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涉外法律一枝秀 诉与非诉丽人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涉外法律一枝秀 诉与非诉丽人行

2021-11-11 15:48:57 作者:独星僧 来源:独星僧推荐 阅读:载入中…

涉外法律一枝秀 诉与非诉丽人行

  与优秀的人谈人生,是莫大的幸事。毕秀丽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人士,她秀外慧中,有着笃定的眼神,自信的笑容。她的追忆,从一幅八十年代的画卷渐次展开。

  那时,中华大地上一切事物都方兴未艾。法律也是,如初生婴儿般新鲜和稚嫩,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当时还是一个高三女学生的毕秀丽,因为家人正蒙受一场不白之冤,她萌生了掌握法律武器,把控人生命运的念头,毅然作出了大学报考法律专业的重大选择,从此叩开了法律的大门。伴随着共和国法治建设艰难而又坚定的步伐,她也逐渐成长为涉外法律领域的精英人才,在诉与非诉两项业务方面游刃有余。她对法律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人生道路何去何从的果决选择,无不阐释着生命的意义。睿智的人生,往往给人启迪,让我们聆听毕秀丽律师把她那一次次痛苦而华丽的蝶变,娓娓道来。

  一、放弃与选择

  1986年,高三年级的毕秀丽为了报考法律,做出了弃理从文的决定。她说,父母都是工人,对于她的未来,提供不了什么前瞻性的意见,一切都是她自己做主。法律专业的选择,刚好暗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不说如有神启。她的弃理从文,包含了一个“弃”字,虽说是“由理入文”的高考选项相对容易,但这种对人生道路的自主把握和及时修正,还是显示了这个小女孩果决坚韧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在此后反复发挥作用,把她的职业生涯推向成功的极致。

  大学毕业后,优秀的毕秀丽进入中级法院工作。毕秀丽不无骄傲地回忆,在九十年代初期,法学毕业生凤毛麟角,一毕业就进入中级法院工作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毕秀丽很快脱颖而出,在法院挑起了大梁。她审理多起经济纠纷案件,并在法治实践中逐步认清自己的方向,她发现自己对经济实务有着天赋一般的兴趣,同时,她也认识到,中国的法治尚不健全,距离世界先进成熟的法律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促使她做出了大胆的决定,1996年,她放弃优渥的生活,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法的硕士研究生。

  考研,对于一个就业六年已有婚姻羁绊的女性来说并不容易。重拾尘封已久的书本,沉淀起惯于喧嚣的心灵,都需要参禅一般的心境。经过努力,她做到了,如愿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生。重返校园,她恣意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饥渴地汲取着先进的法律思想,并跟从导师的引导,把探索的触角伸向涉外法律领域。这是一块相对新颖的知识领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亟需的护航宝器。外资的大量涌入,给经济带来了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国际商务经济纠纷,涉外法律应运而生,并且乍一出生,就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涉外法律对外语和英美法系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出国,才能长足地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于是,顺理成章地,人大毕业的毕秀丽决定出去留学,这对于她的人生,又是一次主动舍弃!较之上上次的弃理从文,和上次的弃官考研,这一次她付出的代价,可不只是六年法官资历的清零!毕秀丽说起出国留学前夕的艰难,有些泪目。她说,这是她又一次跳出舒适圈,寻求更大的挑战。辞职,放弃四平八稳的铁饭碗,意味着她要把在人大读研期间法院发的工资和福利,还有住房,全部退回。此时她怀有身孕,还面临着考雅思的学习压力,这是多么难以取舍的人生博弈啊。可是,为了遵从内心的呼唤,为了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她舍弃了既得利益的羁绊,走上了另一条更艰难却更具开拓意义的路。

  事隔多年,毕秀丽谈起法官与律师职业的不同,已能够云淡风轻。她说,做法官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对争议双方的权衡,需秉持一份中庸的理念;但她的本性更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寻求一种富于个性化的发展。律师正是这种性质的工作,在法律许可内,穷尽心力为服务对象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就像一只俯瞰草原的雄鹰,搏击长空,随时能感受到生命的热忱和悸动。

  二、柔情与倔强

  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毕秀丽选择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等的机会面前,女人有时要比男人付出更多一些。就在决定出国留学时,毕秀丽已是一位准妈妈了,她一面辛苦地备产宝宝,一面毫不懈怠地积极备考。同大多数成功者一样,她时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了尽快达成留学的目的,孩子刚满月,她就参加了托福考试,并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金融专业录取。

  读金融专业,毕秀丽说,无疑是考虑到未来从事涉外法律经济实务的需要。事实证明,强大的金融知识背景,在她日后面向企业开展诉与非诉法律工作时简直如虎添翼。说来可笑,她并不愿丢掉自己钟爱的法律专业,而是“脚踏两只船”,在学习商业知识的同时,经常到法学院“蹭”课,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的甘霖。

  当时,国内正盛行移民风。无须讳言,相比国内,澳大利亚方方面面更加发达,物质条件非常优越。当时的毕秀丽,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作为女性,追求相对稳定、质量更高的生活方式,应在情理之中。她考虑移民,但分值不够,“逼”着她下决心考专业翻译证书。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她今后道路的事情:她的父亲得了癌症。

