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路“象”北》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路“象”北》经典影评有感

2021-09-30 08: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路“象”北》经典影评有感

  《一路“象”北》是一部由康成业 / 张辰亮执导,张辰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象”北》影评(一):象,并不想

  很多人都觉得拍摄这部片子,是为了让人们去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或者大象的其他一些方面,从而达到像BBC或者其他纪录片一样纯粹的动物介绍。其实我觉得,这是为了让人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共存,提升对自然的保护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性价比。看了很多评论,弹幕,我们的目光好像都是在如何追象上,却忘记了,我们追象的目的和意义。一路“象”北,希望人类不要撞了南墙才会回头。

  《一路“象”北》影评(二):质量偏低的纪录片,片名改做《追象人》更合适

  从5月底大象进入峨山县城以来就一直关注北迁象群,也一直希望能够有一部优秀的展现北迁象群的纪录片。得知一路象北这个纪录片在播放很开心,充了会员,观看了两集 ,非常失望。 首先,就前两集内容来看,片名改做《追象人》更合适。大象的画面不超过20%,大部分内容都是开着车,拍他们如何追象找象。展现大象的镜头还不如央视新闻中出现的画面多。 其次,解说的文案非常口语化,解说员有浓重的口音。我不了解该解说员藏狐的背景,也不清楚他们是否严肃对待这个题材。就其文案以及解说来看,我非常不满意。不说跟BBC的《大象女王》《塞伦盖蒂》等纪录片比,比央视5分钟一集的《同象行》都差太多。 第三,这个团队应该是在6月7日之后有小公象离开象群之后才开始筹拍。BBC拍摄纪录片曾制作各种摄像头间谍,以便近距离拍摄到动物并且不打扰到他们。很明显这个团队做不到这一点。 第四,大象北迁确一路破坏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但是它们也让一直以来对中国带有偏见的某些外媒放弃滤镜,少有的真实报道这个事件,让不了解中国的人看到中国温馨的一面,看到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做出了多大的努力。一部优良的纪录片可以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但是很可惜,《一路象北》达不到这个目的。

  《一路“象”北》影评(三):自然的隐喻——what we need to learn from the nature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更不是对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员有什么意见。但我们需要团队的多元化和性别平衡。

  整个《一路“象”北》“纪录片”,连同央视的《同象行》,从一线的追踪、监测、后勤团队、专家顾问,到保护区的护林员、救护中心的“象爸爸们”,根本看不到一个女性。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后期配音也是全男性。甚至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作者们也几乎看不到女性。

  讽刺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象群却是由女性主导的。

  研究不出什么成果自然也不足为奇。

  这已经算不上是自然的隐喻了。可以说是明示了。

  还不醒悟吗?

  同样是纪录片,去年的迪士尼至少还知道用女性配音。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像当时一线的抗疫医务工作者,被刻意抹去了存在。

  但就像周子舒所谓被抨击的女性气质,镜头再少也无法掩盖其光芒。

  人类女性的缺位,女性视角的缺失,对于研究工作无益,对于任何社会工作、生活都无益。

  《一路“象”北》影评(四):可爱又执着的大象,发起了一场家庭远足

  两周前,我看到了英国某媒体发了一篇关于14只大象已经安全回家的帖子。大家都知道,此前某C媒体被驱逐出中国。这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中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就很显然了。但这次,似乎对中国保护大象的做法保持了客观公正的态度。

  国外媒体一向是戴有色眼镜看中国,中国态度被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下,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会做些什么。这一次,一群北上的大象,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态度。

  如何能够将整个事件更好的传播,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如何留下一些痕迹。

  《一路“象”北》上线,创作团队能够捕捉这次机会,去到一线,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故事呈现。以一个更专业、更真实、更深刻的视角去观察,去探寻。希望能够给世界展现一个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说到画面。氤氲着水汽的森林远景,黑暗中带着紧张感的人和车,还有像杉菜离开道明寺那天一样的大雨。都向我们传递着现场的氛围感。而且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无论是森林、高山、村庄,都让我这个北方人第一次认认真真的饱览了一遍云南热带雨林的美景。专注、贴近、吸引,是我想给画面贴上的标签。

  我很期待接下来的第二、三集。第一集的结尾,似乎要走向:云南历来保护大象的传统是如何发展的,当地人和象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在保护大象的基础上与大象和平共处。似乎要从表象到根源,完整的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所以,我怀着这些疑问,希望能从接下来的两集中找到答案。

  美景,萌蠢的大象,质朴的村民,都是我们可以好好了解云南的切入点。人、车、象都在一路向北,这是一次保护,也是一次追随。这个过程的开始,不管是否后知后觉,但总好过无人后知后觉。

  最后再聊聊国外网友对这件事的评论。“我想还是有点人性的”,“我不敢相信中国没有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这样做没有问题”。可以看出,网友在褒奖的同时也略带讽刺。尽管如此,中国保护动物的态度已经得到了国外媒体和网友的认可。《一路“象”北》团队能够敏锐的抓住机会,将“好事”放大,推波助澜,将积极影响再次带给全世界。是我作为一个在Instagram上深度冲浪的小小中国网民,非常开心和自豪的事情。于是我也在此新闻下面留下了自己的想法: In this world, every life deserves respec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aring for animals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Chinese. That's how we are.

