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教学随笔
思品课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情操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以及树立远大目标、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门重要学科。一般人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有些内容作为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有部分内容显得抽象、空洞,虽然则有的内容直击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焦点,但要让学生用课本中的观点来分析这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政治实行开卷考试,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生搬硬套,或生吞活剥一些并无关联的观点希冀来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而出现理解能力方面的“消化不良”。
作为笔者,经过近十多年的思品教学,特别是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总结得出:把笑声带入课堂,在笑声中播撒文明,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
首先,站在历史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向学生阐明思品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把知识方面的硬性要求软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自身需要。
例如:我们经常讲到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相当多的学生不求甚解其中的内涵,我就因势利导并辅以人类社会发展、生命新陈代谢的“佐料”: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的实现就必然靠我们课堂中坐着的学生。--因为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们就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正应了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让学生答)。同时在课堂中听或集体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设问:对此,我们中学生现在怎么办?学生讨论,老师归纳: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
又如:作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杜勒斯的十条诫令,都把重点放在中国的下一代身上;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正反两方面更是体现了我们青少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再如,党的十三大战略部署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现在的你们(指课堂学生),将已人到中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思品内容,深入浅出,紧扣社会实际,学生实际,易于引起学生思想的认可,心理的共鸣,水到渠成,使学生从一接触初三思品课就明确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
其次,要注意不断探究新方式、新方法,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初三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关心时政,也渴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渴望与人交流,使社会、群体注意到他们的个体存在。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已经不满足于以往的“是什么”、“为什么”,而是想懂得“为什么是这样的?”喜欢刨根问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典故的历史渊源。这就对思品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当“好向导”,做“好拐杖”。特别是面对新教材切勿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唱“独角戏”。
例如在讲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时,我就采取师生诗歌互答互动结合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复习。让学生回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诗句,语文、历史、政治相得益彰,从而总结归纳出封建社会剥削的基础。在传授知识中又培养了学生透过看本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讲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性转折时”,苦于学生手头的资料以及媒体现在反映的有关““””内容较少,我就“走群众路线”。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亲等长辈搜集这方面的信息。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你几句我一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讨论,使绝大多数同学从理性角度或多或少地感悟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既然当时的社会经济受到如此严重破坏,那么当时的中国如何来发展?--历史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又如讲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时,我分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先从历史角度运用史实说明当时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承担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的重任,那么,这一重任只能由工人阶级来承担;再从理论角度分析,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社会主义道路。
再如,我不断尝试着将课本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拓宽、拓深,使学生喜欢听、爱听:什么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父母亲鼓励要求学生在校在家努力学习,提高技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发展来讲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我们从事思品教学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更新理念,转换角色。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在学生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威信,要想取得一呼百应,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互动教学效果,那就有一定的距离。要力争把课本中的理念、知识点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学生易于理解、吸纳的新知,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后如何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正如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学习有关理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把学生的生活、学习现实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变抽象为具体,使思品老师在新课程体系下真真正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思品教师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课改能否在实施中取得实效。“不能正己,何以正人?”自己应该明确做为一名思品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信仰坚定,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可以这样说,其高尚的思想素质、典范的人格品质和广博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生整个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直接影响作用,在教学中会不知不觉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干一行,爱一行,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肩上所承载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少年素质的高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关系着21世纪中叶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青少年素质的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思品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政治方向、睿智的政治理论去分析现实,去观察生活。打铁先得本身硬,时时、事事、处处关心国家时事,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明确自身责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总之作为思品教师而言,每位教者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独特之处,但我们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就在于如何使学生能够接受新知并在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既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也是教者本文的主旨所在,以与同仁交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