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2021-11-14 00: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是一本由张德芬 著 / 博集天卷 出品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一):自己碎碎念摘抄记录

  自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是谁” 真我 爱、喜悦、和平 身体、情绪、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认同、发型&服饰&朋友&财产 联结、臣服 定静&观照 觉察

  如果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比如生气)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变成自己的情绪模式。 95%潜意识、5%潜意识 接纳愤怒,让这种能力自然流露出来,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接受、臣服它。 然后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前进 不管选择是什么,不带负面情绪去做事情会比带情绪去做好得多。 当自己有了不好的想法的时候,回看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怀疑别人的时候,紧张、压力都有。如果没有这些想法再去看别人则会比较平静) 自己对别人有不好的想法 可能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看自己,一念之转。。。 找寻心中的喜悦,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那么就去学去做去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把光带进来)

  心想事成。第一个定律: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中注定该是你的,与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能深入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的模式。

  外在的努力很重要。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你想要有收获,就非得付出努力不可。

  感恩 知恩图报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向内看。及时调整,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每一件发在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要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打开它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它是精心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礼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二):《遇见未知的自己》书评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本书的书名,“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很多偶然唐突的味道,这也是很多朋友对这本小说情节的感慨,一般而言,用“寻找”未知的自己可能更贴切,毕竟人生不是小说,时时会有贵人相助,“寻找”更主动积极,才是心理自助类书籍的应有之义。    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与个人自我的关系。在“我是谁”一章中,我们着重谈到社会角色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很多时候限定了我们自身的潜能,让我们在社会的框限中架空了自己,在外在的茫茫追求中舍本逐末,如何回归自我,活在当下,摆脱虚假认同的束缚、发挥自我潜能;不知是表述歧义还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每当谈到“成为自我”的时候,很多朋友会把“自我”仅仅当成自我爱好的一种沉溺,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偏离,把“自我”和“社会”的平衡当成人生重要的课题提出来;还有人认为仅仅的沉浸在自我中会导致一个人的无法全面社会化,以孩童的成长必须经历磨难来说明“自我沉溺”的偏颇;其实,如果全面理解“发现自我”的含义,一个人的发现自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发现个体差异的过程,更是深刻体验人性相通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真的尊重自身潜力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对他人的潜能和他人真实的自我表达美好与欣赏,所以,体验到存在自我的人往往能建立真正深刻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人际“角色”和人际“工具”的交易;从成熟人格的角度来讲,一个真实的自我的人,往往是更深层地具备社会道德的人,唯有他们能超出个人经验与利益的局限,体验他人的喜悦与疼痛;所以,二者之间并无朋友们认为的那种冲突,而是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物质、精神的关系及其可能性。由于多年的僵化唯物主义教育,让我们对物质精神的互动关系在不加分析的情况下也采用一种僵化的决定论观点。很多朋友认为,在生存与爱好之中,其实有互相决定的内在关系,因此两者不可得兼;其实,人生总是面临很多的困境,小到衣食的选择、大到道德和人性的两难,但是唯独这个物质精神关系,我最无法认同,平心而论,当今社会,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家都早已不为温饱发愁,抛开大的社会公正不谈,每个人面临的,其实是发展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深刻地自我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清醒的自觉意识而随波逐流的人又有哪一个能真正意义上长久地成功呢;当我们看到很多穷苦在孩子在艰难困苦中仍然能不畏艰险地努力奋进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很多所谓物质决定是多么的苍白,它折射的,往往是我们内心对物质贫乏的恐惧,而并非真实成就自我的充分条件。    所谓“活在当下”,是一个描述性的语言,从逻辑上看,粗浅来说是不通的,哪一个人不是在所谓“当下”的那一刻活着,难道我可以在一百年以后或者以前活着么;可见在这四个字中,“活着”不是生物生存意义上的,“当下”也并不是物理时间意义上的时间;那么,当我们讨论这一词语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呢,“活着”在这边,意味者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洞察和内在自觉,普通动物没有“活着”的概念,它们仅仅在本能的操纵下懵懂一生,而人的精神一旦觉醒,对存在的敬畏和可能就保持一种洞察,否则,我们就在一直在外在的各种规范中迷失自己,把自己仅仅认同于某种僵化的角色或标签,远离真实自我存在的可能;“当下”同样如此,我们不再把它当成时间的物理存在,物理存在的每一刻都是相同的,而“当下”则不然,每一刻的当下,都有其内在完满性,它都表达了无限的丰富和可能,展示了冥冥中宇宙和人生的美丽浩瀚,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太多把“当下”当成了“未来”或“目标”的手段,一旦工具化抽象化,完满的存在性就消失了;为什么很多艺术家能够在平凡中洞察美丽,而其他人则不能呢,就在这个“当下”使然;因此,活在当下,是我们在这双重意义上的回归与发掘;关于未来,活在当下是否意味着未来意识的丧失,恰恰相反,真实活在当下的人,由于不被一些具有的观念所限、能真实地去感受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所以能更深刻地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他们在行动时,不是先去预设一个“未来”的固定概念,之后再来强迫自己去实现这一“未来”,而是在感知当下的时刻更深刻地把握未来,用自身的行动去把握和顺应,真实的未来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展现,所以,一般真实活在当下的人往往对未来更自信、也更能因应在未来道路上的坎坷磨难;在操作上,任何一种思维及行为的改变都是缓慢而艰难的,因此大家都得保持相应的宽容与耐心,宽容在操作过程中的阻碍及内心的退守情绪,用耐心给予自身更多的尝试;而且,只要有行动,哪怕每天三分钟,日积月累,就会有良性的成果展现。    臣服、积极行动及内在关系。不知道是否翻译的原因,我对臣服这一话语也有着本能的反感,如果一切臣服,人力何为,人生何在,努力何益?那么,我不揣浅陋,谈点粗浅看法。臣服,从大的层面来看,是宗教性的自我觉知,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本微渺,在宇宙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强大的规律面前,在生老病死的无常面前,当人的渺小残酷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脆弱迅速地决堤,我们敬畏、同时也感动,敬畏于天地无情,感动于生命的珍贵与美丽,在人固有的大限面前,我们臣服,恰恰是对生命的诚实和尊重,懂得死,才能明了生,洞悉空虚,才能捍卫意义;我们接受不可改变的,才能不将生命虚掷于无用,我们改变可以改变的,才能充实意义于人生;从小的层面看,臣服,更多是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现实,责怪曾经已无补,叹息未来已无用,当我们在困境中,摆脱消极、不负责任的自动思维,才能更好地关照现实,努力去发掘困境中的可能、危机中的转机;因此,臣服,是一种洞悉人生悲剧后仍然努力乐天的达观,更是一种超越世限后的清明与智慧。 这本书含义深刻,还有待发掘,但是,每一次细细品味,都让我感到回味无穷!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三):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折射。