  最后,我很喜欢纪录片,出于私心,祝愿此片能够被更多人看见。让大家不仅了解大象北移这件事,也能更了解纪录片这种影片形式。让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所谓瞬息洪流,或被冲走,或被留下。

  “如果生命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我就不会留恋。”

  《一路“象”北》影评(五):那些抵达现场的原因

  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关注到北移象群,是因为火出中国的“微笑睡觉”航拍图。

  这其实挺惭愧的,在这之前,外国的媒体就有到现场进行过拍摄,而我们这些国内的纪录片人,因为他们拍摄后带来的影响力才关注到,这多少有些后知后觉了。

  那天上午,在制片人搭档曹俊龙的车上看到了这条新闻,在跟他聊起后,我们发现,这件事,值得拍。

  “北移象群事件”在国际传播方式上,提供了语境的启发。我们一直在说“讲好中国故事”,却少有讲的极为出色的。因为这里面有个“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认为好的,认为讲好的,在其他国家的语境中,不一定可以传播。东西方文化不同,如果没有“桥梁”,就很难彼此理解。而“象”,作为地球上有共同认知的动物,是脱离了文化差异的,这是一个好的“讲什么”。并且,这里面有事,甚至有争议,这吸引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好奇心,是我们拍摄此片,最初的动力。

  我一直觉得,行业内从业者的敏感度,是有相似性的,中午刚讨论完这样的议题,下午就接到了我们最紧密合作方优酷的讯息,希望共同开启这部关于“北移象群”的纪录片。同时一拍即合的,还有在《高考2020》时建立合作的“解读中国工作室”。三方合力,沿用疫情期间拍摄《冬去春归》的原班人马,“北移象群事件”纪录片团队就此诞生。

  到了现场我们发现,因为大象而来的媒体人员,几乎超过了现场工作人员数量。疫情的拍摄经验告诉我,此时此刻,退一步,或许可以看到更多。于是,有了第一集中沈庆仲老师讲述“人多车多干扰象群”的那一段。由此,“保持距离”,构建起了我们第一集的核心主题。而这,也是我们拍摄期的常态。“保持距离”可能无法拍到极致的象群活动画面,但在精彩和善意面前,我们选择后者。也因为“保持距离”,我们看到了围绕在北移象群周围的,有爱的,生动的人。借由“人象关系”,讲述中国人的为人,为生命相处之道的路径,逐渐在脑海形成。

  但,这似乎还不太够。

  我们看到了现场,争议,却在源头——西双版纳。

  摄制组也因此分成了两队,以当下为节点,奔向事件的未来和过去。现场交由其他导演跟踪拍摄,我带着另一队,开始了回溯之旅。

  直到出机场前,我仍旧和网上很多声讨版纳自然保护工作做的不好的声音一样,对版纳充满了质疑。出机场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大象的雕塑,车行驶在路上,街道边,天桥上,建筑的门前,皆是大象的雕塑或图案,这让我产生疑虑思,这样一座崇尚大象的城市,会去破坏大象的栖息地?

  而同样对此有所思考与关注的,带着疑问前来版纳的,还有一位有名的朋友,也是本次《一路象北》的联合总导演,无穷小亮——张辰亮。对真相的渴求,让我们开启了共同探索,作为来自《中国国家地理》的行业专家,张辰亮导演的加入,还为《一路象北》注入了严谨,硬核的知识。

  人象故事、真相探寻、科普知识,构成了《一路象北》。

  《一路“象”北》影评(六):是的,本来,这个片子就叫《追大象的人》

  第三集上线,《一路象北》完结。

  从调研到拍摄,再到后期,上线,一个问题一直在脑海盘旋:作为一部因为“热点”,因为“争议”而诞生的媒体类纪录片,在看到真相后,我们做出呈现选择的内心依据,应该是什么?

  独立创作者,可以去戳痛,揭伤疤,用刮骨疗毒的方式引发思考……但在大众传播渠道(不包括用豆瓣的各位)会引发负能量。

  但若是把这件事,拍成阖家欢,又的确太不道德了。

  所以,做出的选择,会拧巴,但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

  “我们触痛,但不戳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