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读后感精选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是一本由陈应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读后感(一):行走于自然间,感悟于生活中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这既是一本游记,更是一本随笔。作者陈应松,用时而刚劲,时而粗旷,时而浑厚,时而细腻,时而梦幻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在敦煌和嘉峪关,体会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感叹着古老壁画的神秘和庄重;他到湖北恩施的土家族,体味摔碗酒的豪放不羁和爽直干脆;他到圣城西藏仰望慈悲的天空,在俯看世间苍凉的人群;他在伊犁天山下的草原上御风而行,纵情驰骋,所向披靡;他热爱神农架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支花朵,每一汪湖泊,每一个村庄。油菜花、九大湖、虎渡河、神农架的春夏秋冬,都像是他的孩子,他用心感受着他们,用笔描摩着它们。他恣意地穿行于天地间,体会着星月揽入情的快意人生!
在这本书中,记录着作者对于人世间景物的热爱,更寄托着他对这大地浓重的爱恋。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时而他如陶渊明般,通过对田园风物、稼穑生活等市井民风接地气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平凡景物所拥有的恬美意境和勃勃生气;时而他如王维般,文中有画,语言风格具有很难强的艺术表现力。
通读全书,我们犹如跟随他的脚步游历于各地,那些我们也曾心心念念或神往已久的目的地,在作者这位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跟随着他的去文字探究这些城市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去体会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他带领我们穿梭于山水间,听鸟鸣虫吟,看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
在本书的最后两个章节,作者用平实,朴素而真诚的言语,讲述他的亲人与故乡,展现着他血性汉子的一面。他对阅读和文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写作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这是一本将自然与生活交相辉映的散文随笔,当我们要暂时从这嘈杂纷繁的现实世界中逃离一会儿时,不妨躲进这本书里,让那些散发着自然气息的文字荡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跟随一棵树的生长,一朵云的变幻,一条小溪的流淌,朝向一朵花的盛开。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读后感(二):人生一世,唯有干净和热爱,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人生一世,放松就好。人前得意,不如山野放歌,讲尽佳话,不如隐秘生活。挣脱得越远,收割得越多,走到天尽头,便是好麦田。这是陈应松在散文《朝向一朵花的盛开》中唯美而有哲理的句子,它如山涧清泉,如微风阵阵,让人读了这些唯美而疗愈的文字而心旷神怡。
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有着孤独的美感,尽管这是尘世中无奈的选择,可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换一种方式去活着。
就像陈应松在《朝向一朵花的盛开》中写道自己旅行时的见闻,那里有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着无限的宁静与向美而生的热爱。
只读这些唯美的文字,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与大好的风景相呼应,这是自然界的魅力,也是生活的气息。
想一想,生活之外,压力之下还有着青山绿水的柔媚,有着油菜花在疯狂地燃烧着,哪怕是看看景色也会让平凡的生活,增添几分乐趣。
这是一朵花的芬芳,一株草的青翠,一个人的悠闲,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哪怕孤独,哪怕是在生活中受了点伤,但因为有着热爱,有着对于美好的追逐,就能活在热气腾腾中。
这是出行带来的心旷神怡,也是热爱生活带来的奋发向上。
喜欢一句话:你将兀自茂盛,也将兀自衰败。你可以是大自然的宠儿,也可以是风雨中的浪子。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哪怕没有路的时候,只要不放弃自己,只要一直勇敢地前行,总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这是在自然的怀抱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即便走在花成烂泥,落叶满径,心中不变的热爱依然会让人信心百倍。
彼时,你可以在村庄中,看夕阳西下,也可以顶着风雨,踯躅地前行。但终归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心和梦可以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哪怕看到满目疮痍的田间,哪怕日子已经苦得过不下去,但只有大自然的参与,就有碧绿的菜畦,有着青葱的树木,它们通通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这是比生命更坚定的力量。