  遇见未知的自己

  张德芬

  51个笔记

  ◆ 版权信息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 再版序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上师

  一切都是我们内心想象构造出来的。

  >>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 02.老人的读心术——我不是谁?

  跟《人类简史》讲幸福的那章节,幸福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的差距。关键在于认识你自己。

  >>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 因为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 07.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能量争夺战

  万物皆能量。

  >>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这真的是很好玩儿的一个观念!

  >>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这真的是很好玩儿的一个观念!

  ◆ 08.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

  当你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迷茫了,便不会去在乎别人怎么看,而上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 10.当灵性与科学相遇——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 当灵性与科学相遇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 17.“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 “老天的事,”老人伸手指指上面,“你的事,他人的事。”

  >>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 20.在谷底惊见阳光——情绪的体验

  >> 要写——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 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而产生的啦。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模式、习性。

  >> 这种东西哦,你越去排斥它,它越不走,而且还会更强呢!所以,看见了以后,就先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种情绪了,我要放下对它的需要。他说这是说给潜意识听的!这样就把我们意识的5%扩大了啊!

  >> 你允许不允许,它都存在了。可是当你回答‘我可以允许它存在’的时候,你的内在就有一股力量升起,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 22.是谁在伤口上撒盐——情绪的疗愈

  接受不能改变的,承认它,改变可以改变的。

  >>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 23.爱过、痛过、哭过之后——臣服的体验

  >>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无功的。

  ◆ 26.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转念作业

  >> 当你对某一类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不承认罢了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 “吸引力法则”,能量相同的事物会彼此吸引,所以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都是我们本身的能量吸引过来的。

  >> 当你祈祷的时候,你的内在会发出一股正面振动的能量,它会把你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也就是神在回应你的祷告而赐给你真心想要的东西。

  >> 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真的吗?他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吗?他的每个朋友、周围的亲人都觉得他是这个样子吗?”

  ◆ 28.我是个婚姻失败者?!——思想的搅扰

  >>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 这些负面思想,如果一个个拿到放大镜下检视,没有一个可以成立,自己却如此受到它们的困扰,想到这里,若菱不由得苦笑了起来。

  >> 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拱手让给他人。”

  >> “因为他已经做了。做了就是事实。事实最大。而且,他怎么做是他的事,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

  >> 我不是我的婚姻,我的真我不会因为别人的眼光、我婚姻的状态而有所改变。”

  >> 若菱突然觉得海阔天空、神清气爽。“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就是一种情绪嘛!来了就会走,不要躲避、藏匿或是压抑。只是去‘允许’就可以了,她感到内在有一股力量油然升起。”