  回眸往事,她的声音哽咽了,语调满含柔情。往事真的如烟吗?不,那种失去至亲的悲痛,可能一生都不能真正消散,不在眉头,就在心头。彼时,父亲的去世,使已为人母的毕秀丽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亲人,亲情,在她内心一隅占有无与伦比的权重。移民之事,像一片羽毛一样被她轻易放弃,她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尽自己的力量呵护着家人,希望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弥足珍贵的爱。

  所幸的是,国内还有一份好事业在等着她,毕秀丽赶上了好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涉外法律人才市场极度活跃。她一回国,就以强大的教育背景受到了国内知名的几家精英律师事务所的青睐,争相请她做诉讼业务。但她是一个那么执著的女子,凭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她更看好非诉业务。这令同行大为不解,因为从她的履历来看,诉讼业务才是她的强项啊。毕秀丽说到当时她的执拗的选择,不由得露出稚气的笑容,想必她的思绪已穿越十多年的光阴,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执著的自己吧。她拒绝了前景光明的律师事务所向她伸出的橄榄枝,选择了单干。

  那时候,外资律师事务所在中国争夺涉外法律服务这块大蛋糕。他们以更为专业更加广博的法律知识占领着市场较大的份额。毕秀丽说,那些外国律师的法律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和完善,业务更加纯熟,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很令国内律师羡慕。但是,他们提供法律服务的价格也是高大上的,十分昂贵,这是他们的比较劣势。在经济浪潮的大形势下,国内律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以收费低、能吃苦的优势,不断挤压那些外资律所的生存空间,外资所终于败北,很大一部分都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

  一切向好。在时代的风口上,单枪匹马的毕秀丽,接到的业务越来越多,很快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三、自由与坚守

  诉讼与非诉讼这两类业务之间,真的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吗?说起这个话题,毕秀丽又笑了。她谈起涉足非诉业务的初衷,一方面因为好奇,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项业务对国内律师来说很新颖,她属于喜欢先吃螃蟹的人,总是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渴望开辟出一片蓝海。但这条路何其艰辛。她要从头学起,翻文件,扒书本,请教老师和同学,一点点地学,无异于再次创业。

  现在回头来看,诉与非诉只是一个分工的问题,分工越细,做起来越精专。本质上他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这方面的实例,毕秀丽随手拈来。比如做企业的非诉业务时,如果有诉讼的经验,就能够预知风险,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触碰法律的底线;反之,在做诉讼业务时,如果缺乏非诉的经验,做起来就容易陷入知识的盲区,如瞎子摸象,难有必胜的把握。如此看来,对于诉与非诉都做过的毕秀丽来说,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难怪她一谈起业务,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总有一种气定神闲的风度,这应该是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自由心境吧。

  从业多年,毕秀丽获得了很多荣誉。如何看待这些社会的回馈,也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折射。她说,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办好每一件案子就可以了,至于荣誉,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荣誉,或者轻易就能捞到的荣誉,那还叫荣誉吗?相比之下,服务对象之间口口相传的由衷赞扬,更为难能可贵。事实上,一直以来,她和她的团队,无论在坚持不懈为社会提供无偿法律援助的业务上,还是在当前形势下为抗疫做出的人力财力的捐助活动,都出自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团体回馈社会回报人民的初心,何曾奢求过荣誉?想必,做最优秀的自己,用学识和能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帮助,这才是她最在意的自我评价,她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装饰。

  四、平庸与卓越

  当前,年轻人因为受到影视媒体上宣传的律师形象的影响,对律师职业有一种崇拜和向往,认为做律师就是左手是正义,右手是财富。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择业倾向?毕秀丽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她认为,做平庸的律师很容易,但做个好律师很难,除了像其他法律从业者如法官、检察官一样存在着职业压力外,自身还需要拥有多项能力,比如勤奋,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法律条文如浩瀚大海,而且因为涉及到各行各业,所以还需要有跨界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也是必备的。看来,律师的确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律师职业如此之难,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的形势下,司法资格的门槛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释放了很大的诚意。即便如此,高端律师的缺口仍然相当大,毕秀丽说,主要体现在涉外律师和国际公法领域的律师,而国际公法领域大牌律师的稀缺,常常导致在外交事务上没有能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说到此,她声音有些沉重,位卑未敢忘忧国,何况她是一个有能力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著名律师。

  谈到年轻人择业,毕秀丽很坦诚。她说,大的律所通常会招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二流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机会相对少一些,但并非没有选择余地,可以去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同样可以用自己所学为社会服务。而且在小律所工作,压力会小很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还有,律所并不是法学生唯一的选择。公检法机关、公司法务也是不错的选择。她尤其提及一条适合年轻人为之奋斗的途径:科技的发展为律师职业提供了更大的挑战,如生命科学、大数据安全、信息保护等领域,都是新生事物,但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

  话题自然谈到带团队、培养人才,毕秀丽说,培养年轻人一定要持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合伙人和律师与其说是雇佣关系,她更愿意说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把年轻人培养出来,至于他们未来是去是留,倒不必太在意,都是为繁荣中国律师事业做贡献。只有整个行业的水平提高了,中国的法治建设才不会流于一句空谈,律师也才会有更大的舞台。

  五、结束语

  疫情的阴影仍然盘旋在世界上空,全球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对于毕秀丽的涉外业务来说,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疫情期间,她的律所更倾向于境内业务,这也使她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中国推进全面法治化进程,以一个法律人的视角来思考中国法治的进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有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沙不拒细以成丘,愿她的每一项业务每一天的工作,都能像一颗小星星一样,闪耀在宏大中国梦的美丽夜空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