色,而这一本里,一个警察形象鲜明地树立了起来。不是一个工具一样的完全的蠢警察,她有一些手段,也有自己办案的节奏,但却站在了霍桑的对立面,搞起了“破案竞赛”,可怜的助手霍洛维茨被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也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
我以前告诉过你。你必须找到犯罪形态,这才是关键。
霍桑在《关键词是谋杀》里一开篇就说了提纲挈领的一句话:关键词是谋杀。(好拗口)
这不是一句为了点题而创造的废话,而是真正对破案有指导意义的。来到这本书,霍桑“明示”他的托尼(就是霍大爷本人),破案的钥匙,是找到犯罪形态。
本作中如《关键词是谋杀》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诡计,悬念感强烈但不刻意,没有什么会突然间性格大变的极端戏剧化的人物,情感和恶意都是略带含蓄的,读起来如丝般顺滑。
伏线埋设大胆而不露痕迹,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却让读者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故事没有密集的“致死量”,但绝不会让人有丝毫无聊,完全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开头的谜团推送到最后的解谜。
我对他了解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这一本另一重大突破,就是挖掘了霍桑背后的故事,他的身世之谜即将浮出水面,他是不是霍桑都要打个问号了。这部分完全没必要透露,你只要看看这段:
“但我不能把那些东西写进书里。”我说道。“为什么不能写?”“读者不会喜欢。”我停下来说,“他们不会喜欢你。”
这让他有些震惊。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的脆弱,看到了那个曾经的孩子,眼里闪着光。他紧接着问道:“那你喜欢我吗?”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不知道。”最终我结结巴巴地说道。他看着我。
“我不需要你喜欢我,我只需要你写这本该死的书。”我们站在那儿,互相盯着对方。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A157是从洛斯到梅布尔索普的一条路。这条路很弯,一点儿也不直。”
我想笑,但霍桑只是叹了口气。
推理是直球,故事却曲折。我的上架建议是:你不会不喜欢的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