  ◆ 29.什么让我感到喜悦——认同的解离

  >> 你记住:‘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个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 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 快乐是需要外在条件的,而且它的范围比较小,也有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然后可以大范围地渗透到你的全身,而且不会递减……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没有告诉孩子们,他们真正是谁,也没有教他们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

  ◆ 31.战胜了胜肽——心想事成的秘密

  >> 因为所有事情都是能量的振动,两个相同振动频率的东西会互相吸引。

  >>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发散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的或是实际经历的事物,还是你记得的或是想象的事物。它只是接收到了你振动的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响应。”

  >>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 很重要的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愈真实、清楚,愈好。你要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定义清楚,这样宇宙才能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还有,”老人提醒,“要言行一致,不要说的、想的是一回事,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 32.未实现就先感恩——最后的试炼

  >> 让若菱情绪起伏不定、让她受苦的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她对事情的态度、看法,还有围绕着这件事情、若菱自己编造的种种“故事”。

  >> 观想你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最佳时刻是在早晨将醒未醒之际、晚上将睡未睡之时,因为那个时候你与你的潜意识最接近

  ◆ 33.开始,就是未来——迎风飞扬

  >>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

  >> 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新旅程

  >> 最终我发现,我们还是要愿意去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同时,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 34.婚姻是一场修行——亲密关系的联结

  >> 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没有这回事。

  ◆ 35.快乐和对错,谁更重要——走出观念的牢笼

  >> 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

  ◆ 36.走出观念,还原本来——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

  >> “然而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当中,每天都在自己的损益观上面打转儿——这件事对我有利,那个有害;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个人对我有帮助,那个人没用;我要这个,不要那个……是不是这样庸庸碌碌地终其一生,都在这‘要’与‘不要’间打转儿?”

  >> “再用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说,我们人类以为快乐、满足是通过不断地累积‘有’而获得的,没有人去体会或是重视‘无’,每个人的做事、应对方式,想法、说话内容,都是在‘有’的世界里取舍打转儿,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损益观操控,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困在里面找不到出口。”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四):《遇见未知的自己》|人生最大的任务,就是与自己和解

  如今,很多人都会经历一些不开心的问题,比如工作不顺利,遇到小人;家庭不幸福,老公出轨;婆媳关系微妙,处理不好等等,这些问题在现代人身上是常见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人生问题?如何让自己别陷在负面情绪里?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如何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可以给出你答案,或者说它能够解开很多一直纠结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困惑。 该书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力作 。它讲述了一位都市白领的女性若菱在生活中经历了生活里种种挫折后,陷入变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幸而她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逐渐正视了到自己内心,最终获得真正内心平和的故事。

  文笔很一般,故事很寻常,女主的各种经历都是普通人常常遇到的问题,确实有些借鉴的意义。那么,女主人公是如何处理这些关于职场、婚姻等问题的?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出人生的困境?我认为书中的几个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1. 摆脱负面情绪,从臣服事实开始

  书中女主人公有着悲惨的遭遇,幼时父母离婚、见亲生父亲的次数寥寥、十岁以前都是寄居在外祖父母家,母亲再婚后,她跟继父关系冷漠。久婚不孕让他们的这段婚姻摇摇欲坠,老公出轨,与婆家关系僵硬。在工作中她老是遇到小人,身边也没有知根知底的好友。

  这些惨痛的遭遇让她痛不欲生,但是她的人生导师,一名智慧老者指出她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角度,并且在有意的吸收这种痛苦,所以,总是会有不幸的事发生在她身上。意思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遭遇而产生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而产生的。这就是我们的一种人生模式和习性。打个比方说吧,你常常因为不够被爱而痛苦,那么你就是有因为不被爱,进而吸收痛苦的需求。

  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单单从能让自己觉察到是不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从而警醒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一点来看,它也是有用的理论。

  那怎么摆脱这种人生模式呢?当我们遭遇到生活、职场、婚姻等问题时,愤怒、伤心、痛苦等情绪充满了内心,那么又如何将自己从这些负面情绪中拯救出来?

  首先,不要压抑、不要抗拒内心的感受,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个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其次,要学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不接受它,就好像用头在撞一面墙,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我们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臣服事实必然是痛苦的,但是它也有它的好处。当我们接纳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我们才发现原来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绪。解决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事实。

  我,或者说有些人遇到事情之后,会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出不来,总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们就是在抗拒现实,不想接受事实。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于事无补。不如将自己回归到理性,接受现实,寻找应对策略,才是正解。

  2. 天下只有三种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我这个人,总是同情心泛滥。看新闻,看电影,我要么义愤填膺,要么长吁短叹,要么泪水涟涟,情绪受外界影响比较大。这样的我,说好听点,就是富有同理心,说不好听,就是拎不清。

  前段时间,我跟爱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他的观点跟书中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话如下:

