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敢于拒绝加班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敢于拒绝加班了?

2022-01-28 11:09:01 作者: 小北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载入中…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敢于拒绝加班了?

  这两天,#腾讯应届生公司大群怒怼管理层# 事件引发热议。一名应届生在业务大群中质问领导:“做任务排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手下人的死活?”网友们赞叹其勇气,称其为“吾辈楷模”。

  这位年轻人还输出金句例如:“用你健康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躯体,用一个又一个20多小时的高强度加班,换来一个所谓的业务突破奖,一个玻璃制奖杯,一份几千块钱的激励奖金,到底值不值得。”

  图片

  “996”虽然已经被明令禁止,但“加班文化”依然困扰着不少打工人。

  最近看到一位年轻人发帖说,非常羡慕自己的父母。父母身在国企,一直朝九晚五,几乎未体验过996的工作,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反观自己,从上学开始一路“卷”到大,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我发现我从小学就每天学到九点,周末补课。”“一辈子,都在卷。”

  也正是因此,一部分没有经过生活“摩擦”的父母在心态上十分天真,总是不理解孩子为何要这么累,这么辛苦。

  图片

  帖子下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人称,父辈在清闲的单位衣食无虞的本来就是少数,占最大比例的永远是辛苦的劳动人民。在那个年代,更多的人“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工厂里、田野里,随处可见深夜依然劳作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这位年轻人的想法也不难理解;在学历贬值和阶级固化的当下,普通年轻人如果想要在达到父母的年龄时取得与他们同等的社会资产和个人成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同时,随着信息获取日益海量便捷,每个人眼前展开的都是一幅华丽的大世界图景。

  在身边的人都野心勃勃全速奔跑的时候,不管是外界的评价还是内心的渴求,都很难让我们主动停下脚步,像不少上一辈人那样,发自内心地接受和喜爱着平淡生活。

  图片

  而不管是主动寻求加班、最大化挖掘自身价值;还是被迫延长工作时间,参与到“格子间加班竞赛”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996”为代表的“工作绝对中心制”的生活,在潜移默化地“异化”着我们。

  广义上说,人的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在于,人可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表达对整个世界的理解的过程。

  但是,当劳动退化为谋生手段,当人不再探寻工作的意义,人就降格为类存在(species being),与动物无异。人与劳动过程的对象化(objectification)使得人无法在劳动中展现自己的性情,人只是生产交换中的一个元素,地位与劳动产品相同。

  过去,异化最经典的案例是大工厂的流水线。《摩登时代》中,查理拧螺帽上瘾的片段深入人心,卓别林饰演的这一角色也成为大机器工业时代工人异化的最好写照。

  图片

  而如今,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与过去大不相同,但内核一脉相承。工作不仅是马克思口中的谋生手段,更是成为了生活本身。

  “资本家的福报就是打工人的丧钟”,这一点,人们心知肚明,监管制度这几年更是屡屡重拳出击,保障工作者权益。

  如果说前几年大家更看重“工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么这几年越来越多“觉醒的声音”开始质疑:工作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许多“工作过载”的过来人表示,单休与无休没什么差别:休息日的大多数时间贡献给了补觉,还没从工作疲劳中回过神来,就已经在周一拥挤的早高峰地铁上怀疑人生了。

  有人说,自己的社交圈停在了开始996的这年。

  过去爱好读书、看电影,喜欢偶尔与朋友小聚的自己,现在一有休息日就倒头就睡。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变得麻木、淡漠,没有精力去关心别的事情,只希望获得粗浅和迅速起效的安慰和快乐。

  图片

  实际上,异化并不仅发生在劳动上。

  从马克思、韦伯到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这些社会学巨匠将异化理论扩展到消费、生活世界等领域,他们都从未停止对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质询与批判。

  社会学永远能为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让我们在冷静的思考中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深刻的见解,同时增进自己对惯常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提出问题,进一步地,社会学也能给予我们针对现实问题的参考方案。

  《生活的暗面》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对事物本质及其如何运作的求知欲,整个世界看上去就会像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背景幕布,必须忍受生活,直到生命结束。”

  作者指出,即便每天都那么艰难、那么相像,只要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望,我们就能激发求知欲、关心和希望,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或许是当下对生活异化的最好抵抗。

  小北为大家推荐整理了一份“社会学书单”,希望这份书单能帮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也能给予我们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 社会学入门

  01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菲利普·萨顿(Philip W. Sutton) 著

  图片

  ?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大师吉登斯的社会学入门指南,通过全球化、现代性、消费主义、社会流动、身份认同等基本概念,带你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到可靠地图与行动指南。

  02

  《社会学》(第八版)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菲利普·萨顿(Philip W. Sutton)著

  图片

  ? 吉登斯的又一经典作品,围绕性别、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核心话题,勾勒最新概观,遍举鲜活例证,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在教学与互动中帮你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李康老师全新译本。

  03

  《社会学是什么》

  作者:邱泽奇 著

  图片

  ? 将社会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以生活逻辑建构社会学的总体框架,讨论人的成长、学习、工作、婚嫁、家庭、群体、组织、社会流动等重要问题,帮助人们理解、认识社会进而认识社会中的人自身;曾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普及奖、2004年全国优秀输出版图书奖,入选首届知识工程。

  04

  《转角遇见社会学》

  作者:[加]乔西·约翰斯顿 等

  图片

  ? 非常适合小白阅读的社会学入门书。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大一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打通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与具体的个人生活之间的关节,让你领略社会学的奇妙魅力。

  05

  《一个社会学家的十堂公开课》

  作者:[美]乔尔·查农(Joel Charon) 著

  图片

  ? 本书以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介绍和考察社会学原理,不仅将作者亲身经历及近四十年执教生涯融合在一起,还通过解答十大问题,简明介绍了社会学与日常生活的日常联系,带领读者体验思考问题的全新视角。

  06

  《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第5版)

  作者:[美] 迈克尔·施瓦布 著

  图片

  ? 作者借助人生故事和课堂对话,亲手示范如何通过“社会学正念”拆解社会世界,走进我们不被日常认知的生存肌理;并将社会学理论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在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07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

  作者:[美] )彼得·伯格(Peter·L.Berger) 著

  图片

  ? 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社会学、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和教材,出版五十余年畅销不衰。

  # 微观社会学

  0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 著

  图片

  ? 欧文·戈夫曼拟剧论的经典之作,微观社会学的必读书目,将戏剧舞台的术语引入社会学分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

  02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著

  图片

  ? 从微观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通过对暴力的理论分析,最终提供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 中国与社会学

  01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著

  图片

  ? 清华大学校长新生赠礼!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等话题,是中国社会学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

  02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第二版)

  作者:翟学伟 著

  图片

  ? 以中国人的关系建立及其运作方式为研究起点,对社会学的本土视角等进行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探求;从人情、面子与权力的运作过程出发,揭示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与规则。

  # 社会学专题

  01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

  作者:[美] 彼得·伯格、[美] 托马斯·卢克曼 著

  图片

  ? 1998年国际社会学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百部著作第5名!既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又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将知识的概念进行延展,融汇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

  02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著

  图片

  ? 打破教育神话,透视文凭本质,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剖析文凭社会的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反思当下,提出解法。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