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供给“不能只盯着钱”
据测算,当前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近5万亿元,但实际文化消费量仅约2万亿元,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缘何存在3万亿元左右的缺口?缺口靠什么补齐?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如何推进?(6月16日《光明日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文化消费缺口如此之巨!电影几乎是拍一个火一个,电视热播剧轮番上演,当然还有各种火爆的综艺娱乐节目,本以为红红火火的文化市场足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但这3亿元的供给和需求缺口着实让人惊叹:一边是文化市场火爆,一边是文化供给不足,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怪异现象啊!
文化供给领域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制片人侯鸿亮认为,中国的电视剧产品率很高,但商品化不高,有一半以上电视剧找不到播放平台,而且只有一半才能盈利,但然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更少之又少。如此可见,我国文化领域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文化产品浪费非常严重。
为什么好端端的作品无人问津?在笔者看来,很多制作人在文化产品定位就出现了问题,他们过度注重商业追求,“眼里只有钱”。对一部电视剧进行成本和营收核算,这无可非厚,但过于看重这些,电视剧就会变得商业气息浓厚,从而缺乏现实和人文考量。而在当下,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文化产品。很多电视剧频频植入广告,而且往往缺乏技术含量,只是硬生生的植入,不顾观众的观看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怨言四起,甚至是恶评如潮,终究变成无人问津也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了。
文化产品供给不能只管“价格”几何,还要注重作品“价值”高低。我们总是颠倒价格和价值顺序,从而忽视了作品的格调。“一分钱一分货”,这是正常的市场逻辑,文化产品也要遵循这个逻辑。我们为什么至今对《琅琊榜》念念不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它是精良的诚意之作。而从此以后,人们便对《琅琊榜》制作班底充分的信任,剧集一个接一个的火爆,价格也一路飙升。
而且,观众的现代审美也在不断提升。不再是随便堆砌名星、不注重故事情节就能赚钱的时代,观众的审美在提升。我们不仅知道什么是好作品,还知道什么是烂片,当然不会对缺乏诚意的作品买账。所以,才会出现作品“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的尴尬局面。如果文化产品只盯着钱,那么对不起,观众给出的答案是“宁缺勿滥”。
不是我们没有作品供应,而是作品的品质与观众的需求不在一个频道。每年那么多体裁的文化作品,从精心包装上市,再到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变成文化垃圾,这是惊人的文化浪费。笔者认为,制作人们应该拿着十二分诚意来生产文化产品,而不是怀着十二分的热情来看待营收,当你眼里只有钱的时候,观众的眼里便没了你。