  他说:“你这人吧,看了很多书,却没有自己的思维体系。比如,你看新闻和我看新闻就不一样,我看过就看过去了,而你却在那义愤填膺或伤心难过。”

  我回:“你真冷静,你一直把自己抽离出去,以旁人的眼光看事情。”

  他说:“你总是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情境中去,又不是发生在你身边或你身上的事情,你生气或者难过有用吗?世界上发生的悲惨事情多了去了,你我都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人,弱小的就像一粒土,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你就在旁边看看就行了,知道有这么个事,这么种人就行了,你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或者堤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你不要让别人的事情占据你的时间,影响你的情绪。”

  ……

  书中说,天下只有三种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我理解的意思是说,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跟你相关不相关?你能不能解决?分清楚这三种情况,只要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剩下的事情都跟你无关,不要插手,交给老天就好。

  比如,你因为交通堵塞误了约会,坐在车子里咬牙切齿,这有用吗?没用。因为交通堵塞是老天的事,你不能改变这个现实。就像我看别人的故事而产生情绪波动,这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

  这个观点,让我觉得受到了心灵震撼。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常常分不清事情的本质,总是被人被事牵着鼻子走,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找一下事情本质,或者不妨审视内心,找找真正难过或者受伤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这样情况。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分不清这三种情况,所以总是自找麻烦。比如,老公总是抽烟,你很担忧他的健康,屡次说教他也不改,你觉得自己的一片关爱完全不被感激,而且还被他嗤之以鼻,你很生气。那么这是谁的事情呢?是你老公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的担忧是一种干涉,你干涉了他人的事情,妄图控制别人。

  这是不是不好理解?这又牵涉到另一个观点,那就是“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3.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书上说,我们总是为亲人担心,在我们看来,我们是在关心对方。其实,我们是给别人增加了思想和情感上的负担。

  比如说,上一个例子,老公吸烟的问题。你的担忧是因为什么呢?固然是有一些成份是真心为他好,但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恐惧,恐惧失去伴侣或恐惧造成麻烦呢?夫妻之间出现问题和分歧,扪心自问:你真正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对方,或更多是为了自己?

  还比如,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扪心自问,有多少成份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带来光荣,甚至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跟我一样有着困惑,自己最亲近的人的事,真的可以不管吗?也不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知道的,自己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你可以告诉他你的想法,但不要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怎样怎样,这样方式肯定不行。

  对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用一种让他容易接受的方式。另外,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

  所以,记住,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你的担心,你的情绪是一种负面能量,心怀负面的能量更能让意外发生,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能量场,同类型会相互吸引,从而会让你在负面情绪越陷越深。

  4. 能量世界和吸引力法则

  网上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大致意思是一个教授在一所中学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说,A班的孩子是优秀的、聪明的,能成大器;B班的孩子智力一般,能力也一般。然后几个月之后,原本不相上下的两个班级差距显著,A班的孩子成绩明显优于B班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件事,心怀积极与心怀消极的差别。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面,快乐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引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带有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这个人就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

  因为我们的思想,情感都带有一定的振动频率,所以会吸引和他振动频率最相近人,事,物。比如,每个人能量的振动频率或多或少不同,和你振动频率相近的人,即是你看的比较顺眼的人。而有些人则看了一眼就不喜欢。

  这个观点让我大吃一惊,又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此前,我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设想最坏的结果,这样等到失败了也不会太难过;还有我也经常胡思乱想,多数是消极的想法,像是我很差,我不行,我做不到……现实生活里,总是好的不灵坏的灵,担心的事常常会发生。比如,我考研复试时,我就担心自己不行,被调剂或者直接刷下来。结果,我还真的被调剂了。生活里这种情况多了,会加深我消极的情绪和思想,而消极的思想又会让现实发生不好的事情,这真有些像是掉进恶性循环里面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情况是不是符合书中这个理论,但是我却真实地被“吓”到了。自从知道这个理论,每次我又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就会赶紧制止自己,别想这些有的没的,想点开心的、积极的事情。这样做法的直接效果,我没有之前那么消沉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改变。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生命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加速阶段, 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一副感恩的心态,才能海阔天空、视通古今、思接万物,才能得到不依赖任何外人、外物、外境,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平与爱。

  有人说, 这样的书能畅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现在太多人缺乏自省的能力。一阵阵的迷茫困惑无处排解,便寄希望于此类“灵丹妙药”。稍微得到点儿启发,就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遂满世界宣传,仿佛发现新大陆。

  我倒觉得,且不管说这些道理是否科学理性,是否是唯心论,是否是鸡汤,这都无所谓。只要对你有帮助,给予了你心灵上的慰藉和点拨,那便是有用的书。况且,有用没用,你自己还不知道吗?还用别人告诉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