这时候,你不会去想尘世里的各种难,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尔虞我诈,更不会想争权夺利的各种算计,只有安静、平和与岁月静好的时光。
我们可以像诗中所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地叫上三五好友小酌,即便没有雪,也可以乘着月色一让微醺的惬意,洒满整个心房。
这是在大自然中的惬意与找回丢失的自我,那里只有自然的芬芳,只有田间的安静与灵魂的相伴。
即便只有浅浅的麦苗在摇晃,清唱着天籁之声;即便只有几缕阳光在罅隙中折射着光,也会有种“从前慢”的安静。
仅仅只一眼,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那些肤浅的,急躁的时光,都随着草色阑珊,都随着心的跳跃,体会着大美的时光,与岁月流年。
读这本《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心中是安静的,没有浮躁,没有攀比,没有焦虑,没有对于未来的急切,只有淡淡的、静静地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走遍万水千山,只留一下份隽永的美好在心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神农架看到的秋天,他眼里的秋极美,又浪漫之极,相当撩人。
单看这几句话,就让人对这里的景色与小吃,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作者还写道苞谷的黄不是收割季节的那种金黄,而是一种垂头丧气的萎黄。
你看,苞谷的黄按说有着黄橙橙的欢喜模样,而这时的黄却有着萎黄,一是因为温度低的影响,二是因为不是收割的季节,所以并不会像金秋那样的有着丰收般的喜悦。
而错过了收割季节的萎黄,可不是就有了垂头丧气之感,这其实也是深秋的一种意象,是季节更迭之下人们的无能为力。
但是即便是这样短暂的萧索,即便是漫不经心的各种草木,一旦天气转好放晴,天又扯开了阳光,变成了满身燃烧的热情,只有书木的层层密密。这时踏着满地的红叶,就像火一般的炽烈和温柔,即便周围很荒凉,即便少有人走动,那些火红的颜色,早已成为生命的基调。
这就是撩人的秋景,这就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生命源泉。既有着艳丽,也有着斑驳,更有着落英缤纷,这时云轻柔,风呢喃,只有情意绵绵,只有出自内心的喜悦与赞叹。
用这句话来形容《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再合适不过,它用唯美的文字,婉婉叙述着陈应松的见闻和感受,对于生活的苦乐之后,回归自然后的惬意与欢喜。
就像尘埃里的一朵花,即便为它放得很低很低,但那欢喜却无法抵挡。这是自然的魅力,也是行走的力量。
生活本身是苦的,只是我们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看待苦涩,当我们以苦作乐的时候,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与风景。
这是爱,这是情怀,这是对于希望的憧憬,更是在俗世的生活中找到灵魂的安歇处。它是一朵花的盛放,也可以是一次偶遇,一次风景的邂逅,但是却又让人心动和神往。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读后感(三):《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回不去的故乡,藏着最深的思念
贵州省独山县马尾镇的陆庆屹在2013年的春节前夕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
他16岁离开老家,独自到北京去闯荡。
已经40岁再回到家的他,发现父母已经老了,也意识到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在这之后的每年春节,他都会回老家,不仅陪他们过年,更是用自己手里的相机镜头记录下父母和家乡的一切。
这样的拍摄已经持续了几年。
在他的镜头下,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也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家,在他的镜头下突然变得有了记忆。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家乡,而作家则用文字记录家乡,陈应松就是其中一个。
他18岁离开家乡去闯荡,做过水手,写过诗歌,在文化馆上过班。在29岁的时候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武汉大学,成为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两年的大学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写散文,写小说,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等等,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有故乡的记忆。
而《朝向一朵花的盛开》的更是他将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散文集,满满都是他对家乡美好的回忆,细细读来,会让人勾起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远走他乡的游子,更是想要再回到故乡,再走一遍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体验那种淳朴的风土人情。
那些回不去的故乡,藏着离乡人儿最深的思念。
记得有次放假回家,正好赶上油菜花开。通往回家路两旁的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开得非常灿烂,花朵儿上面不时有几只蜜蜂飞来飞去,而最让我忘怀的是随着阵阵微风飘进鼻孔那点花香。
让我特意放慢了脚步,好好感受那难得的美景。
现在已经毕业工作多年,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回到家看到的也是荒凉的一片,很想再体验一下那种花开的盛宴。
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平常的景色,但是都成了奢侈的风景。
正如作者所说:“所有村庄都在沦陷,雀巢朝高枝逃窜,这个季节,一样的命运。风摇荡着它们的时候,所有划花粉的烟雾冲向天空,人、鸟羽、村庄、道路,呛在整个黄色的香霭之中。”
正因为如此,在某个春意初暖的日子,误入油菜花海的他才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蜜蜂忙着采蜜,那一片开满了油菜花的花海,将作者包围其中。看着蜜蜂忙着播种和采蜜,还有那只为了怒放的生命,平添着一股感动。
即使是路边的一蓬草,也能引起作者的注意。
虽然在乡下它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在茫茫的田野深处,在田野中,在山缝里,在大漠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你走不到的乡下,在胡乱生下我们的地方,这些散漫的野草,正在放肆地生长着。
而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草里地的草每天被人修剪得整整齐齐,高低一致,却仿佛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肆意地生长。
不仅如此,家乡的冬和家乡的雪也是他怀念的对象,在寒冷的冬夜,雪花一片一片飘落下来。而且静静的雪夜,可以隔着窗户,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悠闲地度过一个夜晚。
家乡的景,有着最自天然的底色,不加过多地修饰,便能展现出最迷人的风景。
蔡澜曾经说过,不管他去到多远、吃了多少美食,回到香港最想念的还是那些最熟悉的味道,吃最熟悉的食物。
正如离家多时的打工人,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一桌饭菜,每逢过节过年回家,只有吃到了熟悉的味道才算满足。
那里的土家摔碗酒,吃过一次便难以忘记,那是来源于一个英雄的传说。
在周朝,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要求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碗,再拔剑自刎。为了纪念他,喝酒摔碗成为了习俗。摔得越响、摔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淳朴人的待客之道,往往是简单而纯粹。
神农架下,还有很多美味的野食,也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食物。
比如一只腊猪蹄子。在大九湖某农家的屋场前,主人从火塘上摘下一只腊蹄子,砍去吊挂的麻绳。然后手握喷枪,将这块腊蹄子炙烧,烧得皮肉起泡,再洗出腊肉本身的颜色,砍成小块,加以各种香料,放点紫苏,就是一锅香气诱人的腊蹄子火锅。
那些吊在梁山的腊肉,是神农架主人招待客人最诚意的食物。看到这里,突然想起每年回家妈妈都会往行李箱里面塞的腊肠和腊肉,那是妈妈满满的爱。
而农家的坨坨肉也被作者写进了书中。
肥瘦相间的腊肉,或者较肥硕的腊肉,取下,将肉用开水煮了,主妇将这肉放上砧板,热跳跳地下刀,切得手上冒油,切成一坨坨,什么作料也不用,端上桌,堆在盘子里。几块坨坨肉吃下,咬得嘴角浮油四溢。
在四川,每年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盘切得薄薄腊肉,香气四溢,肥瘦相间,咬在嘴里真的能冒油,让人忍不住吃了一块还想吃一块。
还有垭口的马兰头,新鲜的鱼腥草,各种野生的菌菇、木耳等等,可以满足挑剔的嘴巴。
不管走到多远,都想再回到家乡吃一桌带有浓浓家乡味的饭菜,那才是最美味的体验。
相信大家都对朱自清的《背影》非常熟悉,我看见他带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山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而回来时,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以前读到这段时,总觉得很好笑,一个肥胖的身子,还一定要通过重重的阻拦,就为了去到另一边买几个橘子。现在,再读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仅仅是人的年龄增长,而是同样属于异乡漂泊之人,和父母每年待的时间屈指可数。
都说父母的爱是沉默的,确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表达太多,但是做出的行动却能你感受到,他们给予的是最难以割舍的关心。
作者的父亲基本不识字,但是有一门手艺,是一个裁缝,说话结巴,性格孤僻。就是这一点一个人,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七八口人。
当时每家可留一个城镇户口,父亲给了他,让他读书,即使生活艰辛,也一直想办法扛起养家的重担。
在作者25岁准备成家时,没有存到一分钱,做家具买木料的钱,都是父亲送的。他那时在小镇与县城之间的一户农家做衣,做一天可得5元钱。得知儿子筹办婚礼,步行了十几里地,送了200元钱。钱送到后,没有坐一下,也没喝一口水,马上又返回做工了。
要说亏欠最多的,肯定是父亲,在作者在武汉定居会,本以为还能接父母来游山玩水,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却因为高血压中风,最终还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父母的爱通常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不会要求太多的回报,却终其一生用最大的能力帮助子女度过难关,希望他们生活能够更好。
知乎上面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人到中年,为什么越来越想念家乡?”
有位知友这样回答:“落叶归根”。
就像陈应松在《朝向一朵花的盛开》里面的回忆,那不仅仅是对景色、对食物、对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的记录,更是对回不去的家乡的一种眷恋。他用文字将这种记忆写下来,可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说:“乡愁,这乡愁是一个很伟大的力量。”
确实,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图片来源于电影《四个春天》!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读后感(四):人生箴言:减少欲望,降低期待,爱自己
关于人生,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趟不可能重复的旅程,无论过得好坏,我们都不能半路下车,只能期待下一站会更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在野蛮生长,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日渐焦虑,陷入情绪的怪圈。可我们之所以会被压力击溃,不是因为人间不值得,而是我们从未想过从生活的烟火气中发现小确幸。
这个时候,也许我们都需要一本《朝向一朵花的盛开》来治愈内心,让生命回归本真。
《朝向一朵花的盛开》的作者陈应松善于写散文,他用优美的文字写了六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些主题,他用热气腾腾的文字告诉你:把心安顿好,生命之花定会灿然绽放。
01:懂得享受孤独,才能更加强大
陈应松谈起孤独字眼里尽是热爱,他说: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我 一直追寻并热爱这“湿漉漉的孤独“。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位朋友。
那位朋友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一个人去爬山,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饭。
有人问她一个人不会觉得孤单吗?在看到震撼美景时,都没有人可以一起分享那份快乐。
朋友回答说:对我来说,一个人反而更容易寻找到美景,也更容易感受到快乐。
很多人觉得跟随人群,融入到人群的那份热闹中,才不至于孤独,日子也不算难熬。可实际上,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效社交与人际关系中,反而是在压榨自己。
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实在是太满太满,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实在有限。如果我们减少一些社交,退掉一些没必要的交际,把这些时间留给自己,也许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也可以更清醒地去分析很多东西,也有了空间舒服做自己。
02:人生一世,放松就好
在人生这个课题里,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做一个优等生,努力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于是,我们总是忙碌向前,生怕自己的松懈让我们错过了重要的机会。
可有时候,似乎我们越是想要抓住什么,反而就越容易失去。倒不如让自己放松一点,慢下来生活,也许反而更容易理清头绪,找到前进的路。
曾经看过一部日剧,剧中有一位漫画家,他为了坚持心爱的画画,在一位著名漫画家手下做助手做了10年。他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为自己总可以获得成功。可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有些事真的不是努力和坚持就一定可以成功,倒不如退一步,另谋开始。
后来,这位漫画家放弃了画画这份事业,选择回到老家帮父亲经营家里的小酒馆。他在经营小酒馆时,用自己的绘画为小店增添了不少色彩,生意也越来越好。
所以,不要总是逼自己太紧,如果这条路不通,便不必强求,换一条路也许就能柳暗花明。
03:远行或者阅读,总有一样可以丰盈你的人生
前些年,很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可以说,这句话在某个时期激起了很多人内心的欲望,让他们也开始期待和向往所谓的诗与远方。
确实,有条件的话,没有人能够抗拒更广阔的天空,我们就像那只坐在井底的青蛙,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跳出深井,看看外面的世界。
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行走的阅历簿,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人和事,都是非常宝贵的宝藏,能够成为点滴养分丰盈我们的内心。
如果可以出去旅游的话,就尽量去吧。去看看风景,填满你的内心,去遇见更多的人和事,让你有更多的沉淀和认知。
但如果不行,多阅读也是很不错的方式。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风景,但我们却能从别人的书里看到那些我们未曾看过的地方,读那些我们未曾听过的故事。我们能够在这些风景中感受到美好,也能够从故事中吸收养分,快速成长。
不管是远行还是阅读,选择一样作为人生的调味剂,让你的人生更加丰盈。
04:愿你历经喧嚣,归来依旧干净明澈
有梦想很容易,可是坚持梦想却很难。
记得小学时,老师第一次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那个时候我的回答是做一名老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
是的,没有人会保持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在不断成长,我们就会不断改变我们的心态。
很多人觉得,成年后,我们就不再纯真了,我们想得越来越复杂,身上的重担越来越多,我们无法,也不能再像曾经一样勇敢无畏的面对人生。
可当我们逐渐成熟,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开始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跌跌撞撞中得到成长。
这个时候的我们终于学会了向现实妥协,也终于学会了放过自己,我们开始不再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而是开始善待自己,找回曾经的那个我们。
所谓人生,不过就是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用力所能及的力量,让自己过得更好。即便生活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但我们也要学会勇敢地拥抱生活。也许现在你正经历风雨,但也别忘了,风雨过去迎接你的是彩虹。
是的,文字是具有力量的,能够让你在读到它时豁然开朗,发现人生的更多种可能。
人生虽然只有一次,但方向可以自己把握。有时候你行至半路,发现此路不通,就要及时调整方向,进入一个新的开端。
最后,愿你此生不负自己,热爱生活,拥抱自我,自由自在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